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为什么要亲力亲为的研究用户?

6 评论 12292 浏览 43 收藏 10 分钟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决策时间相比几年前更短,如果产品经理平时没有积累对用户足够的了解,临时抱佛脚就和赌博一样。理解用户非一日之功,就如同高僧打坐参禅一样,每天的积累都让产品经理的功力更深,久而久之就是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做了七年产品经理,我每天仍在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了解用户。互联网让所有的产品、品牌与用户的距离都史无前例的近了,这让懂得用户需求的公司飞速发展,而让与用户脱轨的公司迅速被淘汰。产品经理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大脑中的商业创意连接起来,创造出具有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因此了解用户是重中之重。

而这个时代变化速度飞快,不断有新的文化、群体出现,仅仅一两年自己可能就要落伍。

我在网易校园招聘与应届毕业生交流时,常有强烈的代沟感,他们中间流行什么?他们怎么理解互联网?这些疑问萦绕在头,迫使我去深入理解他们的想法。虽然很残酷,但这个行业永远都是年轻人的世界,优秀创业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所以我们除了每天持续的了解用户,哪里还有别的办法?

电子音乐为什么快速的流行起来了?

在网易云音乐里的的电子音乐评论区里,经常可以看到“抖腿党”、“滚键盘党”,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亚文化;此外还有“tobu神教”、“A神”等等看不明白的词,电子乐粉丝们在对它们顶礼膜拜。作为一个快30岁的产品经理,如何才能理解粉丝们的行为?

生于80年代的我,在初中时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开始对香港的明星着迷:Beyond、张国荣、陈奕迅……他们是80后们共同的喜好。进入高中之后,在女朋友的影响下开始接触摇滚、金属,对欧美音乐的喜欢一发不可收拾,至今最爱的乐队Guns N’ Roses、Nightwish就是在那时候着迷。之后音乐口味就固定下来,很少再去尝试别的风格。

在去研究电子音乐粉丝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把电子和DJ、土嗨联系在了一起,本能的讨厌那种在迪厅里旋律很low、歌词更low的音乐。这是人的天性,天生的自我防御机制。

但网易云音乐用户热爱分享的特性,让我发现电子音乐的流行速度越来越快,电子歌单播放量常常轻松破十万,歌单下面的讨论也很热烈;电子音乐的达人格外活跃,平均每天使用频次远高于整体用户平均水平。我感觉有必要去研究他们,电子很可能像80年代的摇滚一样,影响一代人。

为了让自己更了解这群关键的用户,我没有让公司的用研团队来支持,而是自己去开展用户研究。我观察粉丝们在电子乐下面的评论,开始了解什么是EDM、House。还发现了电子乐的流行,和竞技游戏视频以及直播有很大的关系,这和当年网吧的CS让很多人认识了Nightwish、网游的帮战指挥战让很多人知道了张杰的《着魔》类似。我和电子达人们聊了很多天,问他们是从什么时候/怎么接触到电子音乐,为什么会喜欢上,平时哪里去找好听的电子音乐,和同好们在哪里交流等等。由此发现:

  1. 电子粉丝们是很鄙视土嗨的,首当其冲是“电音之王”王绎龙;
  2. 电子粉丝们非常关注全球百大DJ排行榜,在中国最著名的电子艺人有Avicii、Tiësto、Tobu等;
  3. 在中国的流行是从一个个小圈子开始的,都是年轻人,很多游戏群体是最初传播开始的种子用户;
  4. 更高阶的用户,会将电子音乐和太空、科幻电影联系在一起,他们会更偏爱带一些迷幻的风格;
  5. 更加硬核的玩家,开始集合在一起成为普及、创作电子音乐的团体。
  6. 以及,中国第一首电子音乐,其实是86版西游记的主题曲。向许镜清老先生致敬。

这是在2014年下半年网易云音乐从意见领袖走向大众用户时期,我对电子音乐粉丝做的研究。尽管当时在各个音乐排行榜上,Top 10里看不见电子乐,但我们仍根据研究结果判断电子乐是未来。我们不遗余力的鼓励电子音乐达人们做歌单、做电台,在首页上进行推广,和国内的电子音乐推广团体进行合作,并将电子风格排到了仅次于流行、摇滚、民谣之后。于是国内的电子音乐爱好者大部分都来到网易云音乐,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社区氛围,电子风格相关的歌单、评论、达人数量,都成为国内音乐平台最多的,而那时,网易云音乐才刚上线一年半。

当2015年《Fade》在国内突然火起来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了。时至今日,它在网易云音乐热歌榜上仍占据Top 3,评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4万,知乎的用户对这个现象也有讨论:如何看待网易云音乐歌曲Fade在短短一个月内破十万评论?引用某知乎用户的典型回答:刚开始觉得电音是土嗨一入云村才发现真正的电音根本就是炫酷又高大上好吗!很能够代表大众用户的心声。

yunyingyue1

作为产品经理,我对音乐的理解并不专业,但一定要亲力亲为的去研究用户、理解他们,要拿到第一手的资料。只有深入理解了用户,才能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判断,电子音乐从小众人群走到今天街头店面的背景音乐都是《Fade》的流行度,只有短短的一两年时间,网易云音乐抓住这期间的机会获取大量活跃用户,这是与研究用户密不可分的。

在《Fade》流行之后,我又发现了一个现象,高逼格的电子音乐粉丝,会有看不惯这类大众流行现象的心理,他们会说出更专业的电子乐分类词汇、还不流行的电子艺人,以让大众用户们知难而退。而这个现象,与以前《中国好声音》里选手演唱某首歌,导致这首歌很多人围观,原本最初的粉丝则与新来的人争吵,是同样的道理。此所谓鄙视链。

为什么一定要亲力亲为的研究用户?

在移动互联网到来之前,产品规划、开发的节奏还是以季度计,而现在已经是以周来计了。传统的用研团队投入资源去做,即便是简化流程匹配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往往也需要一个月拿到用户研究的结果。从时间这个客观条件上,已经不允许产品经理每次都向用研提需求然后拿结果这样的工作模式了。对于要求快速的用户研究,产品经理必须亲力亲为。

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决策时间相比几年前更短,如果产品经理平时没有积累对用户足够的了解,临时抱佛脚就和赌博一样。理解用户非一日之功,就如同高僧打坐参禅一样,每天的积累都让产品经理的功力更深,久而久之就是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

最忌讳的是产品经理只了解自己熟悉领域的用户,而对其他用户群视而不见。互联网从业者大部分都是25到35岁的城市白领,对小学生、中学生、老人、蓝领,对二次元、娱乐时尚圈、城乡结合部的流行文化等等可能都不了解,如果不亲力亲为,很难让自己体会到大众用户的需求。

#专栏作家#

王诗沐,网易云音乐产品经理,公众号《幕后产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评论体系是网易云音乐运营的重点,成了APP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刚才我打开了FADE的评价页面,里面的评论条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09894条。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评论量的巨大,一首热门歌曲在发行后的几个月,甚至于几天内就会形成头部效应。比如拿这个FADE举个粟子,”在Alan walker还不怎么火的时候,我机智的注册了这个id,因为我知道,这叼毛绝对会火的🙈“这条评论43.4万的评论,是第二条10.万的四倍。头部明显强势压制。
    而新用户的评论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长尾,一直在滚动更新难有出头之日。
    评论分为精彩评论与最新评论两个模块,目前云音乐的布局侧重于头部。无可厚非。
    但有点不好的就是要翻很久才能看到最新的评论(重点是自己发布的评论),如果把最新评论提上前与精彩评论并列,实现左右切换的话,用户体验会不会更好呢?

    来自福建 回复
  2. 说的太好了,你的这篇文章让我对产品经理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好的产品经理必须非常熟悉自己所做这一领域的用户

    来自浙江 回复
  3. 看到女朋友三个字我方了。。。看了你前几篇文章再加上你的名字我以为你是个女生

    来自浙江 回复
  4. 用心而不浮躁,点个赞

    来自北京 回复
  5. 原来是云音乐的产品,失敬失敬

    回复
  6. 不错不错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