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医学的疆界,用科技赋能整合医疗

5 评论 2701 浏览 24 收藏 7 分钟

笔者从医疗行业现状出发,对科技赋能整合医疗的未来机会展开了讨论。

医学的疆界是什么?大多数病患的现状是病前无预防,术后难康复,愈后又复发。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问题是每个真正致力于用科技去改变医疗的从业者,认真思考的,并用心解答的。

在给出我自己的答案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视频是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刘东博士在TED上面的演讲

看完这段视频后,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受,我看完后,是真的热血沸腾。看了视频后,身心双重都受到很大触动!

安贞医院作为全中国单学科垂直领域最好的医院,最牛的医院,在当前医疗大环境的现状事实下,也只是在做诊疗,有边界的展开诊疗行为。并未跨越传统的医疗范围。(按国际主流的医疗趋势,这里的「传统」可能是二十年前)

当然,出现这种结果一定是有其背后原因的,可能是该医院承担的或所追求的就是诊疗的部分,不看重或没必要来拓展自己的边界。

但从整体社会效率来看,一定是做到完整的医疗链条,也就是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管理,这才是对整个国家、社会、人民最公平、最有利的闭环行为。

现状

在整体社会学和医疗学的交界点,通过我们深度探究,发现现有的医疗组织机构及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厂商中都并没有真的闭环,还是有特定的分工特定的产出。

从未来看,无论从PEST的各个维度,都应该是一个比较明确的趋势。我们应该除了诊疗外,注重预防、注重保健、注重康复、注重管理。

从而,让我们的诊疗能尽量少的展开,如无必要,则无须诊疗;让我们的诊疗能尽量少的多次重复展开,如康复管理做得好,则不需要患者一遍遍重复住院,多次承受痛苦。

我们整体社会的医疗支出,也因为我们医疗大行业大生态未完全闭环,导致了大量的无效支出,我们的医保费用为慢病患者做了一轮轮的统筹支付,我们消耗了很多金钱精力在药品、耗材的支付上。

调研情况

通过我过往调研过很多医院和医生,尤其是跟多位体检科、康复科的主任们的深度交流,在国内,不说普通的老百姓,就是医生们对于预防、保健、康复这个事情也并没有很多理解。

关于预防和保健,很多医生,甚至很多体检科主任,对于其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健教,最多会升级到健康管理中心,完成卫健委安排的对公众健康教育的任务,对于引入新硬件、新平台来提升科室预防保健的力量,给可能的患者带来更多的额外帮助上,并没有太多想法。

至于康复,在国内医疗组织中推广的也并不顺利,大量医生对于康复的理解还是停留在针灸、理疗、推拿等服务项上,在循证医学上,关于西式康复是有明确的标准、指南和文献的,但大量医生们的不理解、不重视,导致有些三级医院的康复科缺乏病源,要跟神内、神外、心内、心外、骨外科、ICU等“化缘”,既要做患者的科普教育,又要做医生的科普教育。

但推动这个事情,整合医疗的整体推进,这个真的是能诞生伟大公司的机会,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下,医疗机构、医生没动力也没有太多能力去拓疆辟界,应该有伟大的企业或组织机构有机会在这部分突破。

如何做?

那接下来如何做呢?

一个完整的医学链条应该是由“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五个环节组成的,这五个环节,是医学的疆界。

只有把医学的疆与界再次扩展,扩展到一个无疆的境地,加入医务社工的支持体系,才可以真正改变中国医疗的未来。从医疗、教育、心理、安全、社会融入、志愿者、政策、法律等方面着手,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把医学和社会学融合起来,为中国老百姓提供完整的医学链条。

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招募一批有识之士,大家联合起来,“利他思维”,一起把现有医疗机构没办法做的,「有远大志向的大咖们」想做的,通过在科技、人文、医疗的跨界结合中,实现对现有医疗整个完整链条的补充。

我认为以上种种,可以用当前我所服务的公司新使命来概括:

「用科技赋能整合医疗,做每个人的家庭医生」

具体图示,供大家参考:

#专栏作家#

田丝儿,公众号:田丝儿(ID:U-4EverYoung),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年互联网创业经验,数年医疗互联网实战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期望有志向看到趋势的朋友们,可以一起交流~~

    来自湖北 回复
  2. 医学的疆界,在国内是很难拓展的,祝愿大佬成功吧!!!

    来自湖北 回复
    1. 谢谢 😡

      来自湖北 回复
  3. 大佬,又创作了,👍👍👍

    来自湖北 回复
    1. 😉

      来自湖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