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问每周精选】第52期:试从产品角度分析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

2 评论 6283 浏览 46 收藏 34 分钟

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细节,你有试过从产品角度解析为什么吗?本期天天问整理了关于这些现象的疑问以及精选回答,enjoy~

问题清单:

  1. 电影选座,可否利用不同区域不同价格来得到更好的收入?
  2. 一个有点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菜市场有卖水果,水果店不卖蔬菜?
  3. 为什么超市明码标价而菜市场不明码标价?

————————————————— 我是分割线 —————————————————

问题1

电影选座,可否利用不同区域不同价格来得到更好的收入?@菊外人

描述如下

电影在线选座,每个座位的价格是一样的,用户都会抢着那些好的座位,最后就剩下一些边边角角或者前两排的不好座位了。而想要来看电影的观众会想同样的价格为什么要委屈自己,那我还是等等看下一场吧,选个好位置。结果那些观影效果不好的位置往往卖不出去。

如果这些座位在影片播放前一段时间打折出售的话,是否能帮助影院提升上座率和收入?如果是,为什么一直无人实践,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如果不是,难点在哪里?

精选回复@泽度 

业务结算:

  1. 电影票房最后结算是按票计算的;
  2. 座位打折等于变相低价售票,而与结算中的差价将会是电影院出,这并非电影院利益最大化;
  3. 若影视公司同意电影院座位浮动,电影院之间会相互竞争,最后导致票价更低,最终损害影视和电影院双方利益,而且这种方式在结算上也比较麻烦,电影院更容易偷票避票;

经济供给:供需关系,电影播放一般是多场次的,短期周期是供大于求,不会出现讲座、演唱会那样的供不应求。

用户需求(市场):

  1. 电影座位左、中、右、前、后,用户需求不同,比如认为的后方观影不佳,但一些用户就是喜欢,所以不能全论是冷僻需求;
  2. 好的电影不愁售卖,不好的电影打折也不一定有人卖,所以影院没必要这么麻烦;
  3. 电影座位折扣,往往会导致用户选择折扣座位,反而降低部分用户购票的积极性,这样不一定能达到提升客座和收入;

影院硬件:

  1. 国内影院座位整体上座位不多,供选有限;
  2. 国内影院较多采用的是长方形布局,中间座位观看效果好些,但与其它位置并不存在十分突出的竞争,稀缺度有限。

这种情况下,大多影院不会费力采取座位折扣方式,更多选择合作方式,由第三方承担影票折扣,这样电影公司、影院、第三方都能获利,且不影响用户体验。

精选回复@方泽 

很有意思的问题,还可以考虑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火车的站票价格等于二等座票价?为什么不是低于呢?

在这个情景下考虑,如果低于二等座票价,会导致用户大量订购站票,然后进场占座的情况。就算不出现“高铁强占座哥”这种情况,一上车看到自己的座位被占还要沟通交涉很麻烦。那么放在电影院这个场景里,也是同样。

大家订购低价位置的票,如果看到高价区还有好位置,极有可能去占座,然而等到座位主人稍晚一点入场后,发现座位被占,要去沟通交涉座位问题。这时候起身走动、说话等行为,都会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观影体验。影院不会为了这点利益砸自己招牌。

精选回复@破宇 

我认为跟消费习惯有关,电影票每张基本是100元以下,价格本身不高,而且也不是必要支出,电影作为资源也并不稀缺,用户购买更习惯凭兴趣冲动消费直接购买。假如加入了位置差价等复杂的价格,用户在购买时出于趋利心理,更多会购买位置较好的票,当发现场次中并没有合适位置,完全可以通过更换场次甚至电影院来避免损失。

也就是说电影院本身希望提升上座率的目的没有达成,反而降低了上座率,而好位置提升的票价也无法拉平没有售出的票价。所以现在电影院更愿意缩小放映厅,增多放映场次,减少由于位置不好产生的上座率问题。

精选回复@ytw 

电影院为何没有实行“不同区域不同价格”;

首先我们看看为何哪些行业有不同区域不同定价的案例,“飞机”、“火车”这些案例的本质是“不同区域价格不同”吗?

显然不是,而是针对“不用的人群”,飞机的头等舱火车的商务座起始起到的区分人群的作用,并提供有相应的更优质的服务更大的空间等,而非其位置差异。

所以“不同区域不同价格”这个问题是本身不存在的,真正的差异在于“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当然并非全然如此,如火车的上下铺,但这是有明显且明确的差异存在的)

其实我们目前能看到一些不同价格的形式:

  1. 学书卡半价等;
  2. 可以提供按摩器具,额外收费;
  3. 一些特色影院如:附有专属贵宾休息室提供自助酒水。

精选回复@蕊胖胖  

我认为现在的影院没有采用分区域不同价格售票的原因有:

  1. 影院座位普遍300以下,稍小的影院不到100个座位,不同区域的座位体验差距不大。而演唱会座位至少500+,不同区域确实存在较大差异。
  2. 监管成本高,最佳观影区域的高价座位没全部卖出去,购买低价票的观众很可能占用,我认为这也是火车站票与硬座票等价的原因。

哪些情况下可以考虑分区域不同价格票呢?

我认为利用大数据结合影院地理位置、消费者信息等因素分析出影片的上座率,影院在上座率高、黄金时段分区域不同价格售票。

精选回复@铁匠哥哥 

在质量高的电影面前,座位差又怎样?在质量差的电影面前,座位好又怎样?

具体来讲:

在团购盛行的大背景下,电影票已经很便宜了,而且选购也很方便,而在娱乐至死的今天,电影院也不再是稀缺资源,基本可以做到移步就到。

SO,一张30元的电影票,便宜到15元出售,这是用低价去吸引价格敏感型的观众来观影,但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对15元敏感的观众到底有多少?
  • 第二个问题:对15元敏感的观众来观影的概率有多大?
  • 第三个问题:这种15元观众对整个电影行业的贡献有多大?是起到正向推动?还是负面拉低?

我们先不管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先沿着否定的逻辑推演一番:

已经非常便宜的电影票,少量的折扣对大多数的观众影响不大,而且影院的密集电影播放场次,让观众的选择余地更多。这一场没有合适的座位,可以换场次或者换影片,最重要的是更换成本很低,拿出手机就可以更换。

另外,情侣观影、好友观影、夫妻观影、家庭观影这些电影的主力消费群体有约会性质、有犒赏性质,甚至是电邮仪式感的活动,而中国人对于仪式感的活动的投入程度和重视程度,不是3毛5块可以抵消的,所以基于这种心理背景愿意选择低价差座的可能性不大。

精选回复@王俊浩 

  1. 电影票是一个低客单价的商品,所以这种低价活动能有多低价,如果不是很低会吸引到人吗,如果低到2折3折基本上这个电影是个没人看的电影了,热映期给不出这个折扣,并且会导致大家哄抢低价票再占高位你信不信?
  2. 用户在电影院观影,已经在价格和体验之间做了抉择。如果更在意价格可能等过几天再看,或者网上找个资源在家看了。

问题详情: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c1jfar.html

问题2

一个有点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菜市场有卖水果,水果店不卖蔬菜?@奶酪陷阱 

精选回复@坚果 

  1. 从利润看,卖菜的利润较低,卖水果的利润高一点,卖菜顺便卖水果,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反过来,卖水果能获利较多,卖家再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和精力进菜,且获利较少,会有种得不偿失的感觉。
  2. 从产品的特性和买卖成本看,菜的品种类别较多,做一盘菜所需的食材种类较多,如果卖菜,需要进多种类型的菜。换句话说,蔬菜的独立使用性较小,需要搭配食用才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所以卖菜的成本较高;而水果的品种虽然多,但独立性较高,且食用方便,所以卖水果的成本较低。
  3. 综合来说,卖菜时顺便卖水果,是通过低成本,获得高收益;而卖水果时顺便卖菜,则是通过高成本,获得低收益。
  4. 从用户角度,由于蔬菜一般搭配食用,且操作较麻烦,水果食用方便,所以如果在买水果时,用户一般不会购买必须经过较复杂的操作流程才能吃到的蔬菜。反过来,用户卖菜的心里预期就比较复杂,顺便买一些操作简单就能吃到的水果,就能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感。

精选回复@鱼蛋sama 

从定位上来说,其实一开始是没有专门的水果店的,只有菜市场(或者超市)。水果店作为“垂直分支”,自然只卖水果。

从使用场景来说,去菜市场的人,一般是为了解决“没菜做饭”的问题。那么作为做饭的必要食材,当然是蔬菜。水果虽说大部分时候不是主角,但也有出场机会,所以也会卖。而水果店的人,一般就是为了解决“想吃水果”的问题,自然没有蔬菜卖。

从供求销售来说,几乎所有城市和较大的村落都有菜市场,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专职的水果店,所以菜市场需要承担销售水果这种与蔬菜拥有相似运输保存属性的商品。

精选回复@苏闽 

从实体角度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原因:

(1)用户需求:菜市场用户与水果店用户需求范围不一致

去菜市场的用户需求核心是采购可用于日常三餐的食材,其中水果是包含于目标需求之中的;去水果店的用户需求核心是采购可用于日常零食相关的食物,所以我们看到水果店还可以卖一些膨化相关的零嘴,而蔬菜鱼肉是超过了需求之外的商品。

(2)店家供应渠道和商品存储角度

瓜果鱼肉商品在冷链体系中,处于不同等级的温度带标准下,菜市场大多数商品的冷链物流和存储要求是覆盖水果店商品的,而水果供应渠道和存储冷链无法支持菜市场生鲜商品的要求。

精选回复@汪中序 

这个问题有意思,试着分析一波:

从用户实际场景看,去买菜在心底内的预期就是要付出较高的行为成本——做饭。而去买水果则洗洗就能吃,行为成本低

那么在进行买菜这一行为成本高的动作的时候,可以顺带去进行买水果这个行为成本低的动作,不需要增加什么劳动成本。然而反过来,我本来不想有什么劳动成本,我为什么要在我准备去较低成本的动作中加入较高成本的动作呢?这对我是亏损的。

精选回复@王世虎 

同类的问题,淘宝可以增加旅行服务(飞猪),携程不能卖服装?美团可以外卖、火车票、订酒店,但是滴滴加这些就是很奇怪?

这是为什么。因为菜肉消费**果高频,高频的消费渠道可以带动低频品类的销售,低频的品类销售渠道很难反向操作。

精选回复@泽度 

在超市综合售卖,部分个体商店,水果、蔬菜也有混合经营,不过就门店而言一般水果店不会去卖蔬菜,而卖蔬菜的一般会附带橘子、苹果、梨、柚子之类常见且保险较久的水果。

此外看到回复感觉有个误区,水果和蔬菜的利润都不低的….

简单来说:水果 投入成本高,中后期管理力度大;蔬菜 投入成本低,前期管理力度较大;多种类经营投入、管理成本较高。

(1)经营权:先从营业执照上来说,我百度查了下,水果蔬菜一个类型,鱼肉的和水果蔬菜不在一个类型,且水产、肉是两个类型,肉类的管控也较严格些,瓜果干货暂时没查到,不确定。

抛开经营许可因素:“商铺”、“商品”定位因素,非综合市场,个体小商户,进行综合售卖难以体现商铺特点,同其它商铺的竞争态势会弱很多。商品定位上,按生活必须程度蔬菜>水果>水产、肉>干货,这样也影响商铺层级。白话嘛就是用户眼里觉得不专业。

(2)商品需求:水果、蔬菜、瓜果(干货)、水产、肉这些都属于大类,每一类型商品都有很多种,满足用户在这一类型需求就需要很多商品。

Tips:商品类型观念和社会管理、心理有一定关系,普遍认为水果、蔬菜、水产、肉、干货应该分开。水产、肉、干货,下面分析不写入,只提水果、蔬菜。

(3)“商铺”管理:上面提到商品类型,水果和蔬菜种类都不少,满足用户需求,需要丰富同类型商品。蔬菜、水果对新鲜度要求都比较高。

先是进货管理(持鲜),蔬菜一般是一日一补,水果看销售情况,一般销量可以是2~7天补货。由于商品类型和交易习惯因素,一般蔬菜进货在凌晨,水果大多选择在上午或下午,这样单进货就需要一定人力成本;

商品种类多,徐亚满足用户需求就需要较大的摊位面积,但菜市场或个体水果商户面积有限能给其它类型商品分摊位置紧缺。

价格管理,之前有过相关提问,这里不做细描述,整体上蔬菜的价格变动较大,投入的管理成本**果要高(如果采用大型超市那种定价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但竞争力会低很多)。

商品成本管理,去过菜市场和水果店一定会发现,大多商铺没有较多空间存放商品,水果店一个位置能放许多商品,蔬菜一个位置放的很少。主要原因是成本,菜市场蔬菜一般是较大的分销商从批发市场进货,他们接受下面小摊位批发。

而水果店一般是直接到批发市场进货,批发市场进货都有最低量要求的,所以往往一进就很多。(Tips:批发市场大多都是单品经营,比如买橘子就买橘子、橙子、柚子这样,其它香蕉这些不买,所以往往批发采购需要跑几家。)

(4)用户需求和消费习惯:对大众用户而言蔬菜的消费必须层次**果高,用户在蔬菜消费上较频繁,且更愿意比价;蔬菜保鲜较短,大众及餐饮购买蔬菜集中在早晨;而水果保鲜周期较长,一般是全天候经营,经营时长往往会比蔬菜的长些。

(这种经营差距,随着生活节奏、消费习惯、经营模式的改变,也在逐渐拉平。)

(5)经济效益:上面提到商铺定位、管理、商品需求、用户消费,对于个体小商铺或摊位空间、人力、财力资源有限,这种情况下很少有水果店或蔬菜店愿意全品类经营。

精选回复@凤城狂客 

几个本质:

  1. 成本高低。不解释,可尝试联想现实中图书馆(菜市场)中为什么都有咖啡厅(水果店),反之。
  2. 场景重合度不对称。做饭的场景往往是单一的(厨房),需要多配套措施(可别说能在过马路时炒菜…),因此需要更集中处理。而吃水果的场景则可以多种多样,两者场景重合度不对称。
  3. 适用场景覆盖度不同。一道菜的组成,不仅仅是菜市场里卖的“菜”,还可以加上水果混搭辅助。但水果比较难去反推。可以理解为一对多,但不能多对一。

精选回复@魏立羽 

都在说不可以,我倒是觉得可以一试啊,主要是看怎么卖呢,之前谁也想不到酒店可以卖床垫啊,现在高端酒店看上一款床垫,直接扫码购买配送到家。

蔬菜也一样。精选蔬菜,择的美美的,水灵灵的,保鲜膜封装,和水果放在一起,也不失为高端白领的刚需啊,谁说买菜就一定要去乱糟糟的菜市场。

精选回复@焰陌 

买菜的人和买水果的人,去的场景不一样。

(1)目的性

买菜的人去菜市场买菜是主要目的,看到水果买水果这个流程不是必然的,可买可不买(买的几率可占近一半\瞎扯的);但是去水果店的人通常是自己想吃水果了,或者是买水果作为礼品,这时候买菜的需求几乎是没有的。

(2)商品的保存难度

通常来说菜的保存度是比较低的,两三天的时间已经是极限了,但是水果店的水果的保存度就比这个高。菜市场增加水果的行为并不为因为水果的保存度而需要去特意关注(怎么保存水果),水果店则不一样,相比较而言,水果店的菜更容易滞销而损坏。

(3)商品的必要性

对一个家庭而言,水果不是必需品,不必要天天吃,而菜品是必须的,每吨饭都需要,且数量上得保证每个人都达到了营养上的均衡,所以菜市场的水果是辅助品,水果店的蔬菜就显得鸡肋了。

精选回复@白先生 

(1)先说说题外话,我觉得产品经理在思考上需要有发散性思维和结构性思维两个特点。发散性是要求我们在分析一个需求时尽量能做到全面化的思考,结构性思维则强调的是分析结果是多层级且逻辑是缜密的。

基于这两个因素,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先从蔬菜和水果(产品)所涉及到的角色进行发散性思考分类,进而逐个思考背后的原因(逻辑)。

最后说一下,其实没必要说一大堆,只是我希望借助这次思考实战一下自身建立的思考模式,不喜勿喷谢谢。

(2)蔬菜和水果涉及到的对象有供销商、卖家、买家、蔬菜&水果(产品本身)

以下是我对上述分类所作出的思考(个人思维有局限性,希望大家见谅,提出看法和意见):

供销商:在以往是没有水果这一特别分类的或者说蔬菜的供应运输要求与水果的供应输送要求相似,而由于蔬菜的需求量**果的需求量大的多,便于统一管理,减少管理和运输成本。有许多城市和地区的菜市场都承担着运输和交易水果的特点。

卖家:这里我是从卖家获利角度和管理成本出发的。蔬菜的平均利润不**果。所以卖蔬菜的商家可以卖点水果获取部分高利润的收入,而卖水果的商家就没必要花额外的成本和时间去销售比自己本身水果还低利润的蔬菜了。

买家(用户):这里我是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和用户的心理预期角度思考的。从用户的使用场景上,用户购买蔬菜的使用场景是有覆盖购买水果的使用场景的,炒菜做饭也是有部分用得到水果的,而购买水果的使用场景却独立于买蔬菜的使用场景,毕竟水果我们仅仅买来直接使用,无需烹饪。

从用户的心理预期上再说,大家都知道在使用水果和蔬菜的流程上,蔬菜在使用流程上步骤更繁琐,那么用户购买蔬菜时心理预期相对水果会更高。

很显然,让用户在接受需要烹饪繁琐流程的预期下购买直接食用的水果是可行,但要用户反过来则不可取。

产品:这里我从产品定位角度说,前面说到了蔬菜的供应中包含了水果这一品种。所以水果专卖店其实是渐渐随着人们对水果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独立出来的垂直分支。所以一般明确了自身产品定位的人,即“我就是卖水果的,不会卖点蔬菜。”

当然还有关水果和蔬菜本身在管理上具体有哪些差异还有商品执照方面,但这些是我的知识盲区,我就不敢献丑了。

精选回复@凉白开 

  1. 高频行为带动低频行为。买菜是高频,带动低频的水果,更符合产品推广逻辑。
  2. 边际效益高。对于商家来说,卖菜的利润低,卖水果利润高。在已经付出了固定投入的前提下(早起摆摊精力消耗以及固定摊位费),再加点水果来卖,边际收益更高。反之,卖水果的利润高,再去卖菜,边际效益低于加大水果规模。
  3. 从全品类屏蔽对手来看。卖菜的竞争会比卖水果更加激烈,卖菜的竞争(菜市场)至少都是10家以上,而水果铺位很少有那么多。所以从品类齐全的竞争屏蔽逻辑上看,卖菜再加点水果,收益会高于卖水果再加卖菜。

当然以上只是从产品以及运营角度考虑,更多原因敬请能人补充!

问题详情: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71olid.html

问题3

为什么超市明码标价而菜市场不明码标价?@西湖 

精选回复@无奈的我0000 

如果超市和家电卖场不明码标价的话,由于这些场景的商品比较多,如果不知道价格会增加用户询问价格的环节。增大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菜市场都是小摊子,没有标价格可以直接问,不会引起工作量的加大。

还有就是超市和卖场里面的东西明码标价,是因为在商场客户对数字的敏感度是很高的,所以你要是在商品旁边标价格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从而促成购买过程。

最后想说一点的是,一般超市或者商场都会有做促销活动,如果你平常时不标价格,培养用户对该商品的价格敏感度的话,那么你的商品的价值培养是很不利的,到时候你做促销的时候,降价或者打折了,对于用户来说没有吸引力,因为你的商品在他们心里没有一个明确的价格定位。

精选回复 @追梦人 

超市、大卖场的要关注普遍公平,童叟无欺这些普遍的商业行为。通过明码标价建立顾客对自己品牌意识。一般选择来这些地方消费的人,也是基于放心,信任来的。超市、大卖场面对更海量的顾客群体,如果价格随顾客而变,那么会带来两个明显问题:

  1. 顾客之间一旦互相询问,就会出现对商场失去信任;
  2. 面对多个顾客,无法在店里分别和不同的顾客议价。

菜市场有个很明显的特点,销售人员就是老板,且其大部分的顾客是老顾客,老板基本能记住每天来购买的顾客,老板可以灵活根据不同顾客决定售价。菜市场不采用明码标价有时也是为了杀生或杀熟。

这个问题我来看,如果是监管部门,应该让菜市场也走向明码标价,大家都基于一个公平的价格购买,反而可以节省时间成本,斗智斗勇的成本。

精选回复@Ever 

这可以拆成三个问题:

  1. 为什么家电卖场标价格?
  2. 为什么超市标价格?
  3. 为什么菜市场不标?

超市标价格原因:

  1. 有明确的价格 让用户比较信赖。
  2. 价格一般是9.9,19.9,方便促销。
  3. 人流量太大为了降低人员成本,不必多次询问价格。

菜市场不标价格:

  1. 菜市场是熟人市场,标价格后不方便给常来的用户优惠;
  2. sku不多;
  3. 价格一天一价,改起来麻烦。

精选回复@问多多 

噔噔蹬,你的好友搬运工已上线。

总结一下群友讨论后的看法:

  1. 超市属于量贩式模式,固定定价,减少管理人员成本。菜场的报价在自己心中,可以实现看人报价,从而实现更大的盈利。
  2. 菜市场可以3块钱一斤,10块钱三斤啊 。
  3. 在这种你来我往的砍价让价中还能培养和用户的关系。
  4. 菜摊之间约好了不许低价竞争,如果大家都摆牌子出来,谁价格低了不得被打死。
  5. 用户群不一样,去菜市场的那部分人本来就抱着砍价的心态去的。
  6. 菜摊太小,如果每样蔬菜都标价,牌子都没地方放,都写在一张牌子上的话,看起来又多累。
  7. 现在的菜市场,还可以看作是买方市场吧,买方有议价能力 ,超市更像是卖方市场,价格是定好的 。
  8. 超市在同一时间的客流量是远大于菜市场的一个摊位的,这时候如果超市采用菜市场的模式,运营管理成本是很大很大的。

精选回复@泽度 

这个问题主要有两大主因:第一是价格波动,第二是管理成本。

首先家电大卖场,家电价格趋势稳定,大区域内价格波动较小,比如某一款家电在全城可能都是一个价格,且一段时间合格价格浮动不大。而菜品不同,受供需关系影响,周期内菜品价格波动较大,更改频次较高。

菜市场摊位是个体户,1~2个人负责一个摊位,在不标价情况下可以管理整个摊位。频繁更改价格会增加他们人力成本,目前国内菜市场采取的还是较宽松的自由管理方式,如果菜品价格由菜市场管理员负责,势必会增加管理员工作量,若是收费管理摊位又不愿意。

超市内菜品区一般是分配一个理货员、收银员,相对人工成本低,采取标价有利于管理。

至于其它比如菜市场标价后不利于竞争等也会导致个人不愿意,但这些不是主因;至于菜品区间,一般注重蔬菜区的超市有理货员,对菜品进行及时调整,整理上与菜市场菜价悬殊不大;

温馨提示:包装的高档菜品菜价较高,去便民超市购买蔬菜较好;如果超市蔬菜区早上附近区民去的较多准没啥错了。

目前不少菜市场也有明码标价,貌似国家也在推送这个事情,就个人也是喜欢明码标价,主要这样透明些,价格比对方便,而言信任些。

问题详情: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sal2ge.html

总结

你对以上问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来天天问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讨论哦~

相关阅读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51期:关于需求的那些事,我们可不是只唠真伪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50期:大开眼界:活动运营的新鲜玩法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49期:传统行业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思维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48期:各位产品大大,来脑洞大开玩点子吧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47期:秋招季到了,来看点有意思的面试题吧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46期:QQ和微信之间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精选问题每周有,欢迎食用~配合回复味道更佳(∩_∩)

本栏目由天天问小编@Tracy 编辑,欢迎大家踊跃提问,一起交流。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火车实行站票和坐票等价,应该不是因为站票者想钻五人座的空吧?站票的购买入口往往是在坐票销售一空的情况下才会开放的。其次,出现占座现象,恰恰就是因为站票和坐票等价导致的。如果站票打折,于情于理,站票者也没有理由去抢占了。

    来自陕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