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网红主播“魔法不在”, 虚拟人行业爆发,引厂商内卷加剧

0 评论 2652 浏览 2 收藏 14 分钟

随着网红主播们频频出现事故,且科技的高度发展, 虚拟人的巧妙出现,是否从今往后,将会出现代替真人主播的现象呢?让我们接着继续往下看,笔者分享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

十一月的北京,已有了初冬模样,而一年一度的“双十一”似乎也在今年遇冷,尤其是网红主播们好像“魔法”不在,业绩下滑严重。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更多厂商的直播间里虚拟人成为“C”位,并奉献出可观的销量,大有取代真人主播的趋势。这会不会将是另一个“新旧时代”的更替呢?

一、直播带货圈,真人翻车,虚拟人上位

10月25日,今年的双十一预售日提前开启,作为全网头部带货主播,李佳琪的销售额引来各方关注,数据显示,虽然今年双十一首日李佳琦销售额达到95亿元人民币,但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以上,并创下了过去三年的新低。

与李佳琦针锋相对,公开怒怼其“搞垄断”的抖音头部主播“疯狂的小杨哥”在10月24日的美妆节主题的三场直播中,总计销售额仅为8500万至1.5亿元,与李佳琪有近百倍差距。这也不禁让人们对近年来火爆的网红带货直播产生了质疑。

其实,准入门槛低、近乎无薪资上限的带货直播,一时吸引众多资本纷纷前往该领域进行试水,但随之而来直播领域则因“主播翻车”事件而频频出圈。前有薇娅大额偷税漏税、李佳琦带货时言语不当,后有不少小主播频繁被曝强吃霸王餐或大打擦边球吸引用户,以上种种行为,都为网红带货直播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在此背景下,很多人都谈论着虚拟人取代真人网红,成为带货直播行业的主力,这一想象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之后更加让人期待。

有人说,虚拟人直播带货一夜间就爆红。

实则不然。几年前虚拟主播就亮相短视频平台和电商平台,并成为直播生态中的一个亮眼元素。而如今,虚拟人直播带货已经成为直播带货行业的“生力军”,而不只是扮演花瓶角色。

同时,越来越多的品牌厂商也推出自己的虚拟人,让其带货,一时颇具声势。

《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将虚拟数字人划分为“身份型”和“服务型”两类,前者的市场规模预计为1750亿元,而后者的市场规模将超过950亿元,目前,替代真人服务中的虚拟主播和虚拟IP中的虚拟偶像是目前的市场热点。

早在2020年的双十一活动期间,飞利浦、欧莱雅、联合利华和欧舒丹等国际品牌就启用了早期的虚拟人“AI主播”来带货。那一年,飞利浦有6家核心店铺开通了虚拟主播功能,尝试真人与虚拟主播相结合,保证店铺直播间24小时不间断直播,延长了服务和销售时间。

飞利浦工作人员表示,上线AI主播后,直播间每天的观看人数纪录都不断刷新,最高达到近8万观看人次。

三只松鼠在同年也采用了虚拟主播接棒真人主播,每当真人主播下播,一个短发卡通女孩就会接管直播间,熟练地向顾客介绍店里的各色坚果和零食。数据显示,今年11月1日到3日,三只松鼠的虚拟人主播便完成了800万元的天猫销售额。

另外,阿里巴巴引入元宇宙大陆“曼塔沃斯”,消费者可在元宇宙中创造虚拟数字分身,并在元宇宙中获得双十一的新消费体验。京东云团队也推出“灵小播虚拟数字人”直播产品,实现7×24小时无人直播、直播话术智能撰写、自动营销抽奖活动等,提高无人值守时的店铺销售GMV成交转化率。

在风光无限的虚拟人主播带货浪潮下,其背后隐藏的不仅是巨大的商业利益,更是复杂的技术博弈。目前,不少“玩家”虚位以待,以谋求在虚拟人领域有全新的发展机遇。

二、国内厂商全面布局虚拟人产业

随着大模型的兴起,虚拟人的产业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比如,虚拟人正在经历从制作流程降本到技术突破的关键阶段,从大语言模型到多模态能力,让虚拟人从展示突破到了实时互动,这意味着未来虚拟人可能只需要一个实时渲染的外观,就能拥有十分逼真的沟通能力。

而技术门槛的降低,也会让更多参与方加入这个开拓中的市场,狂奔半年后,不计其数的虚拟人也逐渐渗透进各行各业,并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

一位分析师告诉Metaverse元宇宙:“在大模型爆发后,虽然有的厂商在基础设施层面发力,但绝大部分厂商还会期待在应用上实现突破,这也是‘AI+虚拟人’如此受关注的原因。”3月,腾讯正式发布全新的AI智能创作助手“腾讯智影”,让用户通过上传少量图片、视频素材完成“形象克隆”,并通过接入虚拟人直播,让虚拟人直接替代真人,实现7×24小时不间断直播。

去年,百度推出了数字人直播平台“曦灵”,集虚拟人生产、内容创作、业务配置服务为一体,为各行业提供虚拟主持人、虚拟员工、虚拟偶像、品牌代言人的创建与运营服务。

另一边,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在陆续发布虚拟人的相关方案。年中,淘宝发起“AI生态伙伴计划”,并开放七大商家经营场景,推进AI数字人直播的应用和发展。

快手也在2023年光合创作者大会上,向外界展示了全模态、大模型AIGC解决方案和AIGC数字人产品“快手智播”,提供文本生成、图像生成、3D生成、音乐生成、视频生成等技术能力。

大厂占领速度很快,创业公司们也不甘示弱。魔珐科技、硅基智能等都是不断布局虚拟人行业的创业公司;同时,ChatGPT面世之后,像科大讯飞、商汤这样的AI公司,也在发布大模型的同时展示了其在虚拟人、数字员工生成上的效果。

今年4月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数字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2022年虚拟人相关企业数已超过24万家,虚拟人产业市场规模达1464亿元(同比增长57%);预计2025年全国虚拟人相关企业数量将突破40万家、虚拟人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600亿元。

我们可以看到,虚拟人市场很热闹,引来众多厂商竞相投入,但整个行业背后的技术门槛以及成本问题也成为限制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技术关应攻克,制作成本需降低,虚拟人“成型”不简单

在相当长时间里,虚拟人以动漫、游戏的2D形象为主,集中在娱乐产业中。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虚拟人不论从形态、表情乃至声音,都与真人越来越相似。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关。

我们要知道,通常制作一个虚拟人要集合产业上下游的全链路,虚拟人人物设定、角色创建、角色动作、引擎驱动分布在不同的制作组,各环节相对割裂,且制作智能程度高、互动性强的虚拟人的成本较高。

有虚拟人制作厂商向Metaverse元宇宙透露,目前制作一款具有AI驱动能力的虚拟人成本至少要超过百万元,其中,技术投入占到一半以上。在此情况下,很多公司的收入并不能覆盖成本,最终导致技术投入不足。

以用户的视角来看,当下虚拟人的经营主要依托于动作捕捉、人像模拟等技术,更多地是在动作、神态等外在表征上做文章,让虚拟人看上去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业内人士表示:“建模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一个环节。随着角色的形象、发饰越精致,费用就越昂贵。比如虚拟形象戴着耳环,仅仅是头摇晃一下,每一帧都要做重力测算,再重新建模,这一项花费可能就超过十万。”

而这些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人像人类一样主观的思维和情感,例如情绪的感知能力与共情能力等,这就导致用户无法从“虚拟形象是假”的固有印象中跳脱出来。

同时,为了让虚拟人的动作更加真实自然,虚拟形象往往会与真人进行深度绑定,甚至举手投足与言谈举止要依托于人像捕捉和配音来完成。这就导致虚拟人在台前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如果背后的“中之人”运动幅度过大或连接不稳定,就会容易出现穿模、失声等事故。

例如此前洛天依在李佳琦直播间唱歌时,就曾经因技术故障导致洛天依在台前失声,大大降低了用户互动的真实性和直播的观感。

整体来看,虚拟人及其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是受制于技术、成本、应用场景等因素的制约,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不过,随着AI技术的提高,虚拟人正在告别过去的制作周期漫长、高成本的时期,迎来了批量化生产、成本下降的新阶段。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升级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快速、低成本地生成虚拟人,还能赋能企业降本增效,这不论对虚拟人行业中从业者,还是使用者来说都是利好消息。

四、写在最后

虚拟人之所以能够“破圈”成为流量密码,主要因为其同时具备了类人的外表以及高度交互能力,符合人们对于未来科技成就的幻想。

未来,随着元宇宙时代渐行渐近,人工智能、CG建模、渲染等技术快速迭代,虚拟人将从完全原创的虚拟形象,逐渐发展到可以根据真人动作捕捉来建模塑造,使得其动作更流畅、表情更真实,届时虚拟人也许会突破二维空间,融入真实世界中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作者:贾桂鹏

本文由 @元宇宙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