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深度思考,就是不断思考对立面

6 评论 11628 浏览 54 收藏 15 分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看一些咨询公司做的品牌/营销方案。

且不说的确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吧。

因为这些资料里的知识点,并不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东西。

而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些PDF中,居然有近80%都只说了“采用该方案的好处”,却没有提“采用该方案的坏处”。

当然,这种事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咨询公司就是卖方案的。而要卖一个东西,当然要多说/只说它的优点,少说/不说它的缺点…

这从“卖”的角度上来看,的确是说得通的。

不过,对于一个方案(或者决策)来说,这种做法其实很不科学。

在《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句话: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意思是:如果你不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害方面,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这时候出兵,胜算是非常低的。

是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如果你只看到了它有利/成立的那一面,却没有看到它有害/不成立的那一面,就说明你并没有真正了解它。

而如果你都没有真正(尝试去)了解它,又怎能说它就是最终可行的方案呢?

这篇文章,就来简单介绍一下:一种我认为能非常有效的提升认知能力的思维习惯——凡事多想对立面。

1.敢于质疑“金科玉律”

要养成“凡事多想对立面”的习惯,首先你需要一定的勇气——敢于质疑一切“金科玉律”。

任何理论和方法之所以能成立,一定是因为它满足了相应的「前提条件」,如果脱开这些前提条件,空讲理论和方法,那都是耍流氓。

比如1+1=2,这几乎是所有人都默认的定理。

不过,要想让1+1=2,其实也离不开相应的前提——前后单位一致。比如1个+1个=2个,1天+1天=2天等等…

而一旦脱离了这个前提条件,1+1就不一定再等于2了。比如1天+1小时就无法等于2,1吨+1克也无法等于2等等…

翻译到之前说的营销方案,所谓的“前提条件”,就是指项目背景,品牌现状和市场现状等…

而“金科玉律”,也有很多——可能是营销教材上的知识点,可能是某位大拿说的话,也可能是大部分品牌都在做的事…

而这些所谓的“金科玉律”,都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下面我们就针对一些常见的“金科玉律”来进行分析。

2.1关于“心理核算”

在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中,有这样一个结论:

消费者倾向于把损失进行合并——如果产品的成本可以附加到另一项较大的购买中,营销人员出售该产品时就会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就是关于心理核算(mental accounting)的知识点之一。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对于损失(通常也就是成本),人们都是厌恶的,没人喜欢损失。所以,作为营销人,我们应该尽量降低人们对损失的感知——把多个损失合并为一个损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邮”——消费者只需花一次钱,就能同时购买产品和邮寄的服务。

也包括大部分餐厅——消费者只需花一次钱,就能同时享用食物、餐具、餐巾纸和服务。

还有航空公司——消费者只需花一次钱,就能乘机,看电影,吃飞机餐和享受服务等等…

它们都是把多项损失(多项成本)合并为一项损失(一次支付)。

然而,这一定是一条铁打不动的准则吗?

当然不是,因为我们总能找到反例:

比如Dollar Shave Club(一个采用订阅模式的剃须刀品牌,每个月给用户寄送一次新刀片),它就没有包邮,而且做得很成功,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吉列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再比如英国的Ryanair航空公司,它也非常“不人道”,不管是托运行李还是吃飞机餐,甚至只是向服务员要杯水,都需要额外的费用…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功,甚至非常受欢迎。

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品牌就能“逆势而为”呢?

其实这里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走的都是典型的“超低价”路线——Dollar Shave Club宣称购买他们的剃须刀,每月只需花费1美元(吉列大概是20美元);而Ryanair更是将自己1/4的航班座位都直接设置为免费…

这种情况下,如果仍将各项费用都合在一起结算,就无法突出产品“低价”的特征了。

比如Dollar Shave Club,它每个月的邮费,是购买产品的费用的2倍——如果包邮,就是“每月只需3美元的剃须刀”;如果不包邮,就是“每月只需1美元的剃须刀”。

你认为谁看上去更便宜呢?

2.2关于广告的投放频率

之前在华与华公众号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集中的、阶段性的大规模广告覆盖,效果不如长期持续不断的广告投入,这在广告史上已有定论。

事实上,最近我在其他公司的营销方案中,也看到了类似的建议——长期持续投广告。

不过,正如上文所说:该方案并没有分析“长期持续投广告”的优劣,更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个品牌适合长期持续投广告”。

一般来说,持续投广告的优势,主要是能随时提醒消费者某品牌的存在。而它的劣势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它在某些时期的投资回报率可能并不高。

因此,这种方式更适合那些人们随时都可能购买的高频产品(比如可口可乐等快消品),而不太适合只在某些固定时段,才产生大规模购买的产品(比如脑白金和小罐茶等礼品)。

而之前那份方案,是给一个旅游APP做的。

我们知道:旅游本身就是一种集中型、阶段型的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节假日。

因此对它来说,长期持续投广告的价值是「有待商榷」的。

而这里之所以说“有待商榷”,是因为广告的投放价值,还取决于打广告的具体内容和目的——如果纯粹是为了品牌形象的建设与维护,是不用太在意消费时段的…

当然,这一点并没有在那个方案中明确出来…

2.3关于社会化营销的必要性

应该是从前几年开始的吧,那时候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公众号,都还在红利期。

各路“专家大拿”也都在鼓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神力”:

现在进入新时代了,消费者对传统的广告早已不感兴趣,要想成为牛逼的企业,就必须学会社会化媒体营销——把品牌官微都运行起来,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然后,只要是个企业的,就都开始做自家的公众号,也都开始搞微博,然后每天发各种有关无关的内容。

结果呢?

大部分不还是搞不起来嘛…

这其实就是因为: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想过,做社会化营销能成功的前提是什么?

是什么呢?

看看成功的案例就知道了——杜蕾斯,可口可乐,奔驰,宝马,丁磊的黑猪,小米…这些品牌或产品,它们都有很高的「话题性」——它们本身就很容易提供相应的社交货币。

而对于大部分品牌和产品,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属性(如口味,性能等),其他什么都没有或很弱,这时候拿什么去做社交货币呢?没什么好聊的啊…

所以,别去盲目赶时髦。

老干妈做得这么好,也没见它一定要把自家的公众号运营起来…一共就发了3条消息…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不人云亦云”。

是的,对大部分传统产业来说,想做好社会化营销,可能比提升销量本身还更加困难…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反例——两年前,辣条也只是一种没什么话题性的产品。而在今天,卫龙辣条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不过,这并不是开个官微就能办到的,而是一整套营销体系(产品,渠道,推广,价格)的全面创新。

3.其实就是找反例

刚才简单分析了3个所谓的“金科玉律”。

相信你已经发现:其实我就是通过「寻找反例」,来实现之前说的“凡事多想对立面”。

当然,反例人人都会找,有些人还特别喜欢…

但很多人之所以要找反例,并不是为了探寻事物的本质,而更多是因为他们想推翻某个结论——一旦发现一个反例,就认为之前那个结论是错的,或者认为它没什么了不起。

这种思维,除了能满足一定的优越感,没有其他任何好处。

因为任何结论能成立,都有前提条件。

而要想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光去记结论又没什么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这些结论具体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这样,以后我们才能根据具体的情况,提出正确的意见或结论。

所以,下一次你看到任何一个结论/观点/决策,不管是谁说的,一定要试着去寻找反例,并且问自己:

  • 之前那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 为什么这个反例依然成立?它又满足了哪些前提条件?
  • 这两个案例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点?

如果一个反例不能说明问题,那就多找几个,你总能归纳出来。

甚至你还可以寻找“反例的反例”,就像之前说的广告的投放频率一样:

就是要这样来回折腾,才能进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质。

当然,这种做法其实是反人性的…(也许读到这你早已不耐烦了,因为这篇文章的每一个结论,几乎都被我推翻,然后又要把新的结论再次推翻…总是反复无常…)

因为我们的大脑,其实有一种机制——一旦我们接收到的新信息,跟原本的认知产生矛盾,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不协调感——这就是著名的「认知失调」。

也就是说:我们天生更习惯接受“A是对的,B是错的”,而不容易接受“有时A是对的,有时B是对的”。(注:A和B是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

就像大部分人都很难同时接受“民主”和“专制”这两个概念一样…

不过,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必须克服思维的懒惰,逃离舒适区。

毕竟,原始的大脑在当今这个时代,没有任何竞争力…

最后还是那句话: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任何时候,思考一下事物的对立面。

所以,什么时候我们不需要思考事物的对立面呢?

仔细想想吧,其实答案也有很多…

 

作者:小云兄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牌圈圈(ID:Brand-Circle)

本文由 @小云兄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66666666666

    来自浙江 回复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来自上海 回复
  3. 辩证法

    回复
  4. 顶,反正我觉得一个干净的交易在交付的时候尽可能真实的告知利弊的权衡。

    来自上海 回复
  5. 沙发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