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shiPM训练营#深圳站:我是如何考虑做一款产品

第一次参加woshipm的线下活动:黑客马拉松。室内的气氛和周末的天气一样的热烈……很快我们便对于“工作日中午吃饭”的问题展开了大战。可在这场快速的构建产品中,我们走了很多错路,总结如下:
“需求分析”易走向做个性需求忽视共性需求
在议论中小伙伴都容易把自己生活里的问题深化,用不计成本的方式来创造自己认为的最爽的生活。例如:A.童鞋的做法是在产品做“类似主题”的功能,觉得吃午饭难在于“没有通过主题等区分每日吃饭的选择”,让需求放大,而并未做聚会;B童鞋的做法是做一个连锁餐厅“每日六款套餐”点单随机匹配一款,做标准化生产;
那实际上都没有考虑周围环境因素,如:距离、消费时间、餐饮店规模等。单纯的只是个人经历中的体验、或个人需求放大去提出解决方案,并未做符合影响因素,满足现有条件下的大众产品。
总结:“共性需求是核心,个性需求是亮点”
“产品设计”注重需求点功能忽略运营点功能
所有的产品其实能通过程序化解决的都是有限的,而且比较同质化的,大多数产业都在通过巨额资金做市场。而提升产品好玩度、通过游戏化思维做”运营功能“,无论是数值营销还是”游戏化、社交化“等和人性较近的,具有一定的”议论点“的先天性舆论氛围的产品功能,都会增加产品传播声量,让产品有更多的营销点可以去做”借势传播“。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
总结:”运营功能“和”核心需求功能“需要相辅相成,不能单一的只关注需求而忽视”诱导“或”引导“的运营功能设计。
“注重前端,忽视产业协调”
在吃饭的问题中,大部分产品在客户端都做的较好,但都比较局限于用户端的体验,而并未解决终端的问题。因为我们只能去通过联网让信息在“用户”和“饭店”之间获得平衡,让用户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饭店就餐。但是对于“到店就餐体验”的菜是否好吃?服务是否OK?环境是否舒适?等等终端体验的问题都未解决。
而健康的产业,是前端告诉发展的同时,因该注重产业链终端服务的培养和提升,通过类似金融的资金解决方案,类似优秀餐饮企业连锁服务覆盖弱体验区域解决方案等等,发挥产业协调,前端集中优势做用户需求挖掘,后端注意资源协调,发力提升体验,整个平台才会从质量上提升,增加用户和终端服务商粘性,降低平台竞争分险。
总结:无论垂直领域还是大而全平台……出来流量做入口,之外更应该关注体验终端的协调进步,相互促进才能从本质解决用户问题。用户的体验和问题是问题,而终端的完全商家的体验和问题也是问题更是市场,值得深思。
附本次woshiPM训练营其他小组干货总结:
本文由woshiPM训练营@马晓宇原创整理,并授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求参加
最近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