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工作几年遇到瓶颈?试试从这几个方面突破

11 评论 22065 浏览 225 收藏 20 分钟

产品经理在工作几年以后遇到瓶颈,要怎么做才能突破,争取更大的发展呢?

工作一两年,或者两三年的产品经理,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该掌握的技能都掌握了,原型画了不少,文档写到手抽筋,评审会开了无数次,产品也迭代过二三十个版本了,职位没有往上升,暂时也接触不到其他业务(运营、市场等),感觉接下去再干几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于是觉得产品经理这份工作已经到了瓶颈期,往后要怎么发展、提高?出现了一些茫然和焦虑。

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些基本的东西。

同样是工作三年或者五年,工作内容和性质也差别不大,几年下来其实差距可以很大,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不仅是产品经理,开发、运营也是一样的。

说到底还是那些问题,我们到底是在工作时间里被动地完成任务,做完了就抛诸脑后,下班后就是娱乐吹牛?还是在工作中用心观察,习惯总结复盘,工作之外坚持学习、观察、提升?几年下来,差距就体现在这些地方。

但是这些都是过去式了,我们从现在开始往后看,要怎么做才能突破瓶颈,争取更大的发展呢?

打铁还需自身硬,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1. 从术到道的提升

几年的工作经验,收获的是我们熟练掌握了原型工具,能写规范的文档,能把控评审会的节奏,能和开发讨论实现上的难点,能说服领导协调资源,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基础。

但是我们进一步发展提升自己的格局,就需要从术的层面往道的层面提升,什么是产品经理的道?

后面我会从自己的理解做一些总结。

2. 8小时之外

我相信工作几年时间里,如果在8小时之外坚持投入学习,并且是有效、高效地学习的童鞋们,基本上就不是本文的目标读者了,因为他们早就突破了瓶颈,往更高阶的产品阶段发展去了。但我坚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查理芒格70岁还在每天坚持读书,这不是鸡汤,而是切实可行的通途大道。

学习是苦的,但在不断的收获中也会得到很多的愉悦。我也和大家一样,为了跟版本经常加班,但我基本能坚持一天花1-2小时在学习上:上午9点上班,8点大家还在睡觉,我已经到公司了,这就多了1个小时的时间,中午很多人看视频、小说消磨时间,对我来说又是半小时的学习时间,之后再午休一下,晚上也是一样,睡觉前至少也有半小时时间。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学习是比较广义的,包括看书、看自媒体文章、看咨询机构的调研报告、研究各种产品、总结复盘(写博客、公众号是很好的方式)等等,我们需要有系统的规划。

3. 有效学习

计划好每天或者近期要做哪些学习之后,还需要有清晰的学习方法论,才能够有效学习。

什么是无效学习?

看书像看小说一样,博自己一笑,过后就忘记了;竞品玩一玩,不抓重点,不分析商业,不做记录等等,就都是无效学习。

有效学习,需要做到:

  • 不管学习什么内容、方式是什么,都需要提炼出核心的道理,并内化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
  • 提炼重点,做好记录,方便后续重新观看和思考;
  • 将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实践经历结合,以前做过的或现在正在负责的产品,要被自己的新知识不断重新复盘;
  • 刻意练习,学到的东西,最好举三个以上的例子,分析并吃透它。

4. 产品人的道:洞悉人性、商业能力、人文素养

产品人的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实践,我自己总结的道有三项最重要:

  1. 洞悉人性:产品的受众是各种各样的人,理解人性,是产品经理最基础的要求。
  2. 商业能力:很多人都总结到,产品经理不只是画画原型写写需求,能从用户需求和商业机会中找到最优结合点才是核心能力。
  3. 人文素养:乔布斯名言,产品是技术和人文的结合,这个大概是产品人的最高境界了,除了那几个最著名的产品经理,我们其他人都还在路上。

接下来,我就如何洞悉人性、如何培养商业能力、如何提升人文素养三个方面,做一下总结。

洞悉人性的能力

1. 知识体系

我相信真正牛逼的人,可以不用借助多少理论知识,仅凭借日常的观察、分析、总结,就可以达到洞悉人性的程度,例如:乔布斯、张小龙这样层次的人物。

但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普通人,其实是必须要借助人文研究的一些成熟可靠的理论成果,然后再结合平时的观察和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逐步提升自己了解人心、洞悉人性的能力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首先持续地投入精力来构建这方面的知识体系。

  • 认知心理学:心理学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到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目前看认知心理学对我们产品人的指导和启发会更有意义。
  • 潜意识:近几十年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将潜意识这种曾经不可研究和触摸、仅在弗洛伊德的理论推导中存在、被主流心理学界认为是歪门邪道的东西,走到了前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潜意识确实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决策,了解潜意识,你才能说较完整了解了人的内心和行为。

关于潜意识相关理论必看的经典书籍是列纳德·蒙洛迪诺的《潜意识》,我的另一篇文章对这本书做了总结:潜意识理论:启发产品经理工作的15点

  • 催眠:催眠听起来只是电影里常见的那种博人眼球的虚假场景,其实催眠和潜意识有很强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营销、运营,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对用户进行催眠,了解相关的知识很有必要。
  • 《女人的起源》:据说是鹅厂产品经理必读的一本书,了解女性用户的必读之书。
  • 张小龙8小时分享:在微信上线后几年,张小龙曾经在内部做过一个8小时的分享,没有公开,但留存了一些音频和文字资料;这个分享基本就是张小龙总体的产品观,对于人性的洞悉这一方面讲得很深很透,值得所有产品人多读几次。音频质量很差,且有很多停顿和无关的内容,建议看文字版,网上搜索可以找到。

知识体系是不断更新的,以上只是列出了我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后续随着学习更多、更广后,也会不断更新。

2. 实践方法

我们知道,马化腾、张小龙其实都是技术出身,不是那种很喜欢社交的人,我想我们很多人也是一样,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业余还要花很多时间学习,留给我们社交的时间自然就被挤压了。

那怎么去观察人、了解人、从而洞悉人性呢?

两个办法给大家参考:

1000、100、10的习惯:这个也是张小龙的方法论,就是产品经理每周要看1000个帖子,不管是微博的还是哪里的,要看100天博客,要做10个CE这样子。其实具体看什么要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但总体目标就是要混迹在互联网上的人群里,去参与他们、去了解他们。

比如:直播、小视频火了,我们就去深入地玩;快手你觉得low,但你是产品经理,也要花时间混进去,看看他们都在玩什么。

和大家玩是表层动作,我们的深层目标还是要依赖于学习到的心理学等的理论,不断观察、分析、总结,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和各种人聊天时植入用户调研:时间宝贵,我们还得有很多时间花在和亲人、朋友的相处上,其实也是处处都有观察人、了解人的机会,做些准备,适当植入用户调研,收获会很多。

例如抖音火了,你问朋友有没有玩,不要只是和大家有的没的扯一扯就完了,你可以深入问人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有些段子不断重复会不会烦、你自己发没发视频等等,可以挖掘很多很多东西,都是在于平时的积累。

商业能力

不懂商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我们设想这么一个场景:

你在一个创业公司里,刚拿到几百万天使投资,有五六个开发,两三个运营,只有你一个产品经理。手上的钱只够花12个月,在这12个月里你必须要让产品上线、运营,跑出足够验证商业模式的数据,从而能在倒闭之前顺利拿到下一轮融资。

这就是产品经理要达到的能力,公司是赚钱的组织,不是慈善机构,我们做产品不是做公益,而是必须找到商业机会,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赚到钱。

在大公司里这样的机会不太多,大部分产品人都是做好需求就好,商业交给市场和运营,其实有时候一核算,一年下来营收200万,可能办公成本、人员成本、服务器成本、营销推广就花掉里300万,如果是一个公司早就倒闭了。

所以,就算没有接触商业的机会,我们也要时刻做好准备,有意识锤炼自己的商业分析能力。

1. 知识体系

  • 《失控》:凯文凯利经典书籍,互联网人必看。
  • 《定位》《重新定位》:杰克·特劳特作品,有史以来对美国影响最大的营销观点,也是国内各大商学院营销课必推的书籍。
  • 《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接我们国内地气的商业智慧和人生感悟,没有深奥的理论,铅华洗尽、朴实无华,往往在轻描淡写之间,一语道破营销的本质。
  • 《从0到1》: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企业是一个从0到1创造市场的过程。这本书为你开启创新的秘密,还将带你穿越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解读世界运行的脉络,分享商业与未来发展的逻辑。作者是PayPal创始人。
  • 《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通过深度剖析富有智慧的需求创造者,解读他们是如何将那些令人们生活痛苦、不便、浪费,甚至危险的日常烦恼进行梳理,如何开发出令人们无法拒绝、也让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的优异产品。

2. 实践方法

(1)商业分析实践

我们的竞品分析,不要再局限于目标用户、功能分析、布局交互这些方面了,要扩展开来,对每一个产品都进行商业方面的分析。

例如:一个直播产品,就可以分析出一整套的商业逻辑出来。首先是成本,直播的服务器和带宽成本显然要高于其他产品形态,能不能通过和开发、运维的沟通学习,分析出来这一块的成本?直播产业链很长,有内容提供方、直播者、普通观众、付费观众、付费里有多少是鲸鱼观众、里面的代理和公会是怎么盈利的?等等收入的分析,最后再汇总。

再例如:一个知识付费类的产品,硬件成本不高,运营成本会比较高,高到什么程度?设定一定用户规模的前提下总成本是多少?需要多少付费转化率才能覆盖这块的成本然后实现盈利?知识生产者们平均需要有多少付费粉丝才能保持足够维持生产知识的收入?等等。

每一类的产品,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和体系,对于还没有商业化或是盈利的产品,我们依然可以站在月球看地球,用指点江山的方式分析该产品以后的商业模式:可能是错的,但这个过程是锻炼商业分析能力和商业思维的绝佳方法。

商业和用户体验冲突怎么办?

既然涉及到了商业,那难免就会出现商业和用户体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理论上只要产品切实解决了用户需求,那么长期一定能带来商业价值的,冲突往往是短期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冲突。典型的案例如亚马逊贝索斯对给用户发送性用品营销邮件的案例。

所以分析过程中,也要重点关注商业和体验的冲突。

把自己负责的产品当作一个创业公司

这个也是一个有趣的方法,我想大部分人都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公司中上班,如前所述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创业公司中做一个负责产品+商业的人的机会并不多。但我们可以把自己负责的产品设想成处在那样的处境中,好好分析一下,我在那样的环境下,这个项目团队能不能活下去?

人文素养

平心而论,人文素养能做好的人很少。

一则是我们的家庭生活环境,真正书香世家熏陶下的孩子不多;二则是我们从小的教育环境,数理化都学得挺好,人文、通识方面基本为零,工作后也基本不涉及。

这即是问题,其实也是我们的机会:既然大家人文素养都不怎么样,那我从现在开始刻意积累,长久以往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优势。

这方面我有一些接触,可以给大家一点参考:

1. 哲学

哲学本质是思考我们的思考,西方的哲学包含了相当数量的逻辑成分,例如:客体、主体、本体等等,对我们的思维锻炼很有好处,推荐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

我们的古代哲学则更多是侧重在伦理方面,结合了认识论和道德论,时间有限的我们,同样推荐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看哲学书不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直接的帮助,它的好处体现在:

  • 了解几千年来思想家们都在想什么,其实很多问题别人已经思考过了。
  • 哲学带有强烈的逻辑印记,对锻炼我们的思维有很大帮助。

2. 美学

都说产品、运营要懂一些美,对工作会有很大帮助,但涉及品味的东西怎么培养呢?

先给大家一点信心:曾经有一个建筑工人,整天重复劳动觉得很烦,生活没有趣味,也赚不到多少钱。后来他去上了一个课,主要是审美方面的,对各种形状、结构等的审美进行理解和学习。结果上完课后他还是回去搬砖,但整个生活状态完全变了,每天都很愉快,因为建筑工地上的各种形状和结构在他眼里都变得很美、很有生命力。

所以审美是可以培养的。

我建议几个方式进行:

  • 阅读美学的好书:推荐《美的沉思》、《感知艺术》、《美的历程》。
  • 不错过博物馆:博物馆是好地方,很多是汇集了人类历史上的美的创造,把去网咖的时间改成去博物馆岂不是很好?
  • 美的网站:站酷网等,不时看看挺好。

3. 文学

经典文学比较费时间,以前读书时看过很多,现在看感觉投入产出比不理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

结语

瓶颈和天花板是对不学习的人而言的。

持续坚持系统化、有效、高效地学习,才是突破瓶颈的最佳利器。

#专栏作家#

Alex,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涉猎广泛的理论和知识,并尝试用于指导具体的产品设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可以留个微信交流吗

    回复
  2. 文章太肤浅了,可加我微信探讨

    回复
  3. 我是小白 问一下 10个CE是什么意思

    回复
  4. 个人观点,PM首先是用户,其次才是产品,像平常人一样工作娱乐,在生活中感悟需求,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是野生的,而不是理论功底深厚砖家。

    回复
    1. 不赞同。产品经理如果过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那么就会犯很多错误。如果你不认为产品经理需要很多知识以及强大的理论功底的话,只能说明你做产品还非常非常非常初级

      来自江苏 回复
    2. 来自北京 回复
    3. 除非你做的产品只是你一个人在用了。不是全部用户都跟你一样去看产品。一个人是不可能很多很多角色的去思考一个问题。譬如无障碍设计的考量。

      来自广东 回复
    4. “像平常人一样工作娱乐,在生活中感悟需求。”确实没错,感悟后还是需要反思与累积,而那些理论知识和储备知识会让产品经理在处理任何问题时更理智、更客观、更快找到对应的方法。

      来自上海 回复
    5. 个人观点,PM应该是站在人性角度思考的感性岗位,而不是数据分析师,就像电脑可能会通过数据分析出你喜欢什么,但是无法预测出你将来会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像极了很多电影的结局,主角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人都是会变得,小时候喜欢电玩与美食,长大了却爱上旅行和美酒,或许这就是人性吧

      来自山东 回复
    6. 我感觉PM考虑问题不仅要站在感性的一面,也需要理性思考;通过感性来思考人性,其次在理性的一面,可以参考数据分析结果来做出决策,数据是可以驱动产品的决策。

      回复
  5. 文章很不错,学习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