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INTJ,征男友
编辑导语:你有去测试过最近很火的MBTI性格测试吗?我是ENFP——快乐的小狗,你是什么呢?这篇文章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今年轻人对待MBTI测试的态度以及玩法,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MBTI性格测试,已经快被年轻人玩坏了。
想寻找另一半的罗芝,在社交平台发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征婚贴:
“INTJ女,征喜欢大理,并愿意来大理生活的对象。希望你最好也是INTJ或者ENTJ、EN系,基本这类性格可以满足聊天需求。希望你逻辑性强,表达能力强,理解能力强,因为INTJ喜欢聪明的男生,毕竟INTJ的智商都挺高的。”
过去,陌生人交友靠问一句“你是什么星座”来破冰,现在,丢一串神秘字母才是更潮流的方式。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在社交简介里贴四个字母,而每串字母代表了一种性格类型。
比如,ENTP代表好奇心旺盛的辩论达人,INTP是与无争的理想主义者,INTJ是有强大理性思考力的机器人格…….
这套神秘字母就是MBTI,全名叫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国的迈尔斯母女在20世纪40年代编制的一个人格测验。它基于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把人格分为E(外向)—I(内向),N(直觉)—S(实感),F(情感)—T(思考),P(感知)—J(判断)八个字母,排列组合形成十六种人格类型。
MBTI十六种人格分类,截图自百度百科
罗芝认为,把MBTI作为征婚条件很有针对性,可以建立起第一道筛选的门槛。如果对方也了解MBTI,那么至少是有共同话题且乐于探讨精神世界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向笔者解释了MBTI走红的原因:MBTI具有可以把人快速分类的功能。在这个快速变化、极其讲究效率的时代里,当大家亮出这个具有一定“共识性”的标签,就可以让人们迅速对一个陌生人有所了解,节省了寒暄、试探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MBTI真能归类每个独特的人吗?
一、用MBTI寻找自我认同的年轻人
从十二星座、九型人格、塔罗占卜到网易云音乐刷屏朋友圈的性格测试,这些类型各异的“赛博算命”,万变不离其宗,无一不是瞄准了人们了解“我是谁”的精神需求。
MBTI人格测试在心理学界挂着名号,看似比星座和八字更科学,给每种人格类型都提供了详尽且褒扬的分析,据此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绝佳工具。当代年轻人渴望通过这一套神秘的字母组合,让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被看到。
在社交平台上,你会看到深谙这套字母学的年轻人,可以围绕“XXXX型是怎样的人”写出一篇几千字的论文,议题覆盖交友喜好、求职倾向、行为逻辑、兴趣爱好乃至人生理想等等多个领域,把“认识你自己”的层次提升到苏格拉底都要甘拜下风的境界。
豆瓣的MBTI小组,聚集了26万多人
为了“梳理自己”,杜宁就曾在凌晨3点去豆瓣的INFP型小组写下一篇自述文。在这篇洋洋洒洒三千多字的文章里,她提到自己很难与一位INFJ的好朋友“进行精神世界的交流”。她感慨面临着“找不到自己在现实社会的定位”的烦恼,而做了MBTI测试知道自己是INFP后,突然觉得世界上有一群和她相似的人。
另一些不喜长篇大论的人,则沉迷于用MBTI的meme(可指表情包、流行梗等衍生内容)自嘲。这些生动好笑的图片,简单直观地概括了不同人格类型的差异,助推了MBTI的流行。
刷到一组ENFP的梗图后,方蕊下一秒就兴冲冲地转到朋友圈发了“九宫格”。图片把ENFP描绘成热情洋溢、过度兴奋、活泼话多的快乐星人。方蕊大笑说,“是我本人了!”在她看来,这些表情包精准又幽默地传达了她是谁。
有关“ENFP”人格的meme 图源网络
和方蕊一样,不少人在转发自己的MBTI类型描述时,都会感叹“每一条都中了”“给我安监控了吗?”“太真实了!”
多位受访者都认为测出的MBTI类型描述非常准确。他们发现“原来我并不孤单、原来我不是奇怪的人”,由此得到身份认同感,
自从通过MBTI测试得知自己是INFP之后,杜宁感觉“获得了一种肯定”。“我妈以前一直说我不现实,说我天天悬在空中双脚不着地……” 而INFP的描述之一就是“理想主义”。
一些MBTI“骨灰级学者”不仅通过MBTI洞察自身,还会用这套工具指导日常行为。
“这套工具潜移默化写在了我的思维模式里。”曼川会根据MBTI的八个纬度调整自己的行为。“每个纬度都代表性格不同的功能层面,我会去想我哪个功能发展得不太成熟,然后针对性地发展它。”
比方说,作为N型人格,曼川自认对理论的东西更感兴趣,而对事务性的事情缺乏兴致。在毕业之际,面临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工作的关口,她意识到“我可能太N了,我要多一些S的东西”,于是她刻意让自己别每天看书、刷知乎,而是多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处理具体任务,以顺利毕业。
与曼川有相同习惯的人不在少数。不少MBTI爱好者在费心研究偶像明星、作家、历史名人、虚拟作品里的人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MBTI类型。
比如INFP型的代表人物里,就有安徒生、梵高、加缪、林黛玉、李清照等各种次元和国界的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全神贯注于精神世界,对于世俗的一切和那些组成日常生活的要素关心程度不高。”
网友围绕各类人格标签产生大量衍生分析内容,诸如“哪种类型最不容易被PUA?”、十六型人格的学生时代、十六型人格坠入爱河的反应……这些二次创作内容,既丰富了MBTI的讨论纬度,也让其变得趣味十足,易于传播。
万物似乎皆可MBTI。
围绕MBTI的衍生内容,截图自B站
二、你我MBTI不合,不宜见面
当MBTI被用在交友、婚恋、职场等社交场景,就成了效率奇高的筛选工具。
MBTI的每一组对立字母能分类出大相径庭的两类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N和S这一对,我甚至能闻出一个人是N型味道还是S型味道。”曼川说。
N型意为直觉型(Intuitive),S型意为实感型(Sensory),两者体现了搜集信息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的差异:N型人格重视抽象概念,擅长总结,S型人格对现实环境的细节变化较敏感,注重实践;N型倾向于内省,S型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套理论可以成为职场生存法则。曼川评价自己的领导A是一位典型的S型,特别喜欢得到及时反馈。曼川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加快了对他的响应速度;领导B则是典型的T型(Thinking,思维型,认为逻辑重于情感),他不怎么在乎他人感受,特别喜欢讲道理。“如果我有一个事情要去说服他,我得顺着他的逻辑,想出一套他能接受的理由来。”
曼川认为,“当我用这套工具去理解对方的行为逻辑时,我跟别人起冲突的频率会大大下降。”
杨大逸曾被拉入一个MBTI微信群,观察一段时间后,她总结:群里话多、吵架的都是ENTP,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都是INTJ,劝“大家不要吵了”的就是INFJ,而同类型的人很多观点都惊人得相似。
N型的杨大逸表示自己和S型人不太合得来。“我周围聊得来的朋友,很少有S型,我觉得S型相对比较功利、现实,他们会觉得你追求的东西都是表象的,是莫名其妙的。”
罗芝同样认为,知道他人的MBTI类型,能更高效地判断双方是否适合交往,所以她将MBTI类型作为了征婚的一个判断标准。
发出那封相亲帖后,罗芝收到了几十条邀约。最终她只面见了一位INFP型的男生。“这个男生是唯一能按照帖子所要求的逻辑来做清晰陈述的人”。现实见面后,罗芝对男生的印象不错,认为两人至少可以达到“精神层面的交流。”
但是,当人们把MBTI赋予的标签当作刻板印象后,问题也开始出现。
MBTI的不同人格逐渐划分成不同的圈层,甚至催生出“鄙视链”,连相同人格的人也被主观分成低阶、中阶和高阶。
一位ISFJ的匿名网友就委屈表示,ISFJ被很多人评价为“最俗套、最常见的性格”,被扣上“无趣呆板老好人”的帽子。随后他话锋一转,称一些批评ISFJ的NT型总流露出让人不适的优越感。
方蕊坦言,有一段时间沉迷MBTI时,会不自觉地往认识的人身上套类型,这时看到的不再是本人,而是四个字母。
下面这张表,列举了十六种人格类型之间的交友适配程度。这份指南简单粗暴地划分出谁和谁天生有缘,谁和谁性格不合,这跟“双子座和白羊座天然互斥、水瓶座和天秤座互相吸引”等说法本质上已经区别不大。
图源:网络
网络上,常有相同类型的人聚在兴趣群组里,热络地讨论“我们这个类型的人怎样怎样”。王芳认为,这个过程会导致“群体极化”,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不断交换类似观点后变得更加相似,这反过来又会让身上的标签贴得更紧。
“把MBTI当作消遣娱乐的谈资或者交友破冰的工具,都没问题。可一旦把它作为认识自己、指导职业发展、评价他人的工具时,科学与否的考量就凸显出来了。”王芳表示。
三、用MBTI指导工作和生活靠谱吗?
MBTI并非新鲜物种,在海外的商业营销已非常成熟,大量应用于企业管理、职业咨询、个人成长等领域。拥有MBTI正版版权的CCP公司,所经营的心理测试年价值高达20亿美元,将近800 种周边产品面向全世界销售。
近两年,MBTI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重新在中文互联网火热起来,笼络了一批新的年轻信徒。
曼川在《原则》中看到瑞·达利欧让桥水的多数管理者都做了MBTI测试,加深了对MBTI的信任。“我第一反应是,哇塞,大佬也在用这个。”
在国内,MBTI也不再是单纯的人格测量工具,作为媒介催生出不少性格测试的生意。
即使MBTI官网有免费的测试题,市面上仍有商家利用信息差,售卖各种版本的性格测试。方蕊在刚接触MBTI时,随机搜索到一个公众号,辛辛苦苦做了90多道题后,结果发现要付6元钱才能得知测试结果。
解读MBTI内容也变得有利可图。曼川就曾花费100元买过一个讲解MBTI各类型人格的课程。还有机构打着MBTI测试的旗子,将学员引入后续的职业规划课程。
在文娱产业领域,韩国领先一步推出了观察类综艺《MBTI inside》和网剧《看见你的MBTI》。
王芳介绍,MBTI虽然可以说是当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测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心理学术界对于该测验的批评声很多。一方面,测验的理论基础并没有经过实证检验,另一方面,测验的心理测量学质量并不达标。MBTI测验常用的迫选(也就是二选一)方式并不科学,处于中间的多数人被“强行站队”,但事实上,同一类型内的人还是存在许多差异的。
栗子认为MBTI存在被滥用的现象。她觉得MBTI的娱乐化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过度依赖MBTI让人们失去了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可能性。
曼川也承认,MBTI本身有一定的限制,如今她认识新朋友时并不会先用这个工具,而是会用直观感受的方式来相处。只有当对方出现更典型的行为时,才使用这套工具去解释他人行为的逻辑。“如果仅靠着几个漫画图,来定义这个类型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就沦为了刻板印象。”
“MBTI给到的职业指导往往是方向性的,但很不现实。”杜宁说,INFP被建议适合当作家、诗人、艺术家、心理咨询,她并没有参考MBTI的职业建议,而是在一家互联网教育公司工作。
王芳表示,MBTI的使用手册也明确不鼓励将其作为工作绩效的预测指标,因为它测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
许多新涌入的MBTI爱好者似乎不太关心它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一切只剩下表情包和笑话。“图个乐”“好玩”成了MBTI风靡的最大意义,因为它确实无法完全归类每一个具体的人。
罗芝和那位通过线上MBTI考核的男生面见后,最终并未选择和他继续发展。“他确确实实算是不错的男生,但两个人相处在一块,不能只看精神层面的交流,还要看生活习惯、三观等各个方面是否一致。”
注:除王芳外,其余受访对象均为化名。
作者:不止十一人;公众号:半熟财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X7LXv534IoZlqmUUB9iXQ
本文由 @半熟财经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原来还可以通过这个来帮助自己和他人沟通,学到了,不过确实不能过于依赖
以前是生肖、血型,后来是星座,现在是MBTI。来来去去其实都大差不差。
其实还好,性格测试会让人更认同自己的某些倾向,但是难道不是成为理想自我的一种方式吗?如果自己不喜欢,也不会想往那个方向靠啊👀
说实话,星座、九型人格、塔罗牌、MBTI这种玩玩就好了,那些分析更像是在寻找自我认同。世界千千万万人,只有十几二十几种分类不觉得离谱吗
MBTI测试让我更了解自己一些了,对于想交的朋友,会根据这个测试去帮助我了解她,更认为它只是一个工具
MBTI最近真的实火,测试完之后感觉自己又多了一层身份归属,似乎无形中也在指引着我更好地与什么人交往,按什么逻辑处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