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到功能,B端产品设计四步法

6 评论 17392 浏览 179 收藏 12 分钟

一个B端产品经理自身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决定了项目的结果与效率。但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经验,缺乏相对统一的思考框架及能力体系,难以快速输出产品设计。作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B端产品设计四步法,帮助你少走一些弯路。

之前在公司《产品学习小组》会上,我们讨论过一个话题,就是产品经理有没有相对统一的思考框架和能力评估体系。

结果,各个方向的产品负责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技术的培养和评判标准,相对成体系一些,但是对产品经理来说,就会变得不太容易。

一方面是因为产品细分的方向比较多,另一方面产品跟业务走得近,相对属性也会离散一些。所以就导致了产品的成长环境和路径都会带有非常强的个人色彩。

不过最终,产品出身的BOSS还是传授给我们了一套他沉淀方法论——“万能产品五步法”:① 用户 – ② 需求 – ③ 场景/路径 – ④ 痛点/诉求点 : ⑤ 解法

算是在宏观上,把产品分析的过程有了一个框架的抽象。

经过学习演练,我也深受其益,一直在使用。

不过这个模型,我发现有一定的使用范围。那就是比较适合于用户比较确定且相对独立的,C端适用性更强,或B端某一个特定用户在限定场景内。

那如果是一个完整的B端产品,涉及到非常多用户角色参与并相互协作,那就会需要另外一些方法来补充。

我觉得本质上,C端产品操作或B端在特定场景操作,是一个使用需求;但对一个完整的B端产品,各个用户角色的使用更像是一个过程,他们共同协作操作完成的那个结果,才是B端产品本身的需求达成。

今天,我就尝试来聊聊,B端产品设计的思考框架。

PS:以下文章内容,我们重点讨论“产品设计”环节的一些方法。我们假定产品设计对应的需求价值分析没问题,产品决策已经做过了。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会不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

一些人接到一个需求后,马上就会开始进入到功能设计:流程图画系统流程,xmind列功能清单,甚至直接axure开始画交互页面。

在这样的操作下。大概率在需求评审环节、开发环节甚至上线后,他会遇到以下情况:细节遗漏、忘记协同其他部门进场、遇到无法解决的技术/资源卡点,最终导致项目不断返工、延期,甚至停工。越大规模项目,问题会越严重。

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我也遇到很多以上这样的情况。到最终,可能一个人需要很多项目的血泪经验,才能慢慢做得成熟一些。

B端产品的基本面,是讲究产品可用性的,各个链条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这也是B端产品要求重逻辑和专业性的原因。

所以,一个B端产品经理自身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决定了项目的结果与效率。

那么,在B端产品设计中,有没有一些像产品五步法一样的方法,能指引产品设计,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呢?

过去一段时间内,我自己在部门内也做一些论证,也提炼了一套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我称之为“B端产品设计四步法”。

接下来,我们按步骤讲解下:

一、拆需求(用户->场景->需求)

一个最小的子需求,应有3个要素组成:用户**在**场景下的**需求。

那一个完整的大需求,就需要N多个子需求所组成。

但是,一个人如果想要直接面向子需求颗粒度去分析,对于大项目复杂项目,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使用「角色×流程」象限图表法

按照这个框架,我们需要依次代入每个用户的视角,来穷举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点。

PS:场景1、2、3、4,尽量按照信息流的时间线顺序(大概率是可以的)。

注意,在这个环节大家不要考虑任何系统功能和实现,就用白话来描述需求点。因为后边有其他步骤来做转化的事情。

按照以上的原则,把各个象限表格填写完成。

完成第一遍之后,还需要继续第二遍,第三遍的review。

在后边的每一遍检查中,可以尝试按不同流程(例如场景中包含的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等等)、按不同用户(例如按照用户生命周期时间线)来交叉比对信息。

串联时候,一定要做到保证逻辑(不是系统逻辑,而是自然逻辑)自洽。

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象限图表,看起来不就是多个用户在驱动一个流程场景变化,能不能就是一个流程图来呈现呢?

大部分场景下,是不能等同的。

严谨来说流程图更多是单一主线随时间变化的呈现,但是这个图表中,其实会包含更多个流程图,例如上边说的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前置准备信息、后置信息,都跟流程没太多强耦合关系。画成流程图,特别容易遗忘这些需求点。

第1步「拆需求」,是产品设计最重要的一环,这个环节有偏差,后边几个环节都要跟着重新返工,会影响整体项目效率。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这个环节多花一些功夫。

二、需求转译事件

当第1步完成之后,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用户一个个明确的需求点。

那么第2步,我们就侧重于需求怎么达成,这里给一个公式。

一个需求的结果 = 事件1+事件2+事件3+……

其中,事件X=用户**通过**做**

一个事件,可以是一个页面的按钮点击,也可能是一个逻辑的执行,也可能是一个sop的执行等等。

注意,不同事件之间,可能有先后顺序或依赖关系。

在这一步中,因为是事件视角,就要关心能不能达成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核心卡点。看哪些事件的完成,依赖外部、依赖资源、依赖技术可行性等等。

理论上,在这一步,就需要大面上确定各个事件的可行性。如果是关键环节不能达成,那就要寻找替代方案,如果找不到,那基本上也就不能继续往下走了。

不少人,就是在这个环节内,没有对关键环节做论证,导致详细方案出完才发现有卡点,需求做不了。

我自己的经验,第2步完成之后,才能去做项目立项。

三、事件模块化聚合

第1步是按照用户视角。

第2步也是按照用户视角和功能视角。

完成前两步之后,所有需求都被事件转译,接下来我们需要收敛一下功能点。

大家发现一个事件的元素组成是:用户**通过**做**,这里面通过“**”这个对象,更多就是领域模块。例如交易订单、促销、支付、清结算、业财、物流等等,当然这个模块颗粒度可以更粗也可以更细,大家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即可。

这个步骤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离散的功能点所需要的承载体,聚类聚合。

因为需求最终落地的最细划分会到模块,而模块一般情况其实跟岗位职责是对应起来的。例如A同学考虑A模块的设计,B同学考虑B模块的设计。

另外,功能点聚类之后,也能一次性get到大需求内所有对单模块的影响点,便于一次性分析,省得来回倒腾。

四、详细设计

完成以上3个步骤之后,其实产品设计的主要工作基本就完成80%。

剩余的,就是如何落地到具体细节设计和描述。要不就是新增一个能力,要不就是改动一个能力。

详细设计的对象,可能是页面的交互、一个自动脚本、系统校验逻辑、线下SOP等等。

产品设计一定要结合现在系统的现况。一方面是现在系统的逻辑,另一方面是新能力叠加已有能力的成本。

这个环节会用到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每个人情况不同,我默认大家这个环节已经比较熟练,不再赘述。

不管如何,如果前面几个步骤做得比较扎实,这个第4步我觉得问题不大。因为到这个步骤,技术已经完全跟产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了,会“补位”或“掰扯”产品功能如何实现的。

本文由 @减形简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太抽象了,有没有案例解释一下

    来自广东 回复
  2. 没有案例太抽象了

    来自上海 回复
    1. 是的

      来自江苏 回复
  3. 能举个小案例吗

    来自上海 回复
  4. 如果有具体案例来分析的话就更直观更好了

    来自江苏 回复
    1. 是的,建议举一下实践过的小例子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