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大思维,可助你做好产品(上篇)

15 评论 17967 浏览 121 收藏 17 分钟

本文笔者分享了其做产品的三大思维:发散思维、纵横思维和表里思维。这三种思维,可以运用到产品经理日常工作当中去,为分析和创造提供新的思路。

本篇文章较为抽象,讲的是:三大思维在分析和创造中的运用。

很多东西各有各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若是不懂就结合实践多读几遍,读者跟随自己的理解即可,后续通过实践自行优化。

产品就是我们的作品,就像企业家的作品是企业一样,而作品就是作者对世界认识的一种表达。

运用科学方法论认识世界,是科学家和知识工作者的常用手段,我建议产品经理在工作中也有运用科学方法论去认识世界。

除了方法论之外,我另外提供三种思维,大家可运用在工作和生活,特别是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为分析和创造提供些方法和思路。

PS:我认为,分析和创造是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之一。

分析指:对现有事物的分析,创造指创造新事物,都是围绕事物展开的。

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并且也有时间维度的,就像我们的世界的最低维度是四维。

任何事物也是整体的,整体是指一个由有内在关系的部分所组成的体系对象。各个组成部分一定有某种内在关系,或功能互补,或利益共同,或协调行动等等。

现象、抽象、表象、具象

下面介绍四个概念帮助大家更好理解人的思考过程——现象、抽象、表象、具象。

  • 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是客观世界在脑海中的呈现,是不受人干预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抽象:是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等,而将个别的、非本质的方面、属性与关系等经验成分舍弃。
  • 表象:是客观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是主观的。例如:同一件事对不同人的印象不同。
  • 具象:是创作者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受、多次为之激动的,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了的形象。它不仅仅是感知、记忆的结果,而且打上了创作者的情感烙印,受到他们的思维加工,加入了经验成分的。

人的思考过程,我简单做下总结:

在感知到客观世界的某个事物的某种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后,人根据个人经验和现象在脑海中产生此事物的表象,用以后续回忆和再次感受。

在多次针对某个事物的现象,转化为可供自身理解的表象,并自我总结以后,在脑海中把此事物具象化,是个丰满立体动态的形象。而人在总结客观规律时,把多个事物具象中的共同方面抽出,形成抽象的概念。

在脑海中具象化就类似下图,每个事物都是丰满立体动态的,当然肯定比下图复杂,也不一定是球形。

把事物具象化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很有帮助。

具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在脑海中的映射——相当于事物在脑海中凝聚,让人能顾回忆和感受,而不需要再观察客观世界的事物。

某些事物在客观世界无法呈现出实体,而在脑海中可以凝聚成实体;某些事物在客观世界呈现不全面,而在脑海中能呈现出多个表象总结得出的全面立体的形象。

分析和创造与事物的具象化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经过事物的具象化,就相当于脑海中没有准备分析或者创造的事物的概念,是无法进行分析和创造的。

分析就是把具象化的事物付之以逻辑,创造就是把具象化的事物付之以实体。

分析和创造的具体过程待我后续缀文叙述。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某一点出发向外做放射发散。

发散思维不仅可用于思考中,还可用于梳理、执行、设计等过程中。

发散思维要先发散再收敛,目的要明确,过程有逻辑。发散思维搭配思维导图使用很完美。

上文较抽象,接下来将结合具体事例给大家讲讲:发散思维如何运用在分析和创造中?

1. 分析中的发散思维

分析指:对现有事物的分析。

由于事物作为整体是立体丰满动态的,会比较复杂,对于整体我们一下子不太可能理解,但是通过发散思维能够最快对事物有个正确的认识。

发散思维能帮助我们理清楚事物的主次、先后和总分等关系,掌握事物的脉络,把握事物的核心。

我做产品的三大思维:发散思维、纵横思维和表里思维(上篇)

某种鸟的图片(来自网络)

上图是某种鸟的图片,这种鸟是个具体客观的事物,上面的图片则是这种鸟的一种现象。其中蕴含着很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分析提炼出来。

发散思维就是种分析方法。

我做产品的三大思维:发散思维、纵横思维和表里思维(上篇)

总分分析

这是一种总分分析,把作为整体的鸟的某几个局部拉出来进行了分析。

爪子、羽毛、嘴、眼睛、体型等就是我们认识的脉络,通过这种脉络可以分析这种鸟类,也可以分析其他鸟类。

此分析,以分析某种鸟的样貌为目的,先发散找到有哪些部位以及各部位的特点,然后分析各部位之间是总分的关系因而可随机平等排列,最后收敛归纳为如上思维导图。

我做产品的三大思维:发散思维、纵横思维和表里思维(上篇)

先后分析(请忽略具体内容)

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先后分析,把作为整体的鸟在时间维度上拉出来进行了分析,时间就是一种脉络。

此分析,以分析某种鸟的进化史为目的,先发散找到地球纪元的各代/纪和某种鸟在各时代演变的物种,然后分析发现:代与代之间有先后顺序,纪与纪之间有先后顺序,代与纪是总分关系,最后收敛归纳为如上思维导图。

上述两个思维导图只是两种分析之后的结果,其中发散收集资料和理清逻辑等过程不可忽略。

切记发散思维要先发散再收敛,目的要明确,过程有逻辑。

此外,上述过程只能称之为:资料梳理分析。

这只是真正的分析工作中的一部分。

希望读者能够学到这种发散思维,请忽略例子中的具体内容。

2. 创造中的发散思维

创造:指创造新事物,要把脑海中具象化的事物付之于实体。

具象化的事物也是立体丰满动态的,在描述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而发散思维能够产生脉络/套路,辅助我们更好的把脑海中具象化的事物叙述出来,之后才能形成实体,就像上图画素描中的起形、明确结构、铺大关系、深入刻画四个步骤,逐步让形象丰满清晰。

下面介绍两种我常用的脉络/套路:

整体设计套路:

我做产品的三大思维:发散思维、纵横思维和表里思维(上篇)

产品整体设计的套路:

整体设计是指:从零到一开发或者重构一款产品的全部流程。一共涉及业务层、系统层、逻辑层和交互层等四个层面。

在实际操作中,灵感是跳跃的,逻辑是层级自上而下的。很明显在自上而下各层级梳理中,整个系统会经历像素描一样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由于有自上而下的层级关系,注意一定要把基础打好。

系统建立在业务方案和系统定位之上,业务方案和系统定位若是偏颇,轻则导致系统用不起来,重则导致系统整个都要推倒重来。

模块功能则建立在系统架构之上,系统架构若是偏颇,技术层面的或大或小的重构那就不可避免。

此外,很多看着相似实则不同的产品之间,最核心的差异就是:业务方案或者系统定位不同。

但是,这种整体设计有个缺点,容易自我禁锢。因为,随着时间需求环境发生变化,会导致业务方案和系统定位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系统没有即时调整,那就会被束缚禁锢住。

所以,要把握当前业务方案和系统定位的边界,该遵循业务方案和系统定位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该调整业务方案和系统定位,而不是调整细小的——例如功能结构的东西,都是很有讲究的。

每个层级的设计确定后,都会有自己的边界或适用范围,而需求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系统要适应需求的变化就要做出调整,层级越高越重要调整成本就越高。系统定位每个月一变,功能模块一年都不调整,这些都是有问题的。

每次需求变化,调整哪个层级哪个方面哪个程度来适应,除了遵守从需求出发的原则之外,就得看个人能力水平了。

需求和产品思维导图:

在我的工作流程中,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阶段各会输出两份思维导图——前者叫需求思维导图,后者叫产品思维导图。

  • 需求思维导图:通过发散性思维把需求梳理出来,更偏向分析。
  • 产品思维导图:是通过对需求细节的发散归纳,创造出功能模块以满足需求,更偏向创造。
    下面以一款IM工具为例,讲讲:需求思维导图和产品思维导图如何产生的?

我做产品的三大思维:发散思维、纵横思维和表里思维(上篇)

某个IM工具的需求思维导图(请忽略具体内容)

整个需求思维导图就是个发散和细分的过程,想象这个需求或者场景需要考虑到哪些点,要考虑全面,分类则无所谓对错合理即可。

  1. 先是从场景上分类,分为:“朋友间聊天”和“群聊天”。
  2. 然后,各场景又分为:“通讯相关”和“管理相关”小类。
  3. 最后,根据不同的场景及其小场景去思考和细分。目标就是:考虑全面整理清楚,待确定的点就打个问号。

在根据场景发散时用到了总分的分析方法,此外大家还可总结自己的方法。

需求思维导图画出来以后,要进行观察和总结,感受各个场景和需求之间的联系,寻找其中蕴含的规律。以产品功能的组合满足需求为宗旨,抽象出技术可实现的产品思维导图,尽可能包含所有细节。

我做产品的三大思维:发散思维、纵横思维和表里思维(上篇)

某个IM工具的产品思维导图(请忽略具体内容)

整个产品思维导图就是个归纳和细化的过程:

  • 想象这个需求(例如分享)有哪些流程、界面和功能点?
  • 想象这个对象(例如消息对象)有哪些类、哪些属性和哪些方法?
  • ……

首先,我要确定整个IM工具中流通的内容实体和用户实体。

通过观察需求思维导图和分析:竞品如何实现需求?

设计了:“消息”父类和“语音”、“文字”等子类。

子类继承父类,父类有发件人、收件人、时间等属性;子类也拥有自己的属性。

所有“消息”都有规格、分享、发送、呈现、收藏等不同场景,需要设计每种“消息”在不同场景下的功能。然后,我要确定功能、及其流程和细节。

例如:要做“分享”功能,思考分享的流程是怎么样的?思考每个流程中的小功能点、细节、元素等是否有其他未考虑到的点?等等。最后,调整思维导图结构,同一个模块的功能放到一起,有联系的功能模块之间划上连线。(PS:微信真的很复杂啊。)

产品思维导图是根据需求思维导图出来的,以产品功能的组合满足需求为宗旨,也是个很讲究产品设计功力的地方。产品思维导图完成后,就可以根据产品思维导图进行原型绘制和文档撰写了。

思考题:

  1. 通过需求思维导图和产品思维导图,大家可以感受到:某些内容实体和功能之间的组合就能有很多场景来满足不同需求。例如:分享/发送/呈现/收藏···+语音/文字/视频/图片/网页/小程序···,甚至填到行列上就能画出一份表格。那么,除了分享微信,还有哪些以功能点的组合的多场景来满足需求的?
  2. 大家也能感受到:我们作为用户使用微信时,微信是简单的,而作为开发者设计开发微信时,微信是复杂的。那么,微信是设计了怎样的平台来满足公众号、网页、小程序等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功能呢?

下篇:《这三大思维,可助你做好产品(下)》

#专栏作家#

Vency,公众号:Vency不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外商业产品经理,关注海外、广告、商业化、营销等领域,追求用户、技术、商业、社会价值的统一,喜好看书、逛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下篇地址:http://www.woshipm.com/pmd/2051920.html

    来自浙江 回复
  2. 写的完美

    回复
    1. 非常感谢

      来自浙江 回复
  3. 我三大思维是:发散思维、纵横思维和表里思维,纵横思维和表里思维会在下篇讲到

    来自浙江 回复
  4. 需求调研和整体设计的详细教学如下:
    需求调研:http://www.woshipm.com/pmd/882842.html
    整体设计:http://www.woshipm.com/pd/927273.html

    来自浙江 回复
  5. 看到评论里说,很晦涩难懂,其实是因为作者的语言比较专业化。比如对于现象等名词的解释,作者可以尝试在专业性解释的后面进行抽象化的概括,这对于一些文字和理解功底不是很强的读者来说,会是很大的福音。确实读这样一篇文章是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去咬文嚼字,细嚼慢咽,所以,作者其实可以有一些更通俗的解释方式。

    来自浙江 回复
    1. 好滴,我尽量😂~~~我希望文中每个小节大家都可以单独拉出来看,特别是如何从需求思维导图转化为产品思维导图的

      来自浙江 回复
  6. 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些实用的经验方法,既能学到理念,又能掌握方法。受益匪浅,感谢。

    来自浙江 回复
    1. 感谢感谢~

      来自浙江 回复
  7. 有点晦涩 🙄

    来自广东 回复
    1. 结合实践,多看多理解

      来自浙江 回复
  8. 实属深奥。!

    来自广东 回复
    1. 结合实践,多看多理解

      来自浙江 回复
    2. 已关注。作者方便留个vx号么?特想像你请教学习,

      来自广东 回复
    3. 我公众号里有联系方式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