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比产品经理更懂产品

1 评论 14035 浏览 274 收藏 10 分钟

之前一直在探索一款阿里大数据产品的品牌设计及官网改版设计,反复试了很多次,效果都不理想。最近终于有了一些眉目,也算是对自己过去的努力有了部分交代。

对于一个从0到1、结构复杂、全新模式、没有竞品的产品来说,无论做什么都是一个探索和试错的过程,但我想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心得及总结,可以适用于其它各种产品,毕竟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没有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么复杂和具有突破性。

掌握主动——持续增强对产品的理解

之前试错的过程中,总是在专业方法上较劲:效果不理想,就探索方法;方法改善后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果结果比之前的好,就证明新的方法更有效。但慢慢 的我发现,这种努力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效果好与不好只是自己在某一个时刻的观念,这个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比如对一个设 计结果,我今天很满意,也许过了几个月觉得是垃圾。不是因为我善变,而是因为我对产品、对设计的理解不一样了。如果设计师只专注专业的方法论建设,而忽视 对产品持续的、渐入式的学习和理解,他会发现自己的变化永远赶不上老板的变化:之前老板不是认可这个方案了吗,怎么今天又变了?他是不是神经病啊。

所以方法论只是起到一个基本的辅助作用,更多的要依靠自身悟性、对产品的理解等。就好像学习语言一开始是依靠单词、语法和句式等,到后面就需要深入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等才可能逐渐融入。

最可怕的是:自认为的“理解”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理解,思维定势及竞品分析可能是你理解产品的大敌。

避免被动——警惕思维定势及竞品分析

一、从“整体”看产品——不要被产品边界带偏

我们都知道要从整体理解产品,但什么是真正的“整体”?我以前觉得不过度关注某个功能、界面,而是从产品角度看问题就可以,而“产品”这个边界其实是模糊的。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产品 Y 有两个关联子产品 Z 和 M,这两个产品差别很大,由不同的产品经理分 别负责。所有人都把 Z 和 M 看作两件不同的事情区别对待,我也没能避免,甚至在设计 Y 官网文案时让不同的人分别负责 Z 和 M 的文案。而当我改变思路,从整体去描述 Y、Z、M关系的时候,我发现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所以在大家都遵循惯性思维的时候,你能不能不受影响,清醒的保持从整体看问题,这其实很难。

当然,如果再高一个层次,我还应该不仅从产品 Y 的角度看问题,还要从阿里系面向同类客户的所有产品角度总体看问题:看 Y 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在集团相关战略中的位置;如何和相关产品更好的合作,共同服务好客户;如何为集团带来更大的价值等等。如果再高一个层次呢?再再高一个 层次呢?那么无非就是从全国看到世界,从同行业看到相关行业,最后再到政治、经济、哲学等等……总之视野的高度是没有上限的。

二、“分析”而非跟随——不要被行业产品带偏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行业产品不够了解,对自身产品的理解也有限,不知道产品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所以就觉得要多看看同行业的产品是怎么做的。当时看了好 多相关的行业产品,它们确实有一定共性,但个性的部分却是难以分析的。最后我们根据严密的分析结果,设计出了一个具有行业共性,但较平庸的保守设计。

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没能达到理想效果,我怀疑是不是之前的方法用的不够正确。而现在,当我对产品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时,我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思考分析方法了,因为产品完全就在我的心中,我清醒的知道了设计方向,也不会再被行业产品牵着走。

当然我并不提倡完全不做任何分析,因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是不建议做过度的分析,只要点到为止即可,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产品,才能最终得出超出预期的设计。记得之前看过一本很好的书《交互设计沉思录》,里面也提到不要太过依赖竞品分析,这样会影响自己对产品的判断,从而失去创新机会。

如何快速加强对产品的理解

你一定会好奇,我是如何从对产品的普通理解上升到对产品更深层次的理解的。

一、多和项目成员沟通

我们的项目比较复杂,产品经理+运营有 十几个人,而我又是一个比较内向、不喜欢打扰别人的人,所以我以前习惯于管大家要各种项目ppt或文档资料,实在没办法了再去问,并且我总会这样暗示自 己:这个问题估计他也不知道;问这个没什么用吧……现在,我会消灭一切假设,不管结果怎么样,先问了再说。我也发现,虽然大家都很忙,但其实大家都很喜欢 互相沟通,不存在打扰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会尽量定期和所有项目相关人员同步进展,这对我全面理解产品有很大的帮助。

二、多和leader级别的人沟通

leader的优点就是他们对产品会有更高层面的理解,并且经常会给你很好的指引和灵感。不过找leader沟通要注意有备而来,比如展示你目前的进展、 存在的问题,希望得到什么建议之类的。但要注意,leader说的未必全对,而且他们一般会给出一个大方向而不是具体细节,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 用。把leader的话当作参考、建议即可,千万不要机械遵从,这样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

三、结构化的输出

以前在阐述产品时,觉得能用一句话说清楚产品的目标人群、产品是做什么的(有什么重要功能)、特色是什么,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在描述一个复杂的企业级产品 时,这个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最好能用一幅图,系统的说明产品的组织、运作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能帮客户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我们是一个大数据产品,那就要从产 品整体角度解释清楚源头(数据源、数据融合方式)、运作(产品如何组织、分工,如何处理数据)、输出(数据最后以什么形式输出,到了哪里),不同类型的客 户如何使用以及最后帮助客户解决了什么场景下的什么业务问题。以前我画过很多类似的图,但是当时一是没有从产品整体考虑(更多的是从子产品角度考虑);二 是没有结构化的输出(虽然也考虑了源头、运作、输出、客户使用场景等,但基本都是分别描述),所以效果并不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基本的道理永远就这么多,比如关于要理解产品这件事,估计所有初学者都知道。而针对同一问题的广度、深度、以及视野高度,是永远的修行。

#专栏作家#

刘津,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legen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畅销书《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作者,阿里巴巴交互设计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字艺术系,先后就职于网易、阿里巴巴,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设计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希望能看到“三、结构化的输出”更详细的解读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