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迁,正在让“圈子”形态如何变化?
【摘要】“圈子”正围绕社会化媒体平台重构。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现实社会圈子已经弱化了?线上圈子常态化、活跃度极高,而线下的现实圈子关系逐渐弱化(或转移到线上),是很多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的切身感受。而其中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程度。
微博使用频率 |
2011年(%) |
2013年(%) |
一天发5次及以上 |
5.9 |
3.2 |
一天发3-4次 |
13.8 |
5.9 |
一天发1-2次 |
23.2 |
10.7 |
2天发1次或更少 |
57.1 |
80.2 |
这些数据说明,基于真实关系(强关系)的微信正成为重要的圈子平台,重新整合着现实圈子关系,并聚拢新的弱关系连接的圈子。这些弱关系连接的圈子可能交情比较浅,但是仍能通过朋友的朋友聚拢强大的社会资源。
3、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强关系”圈子:对现实圈子的复制
据CNNIC《2013年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网民规模为2.88亿,较上年底增加了1295万人,增长4.7%。网民中社交网站使用比例为48.8%,与2012年底持平。随着弱关系社交模式的其它交流沟通类应用的兴起,原先频繁登录人人网这类社交网站的一部分用户,逐渐被分流到其它应用上。当前社交网站面临的压力除了行业内竞争对手外,更多的来自于替代应用,如微博、新型即时通讯工具等。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为网民建立了一张强关系网,与自己的同事、同学等进行自我展示或者交流沟通,这种沟通和交流多数只限于与原来的圈子成员。可以说,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聚集的圈子是原有现实圈子的移植和聚拢。这一点,在我对90后大学生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接触和发表意见情况的实证调查研究(博士论文研究)中也有一定程度体现。比如,许多被访者表示,他们在人人网的关系几乎都是现实中的关系,因此他们在人人网这种实名认证平台上的意见表达行为与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见表达行为十分类似。
兰州大学在2009年对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的一次调查也表明,校内网对大学生现实世界的交友影响不大。大学生使用校内网后,人际关系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调查中,只有23.6%的人认为,校内网使原有朋友关系更加亲密,而这部分用户主要通过校内网寻找到失去联系的老朋友、老同学,从而重新建立现实联系。对于以前就一直联系着的朋友,校内网没有让他们更亲密。对于校内网上结交的新朋友,在线下经常联系的仅占调查总数的9.1%。中山大学关于校内网人际传播的一项调查与此类似。有58.6%的人把“使用校内网的大好处”归结为“找到旧时的老同学和朋友”,而不是结识新朋友。这表明,人人网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体圈子就是现实中的圈子。
三、现实中的交际圈影响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使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反过来重新影响交际圈
选择使用何种社会化媒体平台在某种程度上由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圈决定,周围朋友都使用某一个平台,那么个人也会很快加入进来。但是,加入该平台后,个人新的互动和交流行为又会对现实中的交际圈产生影响。
对于“有了微博和微信等这些社会化媒体平台后,原来的圈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进行访谈时,天津农业大学的90后大学生张同学还表示,她的朋友大多来自城市地区,都在使用微信,所以她也越来越依赖微信。而她有些来自农村的同学则始终使用QQ,因为这些同学的朋友都在使用QQ。因此,她与这些农村同学之间的交集就更少了。
四、什么原因引起了圈子的变化?
1、媒介变迁引起媒介环境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媒介产品形态的更替、新闻传播模式和内容传播模式的变化、受众的变化。关于这一点,我在钛媒体的文章《社会化媒体时代,你决定什么是新闻!》下篇中已重点分析。
2、 媒介环境变化,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
主要包括:(1)新的媒介提供的信息数量越来越多,信息的集中程度也非常大,这些会让我们产生信息依赖倾向。(2)社会的稳定程度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信息传播的依赖。比如我们正处于媒介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会更加依赖时效性和互动性非常高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来了解时刻变化的社会动态。(3)新的媒介几乎完全构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甚至将现实中的关系转移至新的媒介平台上并进行扩展,这使得人们对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依赖会更加强烈,更加依赖新的平台去维护关系,去了解外界社会。
3、 日常生活越来越媒介化
美国马里兰大学“无设备世界”(world unplugged)的研究项目显示,媒介化生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逼真的一种生存方式,人们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成瘾,一旦离开常用媒体就会出现焦躁、困惑、易怒、抑郁、孤独等情绪。据2013年一项对90后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显示, 55.87%的学生手机不在身边会感觉焦虑,27.61%的学生产生幻听,64.64%的学生经常查看是否有未接来电或未读短信,32.75%的学生手机24小时不离身、晚上睡觉时也开机,25.38%的认为手机削弱面对面交流的欲望,56.06%的学生上课也会经常玩手机。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已经过度依赖和消费手机这种媒介。
4、 圈子内互动和分享的背后心理:寻求存在感和认同感
在稍纵即逝的信息洪流中,个人只能借助在网络上发表评论或撰写心得等等符号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在现场”的状态。因为如果不呈现自己的“在现场”状态,随时都面临着被圈子“遗忘”的命运。所以,只有不断地刷屏幕,小心翼翼地撰写、评论或转发信息,才能传递一种强大的“在场”,在这些平台或媒体上的虚拟“在场”成为比现实存在更逼真的一种主观感受。另一方面,来自群体的认同感是人们自我定位和评价的主要标尺,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们的这一矛盾心理得以满足提供了重要土壤。
另外,其他的原因还包括:社会化媒体互动和分享的特点培养了人们对媒介的依赖行为;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交往环境。由于篇幅限制,具体数据分析不再展开。
来源:钛媒体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