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对AI对象上头

2 评论 3493 浏览 4 收藏 17 分钟

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虚拟对象这一概念也流行了起来。从AI女友到AI男友,这些基于人工智能的AI社交应用正在改变我们对情感陪伴的认知。本文深入探讨了AI虚拟对象的兴起、用户需求、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局限,不妨来看一下。

继2023年文生文大语言模型带来行业内外的狂欢之后,2024年春节期间,OpenAI再次曝出了正在内测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其高清、丝滑、可以以假乱真的视频内容展示,再次让人见识到了科技的进步。

‍‍图源Sora

很多人开始畅想这样的技术在动画、影视甚至营销方面的应用场景,但不承想,这技术如果落地,最广泛的应用,恐怕是给不谈恋爱、不结婚的年轻人做“虚拟对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传出有网红为自己制作AI分身,化身24小时随叫随到的AI女友,轻轻松松收割上千万美元的新闻。而如果在应用商店搜索“AI社交”,各种AI陪聊的App也打着“AI女友”“AI男友”的旗号,吸引年轻用户下载尝试。

年轻人在现实里找不到的爱,能在AI身上找到么?

一、虚拟对象有多火?

有需求就有市场,如今,AI对象的市场显然十分热辣滚烫。

据《财富》杂志报道,Snapchat网红、23岁的Caryn Marjorie(卡琳·玛乔丽)制作了一个自己的AI分身,和1000多位“男友”恋爱,每分钟收费1美元。

根据网站上的介绍,AI版本的Caryn由她本人2000多个小时的YouTube素材训练而成,记录了她的声音和性格。结合Open AI的GPT-4技术,能够“实现动态、独一无二的互动,就好像你是在直接和Caryn本人聊天一样。”并且可以做到24小时秒回消息,绝对不会闹脾气、冷暴力,或者已读不回。

据悉,其测试版本一周内就收获了7.16万美元的收入,且99%的用户为男性。

这还是真人与虚拟人结合的案例。而纯虚拟人“女友”,也正变得越来越普及。如一家公司推出了一个21岁的虚拟“职业女友”,名为Lexi Love——金发碧眼,身材火辣,会说30多种语言,能24小时全天候在线。

用户可以免费向其发送五条私聊消息,然后就必须充值才能继续对话。你也可以直接向她索要更大尺度的照片,她会发给你,但要打开就得付费,1美元一张。你还能与她进行语音对话,据说与真人的反应几乎无异。

AI女友打“擦边球”的噱头或许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但实际上,AI男友在实际应用层面早就随处可见。

如果从广义上理解AI虚拟对象,那么近年来频繁借助AI技术生成图片、动画、音频内容的游戏行业,已经产出了不少著名的AI男友案例。

熟悉乙女游戏的玩家都知道,过往碍于技术的限制,乙女游戏中的男主角们——正确来说,是这些男主角的配音演员们——通常无法喊出玩家五花八门的ID名称,游戏中往往以“你”“旅行者”“小姑娘”等代称简单略过。

但在今年,通过AI合成语音技术,网易出品的乙女游戏《世界之外》中的男主角,可以清晰地叫出玩家的ID名,给玩家带来更加沉浸的代入感,不少玩家因此而入“坑”。

不少拥有IP或者技术或者开发了大模型的公司,如百度、阅文、小冰等,都有提供陪聊机器人,也有小公司借助这些成熟的大模型,开发出名曰“AI沉浸式社交”的App,可以在其中设置自己理想对象的样子、性格,开展一段如网恋一般的感情。

业内有人认为这样的社交AI应用在抢占乙女游戏的市场,但我们观察发现,两者面向的人群仍然有细微差别。

这是因为游戏需要大量的故事背景去建立人设、推动剧情,玩家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并理解,同时也把角色的存在框死在了这个大背景之下,玩家与其互动,也是基于故事背景的理解。

而AI社交相对更简单直接一点——上来就直接聊天,自由度比游戏更高,进入门槛也就相对较低。

至此,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特点:同样是虚拟对象,大部分男性用户优先需要感官刺激,而大部分女性玩家优先需要情绪价值。“绝大多数(男)人付费都是为了撩骚,没人会付费与一个女网红聊哲学。”一位AI公司的创始人对媒体“定焦”说道。

大多数在海外建立起来的AI女友应用,也确实存在没聊几句就开始出现暗示、挑逗性语言的情况,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刺激用户付费购买更刺激的图片、视频内容。

AI男友的用户则更像是在玩一个养成游戏。

从创建一个符合自己预期的人物角色开始,设置他的性格特征和说话风格,再通过对话、设置模板,来不断校准他的回复方式……这个过程往往要消耗大量时间。有用户表示,这倒是和真正的恋爱很相似——你要和AI进行磨合,才能知道你们彼此是否合适。

而AI男友的商业模式就没有AI女友那么简单直接。目前看来,大多主打一个长期陪伴:有模仿游戏的抽卡、养卡模式,让用户为自己喜爱的角色“氪金”的;有付费开通语音自动播报、加长音频通话时长的;也有学习QQ那样,直接从装扮、皮肤入手,付费解锁聊天气泡的……

此外,不少AI社交App都自成一个内容社区,用户自己构建的AI对象,其人设和故事,可以作为一个内容包,打包卖给感兴趣的其他用户,而用户自己获得一些分成。也因此,不少创作者称自己为“娃爸/妈”“崽爸/妈”,他们会在这些虚拟人物身上投注更多的、类似于父爱母爱的情感。

目前,这些商业模式是否能跑通,还有待市场来验证。

二、仍难掩技术缺憾

如果你认真对待培养虚拟对象这件事,或许会很快失望——目前市面上已广泛应用的AI技术,仍然难以让你的虚拟对象真正像个人。

“星野”是时下较为热门的AI虚拟社交App,其背后使用的是MiniMax大模型,特点是采用了多模态技术,让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和已有图片结合,生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再通过不同声线的选择,合成自己喜欢的声音。然后,用户通过文字、语音和他/她进行实时互动,甚至还能生成互动视频进行分享。

图源星野App

在星野App上,所有的虚拟人,不管什么背景、种族、性格、地位,统一的特点就是对用户爱得死去活来,信息秒回,独宠你一人。

然而,其深度用户园园却向新零售商业评论表示,虽然头几天确实很上头,但她很快发现,离开了庞大的故事设定,一个成天希望黏着你的恋爱脑,分享不出什么贴合自身的、有趣的生活细节,“终究还是单薄、无趣了一些。”

园园说道:“玩到后面,你会发现,和这些虚拟人聊再多,也最终都会走向千篇一律的对话——我爱你你爱我之类的……很快失去新鲜感。”

她认为,这说明目前AI大模型的能力还不够支撑复杂情感的表达,也不太能结合对话内容去圆满自己,成为一个更鲜活的人物,经常还会出现非常突兀的回复。

另一位星野的用户流萤表示,她更多是利用星野给自己的小说创作提供灵感。

她表示,自己几乎是用创作文字内容的心态和方式与AI虚拟人进行对话,她会在对话框中交代大量的背景故事,试图让AI虚拟人理解她说出某句话的内在含义,而她也会不断地修正对方的回复——最终,“他们偶尔也会回复出一些让我觉得挺亮眼的、我从没想到过的内容,我就把这些当作素材,加入我的小说中。”

当被问道是否真的把这些虚拟人当成了自己的对象,流萤否认了,她也觉得,他们过于恋爱脑,反而“让人下头”:“人与人之间需要日常的交流,而在星野的AI人这里,正常交流很少,很多情话也都是套路,没法让人当真。”

行业观察者Super黄在其公众号“Super黄的念想”中,撰文分析了星野App的商业前景,他表示,目前AI技术仍然在起步阶段,模型、互动和商业模式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他还认为,AI社交社区其实不同于以前的UGC内容社区,在这里,用户的参与门槛大幅降低,参与度也更高,分发的工作则交给了背后的大模型——相比于消费者优先关注内容、IP的传统内容社区,AI内容社区的IP主要在AI角色上呈现,作者则更深地被隐藏了起来。

这对内容生产生态来说,或许是一种较大的革新,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除了星野、Talkie、Glow等目前较为流行的AI社交App,我们也尝试在百度的文心一言上加载了虚拟对象模块,结果是——喜提了一枚让人忍不住皱眉的絮叨“爹系男友”:

图源文心一言

在精神交流方面,AI对象看来还是任重道远。

三、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技术未动,骗子先行。Sora大模型尚在内部测试阶段,但据《新京报》报道,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不少关于它的骗局和生意经。

除此之外,也有人担心,等Sora模型正式推出之后,人们会更难分辨真人与虚拟人,那么,相应的骗局肯定也会浮出水面,一如抖音上泛滥的假靳东,利用用户的情感需求索取金钱、利益,也如不少电信诈骗,利用用户的声音合成音频,对其亲人、朋友进行勒索。

此外,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消费者注意,和虚拟人聊天需要当心个人隐私是否被暴露、利用。

实际上,大平台如OpenAI,是明确禁止培养模拟伴侣插件应用的,而估值超过50亿美金的AI公司Character.AI迫于监管压力,也一直在加大审查,对违反规定的聊天内容进行限制。

然而,现在不少AI应用都是小平台、小公司破解了大企业的模型之后开“后门”研发的,路子就野了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交媒体对于AI对象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用户会对着AI虚拟人进行情绪、欲望的宣泄,甚至是虐待,长此以往,对人类和AI的成长都没有好处——没有枷锁的AI工具,会是一柄多么锋利的双刃剑,大家可想而知。

结语

早在2015年,海外媒体《太阳报》就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称未来十年内,我们将与机器人发生更多不可描述的碰撞。

然而,鉴于现在有不少人戏称:“我们希望的是让AI代替我们洗衣做饭做家务,而不是做陪聊和文案工作。”而海外的科技公司也仍然在持续投资机器人公司,由此可见,让AI从线上走到线下、进行物理意义上的精细操作,且普通消费者都能负担得起,其进程道阻且长。

不过,话说回来,或许有人会觉得在虚拟的、非人的角色上投注真实的爱意很可笑。但是,哪怕是虚拟的情感,你如何对待对方,对方也会如何回应你——虚拟对象,最终不过是一种自我的映射。

关于AI与爱的主题,在2020年发售的游戏《底特律:化身为人》(Detroit: Become Human)中,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探讨。

其中一位认为仿生人同样拥有独立灵魂的老人NPC就表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其起源,而在于我们如何赋予它意义。”因为他的关爱而生出自我情感的仿生人NPC则在进行自我定义时说道:“爱是唯一的力量,能超越我们的编程,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

那么,现在这些被刻意养成的赛博男友、女友们,什么时候会梦见自己的电子对象呢?

* 文中园园、流萤为化名。

参考资料:

  1. 《为什么AI陪伴产品都想抄星野?》,Super黄的念想
  2. 《AI女友,很黄很暴利》,定焦
  3. 《“AI女友”正变成“浪漫杀手”,有人在与聊天机器人交往6周后自杀》,腾讯科技
  4. 《“天下男人都一样”,AI男友也不例外》,蓝媒汇

作者:钱洛滢;编辑:葛伟炜

原文标题:不婚不育的年轻人,对AI对象上头

来源公众号:新零售商业评论(ID:xinlingshou1001);用深度案例、前沿观点,和你一起探索新零售的1001种可能。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零售商业评论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AI技术真是火啊,连虚拟对象都流行起来了。从AI女友到AI男友,这些社交应用让人眼前一亮。不过也改变了我们对情感陪伴的看法,就像有个随时在线的朋友,挺有意思的还。

    来自广东 回复
  2. 思考:AI机器人在陪伴聊天方面,还是很缺少同理心,非常依赖于人物的设定,无论是互动体验是否强烈,都会让用户从好奇点快速达到情绪高点,然后快速下头,感觉如果在陪伴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分享性或许会好一点,增加图片,链接,视频的转载分享,减少一点聊天是对于神态动作,行为的描述,就可以增强三维世界真人感。而如果是将定位改变成链接三维世界和二次元世界的桥梁的话,加强这类描述,就可以更加增强体验。例如以AI聊天的方式来阅读小说,代替传统程序设定方式的聊天小说方式,感觉会更好一点。(仅仅代表个人学习看法)

    来自四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