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失效了!想要年入千万你可能只需要10万粉丝,为什么?
一部分基于“注意力/功能/比价”建立的连接在逐渐被基于“信任”的连接所取代,被重构的连接恰恰能通过更高级的模式来变现。
在互联网各种to C的盈利模式中,从初级到高级:
同样量级的用户量从左至右带来的交易额、利润也依次增高,从左至右交易的转化越来越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从右至左交易则是更依赖于注意力经济、冲动消费。
比如说10万用户/粉丝,对各种盈利模式大致估算一下:
- 广告/虚拟付费:靠广告赚钱一年有小几十万的收入,靠游戏可以有几十万到小几百万的收入;
- 电商:观察到的网红做电商最高是一年2000多万的收入,净利润可以达到5、600万元;
- 品牌:如果是做快消品牌,靠自有粉丝可以把品牌利润、渠道利润都获取到,这样的最高利润可以在电商的基础上翻倍;
- 金融:做金融方向的业务10万注册投资粉丝,如果是10%的付费转化率,一年最高可以达到约5亿人民币交易额,净利率可以达到2%~2.5%左右。
变现模式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会引起连接建立方式的变化以及流量价值的重新分配。
在上一阶段的互联网中,基于“注意力/功能/比价”建立连接的互联网形态,80%的流量集中在巨头手中,主要依靠比较初级的模式获得了市场上80%的利润,是一个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的市场格局。
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先举两个例子:
- 今年年初,罗振宇在“得到”上曾经卖过李笑来的一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60多元一本,半个月卖了4.8W册,而同样的书在亚马逊上只卖大概34元,当时此书在亚马逊上的销量排名也有上涨,但是和得到的业绩还远远不能相提并论。
- 这是我自己的实际案例,过往的大半个月我坚持每天写自己的订阅号,收获了些对投资感兴趣的朋友。一次我在自己的一个百人投资机会群内问了句“如果我这边领投消费品项目,有没有想一起参与跟投的朋友”,没发红包,没@所有人,有4、5位并没深入交流过的朋友马上问有没有详细的项目介绍。而此前一位投资机构的朋友也在我的群里问有没有人原意投资他们已经投资过的项目,结果没有人回答。
这就是信任连接带来的不同结果。也就是说:
一部分基于“注意力/功能/比价”建立的连接在逐渐被基于“信任”的连接所取代,被重构的连接恰恰能通过更高级的模式来变现。
那么下一阶段的互联网可能会怎样?由于在更高级的模式下,不需要再拥有千万、数亿级别的流量了,反而“质”会更为重要,因为十万级别的粉丝就具有很高的盈利能力了。而且这种小流量节点的流量再小也不会被BAT吸走,马太效应失效了!取而代之,高质量(可通过电商、品牌、金融变现的流量)的20%长尾流量节点很可能会拥有未来80%的收益。
这20%的高质量流量会以什么生态存在呢?
可能会分散在各个社交平台中,绝大部分以个人IP形式存在拥有几万到几十万的粉丝,这也是所谓的去中心化。比如说罗振宇如今有700万粉丝,未来可能做到千万粉丝,但是想超过5000万粉丝是非常困难的。
还有一些个人的订阅号,比如小北有可能从百万粉丝做到数百万粉丝但是再大同样也会很困难。比如我的订阅号瞰见,可能慢慢发展会有几万十几万关注,但是想做到过百万我觉得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内容过于垂直而且还有点沉闷……但是这并不要紧,因为未来也没有打算去卖广告,再做太多不匹配的关注意义也不大。
这个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和启示?
- 对于每个人:如果你觉得自己不算丑、有个性、有理念,那么应该做个人品牌,获得更多人的了解和关注,这些是关注度会带来未来价值。“红”不是坏事儿,只要你明确知道“红”之后要做什么有价值的事情。
- 对于创业者:别总想着做平台了,风险真的很高,还是和BAT一样的方式想连接更多用户,流量很难做起来。但是值得关注那些个人流量的做法,用信任去连接更高质量的流量(可做电商、品牌、金融的流量),而非用注意力去吸引更多普通流量(依靠广告、虚拟付费变现的流量)。
- 对于投资者:网红确实不大好投资,因为太依赖于个人而且很难独立做大,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罗振宇、Papi、咪蒙…这个问题我也继续在思考和尝试,也许会和众筹、品牌、金融有很多关联,有更多心得再继续分享。
作者:Iris,投资人,目前主要投资消费升级方向,个人微信 irischerub3,欢迎消费品牌创业者、个人订阅号经营者加微信共同交流。
地址:https://www.huxiu.com/article/163382.html
版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若标注有误,请联系主编QQ:419297645
分析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个人品牌,个人社区,社会精细化分工,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比格太高,看不懂,先关注下你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