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到底如何才能落地
2019年4月13-14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举办的【 2019产品创新大会·深圳站】完美落幕。喜茶CTO陈霈霖老师,给大家分享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公司”是唯一的产品》。
在来到喜茶之前,我在金山软件有过六年的网络游戏经历,留给大家最多的印象是一名爱开源各种效率工具的技术专家;更早之前我是在做管理系统的,在金山第一个做的东西是人力资源系统;再早之前我在做品牌建设的——2009年时品牌建设的一个最多的需求就是做网站,正是由于要做网站,才学会了编程,后来才进入了计算机行业。
今天看起来,游戏、管理、营销这几个都是很跨界的不同领域;但总结而言,我是一个工具党——折腾各种工具,通过工具去理解一个新领域。
工具有多重要呢?
比如:
- 皮克斯电影的炫丽特效,没有它的特效工具,你做不出来;
- 你看到大家都在谈MarTech的理念,但由于你没有数据平台工具,你无法实现;
- 公司老板在某个商学院上学到一个新的管理理念,回来让下属执行,但由于没有工具,下属执行不到。
上周我在团队里做了一个工具盘点,把IT研发、产品、运营、HR、财务、供应链、项目管理等领域的所有工具和系统盘点出来,记了个数——一共107个工具和系统。
所以,我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管理各种各样的工具——也就是“首席工具官”。
今天,我在喜茶主要负责的工作就是数字化工具创新,在各种不同的工作细节中发现数字化的空间,并用数字化工具对它进行升级换代。像喜茶GO小程序,围绕消费排队的核心痛点做的一个点单和用户运营工具,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不同的内部领域都在进行数字化。
可以说:我们一直在对茶饮行业进行产业互联网化。
基于此,我想今天我们的目光,不光只停留在喜茶GO小程序本身,而想聊一聊: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如何在一个产业落地产业互联网?
我把这分成4部分:
一、科技趋势
宏观来看,你所经历的关于互联网的一切本质是科技化:
科技化所经历的4个时代:
第一个阶段是设施化,那时候诞生了到今天大家还耳熟能详公司,像惠普、戴尔、华硕、联想,他们都是做个人电脑、销售个人电脑的。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化,像Saleforces、Micrsoft、Oracle、Adobe这些国际巨头软件公司,他们都在针对某些领域开发不同的信息化软件。
第三个阶段是数字化,也就是今天你所熟知的互联网时代,像腾讯、阿里、Google、Amazon、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
但我们相信,科技化还有下一个阶段,叫智能化,也就是人工智能时代(也许今天大家都还没意识到这件事有多大)。
可以发现:每一个科技化的过程,都会诞生出不同的大公司。
所以,我们把视野回到你产业:既然科技化自身要经历这4个时代,那产业科技化同样要经历4个时代。
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一个企业什么系统、什么工具、什么科技都没有,还不是活得好好的。
这忽略了人类历史上其实还有一次科技化阶段,叫文字化——纸笔墨让现代社会成为了可能。
看着现在这个科技化的趋势:大部分的产业,他们处于哪个阶段了?
这个曲线刚好反过来。
什么意思?
很多的中小型企业还停留在文字化阶段,对应的工具是笔和纸,像手工记账、手工销售等等。
当然,很多企业已经进入了设施化阶段——不然办公室里哪来那么多的电脑设备?有一些大企业也进入了信息化的阶段,由管理信息化系统驱动;很多新兴的企业,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数字化阶段,能广泛利用互联网工具来经营;而进入了智能化阶段的,即使是科技公司,都很少。
产业互联网化,究竟该做什么?
先回顾下一个情况:
在中国,数字化比信息化其实是走得更快;过去10年,资本红利、市场红利、人口红利的驱动,使得企业发展对数字化的需求比信息化的需求强烈得多,跑得快比跑得远重要得多。
此时此刻,正是由于这些红利的消失,信息化软件的需求重新起来;与此同时,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又有前后依赖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说To B产业是一个正在崛起的领域)。
OK,总结一下:你从几个时代判断,从科技产品的角度来看,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就是让一个产业的企业搭上一个科技的穿梭机,穿越四个科技时代。
既然如此,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具体该做些什么?
还是把这张图给拉出来:
有了这大概的方向,你可以把每一个科技化阶段最可行的执行方案套进去。
设施化,就是整一个科技的基础,这就要用到我们所了解的云计算,这里通常都是找到云厂商进行合作共生的。
信息化,就是常见的像企业的ERP、OA、POS系统之类,一般也是能找到现有的信息化企业进行合作共赢的。
到了数字化阶段,也就是当前的状态,还有很多的技术还不成熟,所以这里开始要有自己研发的部分。
而智能化阶段,目前很多的应用场景都还没有成熟,这就需要跟不同的人和合作方进行共同探索。
一个常见误区就是:拿捏不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尽管大家都认识到产业互联网化是趋势、是未来,但我们想象一下:回到100年前,自来水、自来电,也是伟大的科技发明;但在今天,我们要做个事情,从来没人考虑说,「要不要建个发电站?自来水厂?」的问题吧——因为水和电的科技已经发展到很成熟,到了拿来就用的地步了。
同样,不论是设施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最后的终点体验,肯定跟水和电一样——拿来就用。
对应这几个科技阶段,云计算对应了设施化的科技进步,SaaS对应了信息化的科技进步;所以毫不夸张的比喻,像云计算、SaaS这类服务化的科技,就是21世纪的水和电。
理解这个科技进程,我们的决策也很明显:尽可能的找到服务化的科技拿来就用,非到不得已不用自己研发;因为自己研发的东西,总有一天还是会被服务化的。
判断完科技阶段的发展趋势,我们再来看看科技在产业互联网在业务上的落脚点。
在以往,一个消费级的互联网产品,它的落脚点通常都在某个场景:比如社交、视频、音乐、短视频等等,对应的产业互联网化的特点是什么?
——它通常是针对一个公司的全方位场景,如人资、财务、供应链、会员、渠道连接等等。
所以,真想对某个产业互联网化,你就需要把这个产业的整个链条里的「角色」、「领域」、「流程」全梳理一遍。
比如:一个点单小程序,就真的只是一个小程序吗?
常见的门店类公司,它会经历3大角色:消费者、职能人员、科技人员。
- 消费者:就是前端的用户体验,如下单等。
- 职能人员:就是操作公司体内业务流程内的数字系统。
- 科技人员:就是对数字系统和数据进行维护和研发。
整一个流程上,都会有不同的业务领域,而每个业务领域,可能都会衍生出一个数字系统的需求;整个体系链条很长,但整个链条都是相互关联的,必需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这么长的链条,从产品的维度看,产业互联网,有很多企业服务类产品的发展空间是吗?
不,首先得搞清楚:产业互联网的产品究竟是什么?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产品只有一个:公司,公司就是这唯一的一个产品。
二、组织建设
基于趋势的了解和判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要先从组织建设讲起。
我们经常会说这个公司扁平化,可是有哪个公司不扁平化?这样的分类还是有点过于笼统;说到底,更常见的组织架构类型,应该分为「职能化」和「流程化」两种。
说起传统企业,就会觉得一种等级深严的职能化组织印象——多简单的事情,也要一层层向上汇报,再平级沟通。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这是有原因的:职能化组织诞生于工业时代,生产制造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明确严谨的分工是关键,当然不能轻易破坏结构。
但在今天,我们是一个创新为主导世界,严谨的结构反而会抑制创新,这就需要流程型组织,并鼓励大范围沟通。
也就是说:组织结构的选择,是业务性质所决定的,并没有先进和不先进之分;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制衡,没有什么理论可以一刀切。
所以,这时候,产业企业想要进行互联网化,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IT团队是一个职能部门吗?
上面讲到,产业互联网化的唯一产品,是公司本身——互联网工具横跨的是公司的整个链条,不能只是一个职能部门。但残酷的事实是:大部分想要转型的传统企业,偏偏第一件事就是做了个IT部门。
如果说组织架构是产业互联网的第一起跑线的话,那90%的转型公司直接就倒在了起跑线上。
如何搭建流程化组织?
一个数字时代产品,从想法到落地,会贯穿不同的角色,比如:项目、产品、设计、技术、运维、测试、运营、数据等等角色,它是一个持续在创新产出的流程,没有一个角色可以独立成军完成工作。
怎么把不同的角色串起来呢?
如果是过去工业时代,可以通过生产流水线把不同的角色串联起来;但在数字化时代,生产的可不是实物了——大家都是在用脑袋工作,流的不是实物,是脑袋里的知识,这我们需要新的管理型产品。
为了把这些角色通过数字化方式串起来,很多互联网团队,就有了常见的这种流程架构:
这是大部分研发团队非常熟悉的一种研发模式:通过某个项目管理软件,把任务有效的分配给不同的角色,然后再利用各种的策划工具和实施工具,把整个流程整合起来;工具往往已经提供了非常多的有效流程和最佳实践,优秀的研发团队更多通过数字化工具来组织工作的进行,而非隔空呼叫和喊话。
这已经是很多的互联网产品团队的工作方式。
但是我们联想一下:非互联网公司的产业团队,是怎么进行工作组织的?并不是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岗位都是创造性的知识型工作,很多的产业的很多岗位,都还是重复性的事务工作,并不是利用项目协作流程可以轻松管理起来的——这也是我们常见的像ERP、OA等系统干的事情,他们不但承担着业务管理,还是一种组织管理。
所以,任何的数字产品,在产业落地,你不能单纯的理解为「IT系统建设」,它本质其实还是一种「组织建设」。
1. 产品架构
当我们了解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后,讲一下产品架构。
还是那句话:在产业互联网时代,真正的产品,就是公司本身。所以,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业务性质,会有不同的组织架构,自然也有不同的产品架构,把整个公司进行科技化。
比如:今天我们常听说,要创业做一个社交产品、短视频产品、游戏产品、音乐产品等等——这些都是针对某一个业务领域的特定分支;但是你说,要把一个企业进行科技改造升级,变成一个科技化的公司,这并不是做某个特定分支的产品就能解决的,真正的产品是这个公司本身。
2. 中台
你只是做了某一个科技产品,并不代表这个公司变得互联网化了。
举个例子:我们自己做的点单小程序,只是100多个科技工具中的其中一个。 每一个工具只能满足某个非常细分的业务场景,很多的工具就变成了大量的碎片化。
不同的业务数据,散落在不同的业务系统和职能部门,这就引申出中台这个概念。
很多人会觉得:中台,它应该是一个系统产品,或者是某一个东西,比如说常见的像数据中台等等;但在我看来,我作为一个数字化的企业,中台它不应该是个产品,它是一种范式,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具体在我这,会划分出非常多个具有中台属性的业务场景,比如:账号中台、业务中台、管理中台、供应链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等等。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中台?
它的字面意思也剖析这件事:中台,就是中间的平台,中间的平台做什么?中间的平台就是做连接的,他连接的是什么?——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连接,具体工作与人员之间的连接,这就是中台的意思。
三、数字化三支柱
我这边会把所有产业企业的科技化分成三个维度,分别是:数字管理、数字营销、数字引擎。
在我看来,任何产业的企业,都离不开这三个维度,它们是构成一个「公司产品」的所有元素。
1. 数字管理
用来做后端管理的科技化手段。
有什么系统是用来做管理的?
——这就是我们说的「信息化阶段」。
这个阶段里,所有的科技产品都是用来做管理的工具,像办公软件、ERP、OA等等,而且它们都是给内部人员使用的,帮助业务部门更好地做管理。
2. 数字营销
用来做前端营销的科技化手段。
比如会员系统、音乐产品、社交产品等等,都是在前端营销运营用户的。
以喜茶GO为例,打开小程序,选门店,选商品,下单,结账,使用会员活动,这些都是面向前端消费者,这就是数字营销的业务领域。
但要把整一个门店打通,还需要考虑:我们店员怎么收到订单?收到订单后怎么办?商品怎么配置?怎么上架?怎么管理门店?怎么整理订单?怎么配送外卖?怎么管理配送方?等等等管理的问题。
配合门店的管理,还有大后方的管理:财务怎么算?人力资源配合?供应链怎么串联?怎么发货?
——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而我们以往做产品的逻辑是什么?
做一个社交产品,让大家可以聊天,快速上线,更多功能之后再迭代,有想法,就可以去实践去尝试。
——这里可不行:后面有一连串环节,你需要完整地打通,工作很繁重。
3. 数字引擎
还有第三个维度,叫数字引擎,现在大家都在讲大数据系统。
但是,大数据系统,有一个大前提——你得先有很多小数据。
而所有在数字营销和数字管理的动作,都是一种积累小数据的过程;当多样化的小数据齐全以后,才有了做大数据的契机。
我们不单只有用户行为数据,我们有经营数据,像产生的交易和商品等等;有用户行为数据,像用户在体验端发生的行为轨迹;还有技术相关的数据和第三方的数据;把各种数据汇聚在一起,才有了我们的大数据管理平台。
之后,还要考虑怎么把它应用。
不应用,前面做得更多,终将一无是处。
四、傲慢偏见
当你完成技术产品,在准备落地的第一刻开始,才会迎来它最大的一个敌人——旧有认知体系的傲慢与偏见。
怎么说?
以下将从一个情景开始讲起:
假设你是一个汽车产品经理,小车用户提了个需求,说现在我的车需要装更多的人,要怎么做?
最后,设计了一台巴士出来——可以装更多的人,看似满足了需求。
这时候,小车司机在试用新的汽车,他肯定会跟你说:一是之前的C1驾驶执照学的驾驶技能不能用,开不了;二是这个巴士的产品体验太差了,不如小车好开,拐弯都变难了,这个产品不够好。
所以,当别人提一个需求,你仅仅是满足他是不够的,你还得思考:本质什么?
比如说:用户想要装更多的人,同时他还想更快的到目的地,这时候真正需要设计的产品,是飞机。
也许你会为你所设计的新产品飞机得意洋洋,但是,一个尴尬的问题又出现了:原来的小车司机,根本不会开飞机;对比容易驾驶的小车,飞机那复杂的驾驶舱,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在产业互联网化过程中,无论你做什么样的产品,你怎么做,对所谓的“用户”来说都是错的;你所真正挑战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人性对待新事物的傲慢与偏见。
在过去,产品经理们最喜欢摆在嘴边的一个词是“用户”。但在以上的例子中,你会发现:其实你永远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很多的业务场景下,最极致的产品,就是没有用户。
整个业务有可能都被人工智能“无人化”了,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产品。
所以,如果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产业互联网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不对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就像一些公司设置的岗位那样——布道,持续地给用户灌输真实的理念,教育用户进行数字化的认知升级,移除他们在过去经验之下的偏见,才能真正的把这件事情做全、做好。
就像上面说的,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只有一个产品,就是公司本身;把这个公司变成一个数字化的产品,这才是最终目的。
作为产品经理,从一开始你就要站到CEO的视角去看全局(也许这对人的要求有点高,因为涉及的领域实在是太多了),你不再是一个“产品设计者”,还是一个“业务颠覆者”,产品跟业务需求的边界,将变得非常模糊。
就像最近的电影《绿皮书》里有一句话让人非常感触:
“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
再好的产品,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你所要挑战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数字化认知偏见。
2021行业大会全国巡回预告
聚焦运营增长策略、产品经理能力变革之路、产品创新趋势、数字化转型实战方法、B端创新赋能产业变革等热门话题板块,汇聚上百位一线实战专家,数千位圈内精英,分析前沿创新实践,探索2021产品与运营新可能。
扫描下图二维码↓↓↓添加大会小秘书豆豆,享门票预售独家优惠,【免费预约】领取2021全年11场大会嘉宾现场演讲PPT+思维导图!
点击下方图片或戳此链接http://996.pm/Mny6Q,了解大会详情。
相关阅读
本文为【 2019产品创新大会·深圳站】现场分享整理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2020年度产品经理大会】全国巡回现已全面开启售票!
今年,我们以「发现产品经理的新可能」为主题,深入地探索产品经理与技术、体验、创意、产业、B端的连接;让大家看到产品经理赋能产业升级,为各领域变革所带来的商业创新,以及自身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点击查看大会详情:
http://996.pm/76Xd4
理念很好,关键还是要看企业在什么阶段!
嗯,好想知道怎么站更高的地方去看问题
可以转载吗·楼主,摘取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