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AI社交工具就是个鸡肋

0 评论 4103 浏览 14 收藏 13 分钟

目前打着AI旗号的社交工具,大多还是鸡肋般的存在。AI是个朝阳产业,但是一窝蜂的往里钻容易使行业偏离良性发展的方向,最后反而容易让普通大众对人工智能产生误解。

最近,一款名叫Skorr的App在AI的加持之下,可以实现对用户个人社交影响力的评估。在各大社交平台之上,从Facebook到微信、微博等等,人与内容的关系早就被深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生产内容的目的往往都不在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媒介去拓展自己的关系网络。Skorr所打出的口号“Be,Social”的背后代表着它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App连接到各大社交App,为这些平台的用户个体提供巨大的社交价值。

社交影响力是什么?

社交影响力的本身是社交货币 。每个人都在关系网络之中游走,至于到底能激活多少关系结点,在于你的社交影响力有多大。在朋友圈里面,我们常常能看到“轻松筹”,“水滴筹”的救助信息,有多少人看到会帮你转发,有多少人会伸出援手,筹款的总金额能否达成,以及达成需要多少时间,这都取决于一个词—社交影响力。去年微博热搜上一位复旦教授在长沙黄花机场丢失文件包,一时长沙大学生,大学教授的朋友圈里都是帮其转发的信息,很快这个文件包就物归原主了。在连接的社会里,无组织的力量确实很伟大。

AI社交影响力量化工具Skorr与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结合,看似可以帮助个人获得这种无组织的力量,但实则就是个鸡肋的设置。

AI的新瓶装了一杯旧酒

Skorr用AI加持之后提高了分析数据的能力,可以通过情感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为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表现打一个0—100的分数,这个分数包含着和别人的互动频次、发布内容的踩赞程度、情感指向等内容。

这些功能乍一看很有用的样子,仔细端详不过只是新瓶装旧酒。看互动频次?早在多少年前腾讯QQ就有这样的功能了。在QQ的功能中,这叫做“亲密度”打分。亲密度的计算包含了你与好友个人资料的交集、互访行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以访问好友空间或者发表内容的次数为计算单位)、单向互动、共同参与。所以国外的黑科技并不一定就像看上去的那么厉害,在你的身边可能从来就不缺少这些功能。只不过当人工智能将一种新技术带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去之后,人们习惯了这种技术并将它替换为某种固定的产品,例如腾讯的即时通信技术,AR美颜等,它就会不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这是一种被称作人工智能效应(AI effect)或奇怪悖论(odd paradox)的现象。

至于Skorr衡量情感指向的功能站在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维度上看并不是很靠谱:

第一是由于NPL的局限性,人工智能和谢尔顿一样,即使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科学家之一,玩转世界上最高难度的竞技游戏围棋,但他们仍然无法听懂人类的反讽,因为智商和情商自古就不是一回事;

第二,在社交平台上,个人的形象塑造原本就是一场表演,不可尽信。同时由于互联网的碎片化,个人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建立起来身份是非常多重化和碎片化的,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有83.2%的用户会有意识的呈现自己不同特征和性格。因此Skorr识别线上的情感指向面临着重重困难,最终Skorr分析人类多个社交平台情感指向所能得出的结果可能大概是大多数人都会需要被建议先去精神科挂个号。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曲线救国的AI打造不了魅力人格体

AI社交工具产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的社交影响力。所以到底抓没抓住现在提高社交影响力的核心是评估这款软件是不是成功的标准之一。

AI社交工具的定位人群是谁?一定不是头部大V,不是轻松可以成为朋友圈意见领袖的人,也不是那些常年一条朋友圈都不发,在社交这件事上无欲无求的人,而是那些想要增加自己的社交影响力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的人。但是,目前AI社交软件能够给出的解决方案却是曲线救国的路子。

在功能方面,这款AI社交工具的功能除了以上提到的评估个人社交影响力,还包括给用户提供指导,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识别用户待发送内容中可以引热议的部分,预测这条内容的互动量。另外,就是可以在你发布包含个人隐私内容的时候发出警报。这3个功能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形象管理”。

罗振宇曾经在《十三邀》的访谈中说到他在央视工作时观察到的一个现象:百家讲坛,去掉了易中天和于丹,就什么都不是了;崔永元一走,《实话实说》的收视便开始断崖式下滑。因此,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当下的传播方式是魅力人格体式的传播,传播的核心价值存在于个人魅力上。就像明星,有些明星他的形象管理很好,从来没有绯闻,没有负面消息,但是他不红,而那些我们喜欢的明星,一定是身上有某些特质打动了我们。AI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形象管理,但是,却不能够帮助我们创造魅力,所以AI社交工具所涉及的社交帮助点只是社交当中边边角角的部分,并没有触及到提高社交能力的核心,AI的作用实际上是噱头大于功能。

那么AI在社交上到底应该怎么使力才不是在边角敲敲打打呢?智能相对论分析师杨苏颖认为一定要将看待社交的眼光下沉,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社交现象之上,才能更深刻的理解AI在社交当中的价值。

AI助力线下社交场景价值凸显

其实线下可供挖掘的社交场景远远多于线上,并且在社交这件事情上,线上与线下之间的逻辑是:由上到下的路是堵的,由下到上的路却是通的。所以,AI社交工具布局线下场景会让AI技术很有用武之地。

语言的壁垒在社交当中一直是一块顽固的大石头。AI语音识别技术的不断突破或许在这一点上是有足够发言权的。首先,在与外国人的交往当中,语言不通常常是一个最让人头疼的问题,澳大利亚Lingmo公司之前发布的一款翻译耳机“Translate Oone2One”,支持8种语言的交互,3~5秒的时间内即可完成翻译。耳机采用了IBM Watson人工智能技术,无需蓝牙或者wifi的支持,更可观的是,它可以应对俚语和方言等语言问题。如果,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或者是同一个国家但是却都是只会说方言的人,能够带上这种带有语言识别功能的耳机,鸡同鸭讲的尴尬场景就不会再出现,人类重建巴别塔的心愿也不再遥远。

另外,不敢开口在个别社交困难户的身上是个很大的难题,聊天机器人虽然说现在还没有通过图灵测试,但是今年谷歌I/O大会上通过图灵测试打电话机器人Google Assitant却让人兴奋,也让人看到聊天机器人的未来前景是可观的。一个社交困难户想要练习自己下次聚会当中准备的话题,那么聊天机器人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可以像妈妈一样耐心,并且不断冒出新的语句让你去接招,所以对于锻炼这部分人的社交能力想必能起到一定作用。

理解“时代病” 的移动社交AI化才能更好

目前,中国的移动社交网络火爆依旧,日均有效使用时间呈螺旋上升态势。在手机应用当中社交类应用一直以绝对优势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移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越多,人们反而越来越容易开始焦虑。手机党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德勤的数据显示有51%的手机消费者则认为自己过度使用手机,47%的消费者认为自己的伴侣过度使用手机。并且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曾经尝试过多种措施防止自己过度使用手机,甚至将微信删除一个星期来隔绝线上社交,享受久违的与自我相处的生活。

数据来源:德勤

人民日报之前亦刊文提到在朋友圈里面越精心维系,现实中越容易焦虑,时时担忧“人设”崩塌。随着社会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的感受,并开始意识到长时间使用手机所带来的“时代病”。所以现在移动社交商需要转换思维,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人不想留住自己的用户,但学会放用户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或许才能让用户更好的在移动社交当中生活下去。

智能手机的AI化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在AI化的过程当中,AI要做到的不仅是在使用感上提供沉浸式体验,更需要智能化洞悉用户因为使用手机而患上的“时代病”,比如利用AI解决社交类APP所带来的焦虑感。通过神经科学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AI可以在社交软件当中嵌入心理辅导项目,以聊天机器人的形式去与用户对话,帮助APP优化他们的交互。

目前打着AI旗号的社交工具,大多还是鸡肋般的存在。AI是个朝阳产业,但是一窝蜂的往里钻容易使行业偏离良性发展的方向,最后反而容易让普通大众对人工智能产生误解。AI和社交绝对有足够可以想象的空间,就且待国内外的社交巨头们在这潭平静的湖水上激起层层涟漪吧。

【完】

作者:杨苏颖,微信公众号:智能相对论

本文由 @杨苏颖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