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拆迁,私密大白

13 评论 6964 浏览 4 收藏 19 分钟

编辑导语:在互联网内容社区中,豆瓣无疑占据其中一角,其独特的圈层、讨论方式、文化意义与商业意义已经引发众多人讨论。豆瓣娱乐组与整个豆瓣生态的割裂趋势愈加明显,娱乐组风评差,许多诉讼也因娱乐组内容引发。本文作者与我们分享豆瓣小组的何枝可依,我们一起来看看。

忍无可忍的阿北终于一纸诉状告了微博——3月30日,豆瓣起诉微博不正当竞争,“长期纵容用户非法搬运内容”,要求微博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豆瓣人民币1元。

虽然1块钱显然是不蒸馒头争口气,但豆瓣的激愤溢于言表:本宫还没下堂呢,你们这些抢人、卡位的就这样急不可待了。

其他平台跑来接收“豆瓣遗产”,倒也不算十分急不可待。毕竟2021一整年,豆瓣被约谈20多次,累计罚款超900万。今年3月,网信办入驻豆瓣,甚至传出豆瓣所有小组将关停,惹得豆瓣各小组满是离愁别绪。

这回让豆瓣人一叶知秋的危机总爆发,则是因为关停私密小组。

3月29日,豆瓣发布公告称因业务调整,私密小组将停止服务。私密小组创建入口功能被下线,公开组不再支持转私密。同时豆瓣留出了私密组转公开的窗口期,组长可申请将私密组转公开保住小组。6 月30日,私密小组功能正式停止服务。

消息一出哀鸿遍野,几个著名私密组忙着申请转公开,删除组内那些可能招祸的内容。其他公开小组则唇亡齿寒,琢磨着这可能是豆瓣小组彻底关停的前兆,开始着手寻找新家。

重拳之下,私密曝光。很多人压根没用过、没见过的豆瓣私密组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豆瓣危机下不断流浪的组员又会被哪个平台收编?

一、水面之下

豆瓣究竟有多少个私密组,恐怕连豆瓣管理员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些私密小组长期存在水面之下,不少玩豆瓣多年的人都不知道还有这玩意儿。

豆瓣小组明面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人都可加入的开放型小组,另一种则需要申请,管理员通过后方可成为组员的申请制小组。这两种小组均可在豆瓣社区搜索进入,是否组员只影响能否在组内发帖回帖,但收藏、转发、浏览等功能不受影响。

私密组则根本无法通过搜索功能找到,而且按照豆瓣规定,设立时是私密组的永远无法转为公开组。它们是存在于豆瓣网友口中、类似江湖传说的存在。

虽然无法通过搜索找到私密组,但加入私密组却没那么困难。想进豆瓣娱乐大组如鹅组、踩组,不仅要注册时间长,首页有动态表明自己是个活人,还要填暗号、写申请,最后看管理员心情决定通过与否。私密组却只需在组成员发来进组邀请,这也催生了闲鱼上一度出现“小偿代拉私密组”的生意。

最著名的私密组,当属以揭露滚圈不良乐手为己任的月亮组(全名: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该小组成立于2008年,由几个爱好摇滚又与乐手走得很近的女孩创立,小组成立之初是为了帮果儿们趋利避害,远离无品乐手。

随着月亮组成为江湖传说,“求拉月亮组”的人越来越多,如今组员数已经逼近五十万,算得上超级大组。组长“奶罩靡”无奈表示:“我根本控制不了让不让组员进组。”

确实如此。私密组拉人权限属于每个组员,虽然组长可以踢人或封禁,但像月亮组这种超级大组,靠组长手动踢人封禁实现管理根本不现实。

除月亮组以外,渔民组、囡组、桃花组都曾是声名在外的私密大组。我爱化妆品组公开转私密又转公开的案例较为特殊,不在讨论范畴。

渔民组全名人体建造学基地,因组长ID是越战越勇周渝民,所以有了个渔民组的诨号。组长建立渔民组的初衷就是分享各类“车”款,此后发展为分享各类付费、禁播内容的快乐老家。

伴随着进组人员越来越多,渔民组的资源呈现百花齐放之态:四六级、公务员、小语种等资源应有尽有,经常能看到学习资料与大尺度H片齐飞的场面。但也正因组内“危险内容”太多,早在几年前渔民组就被停用。

囡组则是全女性小组,组内经常讨论女性私密话题,找组员拉人前需要先自证身份,宣誓自己“确实是个女的”。

桃花组为什么能成为火爆私密组一直是硬糖君心中的不解之谜。这个拥有超13万组员的小组处于一种近乎无人管理的状态,成员发帖也多为生活琐事碎碎念。或许是因为“加入桃花组就会有桃花”的玄学传说,为这个私密小组增加了吸引力(假的,没有)。

除私密组,豆瓣还有更神秘的雪藏组,即之前被封禁的小组。虽然不能被搜索,也不能如私密组一样随意拉人,但是已经加入的成员还能在里面聊天,宛如一个个独立王国。这次私密转公开是否涉及雪藏组,豆瓣方面并未明确说明。

二、私密的魅力

私密小组构成了豆瓣社区的水下部分,表面看它们有极强的隐蔽性,其实口口相传下早已是半公开的存在。除豆瓣外,并未见其他社区有类似设置,为什么当初豆瓣要搞出个私密组功能呢?

私密功能的上线时间大约与豆瓣小组功能开通差不多。有知乎用户提到,自己建了个私密组和对象一起用,以此记录两人感情。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月亮组初建就是私密组,主要就是姐几个吐槽避雷。”一位月亮组的老组员回忆。当初豆瓣就是个文青网站,用户不多,使用小组的人就更少,创建私密组更像是几个朋友拉群说小话的感觉。

但和拉群不一样,私密组确保了组员交流内容不会曝光在大众面前的同时,也为组员之间保留了隐私。“拉群得知道对方Q或者微信吧,顺藤摸瓜一下就能扒出许多个人信息。但私密组不一样,就算我们都在一个私密组说着和乐手的床上事,彼此还是陌生人。”

随着大量外界用户涌入豆瓣,私密组逐渐变成了更有吸引力的存在。

就像当初B站的百题测试一样,门槛的设立并不会将用户拒之门外,反而会让进入门槛的人获得身份认同感,以“我是某组成员”为傲。

私密组因为不对外公开,所以神秘。而组内流出的只言片语被其他组或营销号搬运后,又给私密组增添了一种“知道内情,上面有人”的色彩。于是许多人求拉私密组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加入一个别人搜不到的私密组,象征着“有门路”,也算一种社交资本。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从2020年下半开始,月亮组新老成员间频频出现冲突。新人认为讨论乐手私生活是种越界行为,“专注作品放过个人”。老姐姐们却一脸懵逼:来月亮组不就是要扒掉乐手底裤?

小组的种种逻辑也就能解释得通:在诸多互联网社区中,为什么只有豆瓣活跃着大量能制造内容、引领话题的普通用户。(其他平台哪怕是B站,其内容创作者驱动意味也是很浓的,而豆瓣真是普通网友聊出了内容)

除私密组外,豆瓣那些需审核进入的小组入组门槛不可谓不高,要在连篇累牍的组规中找到仅几个字的暗号,还要写下理由充分情真意切的入组理由。不止如此,有些小组对申请者的注册时间、主页动态甚至ID格式都做了规定。

这些规定就像一个个标签,符合标签的人才能进入小组所代表的圈层。在圈层构筑的安全堡垒中,组员那些隐藏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和表达。

既非推荐制也非粉丝制,豆瓣小组的帖子排序按照回复或发布时间排布。这种看起来不那么智能的排序方式,其实极大鼓励了普通用户的发帖回帖积极性。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被认同,在豆瓣发帖的普通用户会比其他平台的露出机会更多。在流量稍微不错的小组,即使新入组组员的帖子也能轻易收获几十个回复,在其他平台很难做到这一点。

组规虽无明文规定,但入组成员似乎都默契遵循着“我的发言要对得起某某组的门槛”这条潜规则。这种心态构成了豆瓣人人都可发帖的平等氛围及评论区的精彩纷呈,同时也倒逼用户去思考去创造更有趣的内容。

对于外界来说,豆瓣小组本身可能就是个巨大的私密组。加入它,意味着某种身份认同,活跃度越高,那种被圈层认同的归属感就越强。

三、何枝可依

从去年的一系列整顿罚款,到今年网信办入驻、私密组转公开,豆瓣小组已不再是过去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小组未来的命运就是全被关停,大家都在找新家。”粉丝YSS告诉硬糖君,目睹了艾玛花园的几次炸组,她对小组的前途已不抱任何希望。

原本炸组后,组长还能通过建立新组实现“转生”。但艾玛花园组长糊糊申请的多个新组及备用组接连被炸,甚至糊糊自己的号都遭到了永久封禁。“最后一次转生,大家其实已经习惯了,就自证、申请进组呗。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新组建好第二天,才审了大概7000多人吧,就又炸了。就是不想让你弄了,而且现在找备用组也很难。”房顶已经被掀开,豆瓣er们必须寻找新乐土。

虽然各路分析人士谈到豆瓣,总痛心疾首于豆瓣用户虽多、变现极差。但这些活跃度高、有创造力又乐于发声的用户,对任何平台都是一笔巨大财富。眼看豆瓣有难,其他平台忙不迭地对豆瓣网友展开定向招募。

率先行动的是微博。微博超话社区发公告表示要开启“超话新星计划”。年满18岁拥有任意社区的管理员经验,管理过500人以上社区且愿意为成员服务的,即可参加报名。耐人寻味的是,招募海报上列出的全是豆瓣小组的名字。

微博一片痴心收容拆迁群众,但豆瓣网友最先排除的恐怕就是它。微博过于中心化,话语权集中于强势主体如网红、大V、明星等,身处其中的普通用户会下意识地站队跟风,没有豆瓣小组那种人人平等、想说啥说啥的自由氛围。加之微博的实名制认证用户资料过于透明,“被人肉太容易了”。

字节系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去年9月头条小组就发布招募公告,称如果是某领域爱好者或兴趣社区产品资深用户,就可能成为头条小组首批组长。另外有豆瓣er透露,艾玛花园组长糊糊,因担任娱乐组组长而收到了头条系的组长offer。

不过头条好像弄错了一件事,豆瓣小组的核心资产不是组长而是组员,组员认同的是小组的圈层氛围,而非某个组长的灵魂领导。即使糊糊是艾玛花园的创立者,但她个人的号召力对组员相当有限,组员不会因为组长去了哪儿我就去哪儿。

晋江论坛与豆瓣用户不睦已久,天涯则过于老龄化,同为女性用户占优的社区,小红书用户是豆瓣er口诛笔伐的“娇妻”,玩不到一起去。贴吧一度虽因产品机制相似承接了不少流浪豆瓣er,也绝非最佳替代品。

这与两款产品的“性别”有关。据统计豆瓣小组6成以上用户为女性,以女大学生及刚步入社会的白领为主;曾经辉煌的贴吧沉寂后转变了路线,以吸纳男性用户为主。性别矛盾难以调和的当代互联网,以女性为主的豆瓣er很难在男人的地盘长久安家。同理,NGA、虎扑、知乎这些男性化产品,即使平台方有心接收豆瓣流民,用户之间也难容下彼此。

也有小众app想吃下这批用户,做下一个豆瓣。但一方面,这些小众app面对大量涌入的新用户,提供的使用体验并不算太好;另一方面,它们背后的爸爸也决定了豆瓣er的态度,DoDo的翻车就是一例。

去年娱乐组连番被封被关,部分小组搬到DoDo这个原本是为了《动物森友会》而创建的社区。“狗平台拿姐妹们当招徕男人的活招牌”,有豆瓣er发现女性用户入驻后,DoDo开始招募男用户进驻,同时有人称DoDo泄露用户隐私,加之又有人发现DoDo与B站有关联,DoDo遭到抛弃。

甚至有人将目光投向了国外的社交产品,却无奈发现“豆瓣真是独一份的,没有国外对标产品,因为许多东西都是它先做的。”

豆瓣网友坚信,私密组转公开就是豆瓣小组挽歌的前奏,但“我们也想有新家,可新家在哪儿呢”。

 

作者:毛丽娜,编辑:李春晖,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

本文由 @娱乐硬糖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豆瓣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内容审核不严导致了很多问题 现在的豆瓣也在这方面下狠手 我逛小组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反映发帖要审核很久才能发出来
    很多人都说豆瓣商业化太慢 发展太慢 但是商业化太严重的那些app我根本就不会长时间打开看 尤其是豆瓣开屏 真的是一众软件中的清流 能看到的广告也都是豆瓣时间和豆小铺这种豆瓣自营且我并不反感的广告
    真的不希望豆瓣消失 虽然它出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每次想起豆瓣都是很温暖的存在 希望豆瓣能好好活下来

    来自北京 回复
  2. 豆瓣整体感觉比较真实,但有时候又感觉有点“丧”、逛久了总觉得emo。也许别有用心的人混在普通用户里兴风作浪,搞坏了原本挺好的豆瓣

    回复
  3. 豆瓣的特色太鲜明了,用户属性也是独一份,很难找到替代品。

    来自浙江 回复
  4. 我觉得豆瓣真的很不错。。(为啥被约谈那么多次啊…..)

    不像虎扑贴吧,每次发帖都要整个**擦边图镇楼,满天表情包, 观感极差。也不像知乎,普通用户向名家大v俯首称臣。也不像微博抖音,只能被迫追逐热点。

    豆瓣关照到了每个普通用户,而且有组长的管理,用户的发言也能得到规范。不像某些应用,煽动仇恨,煽动用户吵架吸引流量。。。

    回复
  5. 豆瓣才是一个真正的用户为主的互联网社区吧,里面有很多真实八卦

    回复
  6. 豆瓣这种小组模式分类很多,但是由于私密性高,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逍遥之地

    回复
  7. 从来不知道豆瓣还有这种私密小组,但是看完文章后我认为这种私密性太高很容易造成一些严重事故

    来自广东 回复
  8. 豆瓣小组就跟微博一样已经变成了【女权】的殖民地
    只是微博更公开 豆瓣小组更私密 就是这种【私密】慢慢变成了造谣首发地 所以网信办盯上了它
    豆瓣小组唯一对我有帮助的就是【租房小组】 去厦门科技园租房时联系了豆瓣小组的一位发帖人
    真的让我理解了什么叫做【照骗】! 让当时刚进入社会的我饱受震撼!

    来自四川 回复
  9. 我特别喜欢豆瓣的很多小组,社死组,哈组,蛋组都特别有意思

    回复
  10. 位置社交

    回复
  11. 豆瓣还是有很多小组挺有趣的,更像部落式交流,还有很多电影书籍推荐

    来自贵州 回复
  12. 豆瓣真是普通网友聊出了内容,豆瓣给了普通人发声的机会,只要你帖子质量高就能热门被大家看见。

    来自陕西 回复
  13. 曾经下载豆瓣就是整电影书籍的,没挖掘到什么小组。不过看起来很是神秘啊!

    来自湖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