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如何去真正了解用户需求?
需求分析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哪些需求是用户的核心需求,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需求搜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然而面对多方的需求来源(竞品分析、用户反馈、用户研究),究竟该如何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又有哪些原则可以遵循呢?
反问思考法
面对列出的众多没有章法的需求,我们往往是先一条一条的过,但是往往我们自己心里都没有底,你说这个需求重要,她说这个需求是必须的,当遇到类似的情况 时,可以运用“反问思考法”,所谓反问思考法,就是在面对一条功能描述时,首先要反问,增加这个功能对产品来说有意义吗?我不加他对产品有什么损失吗?假 如你半天想不出来,那么就可以考虑将他pass掉.
80/20法则
在现有的移动设备领域,关于如何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两个著名的设计哲学代表HIG和zen of palm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zen of palm只是给出了一个法则:80/20法则,就是用户花80%的时间去解决的问题,构成产品的核心需求;剩下的20%则直接放弃。
少就是多
这个思想来源于包豪斯学派,最初使用在建筑领域,后来被用到工业设计领域,而乔布斯本人也非常推崇,特别是在手机的使用环境中,受天然的屏幕限制,功能越 多,产品就显得越繁杂,面对浩瀚的功能,这时用户往往会选择放弃使用。而面对激烈化的手机桌面争夺战,就那么一点空间,保持产品的简洁是不能不考虑的.
遵循少就是多的原则,只关注用户的核心需求,把它做到完美、极致,是留住用户的基本原则.在这方面Apple是个典范 。关于这一点《zen of palm》 里有两个谜语,非常形象.
1.大猩猩如何学会飞?
大猩猩怎么会飞呢?一只会飞的大猩猩还是大猩猩吗?当然不是,所以猩猩就应该做猩猩该做的事情,其他的就交给鹰好了
2.一座山如何放到一个碗里?
一座山怎么可能放到一个碗里?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泥土吗?当然不需要,所以只要把钻石找出来放到碗里,把石头扔了!要那么多泥土干嘛!
合理的组织
当按照大猩猩原则,我们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功能列表时,往往会陷入下一个纠结的境地—该如何组织这些功能?这些核心功能里的核心需求又是哪些?在这之前,先看看《zen of palm》提到的一张图:
这 张图指出了PC和移动设备上功能和用户体验的利害关系,在产品初期,功能的加入可以提升用户体验,而当功能越加越多,产品就会显得冗余繁杂,这时就单个功 能来说它可能很好很有特色,但是对总体的用户体验却是种伤害,既要加这个核心需求又不能对整体的用户体验造成伤害,这真的不简单,有解决办法么?在《简单 法则》我找到了答案:合理的组织可以让复杂的产品化繁为简,不仅如此,经过一定的组织更容易让用户关注核心功能。
传统的cd播放机按钮实在太多,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拿掉快进、快退、上一首、下一首之类的按钮,只剩下:播放/暂停,但是假如这首不是我想要的,需要 听下一首怎么办?所以不能将上一首、下一首去掉,但是他们的地位没有播放、暂停高,这时候经过合理的组织,产品的感觉完全就不一样了,例如ipod shuffle 5,将上一首、下一首隐藏在了音量“+”“-”里面,连按两下是下一首,连按三下是上一首,这样不仅合理利用了空间,让产品显得更小、更轻,而每每这些隐 藏的功能被发现时,都是惊喜.
所以经过合理的组织,我们还可以总结出一条需求分析原则:即只关注核心功能,去掉不需要的功能,必要的功能将其缩小隐藏.就像多功能刀,当你将所有功能都展开的时候,它什么也做不了,而当你每次只展开一个功能,将其他的隐藏,他才成为一把多功能刀,当然按照大猩猩的哲学,最好就是一把简单的刀,没有其他任何功能,但这对于大多数拥有一定数量级用户的产品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要学会平衡
上面提到过功能和用户体验的利害关系,在《zen of palm》里把功能和用户体验的完美平衡点叫做“甜蜜点”,这个甜蜜点是个最佳状态,多加就多了,少加就不够。但是一个问题出来了,当到达这个“甜蜜点” 时,是不是所有人的任务都完成不需要再改进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知道在IT行业,瞬息万变,竞争是以天数来记的,而这个“甜蜜点”要跟着行业趋势的变 化而变化,在不同的阶段“甜蜜点”是不同的,也就是不同的阶段重点不同。
这个变量“甜蜜点”究竟该如何把握?这是最难的一点,它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明确产品所处的阶段,在配以准确的行业分析才可以.
80/20法则是这个意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