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开发者生态团队负责人李晓璐:如何从0到1构建开放生态

1 评论 16833 浏览 56 收藏 23 分钟

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与腾讯大讲堂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产品经理大会:解码未来产品经理在深圳宝立方国际博览中心如期举行。小米开发者生态团队负责人@李晓璐 首先阐述了其对生态的理解,然后分析了平台化对公司的价值,最后阐述了小米业务模式,并以其为例子,分享开放平台该如何结合公司的优势去做。

分享嘉宾:小米开发者生态团队负责人李晓璐

以下内容为嘉宾分享实录,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笔记组@高莹 依据嘉宾分享内容整理,编辑有修改,嘉宾已确认: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如何构建开放生态。

生态系统

简单的给大家讲讲这个对生态的理解。

生态系统:水

生态,它其实是一个生物学的名词;它代表的最基础的生态是什么呢?

以水的生态来做比喻的话,万物构成基于水,水是一个基本元素;同时生命也是需要水才能不断的发展。

水有不同的形态,这些不同的形态可以在它不同的状态变化过程当中,让这个生态进行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净化这样的过程——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

工业革命:电

18世纪工业革命的时候,富兰克林发现了电,电又重新成为了新的基础设施,在电上给我们又提供了新的可能,能提供更多的光更多的能量。

电的发现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电定义了所谓平台当中的基础部分和加速部分。

什么是基础设施?什么是上层建筑?

基础设施比如灯,到了晚上大家都必须要有,人人都必须要有这样的能力;特斯拉就不是一个基础设施,它可能就是一个上层建筑。有了这样的能力,有一部分人它可以跑得更快,有一部分人能享受更加超前的服务。

需求挖掘出来被实现了,所以电是一个基础的能力。

移动互联网:连接

很多人把移动互联网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在碎片化的场景中可以随时、无缝地接触到移动设备这块屏。

它提供的是一种连接能力,连接一切的能力,重构了过去的信息;在新的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诞生出新的需求被满足的重新连接的方式。

商业生态:垂直品类到平台

在整个移动互联网化的过程当中,行业带有巨大的机会,在这不同的垂直品类当中如何给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公司可以从垂直品类慢慢的长大成为平台型的公司,这就是当中有机遇的地方。

在我看来:跟所有的生态系统一样,开放平台做的是基础设施以及上层的加速器。

从基础设施来讲,我们需要提供给大家都能享有的,重构信息获取的基础能力;在上层我们可以提供加速器的能力。

平台对公司的价值是什么?

平台、用户、开发者

为什么这么多公司都看好平台化,或者说一个公司做大了,为什么他就想要开放?为什么平台化会对公司产生更大的价值?

这是我理解整个开放业务的一个核心的逻辑:

公司首先是一个商业实体。公司需要成长壮大,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业务成功,这是整个公司运作的一个目标。为了有更多的业务成功,比如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里,这个公司需要更多的用户,这是它的诉求。为了要让用户聚集在平台上,用户是需要内容的,是需要服务的,那么平台自然需要引入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开发者来提供这些内容和服务。

平台吸引力在于:可以开放出自己最有优势的部分。各大公司其实都会将自己的一些有优势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开放,只做中间连接层的东西,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在平台上提供更多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用户,更多用户意味着更大的业务成功,所以他们三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关系——一个点如果成功,它能引出下一个点取得更大成功——这样一个逻辑关系。

这当中不能有任何的短板,所以整个开放平台的运作逻辑就是一环扣一环:要有更多的用户和追求更高的一个生态影响力。

小米模式(旋风图)

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整个小米公司的业务模型:

开放业务是需要基于公司的优势去做开放的。小米的业务模式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这个是雷总最近在跟外界说的比较多的小米战略模式,叫做旋风图:

中间的这个点是小米的第一个产品——MIUI,在2010年的时候做了第一版的ROM,做了MIUI论坛,一天发一个体验版,一周一个开发版,逐渐吸引了很多热情的米粉;后来还有《参与感》等总结,可以说引领了移动互联网如何用户导向做产品等浪潮。到今天MIUI已经有2.8亿的活跃用户了,这是我们在互联网领域里打赢的第一场仗。

基于这个ROM的优势发布新的硬件,就是我们的手机;这个面对的用户其实也是线上的这些米粉。为了要将这个手机送达到米粉手里,我们就顺势而为做了小米网——现在小米网也是电商领域里销售额占第三的电商平台,因为我们的品类比较多。

可以看到:我们既做硬件,又做智能硬件的销售平台;并且我们还有自己的物流,自己的线下销售团队等,我们在互联网领域里既有互联网服务,又有金融服务;又有大数据和云平台等等这些能力;几方面加起来,最终能做到闭环就是做自己的产品,用自己的渠道卖给自己的用户。

这里面的故事其实是这样的:我们在这三个大的战略方向上一个点一个点的成功,接下来可以推动另一条直线上的下一个环节继续进化,继续前进——这也是一个生态型业务的打法。

这些业务之间是有一个互相依存和环环相扣的关系,帮助公司把整个根基扎得更稳,往前运转的时候也会互相之间有一定的扶持。

经过公司七年来的发展,我们已经将小米整个战略模式构建成一张相对比较复杂的网。

在不同的领域里,很少看到有一家公司能在这三个方向上都做到了小米这样的成就,所以在这个旋风图中,任何两个环节之间都存在有升维的可能性。

比如:最近小米之家的业务就是新零售发展的业务,小米之家的坪效(每平米的销售额)做到了世界第二,仅次于苹果。

有一个数据:一个用户在小米之家里平均购买三个产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快速的再开更多的线下店的原因。

在手机核心业务上的售卖,我们在9月21号京东超级品牌日上,全天京东销售额过了7亿,是京东最高的一个峰值。其中有4.8亿都来自于手机销售。

我们把互联网、硬件和新零售这三个大的战略布局一个点一个点的打下来了,我就不展开细说,这张图说起来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小米开放平台

开发、上架、运营

小米开放平台的业务逻辑怎么结合公司的这些战略优势去打造呢?

我们为开发者提供了三方面的能力,覆盖了移动互联网开发者在跟平台之间的交互的全流程,包括开发、上架和运营。

开发:

小米以安卓的本地化优势起家的公司来讲,我们把消息推送、应用统计、云测这些基础的技术能力开放给了开发者,让大家一起来使用我们的技术服务。

上架:

我们有这么多的智能硬件,可以做到六屏互通,包括了手机、电视、PAD等各种各样的智能家庭的产品,还有小米的路由器。对于一个开发者来说,它要上架它可以在全面互通六屏中去获取用户——这里面也是有非常巨大的想象空间,因为用了小米账号做了统一的用户打通,用户是谁,他的喜好是什么,对于开发者来讲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财富。

运营:

我们在系统上的运营场景也都开放给了开发者,提供了不同的运营能力。

小米开放平台打法如何?

小米开放平台有24个不同品类的业务,那么作为一个平台来讲如何去助推这24个业务呢?

第一:完善的服务体系

平台化和规模化的效应会对服务提出很大的挑战,怎么样在规模化的效应下去服务不同需求的开发者?

总结下来,开发者的需求主要包括这些品类:基础设施需要完善,比如账号、支付体系,统一的技术支持,以及优质、稳定的服务能力。

第二:线上线下品牌渗透

品牌是开发者信心的构成。如果开发者能第一个想起你的服务,或者因为你的口碑好,把你做为优先备选,它就会对你很有信心。所以从去年开始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50家合作伙伴都开始开展了这样的品牌工作,包括新媒体的建设等。

第三:全球开发者50W、2016累计分成22亿

我们现在通过这个开放平台的构建,获得的成绩是全球覆盖了50万的开发者,覆盖了12个国家,同时2016年小米22亿的累计分成让利给开发者。

小米探索直达服务

小米开放平台上面一个垂直的业务是直达服务。

直达服务是一个基于Hybrid框架的新生态,这个框架是小米从14年就开始自研演化而来。从2014年开始,移动互联网的各个玩家就发现Native有一些瓶颈,原生的安卓应用在于APP之间无法互相跳转,APP需要下载了之后才能打开等等一些体验上可以被优化的点;H5也有它的优势,更新机制、可传播性等,所以基于两者的优势,很多公司都在研究Hybrid框架带来的新生态的机会。

作为一个创新型的业务,我们会分析这三个问题:

  1. 行业的趋势是什么?
  2. 小米做这件事情的优势是什么?
  3. 做了这件事情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

不仅仅是一个开放的业务,大部分的互联网业务都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的时间去问,答案都不太一样;有时候想法跟实际的情况也不一样。

你在不停地问自己的过程当中,就是你在探索业务打法和调整方向的过程,它是一个必经之路。

接下来介绍的整个直达服务的业务逻辑,也是基于这三个点去介绍的。

服务分发的形态,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分发的形态是一直都在变迁的。在PC时代是以网页+软件为主,客户端软件+网页的导航服务呈现的形态为主,到了移动端原生应用起来了。当时很多人也预测Web应用会消亡,但实际它也没有消亡,因为它还是有非常多的可取之处。

第一:行业趋势

如果移动互联网有下半场,各大公司都看好底层的技术能力和Hybrid生态——它继承了H5的优势,又继承了Native的优势;而且在下一代服务分发能力上都做了不同的尝试。

分为两种:

  1. 以纯技术框架型的选型去做落地,典型的如Facebook的React Native。在过去几年中,有很多第三方开发者会去做这样的技术选型,采用它的这套框架来写——升级成本低,又兼具了Native的优势
  2. 在上层添加平台能力(平台能力就是触达用户的能力)。技术优势+平台能力是很多公司新生态探索的打法,谷歌做了PWA,微信做了小程序,BAT其实也都在做这样类似的事情。大家都看好未来一定会有一个生态起来,一定会有强吃弱的现象。

我们现在设想五年以后的未来可能它会有一个生态,当前大家都觉得自己有优势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放弃未来成为那个生态的机会,所以大家都在生态中去探索和尝试。

直达服务刚出来的时候,很多朋友来问说你们是不是也做了一个小程序?其实我们在两件事情上是有很相似的地方,比如在技术层面上都看好Hybrid生态,都看好Native APP这个长尾存在着重构的可能性。但是大部分的理念都是不太一样的。

Native APP现在分发的成本越来越高,开发者获取流量越来越困难,创业者越来越难活。未来是不是有一种新的服务提供方式让这些长尾的服务能更便捷的触达到开发者?这是我们跟小程序同样看好的事情。

但是在一些核心的理念上不一样:

小程序是微信能力的补充,即搜即得,用完即走,它是作为整个微信生态当中的一个内容补充商,是属于这样的一个战略定位;但对小米整个公司来说,我们希望做的是一个类似于应用分发生态的下一步应用——应用分发对标native生态来说,native生态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开发者在当中有完整的产品运营的能力,有完整的触达用户的能力;在这个场景当中也有能触达用户的地方,在操作系统当中可以全覆盖,所以我们期望构建的是一个对开发者来讲有商业价值的一个海Hybrid全新生态。

我们强调的核心点是直达服务。目前操作系统的内容设计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内容直达,如何将服务前置,如何减少信息中间的交互环节;比如原先要七八步才能触达的一个服务,现在可以一步直达,这就是直达秒开技术能力提供的体验。另外一个是服务,服务本身是弱化应用的概念的——应用的概念是可能需要下载安装,并且互相之间不能连通;但是服务本身是会类似于H5一样,有可传播能力,所以直达服务这个名字就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对于生态的一些想法。

第二:小米优势

小米做这样一个新的生态有什么样的优势呢?

操作系统有用户沉浸体验优势

用户不是在使用某一个APP,而是处于操作系统环境当中。

比如你点亮了屏幕,打开了锁屏,这时候你进入的是桌面——其实操作系统已经和你在对话了。我们在负一屏就是现在的智能助理上,所有的内容都前置到第一屏上来,就没有应用的概念,只有服务的概念。

在ROM上有超过20个日活过千万的应用,可能大家平时感知度都不是特别高,比如天气、闹钟、日历,还有业务型的应用商店、小米音乐等等,一共有20多个;所以说整个操作系统用户很多情况下会无感知的去使用到我们的服务,而且入口还非常的便捷,这是第一个优势。

小米开发者生态初成

小米在过去三年,在开发者生态战略布局上已经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也验证了我们在开发者当中的一个影响力。

以开放平台上的几个业务为例:

一个是应用商店。小米手机上绝大部分用户需求都是通过小米应用商店满足的,用户已经非常熟悉和认可应用分发的表现形式。

小米推送目前已经做到月活8.5亿。这也是推送领域里一个市场非常大体量的一个业务了,而且是一个全平台的业务,其中有3/4的用户都是在非小米的安卓机型上。

我们非常有信心,下一代的服务分发小米是有很大的机会。

第三:生态价值

我们做这件事情有什么价值,做这件事情要为开发者,为用户提供价值,这个业务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

首先:H5与Native优势并存

刚才提到的下一代的大趋势,H5与Native融合,集两者之长,把我们的业务优势并存下来。

其次:体验对比

业务分发分为几个步骤:曝光、点击、下载、安装再点击。在小米应用商店的数据里显示:从曝光到打开有40%的折损率,也就是说下载到激活的转化率是60%,在直达服务当中,我们将下载到激活的这一步效率提升,变成点击直接激活,直达服务。

第四:下一代应用场景

服务迁移

对于系统来讲,以后H5触达的服务和应用分发所触达的这种服务,都可以无缝的迁移到我们新的生态当中来,所以本质上我们做的是一个平台级别的东西,有点类似在安卓下一层的平台型的选型。

生态的构建就是底层的技术基础+上层的现有生态+下一代的新的态,新的服务场景的入口,伴随着这种新的交互体验的进化,生态也会跟着它一起走到下一步的成长当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以上就是演讲的内容。

2017 中国产品经理大会·深圳|系列文章

解码未来产品经理|2017中国产品经理大会现场报道

迅雷创始人程浩:人工智能创业的6大核心问题

SpeakIn COO、前迅雷智能产品中心总经理易鹏宇:AI生态未来10年的产品人定位

神策数据CEO桑文锋:如何用数据驱动产品决策?

饿了么联合创始人&产品负责人汪渊:互联网+的产品建设

QQ运营总监刘凌:从问「问题」出发

讯飞输入法创始人翟吉博:人工智能的未来,带给产品的4种变化

喜马拉雅副总裁李海波:语音时代,内容平台的产品逻辑

优信集团CTO邱慧:消费升级下的产品经理

 

本文为2017中国产品经理大会:解码未来产品经理嘉宾分享整理总结,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