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系统地运用「自然思维」进行用户体验设计?

0 评论 8110 浏览 19 收藏 17 分钟

研究用户对某个事物/任务的心智预期,探索对事物/任务的自然的交流方式,系统的培养自然思维,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产品体验。

我们在做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的遵循一些“潜意识”的灵感去思考,即我们所说的思维定式。这些思维定式有些是学习工作过程中总结的理论经验,有些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些习惯认知,比如 “繁杂的布局会显得没有重点,标题应当尽可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它们都是一些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的“自然的思维”,因此这些“自然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做好的设计。本文与大家共同探索如何系统地运用这种思维进行用户体验设计。

自然思维对体验设计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就是从学会利用自然来生存,到学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来创造发明的过程。从外观物理方面的形体学习,比如镰刀、斧头,到更高级的从自然界中学到理论知识,并利用这些原理去发明创造一些更抽象的事物,如飞机、雷达。如果说科技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发现、总结到的一些客观存在的理论和技术的话,那么哲学、伦理、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则是人类从自然生活中主观总结的一系列帮助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工作的思维方式。

用户体验设计的本质是为了创造出更高效、易用的产品,在体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发现、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心智预期和行为逻辑,这是一个分析“人”的工作,这就需要借助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主观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探索,比如心理学、社会学等等。 比如我们正在设计一个购买春运火车票的产品,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用户为什么会过年回家,用户对于买票的心智预期是怎样的。只有通过风俗文化、伦理等方面对用户进行深入分析后,我们就能理解到用户对于春运回家的那份执着,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随之而来的其他需求,比如买年货……这些对我们的设计方案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就是自然思维分析对于体验设计的影响。

人类在面对和接触新事物时,会不自觉的遵循旧的事物和自然的思维模式,即所谓的经验主义。同样,将自然界的事物以及行为方式应用到用户体验设计当中,是创造优秀用户体验的“捷径”,即自然设计思维。在自然设计的思维逻辑下,人类总结出了许多优秀的设计方法和理论:拟物化设计省去了用户学习理解新事物的时间,通过遵循旧事物的外貌样式及操作逻辑,通过模仿线下自然的引导用户的线上操作,这就是典型的自然设计思维。虽然目前流行的扁平化设计摒弃了复杂的拟物风格,但其还是通过卡片化样式、引导式的动效、隐喻等手段引导用户触发自然的拖拽、点击、上拉下滑等操作。

在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案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对目标用户的特性与使用场景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用户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动机,理解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心智历程。而通过研究使用场景,我们则可以设计符合用户自然心智预期的方案。比如,我们在去超市一定是在挑选完商品后,在离开超市之前结账的,因此将收银台设置在靠近出口的位置则符合用户的自然心智预期,同时在商业思维上也是正确的。宜家家具分别以品类以及房间类型两种维度展示家具产品; 既满足了有明确目的用户直接查找目标品类的需求,又吸引那些没有明确目的用户去体验宜家家居营造的各类房间氛围,引导用户按照日常的生活思维去感受宜家家具搭造的各种房间氛围,激发用户的购买欲。

自然思维下的体验设计案例

听,说,看,以及肢体动作是人类最本能的、最自然的与外界交流的方式。在交互设计领域,如何利用人类的这些自然交流方法来设计产品体验是设计师们一直在努力的事情。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依靠自然设计思维创造出的优秀的高科技产品/技术,它们打造出了非常自然的交互体验,并获得了广大用户的青睐。

Spectacles墨镜

Snap推出的这款“智能眼镜”则纯粹在交互方式上模拟了人类的自然行为。Spectacles墨镜上配有一个内置的无线蓝牙摄像头,将墨镜本身打造成了摄像头。当你想拍摄短视频时,按下眼镜右侧的按钮,剩下的就是带着它注视你的拍摄对象,真正实现了“所见即所拍”功能。这款眼镜非常自然的实现了拍摄功能,并且将拍摄的镜头边际与眼镜的边际重合,使其毫无拍摄的“仪式感”。

Freedrum

Freedrum是又一款非常遵循用户习惯的智能鼓棒配件,由长条形的感应器和配套应用组成,用户可以将感应器捆绑在传统的鼓棒或者鞋子上面,Freedrum就会根据用户的环境建立虚拟环境,可以根据你的动作识别你是在敲打还是踩踏,并据此输出真实的鼓声。可以想见,这款配件对于熟悉打鼓的用户来说会轻易上手的。

自然设计思维除了引导我们要研究人类的自然行为之外,在设计产品的过程时,我们还要研究用户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情况,建造心智模型,以此来判断和反推产品的设计方案。产品是否符合了用户对于操作特定行为时的自然习惯?用户是否对于某些设计产生错误预期?产品是否满足了用户的特定需求?接下来,我们用两个例子来探讨顺应用户的心智预期在体验设计中的价值。

天猫VR buy+

VR虚拟现实是一款主打沉浸式体验的技术,用户通过VR设备可以享受到融入虚拟世界的种种体验,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用户是脱离现实环境的。毋庸置疑,这在一些场景下确实增强了用户体验,如游戏,和电影。因为这些领域本身就是以虚拟场景为主让用户体验到某种感官上的刺激。

天猫VR buy+则主打的是虚拟环境下的线上购买体验。用户通过VR设备进入到模拟的购物场景中去浏览商品。例如模拟美国最大的梅西百货,让用户在其中浏览商品,相比在电商网站上查看商品,在buy+中你可以看到在视觉上更加立体的、逼真的商品。天猫期望借助VR技术为用户打造更加丰富、新鲜的购物体验。VR购物作为一种新的网购手段,毋庸置疑,它确实能够为用户带来一定的新鲜感。但站在用户体验角度来思考,VR buy+是否是创造优秀网购体验的合理方案呢?它有没有解决或者改进了用户在目前电商购物中普遍存在的的体验问题呢?它有没有顺应用户在网购过程中的心智预期呢?

线上电商购物解决了用户传统的线下购物中的一些痛点,比如在线下购物中查看商品会遇到地理或者时间成本,导致不能高效率的浏览商品;又比如信息渠道的限制,导致商品价格的不透明。但同时,线上的购物又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真实有效的查看商品,我们无法判断商品的材料质地,无法试穿,无法有效判断商品的尺寸,这导致了线上商品的假货横行,以及由于上述问题导致的频繁的退换货。而上述这些痛点,是用户普遍希望解决的“心智预期”,也是用户在线上购物体验中总结出的固有印象和经验总结。我们从天猫VR buy+的视频宣传及新闻中得知(笔者并没有亲身体验),天猫VR buy+为用户模拟了沉浸式的购物场景,用户在沉浸的场景中可以看到逼真的3D商品,这符合我们上文说的按照人类的自然交流方法来设计用户体验的理论,但对于购物这个主要需求来说,看到并不等于就可以买。它无法让我们判断产品的材料质地,无法模拟真实的判断试穿效果,无法有效地判断商品尺寸、甚至真假,因为本质上,它只是把你的视角带入了虚拟世界中,用户只能在视觉上看到更加逼真的商品,在顺应用户的心智预期上,它有点隔靴搔痒。抛开运营以及商业因素,虚拟现实购物在我看来并没有解决和改善用户在电商购物中遇到的体验问题,也没有满足和顺应用户的心智预期。

AR增强现实购物

增强现实技术的核心是将虚拟内容展现在现实世界中,它是以现实世界为主体的,因此首先,AR购物则可以模拟用户线下购物中的一些场景。其次,在AR购物中,增强现实技术所模拟的虚拟内容恰恰是在现实场景中的现实物体,比如家居产品,比如衣服。举个例子,你搬了新家,要去购买一个沙发放在客厅的角落里,通常情况下,你会预先根据你的家装风格来选择沙发的类型,接下来就要预估沙发的尺寸,以能够放在角落的空间里。接下来你就要到家具市场去按照这个标准来挑选了。AR的出现可以帮你在电商网站里完成以上操作,它可以帮你模拟沙发放置在家中的情景,你可以通过AR设备快速在客厅的角落模拟拜访不同的款式、颜色和尺寸的沙发,直至选中一个最合适的。因此,它既模拟了用户的自然交流行为,由顺应了用户对于购物的心智预期,这符合了我们说的自然设计思维

怎样系统运用自然思维

技術專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相信,科技就是「一種自然的力量」,许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获得的灵感。同样,体验设计作为科技发展的一个领域,也通过发现并理解自然事物本身,在遵循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来创造可用、易用的产品。在用户体验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方法还是与之有关的科技应用,几乎都是基于自然思维逻辑下产生的。

对于设计师而言,设计一套优秀的体验设计方案,要符合用户的自然交流行为和心智预期,而这些是建立在用户对于目标事物的经验主义和自然反应上的。iphone4的屏幕尺寸符合成年人单手持握的尺寸,这来自于人体工效学的学习和经验;人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短期记忆有限,平均一次只能记住四项事物,因此,许多餐厅的菜单里每日只提供几样选择;由勾在衣服上的苍耳为灵感发明的魔术贴。我们可以从自然的事物和思维逻辑中发现优秀设计方案的灵感与思路,我们应当培养自然设计的思维逻辑。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做到以下思考:

  • 用户在没有使用你的产品或者此类产品之前,是怎样解决类似需求/问题的?这是否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然的思维定式?
  • 我们的设计相比以前有哪些优势?能否在顺应之前的思维定式前提下应用我们的产品?
  • 产品在哪个节点下介入固有的思维定式可以减少/避免打断用户的心智预期?
  • 如果不能避免,新产品、新场景带来的心智模型被用户接受的可能性?成本(使用成本,时间成本)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是否解决了更多的问题?

科技的介入帮助设计者将用户固有的知识和经验延展到当前的产品里去,如果不以这种思路,而是粗暴的去复制去增加科技含量,这样的产品只能是昙花一现,不会沉淀下用户。并且,无论科技如何革命,社会如何发展,人类对于事物的感知维度是唯一的:高兴与沮丧,兴奋与紧张,冷与暖,好与坏。而判断感知的标准都是来自于新旧对比,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预期。因此,研究用户对某个事物/任务的心智预期,探索对事物/任务的自然的交流方式,系统的培养自然思维,有助于我们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产品体验。

#专栏作家#

薛斯塔,微信公众号:luxdesign2015。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归交互,对体验设计有着浓厚兴趣,崇尚科技创新解决用户需求、改革行业服务模式;资深尤文蒂尼。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