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为什么偏爱时间序?
编辑导语:当不少社交类产品都更改为算法排序的时候,为什么微信朋友圈仍然保留时间序?这其中,可能体现了微信对现实社交关系、对效率等方面的考虑。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微信朋友圈为何保留时间序的原因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因为几乎所有社交类产品都从时间序改成了算法排序,例如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微博等等,都获得了很不错的收益。
但朋友圈却始终是时间序,而且从来没尝试过算法排序。连试都不想试,除了固执,应该还因为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认为这件事情不值得尝试。
这种价值取向,我认为是「公平」(下面的内容有过度解读的可能,也许微信只是非常单纯地懒得改)。
一、无为的公平
这种公平体现在不干预、不影响现实中的社交关系。
任何一种算法排序,都肯定会预测你对哪条朋友圈最感兴趣,这种预测会参考这条朋友圈获得的历史反馈,以及你的历史反馈。
在算法的干预下,一定会出现马太效应,受欢迎的越受欢迎,不受欢迎就更得不到关注。在朋友圈这样相对封闭的圈层里,这种效应会更加明显,因为你的好友相对固定,对你重要的人总是那么几位。
马太效应对于朋友圈这样的UGC平台来说,最大的危害是大家不那么愿意发朋友圈了。因为算法重新调配了大家的注意力,部分朋友圈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曝光量,另一部分就少了,那得到的点赞和评论自然就更少,这会打击他们下一次发朋友圈的动力。久而久之甚至会离开这个社交平台。
类似的案例发生过很多回,较近的一次是 2009 年微博刚推出的时候,还同时承担了熟人社交的职能,那时还有南微博、北人人的说法,但随着这两个平台的信息泛滥,熟人用户的信息很难被互相看到,渐渐不再有人在上面分享日常。现在人人消失了,微博早已转型成为公共的媒体社区。
时间序是最「无为」的方式,也是最去中心化的内容分发方式,因为根本没有「中心」可言,所有人的内容都会被绝对公平地分发。
对于发朋友圈的人来说,不用太在意发布时间(大家一起撞车了反而影响被忽略)。对于看朋友圈的人来说,会预期朋友圈的内容更新很快,于是常常点开来看。逐渐朋友圈变成了一个特别碎片化的产品,打开频次很高,但每次停留时间很短。
每个人在社交圈里的地位本来就是不平等的,但微信选择不强化这种不平等。在 2012 年朋友圈发布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但在 2021 年的今天,这种「无为」本身就很难了。
二、公平的代价——效率
最大的代价是效率问题。你的微信好友成百上千,但你关心的只有三五知己,重要的朋友圈也寥寥无几,但纯时间排序意味着你一定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去浏览那些你「不在意」的内容。
微信好友比较少的时候这不成为问题,但当你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还有很多一面之缘的人时,朋友圈里不重要的内容就越来越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坚持时间排序,当然是对效率的牺牲。
但回过头来想,这种效率的牺牲,对朋友圈这个产品来说值得吗?对整体是好事还是坏事?对长期是好事还是坏事?甚至,这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吗?
三、公平的代价——失控
另一个代价是失控。因为使用时间序,微信作为平台方失去了更多的控制权,不像 Facebook 和 Instagram,微信没有办法控制用户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样的内容。
这种控制权重要吗?重要与否要看平台方的诉求,但真的非常有用。
往好的方面说,可以更精准地控制流量,包括但不限于商业化变现、新业务孵化、打压营销内容等等,而微信只能一刀切选择「有」或「无」;往不好的方面说,甚至可以控制舆论,影响用户行为,比如 Facebook 主观上有没有操控选举结果不知道,但他确实有这个能力。
失去了这种控制权,朋友圈这种产品就注定无法容纳更多的内容,想想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往它们的 News Feed 塞了多少内容,但依然还有办法让你留在产品里。所以微信不能通过朋友圈来挖掘更多的用户价值,只能通过其它方式来挖掘用户价值,比如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视频号等。
也因为失去了控制权,所以微信需要在源头上作出非常多的限制,经常出现只能一刀切的粗暴做法。比如内容上,打击一切诱导性分享和外链内容。功能设计上,不鼓励任何转发,折叠粘贴类的文本,缩小转载文章的版面;在更源头的好友权限上,丰富权限管理,比如增加了「仅聊天」这样的选项;打通企业微信,减少工作内容的朋友圈。等等。
除了内容打击收益明显之外,其余都是需要潜移默化,很缓慢很缓慢才能起作用的功能设计(也不一定有用)。这样的功能很难用数据来衡量收益,基本只能靠团队的信仰和逻辑推理,这算不算不讲道理?
四、最难驾驭的时间序
时间序看似最简单,但其实是最难驾驭的,因为随着产品的迭代,时间序特别容易走向失控和无序。为了缓解这样的无序,很多产品会加上筛选器/分类的功能,比如 B 站 Up 主的「投稿」tab下面还会再细分「全部」、「视频」、「小视频」、「相簿」4个子tab;还有很多产品会自然地拥抱算法排序;还有一些产品会不断调整 UI 结构。
像朋友圈这样 8 年「没有改过」的产品,绝对是异类了。背后做了很多工作,才让时间序依然有序,朋友圈才依然是你分享生活的主要场所。
本文由 @笑盐Laugh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我感受上选时序还是算法就两个影响因素:
1. 内容满意度。(如果我的所有内容都是满意的就不需要算法介入,微信是熟人社交,对内容都有稳定的预期。不像微博这些关注了成百上千人,这些人发的内容对你来说不是每条都有价值)
2. 内容是否有时间轴关系(算法乱序阅读是否会对原本的内容信息产生干扰)
微信更主要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朋友圈是里面一个功能,他不能太重,更不能同于微博,主要是稳定微信的一个生态的健康,我想微信也是多方位权衡利弊最后一直坚定作时间序的原因吧~
本人还是特被喜欢时间序,包括微博本人用的也是支持时间序的国际版。但是更为期待朋友圈有可以特别关注的功能,这样可以时刻知道心里挂念的人的近况。
特别关注的人多去看看他就知道了,还有如果想知道心里挂念人的近况去找他见他,多和他聊聊更合适哈哈
有些人不适合见面哈哈哈
时间序可以让我们的朋友圈多姿多彩,了解一些虽然平时不怎么沟通但是心里挂念的人的近况。
是啊 这也是我虽然不发朋友圈 但总点开看朋友圈的原因
qq空间和朋友圈是一样的,都是时间序欸,里头加的人多了,就要为了看某个人发的消息要翻他的个人资料卡单独去看。
对的 时间序就需要解决好消息太多的问题了
这样看来他才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哈哈哈,好像是这样的,最难驾驭的时间序,果真是这样的。
时间序本身最简单,但要一直用时间序而且还保持产品活力,就很有难度了。
“但当你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还有很多一面之缘的人时,朋友圈里不重要的内容就越来越多了。”非常现实,当社交面越来越广的时候,接受到的“无用”消息还挺多..屏蔽也屏蔽不过来
对哦!要不是看到这篇文章,我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朋友圈是时间序
可能微信真的是没想到,原来朋友圈还能按算法排序哈哈哈
怎么会没想到,内部应该 PK 过 N 轮了。
我认为微信毕竟还是一个私人的圈子,不感兴趣的直接屏蔽就行,没必要算法来决定
会主动屏蔽的用户还是少数的,算法排序可以把你更感兴趣的内容挑出来
我和作者您也有很多相同的见解,总之朋友圈按时间序依然有序的排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不用时间序,时间久了自己的朋友圈也就那几个关心你的人看,你看到的也只有你关心的人,而完全看不到没有那么亲密的人的朋友圈,这也会让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降低吧。
不会看不到,只是更容易看到重要人的信息
但是为什么会感觉,有时候很少看到一个人的朋友圈动态,从别的朋友哪里知道了之后,才知道他发了朋友圈。然后看他发朋友圈的时间点,那个时候自己也在刷朋友圈呀,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看到
我认为:
数量级不同:公用版块有成万上十万条数据,根本看不过来,既然看不过来,还不如就推一些热门给你,以此增加留存,还能顺便赚点竞价排名;而微信除了微商,普通人微信好友可能200~400人,但不是每一天人人都发朋友圈,就算没人都发,总共也就几百条,完全没有排序的必要。
用户关系不同:比如微博,我关心的是有什么新闻有什么八卦,是谁发的其实不那么的重要。但朋友圈因为都是熟人,我并不是想看“发了什么”,想看的是“这个人发了什么”,多了一层“人”的维度,实际上的需求就是我不想错过朋友身上发生的事。按时间排序,我就能快速知道哪些内容是我看过的哪些是没看过的,自然就不会错过朋友发的啥。微博只要是告诉我“XXX出轨了”,谁告诉的我完全没关系,反而我还以为我朋友不知道,我还能转发给他。
数量确实是个很大的影响因素,但哪怕几十条内容用算法排序也是有好处的。
另外为什么朋友圈的数量不多,也是一个平台刻意控制下的结果
对,赞同。
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ins做对比,他们根本就不是一样的产品定位。
1、用户关系的区别:微信用户关系是朋友;微博INS的用户关系是陌生社交及广告主营销号。
2、内容的区别:微信更多的是朋友的日常生活分享;微博INS更多的是碎片化的八卦、新闻、或其他咨询。
3、体量的区别:微信每一个用户的朋友圈子平均200+,日常发文也就100+。微博INS面向是无限的互联网全体,每天成千上百的资讯内容。
4、营销模式区别:微信朋友圈的盈利模式是商家投钱投放广告,即”商家→用户“;而微博INS的模式是商机投钱向大V投放广告,大V软文植入再投钱获取流量提升浏览量,即”商家→大V→用户“。
总是所述,朋友圈里的内容本来就不多,且重复性很低,几乎每一条朋友圈都有可能是用户所关心的,所以时间排序才是最合理的模式。而微博INS因为体量较大,重复和无效的内容太多,则需要算法来定向投放内容。
如果说算法为国外社交大厂增进了收益,微信不考虑。那朋友圈的营销信息、虚假信息泛滥,微信官方是否有考虑好处理方式呢?
如果在朋友圈增加筛选器,类似公众号的策略呢?对营销信息予以折叠或降权,对虚假信息予以风险提示,我是很认可的。
分析的很棒,不过这个更多是要分析微信为什么这么做吧,以目的再来阐述这些设计会带来的结果应该会更容易理解
嗯嗯 不过因为我也不知道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只能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