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百宁 | 以“滴滴车票”,谈谈产品的“需求、体验和自传播”

13 评论 9771 浏览 123 收藏 19 分钟

本文结合以滴滴车票为例,基于“产品-传播金字塔”模型,就“需求的把握、体验的设计以及传播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8月9日,滴滴发布了一款创新产品,名叫“滴滴车票”。生成一张“车票”赠予他人后,对方无需下载App/注册帐号,就能方便地打车。

产品的使用流程是:

  1. 生成车票:进入滴滴出行App的车票页面,选择车票封面、输入对方的手机号和打车目的地即可生成一张车票。
  2. 赠送车票:通过微信可以将车票发送给他人。
  3. 接收车票:对方点击链接,即可接收车票。
  4. 使用车票:在车票有效期内,点击车票链接即可指定出发地、一键打车。行程结束后,车费由赠票人支付。

可见,产品的流程倒不复杂。

今天,我们结合这个产品,谈谈产品思维和自传播策略。

为什么选择“滴滴车票”呢?这是因为在该产品发布之前,我曾经有幸预览过。

那是大概在3个月前,滴滴公司组织了个新产品研讨会,邀请包括我在内的大概十来个人去为这款新产品出谋划策。

产品负责人介绍完产品原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感觉这个产品的确挺有想法。但稍微分析了下,就感觉存在不少问题。

因为我那次属于友情帮忙性质,没有业务、利益的关联和顾虑,就把心里对这个产品真实的感受和建议,毫无保留地谈了很多——尽管本来他们邀请我的目的,是让我结合我的主业“营销和自传播”,聊聊传播机制和idea的 。

好在很多产品方面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后来,我再也没有跟滴滴交流过这个项目了。

最近偶尔看到这款产品已经上线,不过发现产品基本上还是那天演示的样子。

截至今天,产品上线已有半个月。我搜索了下微博和自己的朋友圈,发现谈论的很少。

尽管时间还很短,不能就此对产品的成败妄下结论,但这多多少少说明有一定的问题,也佐证了我之前的一些判断。

到此,产品功能和事情背景介绍完了。

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个产品,来谈谈产品的需求、体验设计以及自传播的话题。

产品-传播金字塔模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产品-传播金字塔模型”。

这个金字塔把产品和传播关联起来,从金字塔的底部向上看,分别是“用户需求、产品体验、借力传播、自带传播”等四层。

下面,依此顺序一一介绍。

用户需求

用户需是一切的基础,如果需求把握不准,不管技术是否先进、交互是否流畅、推广是否强悍,都会遭遇失败。但这个基本问题,难倒了大部分人。

产品体验

如果需求把握好了,就可以设计产品了。不过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表述过:“产品基本能用、体验比较流畅”,竟然是一个很高的、甚至奢侈的要求。

借力传播

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和创意策划,实现“迅速引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

自带传播

自带传播的意思是产品本身具备传播能力,而不依赖于额外的营销手段。

这也是我一直倡导和推广的自传播理念,即在设计之时就考虑到传播,把原本处于“设计-研发-发布-营销”链条最后一环的“营销”前置,让营销与产品合二为一

下面,举两个产品“自带传播”的例子。

  • Hotmail:在邮件末尾添加一行小广告,邀请邮件接收人注册Hotmail帐号,以0成本实现了产品百万、千万量级的快速增长。
  • 微信红包:利用红包功能而不是“绑卡给补贴、送话费”的传统砸钱营销手段,引发全民“发红包、抢红包”热潮,推动了微信支付的爆发性增长。

显而易见,既然是金字塔模型,那说明低一层是上一层的基础和根基。

具体来说,在设计产品体验之前,必须把用户需求把握准;接下来,可以“借力传播”来做推广,而最高境界的营销推广就是不做营销,让产品“自带传播”,即实现产品自传播。

介绍完这个模型之后,我们以这个模型作为思维框架,结合滴滴车票来做具体分析。

对滴滴车票的分析

需求和体验——送父母

从研讨会的介绍和产品宣传页面来看,滴滴车票面向的人群是“不方便打车的父母和朋友”、体验是车票接收方“无需下载注册、无需支付车费”。

我们先来说说,父母使用车票的需求和体验问题。

乍看起来,这个产品对于手机操作不太娴熟的父母来说,非常合适。

但结合人群生活习惯、使用场景、操作流程等方面做全方位的仔细分析,你会发现用户需求和产品体验方面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然而,这种思维方式是很多人所欠缺的,大家的逻辑思维往往只停留在第一层——“操作方便→适合老人”,于是就拍手叫好,而不会更加深入地思考可行性。

一般而言,退休之后安享晚年的父母们,其出行习惯相对固定,基本上是在“家、公园、菜市场/超市、医院”几个地点之间往返。日积月累下来,他们都有了熟悉的出行方式。

加上父母们普遍有着节俭的生活习惯,以及老年人乘车优待等政策的存在,使得公交成了他们首选的、熟悉的出行方式。

因此,父母们基本上都不舍得、也觉得没必要花钱打车。

当然你会说存在紧急情况需要用车,比如疾病发作。但那时候的第一选择应该是打120叫救护车,而不是翻微信找滴滴车票。

可见,父母使用车票的需求很弱。

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假设需求存在,来看看产品体验是否靠谱。

即使父母因为某些原因临时要打车,你会发现当前的产品设计是不合理的。

因为车票的发起方在儿女那里,所以父母必须先联系到儿女,让对方立刻生成车票发过来——这显然太麻烦了。如果目的地不是儿女熟知的地点,那沟通起来更是费劲。

当然你可以说提前把车票生成好,发给父母备用。但这还是有问题,一方面车票是有有效期的(3个月),另外一方面,车票会跟其他微信聊天信息混在一起,容易被误删或者被淹没而找不到了。

再退一步说,假设父母找到车票打车了,你会发现,出发点的确定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父母手机的GPS定位当时可用的几率比较低,其次,如果要手动在地图界面上点选位置,那困难就更大了。

需求和体验——送爱人/朋友

送爱人这个需求也是非常小众的,情侣间图各新鲜、偶尔玩一回倒是有可能,但长期大量使用的几率是比较低的。

送朋友的场景有可能存在,但最好的场景是“一对多”而不是“一对一”。

不过,按照目前的产品设计,要给多个人送车票,会非常麻烦。对每个人,你都需要重复一遍“选择封面、确定目的地、填入手机号、微信发送”等几个操作。

如何改进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需求层面来说,父母用车票的困难很大。

即使这个需求存在且强烈,要真正地孝顺父母,让父母安心、方便打车,产品还需要很多改进。

  • 增加“出发地/目的地预设”功能:儿女提前将“家、公园、菜市场/超市、医院” 等常见地点设置好。父母在使用时,只需要根据名称选择下即可(同时可以GPS定位辅助选择出发地)。甚至可以给出一个列表,用醒目的字体和图标,将常见的路线列出来,父母点击一下即可叫车。

  • 车票改为“长期、多次使用”:当前设计的“有效期3个月、单次使用”的车票可用性太差,可以改为长期有效、多次使用,比如半年、一年内多次使用。这样父母每次想打车的时候,点开同一张车票就能用,而不是用完一次就得跟孩子再要一张。

真正的需求在哪里?体验、传播该怎样设计?

既然父母使用车票的需求和体验都不靠谱,那我们尝试给出一些合理的使用场景和产品改进建议。

首先,根据个人判断,有两个场景比较适合滴滴车票这个产品,那就是“商务接待”和“活动邀请”。

需求和体验1:商务接待

对于商务接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高级待遇:接待方专人、专车全程陪护 → 无需滴滴车票
  • 中级待遇:接待方只派司机开车过来接 → 无需滴滴车票
  • 一般待遇:接待方本身没有车或者不方便出车,但会帮忙打车 → 需要滴滴车票

可见,第三种情况正是“滴滴车票”的适用场景。

客人抵达前,给客人发一张出差期间可用的车票(可以根据情况,限定打车次数)。

这样做的好处是,免去了客人“垫付、给发票”,接待方“报销、返还车费”的繁琐流程。

如果体验做的好一些的话,可以在车票中预设好“酒店、会场、机场、车站”等地点,方便客人打车时选择,这样会让客人感到很贴心。

需求和体验2:活动邀请

活动邀请这个场景不仅包含真实的、高频的需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个场景可以实现“一对多”的曝光,加速产品的传播。

活动邀请的场景,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

  • 请人帮忙:就像那天滴滴研讨会邀请大家过来帮忙出谋划策一样,当主办方邀请别人过来帮忙的时候,可以提前建一个微信群,发一张往返车票以表示诚意,需要的人点击可以领取。
  • 商业活动:新店开业、粉丝聚会等等很多活动当中都可以用,商家可以在活动中附上。这样,滴滴车票的场景就更宽了,类似一种新颖的企业营销工具。

对应这两个场景,产品的具体做法是实现一个“多人车票”,这样将车票发到群里,一次就能让几十上百的人接触、体验到滴滴车票。

同时,还顺带解决几个问题:

  • 车票的生成和发送。省去了人太多的情况下,生成、发送车票的大量重复劳动。
  • 活动地点的通知。车票中预设了目的地,这样就无需反复通知。
  • 掌握到达情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显示大家的到达状态:使用车票打车前往的人的实时位置,或者保护隐私的话只显示距离/预估用时。

资金风险

事情总有两面性,问题的解决会带来新的问题。

比如,相比现在的一次性车票,“商务接待”和“活动邀请”的场景由于要实现多次、多人车票,所以资金风险会加大——乘车行程结束后,对赠送人扣款失败的话,损失就更大。

解决方法是:一方面可以对赠送人的信用做相应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对于企业方的话,可以要求预存车费等。

借力传播

谈完用户需求和产品体验,再来说说营销推广的问题。

在产品支持“多人车票”的前提下,可以“借力传播”,打造出类似“4小时逃离北上广”的有创意和影响力的大事件。

比如,可以策划出“快抢滴滴车票,1小时内打车来见XX明星/来XX快闪”等类型的活动:参与者打开页面抢车票,打车去见偶像或者参与有趣的活动、聚会等等。

这样,就可以做很多有创意的co-branding活动,这同时也是滴滴车票的推广机会。

自带传播

如果实现了上述“商务接待”和“活动邀请”两个场景,尤其是后者的话,产品就有“自带传播”的能力了。

因为活动邀请是高频、刚需的事情,而且是一对多的环节,所以滴滴车票的产品能够迅速实现自传播。

此外,可以应用产品自传播的方法论,为这个产品植入更多的自传播基因,激发更多人在获得车票、打车时,分享到朋友圈。

然而,因为目前的产品太过于功能化、缺乏趣味,加之滴滴车票目前只能打到车型档次较低的“快车”,这样的打车体验不能作为“社交货币”,很难激发大家分享到朋友圈,因此要想点办法。

比如,可以使用“植入彩蛋/打造超预期体验”的自传播策略,即从“车辆、司机、目的地”三个方面来考虑,并结合相应的节日来进行策划,激发用户自传播。

  • 车辆:给出一些非常酷炫的车辆,比如可以打到豪华车、个性车(卡通主题的车辆)等。
  • 司机:帅哥、美女司机,或者穿着特定主题的服装。
  • 目的地:可以做“神秘车票”活动,目的地和任务都随机,有点类似于“4小时逃离北上广”。

结语

本文结合新发布的滴滴车票这个产品,以“产品-传播金字塔模型”,就“需求的把握、体验的设计以及传播机制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 用户需求:送老人、爱人、朋友的需求不够强,可以尝试“商务接待”、“活动邀请”等需求场景。
  • 产品体验:“单次、短期、限定手机号和目的地”的设计,使用起来不够方便。可以依据“商务接待”、“活动邀请”等场景,改为“多次、长期/短期、一对多”的模式。
  • 借力传播:运用co-branding、事件营销的手段,打造限时、有趣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使用车票。
  • 自带传播:通过“植入彩蛋/打造超预期体验”等策略,为平淡的产品功能植入自传播机制,尽量激发用户在接收到车票、打到车等时刻分享到朋友圈,从而实现“让产品自己会说话”的目标。

由此可见,尽管滴滴车票只是一个小产品,并不是滴滴出行的核心功能,但要把这样的产品做好并不容易。

总的来说,要把握好用户需求、做好产品体验,需要有极强的场景思维、逻辑推理以及关注细节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做了产品经理就能具备的,还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处处去观察和思考。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平时”。

#专栏作家#

朱百宁,微信公众号:八点三十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百度品牌总监,著有《自传播》一书,现在专注于人工智能以及产品设计等领域。个人微信:izhubaining,欢迎添加进行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写的太好了!非常有启发!感谢!

    回复
  2. 非常认同作者的分析

    来自北京 回复
  3. 从产品需求、用户需求的角度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分析的很到位,赞。
    前面只感觉这是个伪需求,但是没有想到如何解决,佩服。
    说实话天天用滴滴的人还是看到这篇文章才知道这个功能。

    来自上海 回复
  4. 写的超赞!

    回复
  5. 好东西 值得收藏

    来自北京 回复
  6. 从场景到用户到需求到运营策略,分析的很好,涨姿势了

    回复
  7. 或者分两种车票,一种不限制目的地和出发地,用于赠送不确定的用户,比如父母朋友。一种限制目的地和出发地,用于赠送确定行程的用户,比如商务接待、活动邀请。

    回复
    1. 即使要给父母用,也得做成多次、长期的票,目前这种一次性票,可用性太低

      来自北京 回复
  8. 请问,如果不限制出发地和目的地,但是限制金额,对于赠送需求的功能会不会好点呢?只要教会父母在使用时打开GPS

    回复
    1. 问题是,我判断车票这个产品根本不适合父母,尤其是年龄稍大的,打车需求和意愿太低

      来自北京 回复
  9. 分析得很深刻很棒,谢谢作者

    回复
  10. 作者对场景的思考很深入,很同意上面的观点!唯一不同意见的第一个场景,其实父母使用定位的问题没有那么难。只要学习一次之后,应该都会使用。

    来自北京 回复
    1. 定位不是主要矛盾,只是顺带说说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