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我在转型后端产品的思考

21 评论 31128 浏览 175 收藏 26 分钟

写在开头:

  1. 产品经理所说的话应应该有依有据,而不应该臆想,所以之前文章的一些太严谨的说法,以偏概全,有很多人对此表达不同的意见,感谢大家指出的不足,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起来,所以我又来了。
  2. 本人年过30,一年前启动转型,半年前从产品门外汉进入一个TO B产品的后端产品,目前仍在继续学习中,所以本文更多地是记录自己转型路上的思考。
  3. 每个人的特性不一,经历也不一样,就如在一片山地里面,大家位置不一样,思考、目标、选择未必一样,所以期间的起伏也不一样,希望能给转型迷惘期的大家一些启发。你喜欢的不一定擅长,擅长的不一定喜欢,转型不一定要转岗转行才叫转型,在自己擅长/喜欢的内容上升华,能力的脱变这也是转型

职业生涯的迷惘

困境

故事从2年前所属项目裁剪开始,公司(传统行业)开出2个选择:要么从运营岗被分流到分部的客服岗,每天花费5个小时上下班,要么离职好聚好散。

年纪不轻的笔者又踏上了寻找工作的路途,本以为在业内熟悉业务,想往更好的岗位发展却发现处处碰壁,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面试中,业内某公司运营总监让我在3分钟的自我介绍里面回答3个问题:擅长什么,能为公司做什么,给公司一个非你莫属的理由

那次面试后清醒了不少:公司不是慈善家,能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解惑

找工作一个转折点:一个运营主管朋友急于从公司脱身,需要有近似工作经验的人来顶替,笔者于是再次走上了早九晚六的生活。工作之余,当初面试的3个问题却一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5年后乃至10年后的自己,又该如何保证职场竞争力。恰逢笔者入职一个月,上司因成本原因被公司强制辞退,这种危机感更加强烈。规划职业生涯和职场竞争力迫在眉睫,却苦于无人指点。

偶然之下,有一位去网易面试的网友遇到了些许状况,笔者自告奋勇去帮忙,顺带提出自己转型的疑问。那次的面谈让笔者茅塞顿开:公司与个人是一种合作关系,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给予工作报酬。公司看重自己当前的价值,而员工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员工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大,无可替代的价值,那么被替代的风险就高发。

可是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位网友(白云城主)给出自己的看法:

  1. 每个人的特性不一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以用SWOT来梳理自己过往的经验和未来目标。
  2. 远处的好东西拿不到,就应该想办法垫高自己,还要先走边尝试,说不定有一天能成功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都很向往,笔者也不例外,苦于不懂技术,所以只能盯着相对没有技术门槛的运营和产品岗位。

事实上SWOT分析后,笔者瞬间明白之前投互联网岗位简历石沉大海的原因:公司需要找呼之能战的员工,当自身的能力与企业用人标准差异太大,公司自然不会考虑。

注:图片创意源自得到付费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把事情做好的3条边》,相近图片不再重复。

SWOT分析:SWOT分析模型可以复用到人,列出优势、劣势、潜在机会、面临的挑战(建议挑战为目标行业/岗位所需技能及能力)进行归纳,进行技能/能力上的查漏补缺。

入门:重塑(海绵式思维)

基于笔者过往的职业特性与职业生涯的规划,转型目标是产品岗。可是作为一个门外汉,转型的难度较大,所以笔者一开始也是海绵式思维去吸收别人的分享:

思路转变:上司离职后开始独立带项目的小团队,管理项目的续签和回款。也开始思考当前负责的小项目该如何满足用户以及客户的需求,整体的工作量大增而薪资没涨,以前的笔者会不满,但SWOT之后的自己目光也看得更加长远,明白所做的每一切都在为转型服务,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服务。

提升眼界:作为对于互联网一无所知的小白,对于产品思维,互联网的事物都很陌生,感谢得到APP,分享了很多入门的知识以及一些内容,引起自己在工作上的思考

探索岗位:产品岗对笔者而言,是非常陌生的岗位,恰好公司有一个产品经理还比较熟悉,感谢这位好同事给我科普PRD文档以及分享AXURE的课程,让我对于产品岗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混入圈子:俗话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与人,行业与行业之间,就是一个个无形的圈子,要想融入这个圈子,就要找到钥匙。所以要转型产品经理,最起码得离圈子更近,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文章,引领我入门,社区建立的Q群更为我推开产品经理这个圈子的大门,顺利地混入圈子。

认识好友:进入产品经理相关的Q群,如小白(海绵)一般开始吸收别人的产品见解,开始混个脸熟,也开始尝试认识产品群里面活跃份子,多多请教对方。

跟随大咖:所谓达者为先,大咖站得高自然眼界和高度比其他人更好,跟随大咖往往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不一样的思考纬度,参与线下交流与听得到APP的专栏,罗胖逻辑思维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里程节点:基于产品的入门门槛较高,且自己的AXURE原型薄弱,很难一步到位,而由于自己的岗位的实际职能涉及项目管理范畴,所以在规划中,增加了一个小节点:项目经理,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简单一句话区分项目与产品经理的区别:产品经理是做正确的事情,项目经理是正确的做事情。

PS: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海绵式思维容易被带弯路而不自知,且工具只是工具,获取了知识的广度,不等于提升了知识的深度。

起步:提升(淘金式思维)

前面提到的海绵式思维优势非常明显:吸收的信息量大,而且是被动地吸收;无需思考,而且给人深入浅出地效果,对于吸收外部信息是一个富有成效的起点。

但这种思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思考高度依赖于信息提供方,吸收的东西都没有经历自己的思考,对于信息和观点无法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且给人一种错觉,似乎吸收了就懂。

事实上,大师们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才奠定自己行业的宗师地位,我们随手获取的内容不等于成为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转化的知识(淘金式思维)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

时间分配

人生唯一公平的就是时间,从管理学角度而言,每个人都可以管理好自己进行提升。当你选择了舒适的享受,则意味着你放弃了另外的一种选择。再者现代社会让人注意力分散的内容太多了,不知不觉时间就飞逝而没有完成任务比比皆是。又比如上下班的通途时间,又该怎样利用?某种意义上解读,加班应该是有益地加班,而不是流水线般地重复工作又或者工作效率过低而导致的加班。分享《番茄工作法》:集中注意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锻炼方法。

多思多想

对于如何入门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Nairo在《绝密原型档案》所提序言中提到:

在很多人不停地问如何入门,如何踏出自己的第一步;看书,仍然是最廉价,最具性价比的入门方式。

实际上,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书,只有读进去了,自己吸收了,思考过了并且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才叫真正把书读懂了。

事实上,每一个书都是作者的心得体会所在,世界是不会有一模一样的人,所以书中也会有时间,角度的局限性,当阅读同类的书籍越多,会发现部分的内容会高度雷同,又或者大相径庭。所以更应该带着思考去阅读,多带着疑问去做笔记以及与朋友讨论。

多做多练:

Blues曾经说过“产品最好的入门方式,就是去做”。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多做多练提升更快,比方说在深入思考之后有自己的产出物并与人交思考,可以借鉴的方法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投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天天问板块问答,微信的个人订阅号、头条号都是可以锤炼写作能力和交流的方式。

原型只是一个思维体现的工具,产品经理要具备独立思辨的思维能力。

以笔者看来,写文章和PRD文档很相像。因为都是通过文章/文档告诉阅读文档的其他人,我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只有作者自己深入消化理解的内容,才能在文档中深入浅出的进行说明,产出可读性很高的文档,反过来也表明作者对于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在转型的路上思考产品的功能和产品体验报告,竞品分析,PRD文档,都是可以快速提升能力的方法之一。

沟通技巧:

在PMP里,沟通是一个重要性很高的软技能,职场上控制情绪和良好沟通更是迈向更高一步的基石。如《好好说话》里面提到说话是一个艺术,也是权力的游戏,即说话是因为什么而说,说的话要实现怎样的效果,最终是否实现自己的预期,说话不仅仅是说话水平,更加是体现自己逻辑严谨的提升。是一本贯穿工作与生活,也是锤炼思考严谨性的一本好书,告诉我们如何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更是一本即学即用,实用性很强的书籍。

敲门

简历

即使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简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敲门砖,在确定要转型产品经理后,笔者把简历作为一个产品,开始不断地修改和微调,改好之后与当产品面试官的朋友沟通,逐步优化,陆续迭代。

用横向思维去梳理自己过往的工作内容,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样的事情,可以提亮不一样的内容。如笔者过往工作上是项目管理和产品一肩挑,如求职产品的角度去写简历,则更应该强调自己工作中与产品岗位的相关性,如梳理业务流程图及相关文档交付产品开发并回归测试;与客户沟通产品迭代计划等内容,如求职项目经理则更应该强调自己熟悉项目的招投标流程,项目的回款等工作。

STAR是面试上的面试手法,我们可以提前复用在简历上,强调自己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措施,创造了怎样的成绩,这样逻辑感更强,避免流水账的描述–感谢付敏大哥的分享。

简历上增强与产品相关性的描述,如没有一些相关的工作,可以加入一些产品社团,后续经过团队负责人的同意后,在简历上添加为XX团队的公益运营人员作为简历上的亮点。

面试

面试,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如前文提到的公司不是慈善家,面试更是一个明白自己与岗位差异的关键点。面试挂了也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是定位没调整好,可以与面试官交流自己的不足之处。

面试的技巧有很多内容,笔者也就不班门弄斧。产品经理要熟悉产品,提前对面试公司的产品进行体验,有针对性地产出一些内容,属于加分项,最起码也说明自己的面试是有备而来。

对于有更多的工作技能的童鞋,面试后可选岗位的余地更多。如笔者,在面试后可以在数据产品经理与功能需求产品经理中二选一,从岗位的稀缺性而言,笔者更看好数据产品经理,却因为过往的职业和工作没有数据方面的技能,只能选择后者。

公司选择

很多人在争论小厂发展还是大厂螺丝钉,事实上找工作如同找另一半,你喜欢的别人瞧不上你,瞧得上你的自己又未必喜欢,能入行总比不能入行好,只有入行了才真正摸到边,没入行永远摸不到边。对于可以选择的童鞋而言,小厂和大厂并非一成不变,更应该因地制宜去思考,但整体而言,从大厂到其他大厂以及小厂的难度比从小厂到大厂的难度低得多。

推荐阅读:选产品offer时,是大公司还是小团队?

小思考

公司与个人:马云曾说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如果用图表达,就是公司与自己的利益线交点低于自己的心理基准线。公司与个人是要一体两面去看,工作与职业生涯也要区分对待。当前/计划的工作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到底有没有好处?转型应该是客观去选择,而不是盲目地选择。

职场替代性:公司与个人是一种相互利用关系,当自己有足够多的利用价值才会被公司看重。薪资护城河在于职场不可替代性,公司如车人如零件,破了玻璃,破了倒后镜甚至空调坏了都能将就,但没见过没了方向盘,没了车轮的车子还能开上马路,好好对待自己的工作,就如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

同事关系(情商):团队是一个集体,即使无法成为一个高情商能说会道的人,也至少不要让自己被排除在外,同事关系紧张的童鞋更应该思考,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团队的问题。转型/跳槽可以解决薪资,个人成长,职业瓶颈等问题,但不正视自己的情商短板,迟早还是会面临一样的问题。

人脉挖掘:同事关系在转型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可以在新公司入职的背景调查中提供有利的内容,还可以引申为人脉的潜在拓展和可挖掘的情况,人脉的挖掘不要仅限于公司,旧同事/朋友圈/同学群(培训课程)/社团/社群都是可以挖掘的地方。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内部消息/内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别人是以风险投资的形式进行投资,所以先得让自己变得值得投资。

转型仍在路上

转型的思路和方法多样,转型复杂性和难度更因人而异,笔者选择的是上面黑色的路线,陆续迭代。

岗位深耕

事实上,笔者虽然从野路子转为较为正规大棚养殖中的产品经理,但基础的劣势还是影响着自己的职业生涯。

笔者入职的是功能型产品经理,主要是对决客户的需求以及功能开发,更多地涉及业务逻辑层面,入职3个月后适逢业务的快速发展,数据对接方(消费方)的需求更加定制化,相对较为了解业务流程的笔者抽调去后端,统一响应各方的需求以及系统的产品方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比方说新建一个后台,针对后台的RBAC模型进行设计,对于毫无功底的笔者无异于一座大山,后续思考和请教各位大神后终于搬开了大山。 后台产品设计方法论:RBAC模型概要分析(附案例分析)

虽然工作上的难度在提升,但是笔者仍然会一步一脚印地继续前行,努力提高自己的职场不可替代性。

一则转型的小故事

甲乙丙丁是发小,以前一起开摩托车闲逛,初始技能都是开摩托车,可是后续他们的轨迹发生了变化、

甲买的摩托车是一辆比较破旧的摩托车,经常修,所谓久病成医,甲慢慢地学会了修理摩托车的小问题,后来还去修理摩托车的店当学徒,后来手艺可以出师了,甲自己开店当老板,不过随着禁摩,他的摩托车店生意也不好做了,于是转型为修理小汽车的修理厂。

乙后来去当摩的师傅,熟悉路况和地形,后来城市禁摩,于是借助之前的熟悉路况和地形的优势,转型为快递师傅,由于刮风下雨还要冒雨干活,乙后来报考了小汽车的驾照,在物流点当上了开小面包车来送货,后来凭借熟悉路况,地形以及快递业务且有小车驾照的优势,乙跳槽去了更大型,福利更好的快递公司当物流师傅。

丙一开始也是摩的师傅,同样也是熟悉路况和地形,后来城市禁摩,转行去了当快递师傅,不过丙觉得当快递太累了,琢磨了一下,借助挖掘的人脉,以及熟悉路况和地形的优势,他承包了一个快递的加盟店,当上了小老板。

丁一开始也是摩的师傅,同样也是熟悉路况和地形,人称活地图,后来城市禁摩,他不想当快递师傅,也不想当外卖师傅,觉得这样太累了,还要接受管理,于是他去了城市的郊区当摩的师傅,由于当时城市郊区交通比较落后,丁一天赚的钱比以前还略微多了点,他很享受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郊区通了地铁,地铁站外有公交车站,旁边还排满了摩拜和OFO,丁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他只好去面试当外卖师傅。在众多同事里,他是那么的不显眼,由于年纪关系,他被称为老丁。老丁不想当外卖师傅,可是他也不知道他能做什么。而他熟悉路况和地形的优势,早以被地图APP所替代。

小反省

笔者这次转型,带有一定的侥幸,事实上仍存在很多的短板和不足,还是一个产品的新人。况且当前的岗位有一定的特殊性,TO B的SAAS数据平台的后端产品,对于前端以及客户端的敏感性不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感谢一肚子坏水等各路大神在我之前文章里指出的不足,就如一肚子坏水所言:产品经理不等于画原型的,也不等于写文档的,不是你会用Axure,会写word就可以干产品。

前端产品考虑的更多的是用户、场景、转化、市场价值;至于怎么把功能实现,前提是基于需求本质的考量,涉及到数据分析、场景还原、用户层级、需求范围等等基础性的工作,之后才能大致的推测或笃定需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确定完需求之后的信息架构、交互、信息、视觉表现也都是后话,中间还需要考虑应用或站点的完整性;

举个例子,因为某些原因,需要新增一个”已付款待确认”的非正常订单状态。这个状态并不是仅需体现在订单上而已,还需要考虑比如支付结果、用户中心、信息反馈、用户补偿机制等等一些列的连锁反应,在有敏锐用户触觉的同时,同样需要十分严谨的逻辑。

后端产品更多的是在默默的付出,业务性、逻辑性、数据性、可控性、拓展性等,并不表示前端产品不需要,只是这些特质没有后端产品表现的如此明显;前端和后端的职业方向特质不同,自然偏重不同。

谨以此文,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感谢天天问,感谢腾讯课堂产品学院,感谢转型路上的各位朋友的帮助和支持。

 

本文由 @西蒙书策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很现实,感谢楼主的分享,来自刚接触产品还未进入行业的大龄产品小白

    回复
  2. 相同的年龄,相同的境遇

    回复
  3. 同样的状况,觉得可以不要把自己定义为功能性产品经理,期待后续文章

    回复
  4. 处于lz最顶部的那个阶段,即对职业生涯的迷惘向入门过渡,文章写得很好,很鼓舞我,感谢!

    来自北京 回复
  5. 我也是得到的用户,不过没您这么用功,看得出您已经能学以自用了。
    能发分享一下您文中提到的科普PRD文档,谢谢。

    来自浙江 回复
  6. 不错,说的很中肯,受教了。

    回复
  7. 不错👍

    回复
  8. 很中肯,也很实在!我个人觉得机遇也很重要,没有平台即使再想发挥也无计可施啊

    来自上海 回复
    1. 对呀,平台很重要,周围的同事领导都很重要啊~~

      来自上海 回复
  9. 今天看到这篇那文章,颇有感触,比lz转岗时间晚点,本人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转岗产品,已关注 多交流

    来自陕西 回复
  10. 人生都在不断的抉择中前进,改变和转型也是前进的一种方式,最难能可贵的是敢于承认自己在社会现状中的不足,并且予以改正,坚决学习,不论年龄,这个很棒。

    来自浙江 回复
  11. 年纪比小哥哥小一点,做产品也做了好些年了
    祝小哥哥在新岗位做的风生水起,这个岗位刚接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要改变世界,其实也无非就是处理了整个流水线其中的一些环节;
    希望哥哥在后面能遇到贵人,提供平台让你能用独到的方式解决这个还不完善的世界上的某一些小痛点。
    祝好

    来自重庆 回复
  12.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先祝题主和各位小伙伴们新年快乐。文章mark一下,看了前半部分,剩下的回头再看,大家的经历概况好像都差不多的样子。然后……你这广告有点硬啊o(* ̄▽ ̄*)o

    来自北京 回复
    1. 谢谢大神的指点,努力向大神学习

      回复
  13. 也是正在转型产品经理,但是在思维的深度上遇到了很大的难题,看了很多书,但是还是觉得对很多事情没有自己的见解,不敢独当一面。

    来自上海 回复
    1. 产品相关的能力,我觉得还是通过项目积累进步的最快,多实践,积累经验和总结。

      来自陕西 回复
  14. 学习了。支持!

    回复
  15. 总结的很好,我也是B端的SAAS产品经理,感觉作者说的很多都是肺腑良言!加油!

    来自广东 回复
  16. 谢谢分享。自我转型,就是革自己的命,自己不主动革,迟早被革命。共勉!

    回复
    1. 谢谢理解。年纪越大,试错成本越高,转型压力越大,可是不转型,迟早被社会所淘汰,其实想想滴滴是3年前出现,摩拜是2年前出现,现在菜市场买菜都可以微信支付,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了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