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产品专家支招:如何解决竞品分析两大难题

11 评论 5257 浏览 54 收藏 20 分钟

编辑导语:关于竞品分析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最近有许多人对竞品分析和结论输出这两个问题感到困惑,关于这个情况,本篇文章就以下几点讨论分析了竞品分析的两大难题,讲解非常详细深入,同时也为大家总结了几种类型的竞品信息收集网站,值得收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了解一下。

今天就来讲讲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竞品分析。

之前学姐也写过竞品分析的文章,主要是竞品分析的汇报模版,大概长这样↓↓↓

竞品分析两大难题解析

有兴趣的可以戳这篇文章。

不过最近学姐发现呢,后台有一些小伙伴对竞品分析有一些困惑,主要是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如:

  • 不知道到底哪些是竞品
  • 不知道哪些竞品值得分析
  • 信息过少,不知道要去哪儿收集
  • 信息过多,不知道怎么筛选/鉴别信息

所以,一个完整的竞品分析流程,应该有下面这三步:

  1. 选择竞品
  2. 收集信息
  3. 竞品分析&结论输出

本篇文章会重点介绍第一步和第二步。如果前两步你已经搞定了,第三步可以直接看这篇。PS,这篇文章还会给大家分享几十个竞品信息的收集网站哦~

一、如何选择竞品

学姐之前在写竞品分析的文章中说过,竞品分析的主要目的其实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知道自己要怎么打赢。我们也不能直接就去冲锋陷阵吧,总得先知道“战场”在哪儿,“主要参战国”有哪些吧~

1.定义战场:三大法则

其实选择竞品呢,也并不是那么一成不变的事情,毕竟每个公司都可能会“没有边界”。特别是一些大厂,经常会有事没事找些垂直的领域玩玩,如果失败了就美其名曰“试错”,然后这条业务线的童鞋们可能就会比较倒霉,“被毕业”了……扯远了,总之选择竞品不是绝对的,学姐总结了三大法则:看行业/细分领域、解决方案和用户群,如果符合其中的两个及以上,那么大概率可以被认为是你们的竞品了~

(1)行业/细分领域

学姐发现,有些童鞋会比较困惑“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定义,甚至有时候会把某个“解决方案”直接当成行业,这就有点容易混淆视听。另外就是有就是很多时候只看行业,这样对于某个比较小的(比如千亿不到的市场规模)来说是OK的,但是如果有些行业比较大(上万亿的市场规模),比如医疗、教育、餐饮之类的,就会太宽泛了,竞品一下子变得很多。就比如之前的一波政策,让教育行业受影响比较大,但是其实从细分领域上来说,还是对K12(从幼儿园到初中)中的学科类教育有更直接的影响,对成人教育、K12素质教育之类的影响很小。

学姐在这里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大家搞清楚“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商,是一个超过万亿的大行业,下图是我在艾瑞上筛选电商之后出现的一些行业报告,大家可以看到啥都有,比如“生鲜电商”、“直播电商”、“B2B电商”、甚至是“房地产电商”都有,这几个细分领域显然相去甚远,基本是不在一个战地上了。

竞品分析两大难题解析

所以,电商是一个行业,生鲜、直播、B2B、房地产电商之类的其实都是电商下面的细分领域,在一个比较大的行业里面,每个细分领域的业态差异很大,所以大家看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行业层面,一定要往细了再拆一层~

(2)解决方案

搞清楚了行业和细分领域之后,我们可以再来看下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也很简单,就比如刚刚的例子——“生鲜电商”,这可能也是咱疫情区这几天打开最多的App了,一片绿油油~学姐之前每天早上6点抢美团和叮咚,8点抢盒马,9点抢超市外卖,也是拼了……

竞品分析两大难题解析

既然大家都是做生鲜电商的,很多也都是绿色的,就算竞品了吗?我们还是可以再进一步看下这些App的模式,比如生鲜就有这几种比较主流的解决方案:

  • 社区团购。比如多多买菜、美团优选这类,去年一度很火的概念,提前一天下单,然后区站点字体,这两家都做到了日均几千万单的单量,证明这类解决方案还是挺有前途的。
  • 前置仓。比如美团买菜、叮咚买菜,只有仓库,可以选择线上下单,等待骑手配送或者去站点自提。
  • 到家+到店。阿里旗下的盒马就是这类,店面还挺大的,平时周末可以去逛吃逛吃,周中没空就点个配送到家~话说回来为了拿盒马的屁股脸大抱枕,我的盒马X会员已经充值到2024年了……
  • 平台模式。比如京东到家、美团外卖上点超市便利或者生鲜果蔬,其实就是让外卖/快递小哥去商超里面取货,也挺方便的。

所以我们找竞品的时候别忘了,尽量找和自己的产品解决方案相近的那些(如果你们还没定方案,那可以把几种方案各挑一个,拿出来对比下优劣),避免浪费时间。

(3)用户群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关注Facebook的新闻?为了凑元宇宙的热闹,把公司名改成了Meta,后面财报发布,数字不是很好看,小扎(Facebook的CEO)解释到,是因为被字节旗下的TikTok抢了用户。Tiktok其实就相当于国外的抖音嘛,从行业/细分领域上来说其实属于娱乐-短视频,而Facebook其实属于社交-熟人社交,听上去八杆子打不着,那为啥这两者能成为竞品?

这就要提到用户群了,其实做产品,本质上都是在抢用户,如果你们俩的用户群高度重合,比如Facebook和TikTok的核心用户群可能都是欧美的年轻人,这样就导致他们本质上是在抢同一拨用户的时间,即使不在一个大行业,也会成为竞品。更神的是,小扎也推出了一款和TikTok类似的短视频产品,然后这俩家就在解决方案上也完全撞车了……完美符合了学姐的选择竞品三法则的后两条。

那么用户群要从哪几个维度去判断呢?其实大家可以参考自己做用户画像时候的一些维度,或者是国家做人口普查的时候的一些维度,比如:

  • 年龄
  • 性别
  • 城市
  • 婚育情况
  • 收入
  • 消费能力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核心用户群去看,是否有类似的产品和你们的核心用户群高度重合,并且可能是在和你们抢夺用户的时间、或者用户的消费力的。

这一部分就讲完了,大家在复习一下,找战场的三大法则:看行业/细分领域、解决方案、用户群。留个课后作业叭,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思考下B站和爱奇艺、小红书是不是竞品~多思考的产品经理才会更有竞争力哦。

2.确定主要参战国

用了前面的三大法则之后,可能有些童鞋们会发现,自己所在的领域完全是一个红海啊,个大App直接杀疯了,一搜发现有好几十个,这如果都拿来做竞品分析岂不是要分析到明年了?996、007都搞不定了呀。先不要着急,学姐举个例子,如果大家经常看电影的话,会发现比如描述朝鲜战争的电影——长津湖之类的,都会把主要篇幅用来描述中国志愿者军和美军是怎么交战的,几乎不太会提到韩国、联合国军,哪怕是朝鲜军队都是偶尔露个脸,虽然这几个国家都是在战场上打仗的。其实道理也简单,那就是战斗力太弱的军队,我们就可以少关注一些,专门挑那些“主要参战国”去打探敌情~

那么在竞品分析的时候,如果竞品过多,到底要怎么集中力量办大事呢?也有两个比较简单的原则,一是看竞品的市占,二是看竞品的背景

(1)市占

竞品的市场占有率就指:竞品的销售额/整个市场规模。比如这个市场去年有8000亿的市场规模,竞品销售额800亿,那么市占就是10%。一般来说我们会选取市占前3~5的竞品去做竞品分析,这些竞品的市占加起来最好超过50%(排除你们公司),这样头部的竞品基本度覆盖到了,如果没超过50%,那么可以适量再往后取一些。关于市占怎么去查,我会在下个部分“如何收集信息”中去介绍。

(2)背景

市占毕竟是先有的规模,有一些竞品可能刚起步,后续可能是有潜力的,这时候看市占就有点不合理了,所以我们还可以加上竞品的背景。比如有一些大厂,比如X节跳动就很喜欢在某些垂直领域四面开花;某些著名的资本、大佬背书的竞品,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下。虽然这些竞品现在市占不突出,但是人家背靠大树,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二、如何收集信息

选择好竞品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收集竞品的信息了,童鞋们纠结的无非是这两个点:

  1. 不知道去哪儿收集竞品信息,导致竞品分析报告空荡荡的。这其实是很常见的情况,毕竟很多可能涉及到保密信息,特别是大厂对这一块把握的比较严格。学姐后续会讲一些信息收集的常见渠道,争取让大家多点开花~
  2. 竞品信息是收集到了,但是信息爆炸多。而且有些是互相矛盾的,不知道要怎么鉴别和筛选,汇报时容易被挑战。

这两个问题,且听学姐一一道来。

信息不够,如何获取?

学姐总结了三大渠道来收集竞品的信息,主要是人事渠道、客户渠道和公开渠道,接下来一一介绍。

1. 人事渠道

显然,很多竞品的内部信息,特别是一些保密数据,是不会大剌剌地放互联网上给你看的。那么如果要探听敌情,就可以选择面试或者招聘相关的候选人。

先说面试吧,这也是大厂比较惯用的手法了,算是个公开的秘密吧。如果你是一个中小型公司的,且在这个垂直领域里面你们公司的名声还是比较响的,那么有时候就会遇到这种情况,去面试感觉和面试官聊得很起劲,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发现offer杳无音讯,这时候大家也不太要沮丧,并不一定是你的能力问题,很可能人家放这个岗位就是为了“套话”的,并不是想真的招人。

招聘也是类似的,很多大厂都有竞业协议,全中国稍微有点名气的互联网企业基本都写在上面了,甚至还有些HR会陪你去下家公司入职,这么费尽心机,就是为了不让你透露机密信息给对方。不过上有上策下有下策,业内通用的做法基本是假名、假手机号入职下家,也是蛮有“谍战”内味儿的~

所以,如果童鞋们(的老板)真的很想知道竞品的某个信息,不妨建议TA去网上挂个职位吧,记得JD要写得诱人一点哦~

2. 客户渠道

这个渠道其实就是自己去当客户体验产品啦,比较适合去调研竞品的产品流程、页面设计之类的。如果是做C端产品的童鞋,这部分相对就比较简单了,自己下载一个App,当一下用户,多戳几下屏幕,体验下流程就行了~做B端的童鞋会调研起来稍微有点麻烦了,不过学姐还是帮你们想了几个办法:

  • 注册测试账号,这其实是很多To B的网站为了吸引客户的通用做法了,注册之后就可以看到demo
  • 找比较能干的销售,让他们联系和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客户,然后通过客户的账号登录到竞品的后台看下,PS别忘了请销售喝奶茶
  • 如果以上两个都不可行,大家可以找一些公开的网站辅助调研。比如企服点评、选型宝、字母点评、企服点评这类的网站,里面可以看到一些产品截图、功能介绍、案例介绍等,也是比较实用的

3. 公开渠道

这应该也是大家用的比较多的渠道了,就是在网上搜索一些公开信息,在做竞品分析、行业分析的时候都用得到,学姐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类,每类下面都有具体的网站,大家直接收藏吧:

(1)国家机构网站

主要用于查询一些民生、行业相关的宏观数据,比如人口分布、星级酒店数量,某行业市场规模等。

列举:国家统计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通信院、网信办

(2)第三方数据网站

可以查询一些互联网相关的是数据,类似于百度指数、App的MAU、移动设备分布情况等

列举:艾瑞数据、阿拉丁统计、TalkingData、七麦、Appannnie、百度指数、爱奇艺指数

(3)上市公司财报

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各项数据,翻到上市公司的官网顶部或者底部,点击投资者关系或者Investor Relations,再点击Annual Reports或Presentations即可。

(4)行研网站

里面有一些行业数据、调研分析等,不做竞品分析的时候也可以看看,加深对行业的了解。

列举:艾瑞咨询、亿邦动力、易观智库、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国金证券研究所、阿里研究院

(5)公司官网

除了看财报之外还可以看一些公司的介绍和新闻。

(6)媒体

列举:晚点Post、钛媒体、36Kr、虎嗅网、创业邦、白鲸出海

三、信息爆炸,如何筛选?

刚学姐列了三大渠道,里面又介绍了不少方法,相信童鞋们应该能找到更多竞品的信息了吧?这时候可能问题又来了,那就是信息太多了,反而有点无从下手。要辨别哪些是“烟雾弹”比较困难,汇报的时候也容易被挑战。这里学姐就再列举两个小窍门~

第一点就是交叉验证。如果大家可以从不同渠道、不同网站收集到的信息做个交叉验证,如果验证成功,那信息的可靠度就高了一点。那如果不同地方收集的信息互相矛盾呢?学姐在这里做了一个排序,排序比较靠前的(数字小的),一般来说信息会更准一些,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排序,来选择更可靠的信息↓↓↓

竞品分析两大难题解析

第二点就是汇报的技巧。首先,汇报的时候大家尽量要把信息来源标注清楚,如果觉得这个信息的可靠性拿不准,也可以在汇报的时候说明下原因,避免被别人挑战,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缠。另外,大家尽量把比较大的篇幅用于汇报和分析较可靠的那些信息,不可靠的尽量小篇幅带过就行,避免对着错误的信息分析半天,浪费大家的感情。

如何选择竞品、如何收集信息就讲到这里,这两步搞定之后大家别忘记了再去看下学姐的竞品分析模版。

最后祝大家早日战胜疫情,事业家庭双丰收~

#专栏作家#

海贝学姐,公众号:海贝学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十年大厂产品经验,精通产品方法论和产品知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你怎么这么可爱!

    来自广东 回复
  2. 请问 模板在哪里

    来自广东 回复
  3.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竞品分析有用的内容,将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来自河北 回复
  4. 确实,面试沟通能得到对方公司相关业务的一手信息

    来自江苏 回复
  5. 过去常用的分析方式总是围绕产品本身展开,这样就会导致分析的维度浮于表面,分析的结果也不能对产品规划与业务运营起到促进作用。

    来自山东 回复
  6.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确实是这样,还是要搞清楚双方的SWOT

    来自江西 回复
  7. 如果把“解决方案”直接当成行业,这就有点容易混淆视听了,还是要注意区分

    来自江西 回复
  8. 想要知道自己要怎么打赢,就必须要搞清楚自己和对方的swot,这样才算信息的对等

    来自江西 回复
  9. 啊有的行为还是值得商榷吧,感觉搞得跟间谍一样没啥必要

    来自云南 回复
  10. 这篇文章关于竞品分析的两大难题,讲解非常详细深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来自江西 回复
  11. 挂JD骗信息,垃圾行为

    来自广东 回复
专题
14347人已学习13篇文章
裂变是研究用户增长的重要一环。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裂变活动。
专题
15368人已学习10篇文章
再好的产品,没有优质的推广渠道加持和App投放增长的方法,也很难实现有效传播和增长。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App投放推广指南。
专题
19163人已学习5篇文章
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商业产品经理要如何突破商业化瓶颈,找到职业发展新机遇?
专题
13876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抽奖作为一种活跃用户的运营手段之一,在产品运营的工作里是一项大家必须掌握的技能。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抽奖类活动的设计指南。
专题
1229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商业保理,即保付代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关于商业保理的讲解。
专题
13115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各种大模型和AI绘画的产品层出不穷,在各行业也在尝试进行应用。在这个阶段,AIGC能实现些什么?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AIGC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