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闹剧中被忽略的一部分——AI对齐

0 评论 1345 浏览 2 收藏 16 分钟

就在近日,OpenAI内部发生了人事变动,而在这场变动背后,我们或许忽略了一个部分,即“AI对齐”。怎么理解“AI对齐”?这篇文章里,作者做了拆解与分析,一起来看看,或许想了解AI行业更多内容的同学会感兴趣。

OpenAI公司与它的大模型产品ChatGPT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人们知道它们每天发生了什么,但是不知道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使用 AI 大模型,惊喜于它给出的每一个回复,但还没有谁弄清楚 AI 的智能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了确保大模型能够按照人类的意愿工作, 几乎每个大模型产品内部都会被注入一段算法,这段算法保证 AI 工作与人类意愿对齐。不同的力量都在试图对齐这家公司,Ilya Sutskever 成为「执剑者」,Sam Altman 给出了反击,双方的两种立场让这家 AI 大模型公司内部的分歧浮出水面。

这种分歧会体现在理念、公司方向、利益和资源分配,以及产品的市场表现等方面。把目光聚焦在分歧之上,对于大模型创业公司来说更有意义。

技术追求和商业扩张主导着商业体成长,OpenAI 和大多数商业公司一样,长期以来保持着两股力量的微妙平衡,直到 11 月 17 日,天平发生了倾斜。

这种平衡是如何保持的?围绕 AI 有哪些分歧?裂缝又是如何扩大的?ChatGPT 现象让全世界知道了大模型、Transformer 等新事物,但另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力量 —— AI 对齐被忽视了。

一、被忽视的算法

OpenAI 的在初代 GPT-3 上投喂了 3000 亿单词的语料,其中拥有 1750 亿参数。这样训练出来的模型就像掌握了世界知识的儿童,懂得很多,但交流困难。

让 OpenAI 在全世界范围破圈的 ChatGPT 来自于 GPT-3 的变体,它比 GPT-3 的表现更稳定,更能够模拟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对话。

ChatGPT 一发布就成为现象级产品,在此之前,GPT-3 的 API 已经推向市场很长时间,但仅在小范围引发讨论。

成就 ChatGPT 的关键技术是 RLHF 算法 —— 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GPT-3 在与人的交流中给出的回答质量参差不齐,OpenAI 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对高质量回答标记正反馈,从而强化 GPT 做出更多高质量的回答。这样的工作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ChatGPT 因此有了建模对话历史、增加对话信息量,以及拒绝回答超纲问题等能力。RLHF 算法就像是家长的角色,帮助掌握了知识的儿童学会顺畅地沟通表达。可需要强调的是,RLHF 并没有额外注入能力,而是帮助大模型解锁了能力。

比如,ChatGPT 拒绝回答问题时会回复统一的开头:「作为 OpenAI 训练的语言模型」。这句话因为在 RLHF 训练中得到了更多的正反馈,因此被 ChatGPT 拿来当做标准模板。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命令让 ChatGPT 必须使用这句话。

OpenAI 认为,ChatGPT 的突破之所以可能,离不开 RLHF。而 RLHF 算法的工作就叫做 AI 对齐。

AI 对齐是为了保证 AI 按照人类的意图和价值观做事,给出人类有用的、诚实的和无害的结果。在今天运行的大模型训练当中,对齐已经成为最为必要的部分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 ChatGPT 的例子,AI 对齐还要解决 AI 在交流中会给出错误信息和算法歧视等问题,被人类滥用、「越狱」等问题,以及应对未来随着 AI 能力「涌现」而可能出现的失控风险。因此可以把 AI 对齐比作是一场人类跟 AI 进化的赛跑,更强的 AI 系统需要更多的对齐工作,也面临更高等级的风险。

但 AI 大模型内部原理对于前沿的 AI 实验室来说仍然是个「黑箱」,这就要求 AI 对齐要尽量跑在大模型的前面,并要求大模型是一个稳定的研究对象。

OpenAI 超级对齐负责人 Jan Leike 做过一个预判,构建高性能的强 AI 系统需要两个因素:能力和对齐。但在当前的弱 AI 时期,大模型没有能力带来灾难性后果,与 GPT 给人类带来的惊喜相比,AI 对齐的重要性存在被轻视的情况。对齐算法会在大模型运行过程中分走部分算力资源,也会影响大模型输出的结果,人们常把这种影响叫做「性能阉割」,把对齐分走的算力称为「对齐税」。

二、CEO和首席科学家的分歧

回到 OpenAI 的这场闹剧,如果把 OpenAI 看作一个 AI 大模型,Sam Altman 主张提升能力,通过融资和商业化等操作吞噬巨量资源,追求变快变强。Ilya Sutskever 领导的部分则像 AI 对齐一样的存在,主张小心翼翼地把车开稳。

随着 AI 大模型发展加速,OpenAI 意识到要把对齐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今年 7 月,OpenAI 宣布成立超级对齐团队(Superalignment),由 Ilya Sutskever 和 Jan Leike 两位科学家领导,他们将带着公司 20% 的算力资源,在 4 年内解决超智能 AI 系统的价值对齐和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Sam Altman 带着 GPT 进化,连续推动发布性能更强的 GPT 版本。

可以看到,两个工作团队即使不存在分歧,至少也存在张力,裂缝可能从这里开始产生。

Ilya Sutskever 指责 Sam Altman 在与董事会的沟通中始终不坦诚,阻碍了董事会履行职责的能力。而董事会的职责是确保 OpenAI 作为一家非营利组织能够开发造福全人类的「通用人工智能 AGI」。

在今年仅剩 6 人的董事会中,有 4 人更认可 AI 安全的重要性,Ilya Sutskever 因此能够使用投票权开除 Sam Altman。

Ilya Sutskever 曾提到,他参与创建 OpenAI 的动机之一,是为了探讨和解决 AGI 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技术和道德方面的挑战。当他看到或者被告知这种挑战首先出现在公司内部而不是 AI 当中时,他有理由为了自己的信念行使权力,裂缝由此扩大。

可他始终没有给出具体的例证说明 Sam Altman 不坦诚在哪里,会带来哪些后果。Ilya Sutskever 挑起的风波就像 AI 对齐工作中被拿走的「对齐税」,他暂时限制了 OpenAI 的能力,又无法说明在他眼中这种限制的必要性。

房间里有一头大象,有少数人看到了,但只有更少数人行动。人们要做出符合自身角色和价值观的选择,因此分歧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出现。

即便 Sam Altman 在很多时候是 OpenAI 安全政策的倡导者,但人们无法追问他的倡导是出于应对监管的需要,还是他真的看到了那头大象。即便 Ilya Sutskever 深知算力对 AI 的重要性,看到 AI 更远的未来的他只能把这种重要性放在价值排序的次席。

事件最后的焦点指向 OpenAI 的董事会,在复杂的矛盾中,董事会只支持做出 0 和 1 的选择,在功能上没有与这家公司的价值对齐。

闹剧以 Sam Altman 回归暂时结束,五天前罢免他的董事会解散,新的董事会雏形将由三人组成,Quora 首席执行官 Adam D’Angelo,Facebook 和 Salesforce 前高管 Bret Taylor,以及前美国财政部长 Lawrence H. Summers。

OpenAI 完成了它的对齐。

三、隐藏的模型

AI 对齐被大模型的声量遮盖,但暗暗决定着大模型的命运。

GPT 的发展和人类的反应一度超出了 OpenAI 的预料,在很多研究人员眼中,市面上的模型仍然远非完美,甚至只是半成品。他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向市场的速度和规模感到担忧。

与之对应的,AI 对齐的重要性已经成为 OpenAI、DeepMind、Anthropic 等前沿 AI 实验室的共识。

按照 OpenAI 超级对齐工作负责人 Jan Leike 的说法,各家公司会很快拥有能力水平相当的预训练语言模型,AI 对齐将决定产品的竞争力。

而影响竞争力的关键是「对齐税」。

Jan Leike 把「对齐税」总结为三类:性能税、研发税、上线时间税。

  • 性能税(Performance taxes):对齐模型相比未对齐模型在某些能力上表现下降,需要更多计算资源来弥补性能。
  • 研发税(Development taxes):对齐模型研发工作消耗的成本,如研究人员时间、计算资源、人工成本等。
  • 上线时间税(Time-to-deployment taxes):从预训练模型到可用的对齐模型上线所需要的时间成本。

以性能税为例,由于对齐模型在输出结果上更「保守」,用户想用它得到满意的结果,需要更多的算力,也需要调用更多次 API,性能税因此影响到产品的定价,进一步影响到用户规模。

Jan Leike 用一个例子说明了这种相关性:OpenAI 的 DALL·E 2 模型在市场规模上不如 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因为后面两个模型采取了较少的对齐限制。

另外,随着大模型能力不断增强,原来的对齐技术可能被 AI 绕过,需要不断更新对齐技术来跟上大模型迭代,这也可能导致研发税和上线时间税的增加。

AI 对齐在大模型训练中的存在感远非只有「对齐税」,存在于 OpenAI 的裂缝有更多延伸。

训练 ChatGPT 的 RLHF 算法证明了对齐的价值,但它依赖大量人工参与,只能作为初阶的对齐工具使用。更复杂的 AI 运行会涉及巨量的需要干预的环节,这样的对齐工作只能交给另一个或者一些 AI 来完成。即,用 AI 对齐模型帮助 AI 大模型对齐。

可以把 OpenAI 超级对齐团队的工作看作是研发 AI 对齐模型,在拥有最强大 AI 的实验室内部隐藏着一个将用来管理 AI 的 AI。其中涉及到「解剖」 AI 大模型、AI 对抗训练、以及这个 AI 对齐模型的对齐。

GPT 等大模型被设计用来处理自然语言,它的输出结果可以被用户部分地分辨真假。而 AI 对齐模型的输出结果会更难验证,越狱行为更隐蔽,因此需要更严格地对齐。

吊诡的地方就在于此,认为大模型发展太快,存在安全问题的 Ilya Sutskever,做着比 Sam Altman 更激进的工作。

四、低垂的果实

AI 能力的「涌现」来自于训练量,扩大训练规模成了玩家们坚信的方向,结果是天文数字的训练成本投入。

GPT-3 把大模型训练参数提高到千亿规模,开启了大模型训练的规模竞赛。百度文心、阿里通义、华为盘古等头部公司的大模型训练量都同步来到千亿。而最新的 GPT-4 的参数规模又上一个台阶,到达了百万亿。

却有观点认为,训练规模给大模型带来的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有人称为「数字泡沫」或者「AI 版摩尔定律」,在一定程度,AI 对齐工作成果支持了这种观点。

OpenAI 在博客中提到:安全与大模型能力息息相关。一方面强调在 AI 进化过程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指出,AI 对齐训练是提升 AI 能力的隐藏路径。

后一种情况在InstructGPT 当中得到了验证。与 GPT-3 相比,经过对齐的InstructGPT 在输出结果时更符合人类要求,InstructGPT 减少了生成有害内容的情况,也能给出更多真实可靠性的信息。

不仅如此,InstructGPT 比 GPT-3 使用更少的算力,它的训练参数减少了 100 多倍,仅 13 亿规模。

经历 OpenAI 的闹剧,赛道上的玩家或许会认识到,把所有的成本放在算力和规模之上过于奢侈,在追求超大规模、超高算力的路上存在未被发现的低垂的果实。

而面对将到来的淘汰赛,不同玩家将必须在 Ilya Sutskever 和 Sam Altman 之间选边站。

作者:肖余林;编辑:高宇雷

原文标题:电厂 | OpenAI 闹剧中被忽略的一部分——AI对齐

来源公众号:电厂(ID:wonder-capsule),探索科技公司的未知,为你充电。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厂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