智慧城市的前世今生

3 评论 12985 浏览 100 收藏 16 分钟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智慧城市,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行业还没有成熟,还在摸索阶段,有不少问题需要克服。

在中国,重庆机场的人脸识别系统成功匹配到了逃亡3年的北大弑母案疑犯,张学友开演唱会抓坏人频上新闻。而在美国,坐拥众多人脸识别公司的旧金山,监事会为了维护政治正确和听从选民对隐私的担忧,通过条例全面禁止政府使用人脸识别,哪怕是警局使用该技术抓罪犯也不行。

人脸识别抓逃犯全靠背后的智慧城市建设,既需要广泛地设置监控摄像头,又需要数据实时回传与处理。智慧城市还有望能解决城市患上的供需不平衡、拥挤、污染、混乱等等城市病。于是,政府在大力推动这样的民生项目,各产业链相关软硬件企业也在抓紧布局这个新的市场。

中国发展智慧城市有着独特优势

西边不亮东边亮,相比于西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建设智慧城市会更顺畅。

中国有强有力的政府。政府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不会受到如国外私有土地征用等等的阻碍,推进会十分顺畅。新常态及贸易战压力下,智慧城市建设将会成为基础设施投资新的标的。根据DELOITTE研究机构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其中一半(500个试点城市)在中国。

政府在智慧城市上的订单预算数额特别巨大,动辄以亿元计。2018年8月,阿里云中标海口以单一来源方式采购的城市大脑2018年示范项目,金额高达4.83亿元。而算上配套的所有相关产业,央视报道的预计市场规模是破10万亿。

中国的制造业和大数据产业已有技术积累。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在2015年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华强北能订到各种定制硬件,城市中IoT基础设施也早有布局。中国大人口大国土面积积累下最大量的数据,4G物联网等ICT技术的普及更是能将细枝末节的数据都实时互联。

政府部门无纸化办公、数字化及信息共享建设已见成效。智慧城市全产业链软硬件企业众多,ABC等技术也达到了可以局部落地的程度。例如,BAT都有自家的地图、云服务、AI项目,数字城市可以作为出口。

国内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将与政府双赢。由于数据和服务的敏感性,政府不会将其交给国外企业,哪怕技术更先进或是成本更低,这是国家安全问题。出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与国际科技实力竞争考量,政府也更愿意将资金交给本国企业。

企业拿到的政府投资没有后顾之忧,从执行到验收都有政府支持。这笔资金可以用来发展技术积累实施经验,过程中也能使用政府的权威数据进行AI训练或做商业布局,这些在B端C端的其它项目中都是可以再次利用的。

有着这么多好处,互联网巨头也紧随形势圈地布局智慧城市。

技术进步驱动下的互联网巨头的智慧城市动作

2014及以前

智慧城市概念早在2008年就被IBM提出,上海、南京等城市在2011年就有了相关规划。直到2012年11月,住建部发布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才成为国家性方针政策,次年1月首批有90个试点城市通过申请。

2013年7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当时还处于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之交,主要建设任务还在互联网覆盖和信息数字化上,做通信及硬件的华为已经积累了ICT解决方案,运营商是主要参与者,而互联网巨头没有大动作。

2013版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

得益于在云计算上的提前布局,2014年2月27日,阿里巴巴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合作建立中国首个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数字互联网城市—智慧互联网港湾。此后,阿里相继与浙江、贵州、广西、宁夏、河南、河北等多省政府达成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合作。

2015

2014-2015年,4G正式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觉醒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需求更加迫切。到了2015年,“互联网+”概念大热,各互联网巨头纷纷借势抢滩布局智慧城市,AT在各自圈地。结合“互联网+”,支付宝和微信都有着各自的“城市服务”,提供公安、交管、住房、民政等政务服务和医疗、水电煤缴费等生活服务。

阿里云和端两手抓。阿里云参与的“云上贵州”平台建设,将7个厅局41个系统迁移其上,帮贵州省政府节省了51%的成本。在云计算外,阿里借助高频支付场景,在校园、公交、水电煤、医院、政府部门缴费等金融相关领域大展拳脚,并推出芝麻信用提供征信服务。

腾讯利用大流量的社交优势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出公众号和服务,同时腾讯云也初具规模。2015年,腾讯频繁地与省市地区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进行全面的“互联网+”合作。马化腾曾给上海市政府作报告,随后合作就下来了。在“互联网+中国”峰会更是一气签下15个省市地区。

在阿里1年后的2015年2月27日,四川省崇州市政府宣布与百度签订智慧城市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战略合作协议,成为百度合作的第一城。百度此时由于缺乏移动互联网和toB布局,合作寥寥,没能在智慧城市上赶上AT。

2016

2016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使得AI被广泛普及和接受,阿里和百度也在当年公开了各自的“大脑”,AI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有希望真正智慧起来。

8月的云栖大会北京峰会,阿里发布其人工智能ET,阿里云开始提供AI服务。10月的杭州主会场,杭州市政府宣布已与阿里云一起给杭州改装“杭州城市大脑”,用于高效调配城市电子公共设施。随后,阿里与苏州、澳门等市开启合作,还推广到了吉隆坡。

9月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大脑正式发布,百度云及其ABC布局有了集中统一的对外接口。12月8日,百度云与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举行签约仪式,宣布在共构智慧“宁波大脑”创新体系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此后,百度与雄安新区、北京海淀西北旺等纷纷达成合作。

腾讯没有特别强调AI技术,而围绕微信和腾讯云在政务、旅游、交通等领域发力。2016年,腾讯召开了“云+未来”峰会、“互联网+警务”峰会、智慧交通高峰论坛等,与多省市就各个细节部分展开合作。

今天

近年来IoT设备成本降低、5G将要到来,但AI技术发展并没有想象的乐观。各家的技术实力都能完成任务,但也都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来完全替代人力或别家方案,最后拼的是竞标能力。同时,互联网企业在智慧城市的竞争焦点是在智慧交通和便民服务上。

阿里云智能事业群主推ET城市大脑。阿里的ET城市大脑已经迭代到了3.0,在核心交通的基础上拓展到了政府和企业等生态协调。阿里有支付宝能作为便民服务入口,直接提供实名认证、信用和支付功能。

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也有优图这样的AI技术。腾讯用地图和乘车码等布局交通。但腾讯最大的优势是在社交上,更懂用户体验的便民服务和最大量的用户定位、聊天数据及入口都可加以利用。前后结合下的“粤省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由于早期积累下的自动驾驶技术,推出AI City的“ACE王牌计划”。计划将通过车路协同V2X的办法避免图像识别的缺陷,并用AI做预测。可惜的是,智能车和5G尚未普及,而搜索入口相比社交和支付不够高频和个性化,百度又一次在规模上暂时落后于AT。

不得不提一下软硬通吃的华为,华为能够完全使用自家体系内的产品和服务做出解决方案来。通信设备、边缘芯片、IoT部件都能生产,华为云能够提供存储和算力,华为手机也能作为C端入口。华为提出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是“一云、二网、三平台”,旨在做全流程。

智慧城市概念庞大,有传统硬件厂商、通信和云服务厂商、AI技术公司等众多生态位。京东、平安、科大讯飞、浪潮等也纷纷布局智慧城市,各相关领域也在加大投入。

智慧城市建设完成还需时日

饼画的很大,但现实还是给人打击。目前没有出现垄断企业或是行业联盟,说明行业还没有成熟,还处于摸索阶段,有不少问题需要克服。

数据开放互联、政府合作谈判困难。由于数据的敏感性,要说服政府提供数据或是在各部门各区域间流通数据都是困难的。智慧城市是非常大的投入,作为民生工程,如何向政府保证实效,最终中标也需动一番脑筋。

业界尚无统一标准。虽然标准化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标准,但都是顶层框架的参考标准或是评价标准,真正到具体细节的设备规格、数据格式等等没有行业统一标准。这造成了数据孤岛、效果难以量化、软硬件厂商割裂、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各家企业各自为政,用着自己一套方案。政府要与多家合作部分内容,或者需要换合作方时,会有对接成本或是要推倒重来。对于非标品的验收也只能通过侧面数据来进行,而城市有没有智慧、城市节能或节约成本多少难以精确描述。

2018年12月19日,发改委、网信办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将市民体验的权重从2016年的20%提高到了40%。此举侧面反映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产品还需要人文关怀,市民的主观评价而非客观数据更为重要。

安全和隐私舆论。智慧城市不同于商业场景,对服务稳定提供和数据安全要求极高。阿里云和腾讯云等服务商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宕机事故,给上云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城市一旦宕机波及范围会更大影响也更严重。

游戏《看门狗》中的黑客入侵了中心化的“城市大脑”ctOS后变得无所不能,小到门锁、交通信号灯大到核设施都能控制,真实世界的我们承受不起。

ctOS

将摄像头录像、车辆信息等等涉及隐私的数据交给除政府外的第三方让人担忧。一些广告联盟通过数据共享,某App针对用户在其它App上的行为也能精准投放。当企业拿到政府收集的权威数据后要如何管控其行为还没有先例。

结语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数字城市,旨在将档案无纸化并联网。IoT、蜂窝网络、ABC的发展则一步步催生出智慧城市,是万物互联、智能自动化决策的城市,能够高效调度、合理分配、集约环保。

最初技术水平限制下没有受到重视,当各个环节逐渐实现后,智慧城市集中爆发出它的魅力。中国的智慧城市是各相关企业的新机会,有望成为全球标杆。

#专栏作家#

首席发言者,微信公众号:shouxifayanzh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工具产品和人工智能领域,擅长AXURE,兴趣爱好看书,思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您好,请问如果需要转载,请问联系谁呀?

    来自安徽 回复
  2. 写得真好

    来自山东 回复
  3. 感谢分享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