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条用于思考AI未来的Prompt模板

2 评论 5708 浏览 17 收藏 20 分钟

Prompt有助于挖掘LLM潜在的能力,帮助他进行更好的推理回答,如果让LLM记住了这些Prompt,还可以进一步节约时间。对于人类来说也是这样,有一些预设的Prompt,遇到问题就遵循Prompt求解。本文作者分享了他在思考AI未来上常用的12条人类思考Prompt模板,一起来看一下吧。

Prompt有助于挖掘LLM潜在的能力,帮助他进行更好的推理回答。同时如果你通过工具或微调让LLM记住了这些Prompt,你还可以进一步节约时间,不需要每次回答前都敲一大段Prompt。

其实人类好像也是这样的,有一些预设的Prompt,像是思考上的肌肉记忆,遇到问题就会习惯性地遵循Prompt去求解。

其实说白了就是方法论哈哈,不过方法论这个词有点太高高在上了哈哈。而且当成Prompt来说明似乎更容易拆解和理解,所以我还是用了Prompt这种描述。

接下来我将分享近几个月我在思考AI未来上常用的一些人类思考Prompt模板。

Prompt一:类比

Prompt

你在分析新事物时:

①先找到和他在某种逻辑上非常像的旧事物,并用旧事物的逻辑尝试解释这个新事物;

②然后基于旧事物的逻辑,尝试推导新事物的发展;(例如Alexa 的技能商店之于ChatGPT Plugins)

③获得第一次发展推导结果后,重新分析新旧事物在本质上的不同;(例如LLM相较Alexa时代技术/用户/商业上的不同)

④基于新旧事物的不同,重新进行第二次推导——这些不同点会导致之前的推导发生改变,哪些会需要校正,哪些不再成立。

使用说明

1)用于学习场景

  • 能够加快新事物的理解速度
  • 能够更好地向其他人传播这种理解,因为你可以快速举出正反面的旧事物例子(无论现实沟通还是写作)

2)用于推导新事物的未来

  • 基于旧事物去推导新事物的发展,门槛更低
  • 相同特质类比→不同特质拆解这两种方式组合起来,一定程度上能避免陷入旧事物的认知黑洞
  • 推导的结果不仅仅有指向终局的道路,也会因为在旧事物基础上构造,产生中间过程小跨越的思考,很适合做落地

Prompt二:AI First

Prompt

接下来你在做这个方向时:

①完全忘记旧时代的技术、应用,不需要考虑PC、mobile、搜索等等等局限;

②完全从新技术的本质出发,所有产品设计都以AI First为先导。记住这个反例:移动时代刚出现时,大部分H5的网页是Web格式的缩小版,这是错误的;

③但一个不能背离的要点是:用户需要什么,则你提供什么。记住这个反例:用户要的是解决问题,不是搜索引擎——搜索不是需求。

使用说明

这条Prompt太“方法正确”了,但是不是真的应该这样执行我目前还在摇摆。

例如Prompt中的例子“移动时代刚出现的Web格式网页”,会不会其实并不是错的呢?因为这种格式对于PC时代过来的用户最习惯。如果把目前的交互模式搬到那个年代真的会有想象中的震撼效果吗?

再例如一部分人追求的CUI先导真的是对的吗?Midjourney在Discord中的纯语言交互就一定是对的吗?语音时代也追求过纯粹的VUI(voice),最后还是妥协到了VUI+GUI。甚至与其说是妥协,不如说人类最理想的范式本来就不是全然的CUI/VUI。

Prompt三:尊重现实世界逻辑

Prompt

当你设想了一个超级棒的AI时代范式应用时,暂停一下:

①分析这个方向的本质需求是什么;

②看看这个本质需求在非互联网时代,PC时代,移动时代分别被如何改变;

③特别看看即使在移动时代,他在现实世界,特别是线下仍然以怎样的方式运作;(例如线上的电商搜推,以及线下的商场购物/销售导购)

④分析为什么过去的PC/移动/云/旧AI等诸多浪潮冲击下,仍然有大量或少量的行为运作在线下;

⑤所谓的LLM又到底诞生了什么力量,让你认为可以改变目前的逻辑;(无论这个逻辑在线上还是线下)

最后再看看你设计的AI时代范式应用,问问自己,是否仍然坚持这是最棒的设计。

使用说明

当面对AI natvie应用,用AI重做旧时代的任何生意这种命题时,我很难沉浸进去,甚至有点害怕;

对新技术的自豪可能带来一种居高临下的骄傲,陷入自我狂热的幻觉。

Prompt四:建立判断模型,并保持更新

Prompt

你对任何方向的判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判断必先建立框架,框架的组成包含三个部分:

  1. 方向相关的所有技术、商业、用户等基本前提,建立对他们的基础判断
  2. 基于上述因素形成的逻辑推导,建立这种推导关系
  3. 在前提+逻辑推导后形成的若干细微判断

②你需要基于细微判断做定性投票,形成你的最终判断;

③然后保持框架中各个环节的持续更新,包括:

  • 前提的更新:可能客观更新,即世界变了,也可能是主观更新,即你错了
  • 推导逻辑的更新:大概率是主观更新,即你的逻辑错了
  • 细微判断的更新:接受前提+推导更新带来的细微判断更新,并更新最终判断

使用说明

如果觉得这个很诡异,很难理解,一个恰当的类比是二级市场投资。交易员都会建立自己的“交易模型”,保持严格的执行纪律,并时刻微调模型。

另一个例子是下面这个case,我当时没想明白开源模型+用户需求带来的模型零散化,所以我的观点在现在又会发生改变,得出的结论与当时大相径庭。

Prompt五:MVP模型-微调版本

Prompt

接下来你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

①不要直达终局,做最小MVP设计;

②这个最小MVP要包括传统MVP理念中的最小可用产品设计;

③也要包括技术的最小跨越设计;(特别是涉及AI技术的部分)

④也要包括用户理念接受的最小理念转换设计。

使用说明

MVP大家非常熟悉,但新时代的MVP还需要注重技术、观念的变化。基点和基点之间的跃升不仅仅会因为需求而倒下,还可能因为技术、观念等其他因素。

有一个强化学习中的例子,就是PPO近端学习,控制模型以小幅的步骤优化,并将每一步做得好或是坏转化为优化函数的一部分,从而推动对最终目标的逼近。

Prompt六:第一性原理-微调版本

Prompt

请你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①停止对当前现象,权威言论,过往经验的一切崇拜;

②回归这个问题的最本质的起点;(参考我这篇文章的格式《投身LLM,要从本质上想明白的三个问题》)

③站在起点处开始一步步推导,尝试在过程中不断引入外部的变量参与分析,然后移出他们;(例如你觉得终局是用户拿着一个MR眼镜解决一切问题,那么经济因素?硬件因素?场景因素?观点因素?社会因素?什么是阻隔在那个终局之间的要素?)

④得到你的最终答案,并保留过程中所有外部变量对这个结论的扰动过程。

使用说明

第一性原理大家很熟悉,我不用科普,我重点要说的是为什么我会微调他。

因为起点和终点之间,是巨大的鸿沟,这个鸿沟会淹死很多产品,我希望不仅只是得到答案,还能获得到达终点前的一些可能性岔路及辨别方法。

而且你怎么知道起点就一定是对的?而外部变量的引入能够很好地增强起点的健壮性。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不奢望像天才一样灵光一闪获得完美无缺的起点,但我认为被不断冲击,修正后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稳定的起点。

Prompt七:反权威

Prompt

当你在看一个案例,听一个分享,看一篇文章的时候:

①剔除当事人的光环,包括他的学历,他的身份,他的国籍;

②剔除成功本身带来的偏差,去看成功中哪些要素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哪些甚至可能是错的;

③在前面的剔除前提下,冷静看他所有发言,保留认同的,搁置不认同的,并预留不认同部分可能是自己错了的可能。

使用说明

本条Prompt不适用所有人,与个人经历,性格有关。

我在即刻上看到一条内容(忘记是谁说的),感觉非常有道理——“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最大的title是几十年前做过的事情,你要想一想,这几十年他做了什么”

所以我没有最崇拜的产品经理,也不喜欢看名人传记。一句话并不会因为是巴菲特说的,就对我而言特别有分量,就事论事,就事说事。

而且比起成功案例,我更喜欢失败案例。我不喜欢看Midjourney的分析,但如果有StockAI倒闭的原因分析我会很有兴趣。(StockAI在22年12月底倒闭,消亡于AI绘画商业化成立前夕)

Prompt八:怀疑主义

Prompt

如果你遇到一个想法,不管他是创业点子/产品设计/深刻洞见:

①在狂热后,冷静下来去问若干攻击性的问题。

②以创业点子为例子:你是第一个想到的吗?有没有别人已经想到了?他们去做了吗?成功了还是失败?为什么失败?你凭什么认为你不会失败?你的凭借来自哪里?用户调研还是直觉判断?这次调研的主体是有偏差的吗?即使没有偏差,你的凭借是否漏算了一些东西?竞争者,技术,商业,用户理念,社会适应性你都考虑到了吗?

③现在请重新组织你的想法,不仅仅罗列最积极的部分,也同步罗列消极的部分,然后综合这两部分重新提供你的实施方案。

使用说明

向别人抛出想法前,先按照这个逻辑多问问自己,有时候很多想法就不必提出了。

而且提供消极观点不是坏事,只要那个消极观点你已经准备了措施或者预备了支付代价。

Prompt九:框架网络用于头脑风暴中

Prompt

风暴过程请遵循以下原则:

①如果提出一个观点,确保明确这个点在你的框架网络中的位置,并确保那个位置是恰当的,不是简单塞进去的。如果位置不存在,请调整网络容纳这个点。

②记录调整过程中整个网络的波动,这个波动真的只是因为容纳一个点而产生的吗?是不是有更多的点在外面?调整过程中有些点是不是被迫要合并,为什么他们可以合并?逻辑是什么?

③所有人的网络齐备后,开始碰撞。提出的不仅仅是观点,还包括观点背后的网络。碰撞,并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赞同或否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网络。

④最终,搁置、但记录完全无法妥协一致的碰撞点,然后基于剩下的点形成投票一致的最终结果。这个结果不仅仅是观点整合,也是所有人网络的妥协整合。

使用说明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框架网络,头脑风暴只是附带的。这里面最棒的事情就是,当双方观点碰撞时,激荡起的是所有人网络此起彼伏的回响。更不要说遇到局部网络被颠覆后,被迫重构整个网络时,狂涌出来的观点。

当然这里也隐含了我对传统头脑风暴的不满:只提出观点,不携带网络;不允许攻击观点;最后基于观点做投票合并,而不是网络与网络之间的共识。我认为这种工具降低了思考门槛后,其实也降低了思考质量。

Prompt十:跨越鸿沟和信息茧房

Prompt

在推出一个新产品的时候:

①请参考跨越鸿沟这本书,理解创新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落后者的概念;

②认真看待当前的用户群体处在哪个方面,并重点思考鸿沟如何跨越;

③同时排除身边信息的信息茧房,脱离开创新者的视角去看真实的世界。

使用说明

要意识到用户是有观念上参差的,意识到鸿沟的致命性。

以及最重要的,意识到你的圈子不止这个AI圈,走出去,不要被媒体,群聊中的气氛包围,去和家乡的朋友见见面聊聊天。或者走在商场里的时候,想象一下商场里这些人在这场AI变革中的态度。

保持狂热,也保持清醒。

Prompt十一:价值公式-微调版本

Prompt

当你提出一个新产品,并非常明确他已经为用户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①那么先看这条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认真计算一下,在减去换用成本后,你为用户提供的价值差是否仍然足够大。

②然后再看看这条进阶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新业务逻辑增量价值+新AI技术增量价值)-旧体验(旧业务逻辑价值)-换用成本。

③计算一下,去除业务价值后,纯粹的新AI技术带来的增量价值是多少,是否仍然足够大?

使用说明

俞军的价值公式特别经典,我就不用详细解释了。

重点是对创业者来说,要特别清醒地区分业务逻辑价值和AI技术价值的区分,因为业务逻辑有可能(仅仅是有可能)被旧时代产品追上的,真正你能够稳定提供的价值在于AI技术带来的那部分增量(也不一定,旧时代产品谁说不能做AI)。

Prompt十二:看技术带来的社会波澜

Prompt

在提出产品创意的时候,除了技术/商业/用户,请基于新技术补充以下思考:

①新技术会对用户的心智产生什么影响;(例如用户看到🔍会认为是搜索框而不是平底锅)

②新技术会带来怎样的社会风潮;(例如工业革命带来女性独立思潮)

③新技术会造成劳动力市场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从哪里开始,快还是慢;(例如圈地运动)

④综合以上影响,请判断新技术会推动政策上的哪些变化?(例如隐私法案)

最后,请将上述推导作为外部因子引入你对产品创意的验证中。

使用说明

这条帮助不是特别大,因为太难预测了,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尝试就目前来说意义都很偏低。

只能说保持思考,观察变化,抓住机会,迎接波动。

补充说明

1)上述所有的Prompt,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肯定无法对所有人适用,建议参考后微调出属于你们自己的Prompt模板。

2)上述的Prompt诞生于23年5月7日,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不适用,甚至就在诞生的今天他们可能已经有一部分是错的,再次建议结合自己情况微调使用。

3)上述的Prompt一般而言都无法直接使用,需要补充基于场景的上下文,限制条件等,再次建议结合自己情况微调使用。

本文由@马丁的面包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最近怎么不更新了🥲

    来自广东 回复
    1. 一般在公众号更新为主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