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遇难题,平台先行破局

1 评论 7256 浏览 12 收藏 13 分钟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来说,它的市场前景非常可观。但是在这一技术的应用落地上,硬件厂商与应用服务商都有各自的焦虑与无奈,因此人脸识别中间件平台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不错选择。

计算机视觉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一直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人脸识别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迄今为止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在安防、门禁、监控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通常采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在不同的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中,人脸识别有其自身特殊的优势,因而在生物识别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人脸识别的市场前景

根据中国报告网发布《2018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中内容,2007 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仅有 30.1 亿美元;而 2013 年达到了 97.8 亿美元,即将到达百亿美元大关,6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1.7%。2015 年的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达到了 130 亿美元, 预计 5 年内 CAGR 约 13.9%,至 2020 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突破 200 亿美元大关达到 250 亿美元。

我国作为亚太地区的领头羊,根据数据显示,自 2002-2012 年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生物识别行业的市场年平均增长率在 50%以上,2012 年市场规模达到60多亿人民币,而预计到 2021 年,中国生物识别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可能达到 340 亿以上。

B端客户的应用场景及诉求

人脸识别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考勤、门锁、门禁、手机等传统市场,以及安防、实名制、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社保等领域。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比较典型的应用场景。

智慧工地

深圳地铁的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通过人脸识别设备的身份认证进入指定区域进行操作。

具体而言,工地现场的管理和监督有许多方面,包括工作人员进出、工地内的人员数量、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管理、工地仓储的监控、各类施工器具的使用和保管、项目经理(监理)的在场监督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实名制管理,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完全可以将人、场和事有机联系起来,提高了工地现场的操作效率,保证正常的项目进度,同时还能预防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生产安全风险。

智慧校园

近期,中山大学已开始把人脸识别引进校园,这是人脸识别技术首次应用到广东高等院校。在中山大学施工现场可以看到,校园部分出入口已完成设备安装,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等工作。

老周了解到,此次中山大学引入人脸识别主要有如下几个用途:

  1. 通过安装校园出入口门禁智能人脸识别闸机,对出入校的人员进行人脸身份识别;
  2. 实行来校人员统一管理,包括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外来人员和预约访客等做到区分通过和管理;
  3. 提升校园内部的安保级别,打造智慧校园。

除此之外,人脸识别作为一种身份信息识别和监控技术,广泛赋能在智能司法、智能公安、智能政务、智能金融、智能园区等范围,是新型智慧化发展的行业趋势。

通过实地考察和了解,B端客户的主要诉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A. 人脸识别设备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闸机、门禁、人证对比一体机、扫描仪等等,B端客户会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硬件厂商的不同人脸识别设备,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B. 为了满足份识别和内部管控的需要,B端客户通过硬件厂商所采购的人脸识别设备需要对接各类内外部的应用系统,如门禁系统、访客系统、考勤系统、身份认证系统、权限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监控系统等等,因此,对于人脸识别技术与其他应用系统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硬件厂商的焦虑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生产人脸识别设备(包括门禁、闸机、摄像机、人脸识别终端、智能门锁等)的硬件厂商超过100家,其中包括海康威视、旷视科技、实义德等知名企业。

许多人脸识别设备的硬件厂商,主要的研发力量和资源都放在硬件研究、生产和销售上。对于他们而言,专注于人脸识别设备的工艺生产和硬件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但是,让他们焦虑的是,在实际的项目过程中,因为人脸识别设备需要对接实际的应用系统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如门禁系统、考勤系统或者监控系统等,迫使他们不得不面对软硬件集成方案。

因此,许多硬件厂商在花时间和精力开拓市场的同时,不得分出部分精力来进行应用集成开发,或者寻找合适的应用服务商共同参与竞标项目。

海康威视生态合作部总监周晓峰对此颇有感受,他说:

“为了应对这个局面,海康威视专门成立了生态合作部,并搭建 “AI+视频”的生态平台,希望通过此平台的建设,建立起与软件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缓解B端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应用需求。”

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有些硬件厂商,因为缺乏必要的软件研发能力,导致本来只需要很短时间的人脸识别项目,因为讨论和确定软硬件相结合的技术集成方案,而花去大量的时间,更甚者,严重影响项目的交付周期。

应用服务商的无奈

相对于硬件厂商,应用服务商更多的是无奈。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服务商的产品需要通过人脸识别设备去调取数据,因此就会涉及与人脸识别设备进行联调。而现实的情况是国内做人脸识别设备的硬件厂商超过100家,并且每一家硬件厂商的设备,其开发模式、接口规范等等都不一样,这样就存在一个难题——就是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服务商的研发团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人脸识别设备进行联调对接,这一对接的时间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无形当中拉长了项目的整体进度。

深圳市英之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郑洁坦言:

“我们是一家做教育应用性平台的厂家,我们的产品经理和研发总监的经理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应用平台的研发和产品迭代上,为客户提供体验更好的应用产品,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需要把研发精力放在软硬件结合上,耗时费力,对公司的资源是一个不小的损耗。”

破局——平台的机会

基于B端用户对人脸识别业务的不断深入,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何破局?

连接。”——深圳市广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CEO严思阔给出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

“人脸识别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应用场景都非常成熟,但是资源非常分散,需要通过一个独立的人脸识别的中间件平台作为桥梁,一方面连接硬件厂商的人脸识别设备,做到一次对接,随时调用;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的API赋能应用服务商,提升对接效率,目前我们搭建的人脸识别智慧平台已有超过10家硬件厂商和近30家应用服务商入驻,未来会接入更多的厂商。”

以中立身份出现的人脸识别中间件平台,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A. 中立的身份,就避免出现“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出现,可以让更多的厂商放下戒心,共同商讨合作价值。

B. 统一连接、统一调用,可以缩短软硬件的联调时间,无论是对硬件厂商还是软件服务商都是一种诱惑,因为,他们可以聚焦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不断地打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而不需要在软硬件集成方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C. 利好于B端客户,客户关注项目的交付时间和质量,这样的平台对提高项目的交付质量,缩短项目的交付时间,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当然,以中立身份出现的人脸识别中间件平台同样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如软硬件厂商是否愿意入驻、未来发展趋势、商业模式、盈利方式、技术架构等,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探讨。

结语

人脸识别技术经过近50年的发展,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客户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围绕人脸识别应用的B端客户、硬件厂商、软件服务商和关联企业,其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此时此刻,以中立身份出现的人脸识别智慧平台是否可以整合人脸识别各个方向的资源,赋能百业,把人脸识别的商业化应用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中国报告网 ,2018年中国生物识别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2. AMiner,2018人脸识别研究报告。

 

作者:周鸿,微信公众号:老周产品旅记。专注互联网的应用创新,记录产品旅行中的点滴变化。

本文由 @Mr.李le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建议统一协议标准估计比较难,从应用操作层面,做一个链接的中间件平台,更容易实现些。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