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需求分析?(一)
需求分析让人头秃,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通俗易懂的阐释,希望给大家以帮助。
你有没有因为需求分析四个字,而感到头发日渐稀少?你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是在思考领导说的“把系统优化一下”这句简单的话?你又有多少次面对客户无休止的需求变更,而想要拔刀相向的冲动?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朋友,你的福音到了,欢迎来到大型情感类专题:如何进行有效需求分析?
左脑喜欢逻辑,右脑喜欢故事;最好的陈述一定是起于故事,终于逻辑。
今天的内容,就让我们从一则生活中的故事开始吧。
生活故事
有一天夜里,资深需求工程师老余刚忙完一个重要的项目,带着放松的心情进入了梦乡。
这时他年仅3岁的小孩夜里醒来,吵着要吃饼干。孩子的妈妈首先被吵醒,带着情绪训斥了小孩:“半夜三更吃什么饼干,好好睡觉!”
没想到小孩不依不饶,继续哭闹着。不久老余被吵醒了,他安静地走到客厅,找了一小会儿,果然没找到饼干。
他随手拿了两块吐司面包走进卧室,脸上掠过一丝自信的微笑。“小子,没有饼干了,吃点面包填肚子吧!”老余边说边把吐司塞到小孩手中。
果然,小孩接过面包后就不再哭闹了,吃完一片就乖巧地躺下。不一会儿,老余家又归了平静。
分析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 小孩子提了一个需求,即要吃饼干。
- 而妈妈考虑的是,家里没有饼干了,并且是半夜,想要实现这个需求的话,肯定还要起床下楼,并且找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这个实现成本太高了,于是断然拒绝。
- 而爸爸则透过现象看本质,小孩子半夜要吃饼干,这并不一定真的是想吃饼干,极有可能是饿了。这样的需求,可以通过其他更易实现的方式更好地解决。于是,随手的两块吐司面包,就让这个家庭又重归了平静。
典型的三类人群
孩子=客户
那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小孩子不能够直接说“我饿了”,而是一定要“吃饼干”呢?
因为,这就是典型的客户思维方式。
我们先给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方案级的探讨,客户是感性的;而在问题级的探讨,客户是理性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客户说,xxx功能我们想要,你给我们加一下吧。
这样看似非常明确的需求,但往往很容易发生颠覆性的需求变更,到最后客户自己明确说明的这个功能,自己又把它给亲手砍掉。原因可能很简单,也许就是三个字:不好用。
这种经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句话很关键:客户是问题专家,而非解决方案专家,他提出的方案未必能够完美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小孩子提出想吃饼干,这是一个方案级需求,这极有可能是因为小孩子脑海中突然回忆起了饼干的味道,并且小孩子才3岁,客户的感性思维,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小孩子饿了,这是问题级需求,这才是需求的本质。
我们可以看到,以“吃饼干”这样的方案来解决“饿了”这样的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再来说客户的理性一面,当你跟客户沟通这样的话题:“在当前工作中,有哪些方面你会觉得有困难呢?”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客户表达出来的内容,就像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并且还会加上各种事例来佐证他的观点。如果可以,他可能更希望拿个U盘,把他遇到的这些困难直接传到你脑子里。
而这些内容,往往都是理性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当然,这也是我们需求分析的突破口,我们后面也会提及。
妈妈=程序员
典型的技术思维,关注的是“方案级需求”,即吃饼干这个方案能否实现。
我们脱离这个故事,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究竟什么是技术思维呢?
- 关注点:实现方式、技术架构、技术价值、开发成本。
- 定义:从功能和工程实现出发,在满足产品需求的同时,寻找可复用技术架构和低开发成本。
爸爸=产品经理
典型的产品思维,关注的是“问题级需求”,即小孩子遇到的本质问题是饿了。
同样,我们看一下在实际工作中,产品思维是怎样的定义?
- 关注点:用户价值、使用场景、商业价值、业务闭环。
- 定义:从用户价值出发,在满足商业战略和业务目标的同时,寻找产品路径满足用户需求。
需求打开的正确方式
通过开篇生活中的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要做好软件需求工作,业务驱动需求思想是核心。而作为产品经理或者是需求分析师,我们不是简单的“需求传递者”,我们是“问题解决者”的角色。
那么,在与客户进行沟通时,需求打开的正确方式是怎样的呢?
澄清问题→了解背景→建议并确定解决方案
1. 澄清问题
- 想要解决谁的,什么问题?
- 用户现在遇到这个问题会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 这个问题中有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的概念吗?
2. 了解背景
- 该需求谁使用?什么时候使用?具体怎么做?
- 有需要澄清的业务术语吗?它们的格式是什么?
- 不做谁生气?多久生气一次?多久用一次?
3. 建议并确定解决方案
-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 这些方案的实现成本分别有多大?
- 你觉得哪种最合适?
- 该解决方案对用户而言有什么优缺点?
- 有其他需要挖掘的需求吗?
需求全景图
写到这里,不由地想起之前面试的经历。
面试官问我,一个产品研发完整流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占比是多少。
我当时做了这样的回答:一个完整的产品研发流程中各部分的占比,大概50%做需求,30%做开发,20%做测试。
然后,面试官紧接着问我,既然需求分析占比这么高,那说一下需求分析的方法论吧。
我突然发现自己对于这方面方法论的研究几乎空白,只知道最终的产物,是利用Xmind列一个功能清单,但至于这个功能清单是如何得出来的,我当时的认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我看到《有效需求分析》这本书中,提出了“需求全景图”的概念时,真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不禁惊喜万分。需求全景图,包含了诸多内容,但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功能主线”这一项,毕竟我们每天都在与“功能”打交道。
回到我面试的那个问题,最终的功能清单是如何得出来的呢?
最好的思考角度,就是厘清系统中的所有功能是因何而存在的,这也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需求分析的突破口。
功能主线的梳理,无外乎以下三个角度:
1. 业务支持
- 固化优化业务流程,因此业务流程是核心;
- 业务延伸到新的通道(诸如手机端),这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流程的重构,核心还是业务流程;
- 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存在于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因此“专家场景”是核心(后续的文章会详细论述)。
2. 管理支持
- 事前风险避免,通过增加管理流程;
- 事中风险控制,通过“规则”和“审批”;
- 事后总结优化,通过“数据分析”。
- 前两种通常会在业务支持分析中统一处理,第三种则应该独立进行分析。
3. 维护支持
系统投入使用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维护,最典型的包括初始化、配置、排错等,而这些运营维护场景也都需要有相应的功能来支持。
当然,功能是我们的最终落脚点,但需求分析不单单是功能,这里先把需求全景图展现给大家吧:
结语
需求不是一场简单的头脑风暴,也并非高深的诸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更不是领导交代的任务、运营提供的方案或是客户要求添加的功能,需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更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古代的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几乎每一个都是需求分析高手,没事就在那犯嘀咕:“皇上今天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由此可见,需求分析不仅仅是软件领域的方法论,更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一起探索需求全景图的奥秘吧!
注:我们探讨的需求分析,是基于B端产品。当然,C端的小伙伴也是可以参考的。
#专栏作家#
晓庄同学;公众号:晓庄同学产品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智慧校园领域的B端产品经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有作者三读《有效需求分析》感叹:
1. 没有2年以上的产品经验的朋友不建议看此书;
2. 没有做过中大型的B端产品项目的朋友不建议看此书;
3. 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或者深入体会过项目从0到1过程的朋友不建议读此书;
元芳怎么看?
我觉得,没有3年产品经验,且没有进行过B端业务调研的,看了也理解不了。。。
抄的很完整啊
断章取义的很完美啊~
有一种内容叫做书籍解读,你是不是没有听说过?我在解读书籍的第一篇文章中就说过解读的意义,并且我解读完书籍以后,还会搞这本书的送书福利。
这位兄台,应该把所有的文章都骂一遍,因为所有文章里面的文字,都是抄《新华词典》的,这样才能把断章取义演绎的淋漓尽致~
引用他人文章还是有必要在正文内进行说明的
很好,让我回顾了《有效需求分析》
觉得晓庄同学的这个例子,非常到位!
我每次给别人举的例子:客户想吃馒头,我们给他包子,他很开心。哈哈哈哈哈哈~
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晓庄同学产品笔记~
看来每个产品的方法论还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一般要做的事情:1、背景分析:当前情况是什么?为什么?目的是什么?2、需求分析:一般参照5W2H、用户体验五要素。3、业务分析:当前的业务下需要明确的业务知识有哪些?有哪些点是盲点不明确的?4、结论分析:基于以上信息,我目前能干嘛?
我之前还写过另外一篇文章,叫做《做需求分析,你要弄明白的5件事》,那是根据之前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分别是:背景、用户、流程、功能结构视图、信息结构视图。然后现在这篇文章,是一个系统的需求功能的学习,并且今天分享的,只是一个引子,你所的这些内容,在后续的篇幅中,也都会有所提及的。
方法论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不适合。 😉
需求工程的学习,抱歉,错别字哈~
对,方法论确实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否,都是为结果服务,实用就好。
谢谢分享~~
😉
关注很久了 谢谢分享 哦
哈哈哈,多谢多谢,我专门查了一下自己微信,没你么? 😉
这是一篇系列文章,首发平台是在我的公众号:晓庄同学产品笔记。并且系列完结之时,我会举办送书福利,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