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如何找到进阶临界点

唐韧
12 评论 17833 浏览 107 收藏 10 分钟

如果把功能思维看成“点”,产品思维看成“线”,那业务思维就是“面”,这三种思维方式相辅相成,是我所理解的产品进阶路线,也是不同的产品临界点所在。

如果你也跑步,那你一定感受过从跑1公里到3公里、再到5公里的感觉,也一定了解从5公里跑到8公里的感觉,当你跑到10公里时,跟跑8公里又是不一样的感觉。

初跑的人,起初跑几百米都会大喘气,坚持跑一周,发现能跑到1公里左右也不会太累,从1公里跑到3公里需要肌肉和心肺能力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能比较轻松的跑过3公里,再跑5公里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挑战。

从5公里到8公里,对耐力和心肺能力又会有更高的要求,跑到8公里前会有疲惫期,长期坚持就能比较容易让肌肉和心肺适应这个距离,再从8公里跑到10公里就会相对轻松一些了。

有没有发现,在跑步这件事上,每一次的突破其实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然后突破一个临界点,从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做产品,也是一次次在积蓄,然后不断突破临界点的过程,只不过,如果你知道临界点在哪,阶段性目标感会更明确,方向会更清晰,自然也知道该重点在哪发力。

对于产品能力的临界点,分享一下我的看法,视个人情况不同,供君参考。

临界点一:功能思维的形成

一个产品小白最初对产品的认知,更多是来自平时对其他产品的使用经验,评判产品的标准基本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习惯。

最初,产品新人会在使用其他产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对产品感官和心理层面的认知,界面好看不好看,功能用着是不是流畅,是否能非常便捷地完成预定目的等,这些都是从一个普通用户角度能感知到的。

随着不断进入产品经理的角色,从同类竞品的体验和分析,到对自家产品的需求定义,然后完成业务逻辑设计,开始规划某一个模块的信息架构和功能结构,最后到画出原型。这个过程里,产品经理已经从纯用户视角过度到设计视角。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完整功能的设计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两方面,第一个是对其他产品的使用经验,第二个是从需求到原型的专业设计能力。

临界点在于,以用户角色使用产品,不用考虑产品的逻辑严谨性,而以设计视角考虑产品,除了合理的逻辑以及常规路径设计,还需要对很多异常路径进行考虑和设计。而后者的思维方式,就是功能思维。

在使用登录功能时,从用户视角看,每一次的使用都是单点的,从输入用户名密码到登录成功,这就是一次单点过程。

从产品设计视角看,网络异常判断、用户名密码合法性判断、登录成功与否以及用户交互反馈设计等,这些都是一个完整功能所必须考虑到的。

这种角色视角转变,就是从一个产品小白到具备功能思维的产品设计者,就是第一个进阶临界点。

进阶思考:

1、深度体验竞品,从功能逻辑、交互体验、界面设计等方面建立产品感觉;

2、拆解每一个功能点,除了常规流程外,对异常流程进行全遍历思考;

3、从用户视角使用产品,从设计视角体验产品。

临界点二:产品思维的形成

具备完整功能思维的产品经理,对点状的功能设计已经驾轻就熟。对基本的功能设计和交互设计已经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此时的进阶,就是逐步形成产品思维。

我理解的产品思维是:深入洞察用户需求,感受使用场景,并通过产品工具创造用户价值且平衡商业价值的思维体系。

对用户需求的洞察,需要放下本我,置身用户场景,体验真实用户的感受,以产品经理的直觉发现用户需求,通过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创造用户价值。

产品思维不是功能思维的延伸,而是以用户需求为基础,平衡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产品新人看到并且做到功能的逻辑完整性和体验完整性,进阶的产品经理要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力,促进产品的不断生长。

例如对于社交产品中的用户群组这样的产品需求,以功能思维去思考,群组功能要提供的是用户群聊天,并且聊天信息以时间顺序显示,群组成员信息互相可见,群主可进行群信息基本设置等。

以产品思维去思考,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为什么要有用户群组。其次是群组带来的用户价值是什么。

社交产品满足的是用户沟通和互动的需求,人需要在群体中找到自身存在感,这是人作为群体动物的基本属性和底层需求。社交产品某种程度上是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人与人的沟通互动规则。

现实世界中,人和人可以单独沟通,也可以群体互动,沟通互动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多种多样。比如我们会通过语言沟通,也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同样可以通过图画来传递意思。

这些真实的场景还原到社交产品中,我们就需要构建人与人的沟通渠道,也需要构建沟通的内容载体,这就是单聊和群聊以及文字、语音、图片沟通的需求基础。

对于用户群组而言,我们构建的是群体互动场景,群组能在单点沟通的基础上增加人与人产生交集的接触面,这种接触面的增大带来的是社交网络效应的形成。

社交产品中用户关系的连接数量和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决定了用户的迁移成本。

所以,从需求出发,以用户价值为考量,用产品思维去考虑用户群组功能,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于功能思维的角度。

产品思维的核心在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明确产品在需求上替代了原有哪个解决方案,在效率和成本上是否做了足够的提升,并且始终以用户价值为衡量标准,兼顾平衡商业实现,这就是第二个产品进阶临界点。

进阶思考:

1、洞察用户需求,深入使用场景,感受需求急迫性;

2、深度思考每一个功能背后的用户价值,每一个设计都有存在的价值;

3、平衡用户价值与商业价值。

临界点三:业务思维的形成

业务思维是一种统筹综合、全局思考、细节强化的思维方式,这里谈的业务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销售业务或者商务合作,而是围绕产品相关的所有职能板块的合作。

一个产品的成功并不是只靠产品设计,而是产品、技术、运营、市场等多个合作方共同协作配合的结果。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一定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独到理解,建立在对业务规划和实施的细节把握上,通过产品驱动技术和运营达到产品目标。

如果把功能思维看成“点”,产品思维看成“线”,那业务思维就是“面”,这三种思维方式相辅相成,是我所理解的产品进阶路线,也是不同的产品临界点所在。

关于业务思维,由于本人经验有限,就不在此展开讨论。如果大家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也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专栏作家#

唐韧(Ryan),《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唐韧,国内早期移动开发者,转型产品经理,目前在创业公司负责产品工作。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哈哈

    回复
  2. 有启发

    回复
  3. 不太认同,具体说下我的理解哈,如下:

    1、作者提到懂得需求分析是进入到产品思维阶段,但从产品经理工作流程来说,是先进行需求分析再进行功能设计,所谓需求分析就是:
    ①确定该需求的目标用户是谁;
    ②具体使用场景是什么;
    ③解决了什么问题;
    ④上线后具体衡量指标是哪些;
    以上4个问题明确后才能进行功能设计,以上这些工作都属于第一阶段,属于初级产品经理级别。

    2、进入到第二阶段是产品上线后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功能优化迭代和通过丰富用户画像和标签来制定个性化的推送机制,通过精细化运营达到用户增长的目的,此阶段属于中级产品经理级别。

    3、进入第三阶段是具备了全行业视角,能通过一个产品能看透一个行业,对产品现状进行分析判断出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或者能判断出该产品能否活下去,这个阶段需要产品视角+商业视角才能做到,此阶段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力,此阶段属于高级产品经理或总监级别。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交流讨论。

    回复
    1. 作者的第一阶段想说的可能是,小白进阶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太全局的思维,重点还是关注在了这个具体功能的细节中去了。第二阶段是可以跳出功能本身,思考它背后的理由。

      来自四川 回复
    2. 同意楼上的说法,这里的点线面应该是从思考能力上进行区分,也是新人入行后普遍会遇到的情况。从一个功能点入手到如何全局统筹,我觉得作者写的非常棒。

      来自浙江 回复
  4. nice

    回复
  5. 非常棒,点线面体还可以这样定位和理解。

    来自四川 回复
  6. 有帮助,感觉自己现在处于阶段1和阶段2的临界点。

    来自北京 回复
  7. 这是产品学到家了吗? 如此透彻的分析,get

    来自北京 回复
  8. 很有启发,非常感谢

    来自上海 回复
  9. 很不错,有启发,形成了明确的体系框架

    来自湖南 回复
专题
19725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经理面试题和解答思路。
专题
12122人已学习10篇文章
对于产品、运营人,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所需要关注的重点也不同。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运营人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专题
35259人已学习18篇文章
借用别人家的经典案例,来扒一扒社交电商。
专题
1449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价格是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产品定价是非常重要的。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给产品定价和产品定价的策略。
专题
13175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金融产品经理需要知道的金融基础知识和产品观。
专题
35731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原型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