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微博,我们能想象一种更好的社交媒体吗?

深响
8 评论 3716 浏览 14 收藏 20 分钟

编辑导语:微博吃瓜、微博热搜、微博看剧,微博已经成为了很多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传播地,我们能想象到一种比微博更好的社交媒体吗?本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微博为什么暂时无法替代,根据案例讲解微博这种社交媒体的运营方式,推荐对社交媒体运营感兴趣的群体阅读。

我们是否想过退出社交网络?赛博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镜像吗?乌托邦式的社交网络能够长久吗?

在头部泛文化类博客“随机波动”于11月更新的节目中,几位媒体人从社会学、政治学以及个人体验出发,尝试反思与拆解社交网络的魔力之处,并追问:“我们能想象一个比微博更好的社交媒体吗?”

最终他们在节目的序言中写道:“我们无数次做好准备要戒断它、离开它,但每次又悻悻然地回来。”这样一个聚集着最多元化立场、层次最丰富人群的广场,在现在的移动互联网语境中,“我们还没有能力发明出任何替代品”。

有趣的是,就在这档节目上线的同一天,港交所正式披露微博二次上市的招股书。在微博赴美上市七年后,其即将在明天敲响港交所上市锣。

上线12年、上市七年,微博在公众舆论、资本市场中是这样独特的存在。作为用户我们或许对微博有着诸多的不满,作为投资者则怀疑着内容消费变革下微博的未来——但在嘈杂的不满与质疑声中,微博却还在成长,创下新高的月活则说明了用户的不曾离开。

这背后是一个或许被不少人思索过的问题,微博为什么还没有被替代?

一、12年与3180亿个“关注”关系

借二次上市这一时机,从微博的招股书中,能挖掘出一些此前财报中不曾透露的数据与信息。其中一个维度新鲜的数据是,截至2021年6月30日,微博在其平台上已有3180亿个“关注”关系。

这个庞大数字背后几乎镌刻着Web 2.0时代中文互联网用户的成长与交互方式的发展。

回看2010年,《华侨大学报》主编赵小波曾发布一条微博:“在新浪,一条‘围脖’最终能走多远?不妨来做一下试验。有兴趣就转发,并请标注你的所在地。”经过13小时23分钟,该条微博转发数突破一万条,转发里的所在地遍布中国各地,同时还覆盖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这在当时几乎颠覆了对媒介传播力的想象。

而随着微博完成从Web端向移动端的迁徙,随着微博用户人群的大扩容,微博平台内的万条转发、全球传播变得稀松平常。

十年时间里,同步扩容与发展的是整个移动互联网。更多的社交平台高调崛起,尤其是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近年来强势突围,拉扯着用户的注意力与时长。

信息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允许表达的地方更多了,发声的形态更多了,兴趣与见解更多元了;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无论是文娱热点还是社会新闻,舆论传播依旧遵循着一条相似的路径,始终没绕开的是微博这个阵地。

以上个月被广为关注的安阳老人被狗咬事件为例。首先是在9月底,安阳记者小莉在抖音与微博平台都发布了狗咬人相关的内容。抖音账号@小莉视频 所发布的视频引起了平台内不小的关注,该视频转赞评近100万,但并没能进一步发酵。

直到11月17日,微博账号@小莉帮忙 发布的博文写道记者因未帮上当事人而落泪,这成为事件转折点。大量用户对该微博进行转发、评论,大V、官媒进而参与到讨论中。不到一周后,河南安阳通报“狗咬人”事件:当事人王新刚被撤职,另有多名干部被处理。

告别微博,我们能想象一种更好的社交媒体吗?

诚如这一事件所体现出的,抖音、快手、公众号、B站、小红书,这些新兴平台中同样不缺表达、也不缺流量,但时至今日微博依旧是舆论的第一策源地。

决定这一点的,是微博3180亿个“关注”关系背后独特的信息流动方式。

独特之处在于,微博的用户关系是非对称的,任何用户都可以关注任何其他用户并进行转发、评论,甚至在没有“关注”关系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对话,因此信息的传播是发散且可逆的;与此同时,去中心化的思路下,微博用户的互动是主动完成的,而不是被媒体与平台算法推着走,是内容的价值决定了内容能否被看见。

并且,微博的互动依旧是以文字为主要形态。即使短视频具有直观强冲击力,但文字在严肃思考与公共讨论中的价值仍不可替代:视频更多是单向的表达,即时的沟通则需要由文字来完成;而正是在沟通与讨论的基础上,才有了对热点的发酵。

这样独特的互动场景,赋予了微博使用者平等对话的权利。

这包括用户之间的对话。河南暴雨时,大量当地的灾民与关注着灾情的网民在微博上交换信息,根据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的研究,微博广场式社交优势、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全面全程救援,成为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中枢。

也包括用户与企业的平等对话。如今年四月特斯拉的“车顶维权”案例中,维权的声音在微博上经过媒体机构、广大用户的转发,汇聚成民意,最终打掉了特斯拉的“傲慢”。

甚至包括了与公权力的对话。如佛山天量罚单事件中,最初是博主“袁来说房”在微博发帖爆料佛山一路口发生62万多个违章,引发曾在同一地点“中招”的网友分享经历、资深车评人实地探访,最终推动了广东省相关部门派出工作组赴现场调查并整改。事件结束后,微博上关于如何解决“执法逐利”问题的探讨仍久不停息。

微博3180亿个“关注”关系编织出的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舆论场,即使是在媒介碎片化、注意力分众化的当下,微博几乎从不错失对任何热点的呈现与讨论。

而被微博牢牢抓住的“热点”,正是撬动微博长期增长的动力之一。

二、46个垂类与兴趣构建的社交关系

3180亿个“关注”代表着微博的用户关系,招股书中的另外一个数据则揭示出微博的内容生态:2021年6月,微博拥有名人、明星与娱乐、媒体、游戏等46个垂直领域内容。

微博对垂类的重视大概开始于2013年,当时,微博刚刚走出爆发式增长的阶段,熟人社交的吸引力下部分用户开始向微信转移,大量的内容从微博抽离、新的内容又无法补给。微博经历了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而这也正是微博走向“垂直化”的开端。

当微博开始将运营重点从顶部的明星名人,转移到垂直领域的中小V后,所谓的网红现象开始产生。喜好相同的用户通过“网红博主”聚集、沉淀,从而构建以兴趣为中心的内容消费场域,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从服饰、美妆,到体育、游戏,类似的微博场域越来越丰富。根据招股书,微博的46个垂类中,28个月浏览量超过100亿。

其中,游戏是微博过去一年流量增长最大的领域之一,且已成为仅次于娱乐的最大一个垂直领域。据观察,越来越多的游戏类博主基于差异性需求在微博聚集:游戏官方运营账号在微博更新活动消息,游戏大V发布实况解说,电竞俱乐部通过微博与粉丝沟通赛事赛程、选手变动,电竞选手们也将微博作为了社交主战场。

官方机构、电竞选手、游戏大V的驻扎,使得更广泛的游戏爱好者被圈定在微博平台内,圈层内的互动就自然烘托起讨论氛围及讨论声量。在此基础上,微博不断丰富的功能,就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热点消费及互动场景。

比如“话题”,让特定人物或事件的内容得以聚合;比如“热搜榜”,为用户指引当下最被关注的信息;比如“视频”,将内容的表现形态进一步丰富;还比如“直播连麦”,将博主参与视频化创作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并通过互动实现大V之间的粉丝交换,实现关注关系的流动与热点话题的二次传播。

这种种基础设施所推动的信息流动,使得圈层内容的影响力进一步扩散。以今年的S11赛事为例,据微博披露,S11期间的热搜词达到了419个,相关话题阅读总量1077亿,讨论量8049万,这样的热度早已超出了单个圈层的消费力,侧面体现出电竞借助微博的社交穿透力走向主流大众。

告别微博,我们能想象一种更好的社交媒体吗?

中国战队EDG夺冠后,央视新闻第一时间在微博发文祝贺

垂直战略下,微博想要实现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通过对垂类的运营与对平台玩法的不断丰富,让圈层用户找到自己的社交场域,从而将那些被热点吸引而来的用户长久地留下。

因此,抽象来看微博现阶段的增长所依赖的就是“热点”与“社交”的双驱动。

一方面,微博继续发挥公共舆论基础设施作用,通过对公共热点的牢牢把控,成为一个不能被舍弃的表达与接受信息的渠道;

另一方面,微博强化对多元内容的运营,强化博主与粉丝的触达、用户关系的构建,用社交关系保障用户的留存与活跃性。

从今年的成绩来看,微博的增长思路没有跑偏,在社交平台红利见顶、存量竞争越发激烈的情况下,“热点+社交”的模式甚至推动了微博活跃用户的再增长:Q3,微博月活用户数达5.73亿,同比净增6200万,日活用户数达到2.48亿,同比净增2300万,再创历史新高。

三、440万个认证账户与60万广告主

在微博即将第二次敲响入市钟的节点,对微博这家企业的讨论还需要回归到商业本身。

作为社交媒体,微博的营收主要还是来自于互联网最传统的广告商业模式。而在这一模式里,商业价值的衡量主要遵循两个维度,一是流量池的广度,这方面,微博已是中国前五大社交平台及前三大社交媒体平台之一;二则是流量的质量,这更看重的是用户构成、活跃度与信任关系。

微博的场景中,商业化价值一部分体现为内容创作者的变现力。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6月,微博有4190万月活跃内容创作者,其中头部内容创作者达到230万,较2019年6月达到了24%的复合年增长率。并且,其增长部分得益于其他新兴平台创作者的流入,微博在2021红人节上提到,今年前9个月有超过1万个周边平台的头部创作者开通了微博账号。

无论对成长于哪个平台、哪种类型的创作者来说,微博始终是一张不可缺失的名片,一笔长价值的投资。在当下的传播网络中,微博始终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一个能够帮网红、KOL建立全网影响力的平台,可以说,只要多样化的舆论传播渠道最终仍要收归于微博,创作者流入微博的趋势就还将持续。

尤其是人格化、有原创内容的社交型账号,他们通过在微博平台与粉丝的接触、互动,能够累积下自己的社交资产。如上文所提到,微博的“关注”关系,是非对称、非算法推送的,是基于用户与博主相同兴趣而建立起的主动关系,这就意味着更大的社交价值和变现机会。

因此,通过微博建立起的广告、电商、直播等商业化基础设施,内容创作者能够更高效、更持久地对自己的社交资产进行变现。根据微博2021红人节披露的数据,9月,微博上基于作者的广告代言收入流水是25亿,其中作者获得收入16亿,同比增长了78%;双十一期间,微博小店交易金额同比增长534%,作者人均订单量同比增长537%。

而另一方面,微博平台的商业化能力,其实也与内容创作者的生产力、变现力息息相关。

作为一个强媒体属性的平台,微博需要通过广告模式,将“传播价值”转化为“商业化价值”。而这过程中,决定着转化是否高效的是用户粘性与浏览深度,也体现为创作者的内容质量以及与粉丝间的社交关系。

因此在这样的逻辑下,微博的广告体现出较强的社交属性。透过对关注关系、社交关系的研究,微博能够细化用户画像,从而为用户提供他们感兴趣、有意义、有价值的广告信息。

基于此,根据三季度财报,在宏观广告市场承压、教育等部分垂直行业预算消减的大背景下,微博的广告和营销业务仍逆势实现了29%的增长,并推动微博总营收同比增长30%,这体现出微博社交广告对品牌主的强吸引力。

越是在预算收紧的时候,品牌营销就越是在意降本增效,这也就为微博提供了靠社交广告优势拓展新品类、发展优质客户的机会。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前六个月的广告主总数为60万,每个广告主(不包括阿里巴巴)的平均支出由去年同期的454美元大幅增加至1379美元。

告别微博,我们能想象一种更好的社交媒体吗?

四、结语

最后,再回到这个问题,作为一家12年的企业、唯一一个成功从Web端向移动端的迁移并完成人群大扩容的产品,微博为什么还没被取代?

从商业的角度,要理解现在的微博其实非常简单:用“热点”占据流量入口,用“社交”强化用户留存,再用“社交广告”深挖商业化价值,微博构建出的是一个简明清晰又环环相扣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驱动了微博实现存量的激活与商业化的成长。

而从媒介的角度,微博多结构的人群构成及广场式的社交关系,所实现的舆论基础设施作用,仍无法被现有语境下的任何一个媒介所替代。

微博作为一个拥有超5亿月活的广场,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映射。在全球的互联网环境中,在所有由真实的人组成的社区里,事实上都无法完全规避现实中公众的矛盾与戾气,作为管理者,能做的只有明确规则、强化监管。

微博用户构成的复杂性与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对社区的治理更加困难,但不能够忽视微博在整治饭圈、打击违规内容、保护个人隐私上的诸多努力,更应该看见微博所提供的个体连接、自由表达、平等对话的价值。

我们能想象出一个比微博更好的、更适合当下环境的社交媒体吗?至少在现在,还没人能给出答案。

小插曲

我在参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1年度作者评选,希望喜欢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来支持我一下~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我的个人参选页面,点击红心即可为我投票。

每人最多可投3票,投票即有机会获得百万惊喜礼品&起点课堂千元豪礼哦!

投票传送门:http://996.pm/M0Ldn

 

作者:李婷婷

本文由 @深响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微博,女拳的厕所。

    来自四川 回复
  2. 新浪微博作为一款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说是没有敌对对手,它的用户量太大了,而且缺乏强有力的竞品,曾经的对手腾讯微博早已不见踪迹

    来自广东 回复
  3. 我真的很喜欢微博,尤其是热搜,我不时就会看一下,可以得到很多信息

    来自江苏 回复
  4. 不得不说,微博真的是吃瓜的最好平台了,微博热搜已经成了生活乐趣一大重要来源。

    来自湖北 回复
  5. 不得不说,微博真的火了很多年,没被抛弃估计是因为国内没有其他吃瓜如此方便的APP了吧。

    来自四川 回复
  6. 你让外国软件进来试试

    来自安徽 回复
  7. 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造就了微博这个包容性极强的广场。

    来自广东 回复
  8. 微博是吃瓜和追偶像的最好APP,没有之一。正如作者所说,短期内,应该不会被替代。

    来自四川 回复
专题
17477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当下人脸识别在生活中被应用得愈加广泛。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人脸识别的入门指南。
专题
16639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拼团功能的设计指南。
专题
1439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交互设计是用户与产品以及他们使用的服务之间建立的有意义的关系。
专题
16057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有效的团队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十分重要。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团队管理的方法。
专题
1164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2023年双十一逐渐临近,各个电商平台也摩拳擦掌开始准备。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双十一营销玩法。
专题
46096人已学习20篇文章
这些APP设计的细节和规范你都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