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市场与AI产品经理分析——2024是否是AI应用创业的好机会
2024是否是AI应用创业的好机会?本文尝试从个人真实经历出发,探讨当下的AI市场与AI产品经理的那些事。对AI产品经理、AI创业、AI市场等方面感兴趣的同学,不妨来看一下。
这是一个普通创业者与打工人写的文章(全文4360字),10年是一个周期,希望能为您带来一点思考启发。
图源:Kimi关于标题的建议
一、AI市场与AI产品经理
基于大家对AI很重要的这一共识,当前有两个场景:
- 企业(包括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如何实现AI转型或用好AI
- 产品经理如何转型AI产品经理
本文希望从个人真实经历出发,探讨当下的AI市场与AI产品经理那些事。
1. AI市场(分为创业市场和就业市场)
1)AI创业市场
一方面,是行业大佬做出预判,这是一波比移动互联网更大的红利。
另一方面,很多观点在碰撞。我个人认同傅盛和朱啸虎两位老总的观点(两位老总在去年这个时候有一些观点碰撞,今年达成了和解),详见《傅盛朱啸虎一年再辩AI大模型一年之变》。
个人总结:
- 当前OpenAI虽然估值高但还没盈利,是否会成为泡沫是一个可讨论的话题。
- 个人看法:就看GPT5什么时候出来了,大模型创业可能会成为泡沫,但AI应用不会,还是认可这是堪比移动互联网的红利。
- 小参数大模型开始盛行,苹果等公司也专注小参数,为了在手机端即可跑模型应用,对开发者是利好。
- 2024下半年会有一批有代表性的AI应用跑出来。
个人看法:仅针对agent智能体来说的话,个人看好在社交和游戏中的应用,传统游戏如诸神、赛马娘等,带有模拟经营和养成的属性,玩家是上帝视角,但不是真养成,之前的可能性都是预设好的。而agent智能体能实现模拟现实的养成,不同角色在游戏中恋爱结婚生子,每个家庭再养育出不同属性的新角色,此时一个游戏就是一个虚拟世界。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其实就是造物者创作的一个个智能体?
再推荐由前PDD与前今夜酒店特价的两位老师主理的《AI炼金术》,新一期播客中也聊到了AI产品与创业,里面几个观点很有意思:
- 站在AI很重要的角度,AI创业没有蓝海,都是红海;
- 先考虑这个市场有多少肉,再考虑这个市场有多少狼抢;
- 现在看起来过了一段红利期,更大时间跨度下,还有更多的红利(举了之前做今夜酒店的例子,当时获客成本涨到4块多就觉得这波红利已经过去了,营销成本投不下手,现在10年后回头看当时还正是最好的时候)
- AI+SaaS的优势体现在不是售卖软件,而是应该售卖最终的交付成果;
- 挑一个你喜欢的和你擅长的事做。
这几个观点和我准备写的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谋而合,起到互相支撑的作用,刚好放在前面分享。
2)AI就业市场
基于我之前也实操了一些AI落地项目(后面分享),我实际聊了一些AI企业的就业机会,谈谈个人的想法。
- 鱼龙混杂,求职者要做好信息甄别。即使面试通过拿到offer,除了看boss直聘的招聘评价,一定要提前收集其他信息,如在脉脉上搜一下这家公司靠不靠谱;
- 一些公司实际上没搞懂用AI能为自己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只是处于焦虑或跟风心态要做AI,这部分企业可以聊,但要求求职者要有咨询和商业化的思维,能帮公司厘清业务增长机会;
- 不同公司对AI产品经理的定位不同,所以招聘市场上对AI产品经理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也不同,慢慢会统一标准,这也是产品经理转型的机会。
- 有行业沉淀和认知的产品经理转型会更有机会,类似之前的“互联网+”,目前应用层的机会在“AI+行业”,只懂AI或只懂行业是不够的。还有就是业务创新,找到细分的场景痛点并完成PMF验证,海外有很多优秀案例。
2. AI产品经理
个人做了一下划分,仅供娱乐和参考。
1)入门级
能通过WaytoAGI等开源网站或一些课程了解AI的概念,使用AI产品并尝试动手实践应用搭建(对应的画像可能是喜欢听小宇宙APP的播客或浏览AI相关的文章哈哈);
以前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部分用谷歌的人会比用百度的有优越感,现在可能用AI搜索的更有优越感(当然我感觉都没啥好优越的,都是工具,关键还是看能用工具产出什么)。
2)研究级
我理解这里有两个路径,一个是技术研究路径,一个是商业化研究路径;对应传统互联网偏功能实现的产品经理和偏商业运营的产品经理,当然最好是同一个人,我一直的理念是产品运营不分家(产品即运营)。
这个阶段对应的画像可能是对某一领域有认知,可以根据需求场景选择解决方案,或利用Hugging face等工具手搓出一些AI应用来验证想法;
3)落地应用
这一阶段我理解的画像就是有一些成功落地应用的案例,如产生商业化价值。
对应传统互联网PM也有三个层级:
- 负责功能模块与执行细节;
- 负责整体系统与产品架构;
- 熟悉行业竞争格局与商业运营策略。
总结来说,对AI产品经理要求懂得技术框架,不一定要了解技术细节,而是对技术边界有认知,最好能知道一些优化手段和新技术的发展。
AI说白了也是工具和手段,我认为产品经理要关注的还是场景、痛点、价值。
举一些我们之前做的落地案例。
案例一:录播课编程作业的自动批改
场景: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批改作业占据了50%以上的时间。
这里的作业不是简单的选择题(有标准答案),而是包含创意创作和问答题,如孩子拖动编程积木来实现一个作品,还有孩子自己根据人物讲一个故事。
目标:扩大班主任的服务半径,提高对学生和家长的服务效率。
痛点:现有的作业批改方式无法统一标准,对于问答题和创作题的评分存在主观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原理:利用BERT机器学习模型(准确来说是BERT的变种),结合老师的批注(正样本和负样本),实现作业的自动和标准化批改。
期望结果:理解和模拟老师的评分逻辑,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
落地结果:自动批改节省班主任50%以上的时间,服务半径从50人扩大到200人。
案例二:智慧安检标签在关务风控平台的应用
场景:海关在对申报货物查验时,需要保证单货一致(所有关务风险,如夹藏、瞒报、违禁品等,都可以理解为单货不符)。
痛点:客户通过顺丰申报的品名,不一定是真实品名,存在顺丰货物被海关查验导致整车被扣的风险。
解决方案:推动关务部门与 AIOT 部门的跨部门合作,应用AIOT的智慧安检判图标签(如是否含有液体或粉末)与货物品名对应的标签比对(如衣服对应的是常规标签),再输出是否有风险的结论给中转场人员(开箱查验)。
落地结果:风控识别开箱复核有效率提升,成功识别重大货物风险。
以上都是我们在实操中遇到的案例,在顺丰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如需要根据客户申报的品名准确归类到大陆海关商编(10位),在输入足够的情况下算法是可以归类到10位,但会要求客户下单补充更多信息(提高下单门槛),权衡的一个做法是先归类到6位商编(国际通用的分类),再根据历史库归类到10位商编。
这里个人总结是在一些大公司或甲方公司的AI部门,会有更好的商业化落地方案。
原因可能是有数据才有AI,这里大公司本身有自己的一方数据,在目前大家重新对数据资产有新的认知时,一手数据就是资源,而公开市场上的数据已经有大模型提供基础能力了。
最后说一点感性的认知和个人经历吧,供同行交流参考。
二、2024年是否是AI应用创业的好机会
我有时会想,如果穿越回2014年,我22岁毕业时,还是否会选择创业?
2014年,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时代。
我在深圳的咖啡馆,能遇到很多聊项目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我也参与了移动互联网创业,和朋友做了一款帮人养成好习惯的APP,积累了百万用户,拿了一些投资。
从大学做交友网站开始,认识了很多牛人,小红书、快看漫画、礼物说、兼职猫等,第一批移动应用创业者或运营负责人,都成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而我们的创业项目由于对商业化思考较浅,且好习惯这个概念较泛(且养成好习惯比较反人性),在当时工具+社区的模式中没有很好的商业化落地,最终项目折戟。
那时候我机缘巧合,通过紫牛创业营了解到傅盛总,也看了傅盛总的一些文章和演讲(关于傅盛认知三部曲),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傅盛总发了邮件,希望去猎豹移动学习怎么做产品和微创新。
而傅总也真的回我邮件并让我约hr面试了,今天还是很感谢傅总当年的点拨和引荐。
后来从北京回到深圳,加入了一家编程教育初创公司,也经历了公司从100多人到2000多人的快速发展;当时教育行业的核心逻辑从服务效果交付,卷到了各种投流获客,获客成本CAC的上升导致ROI惨不忍睹(分直播课和录播课,电销和社群营销)。
然后双减政策来了,广告金主中就看不到教育企业的影子了。
再后来加入某家大厂做跨境物流业务,一晃已毕业10年。
2024年,在我个人生活发生转变的同时,时代的浪潮也从移动互联网应用转为了AI应用。
一方面,是行业大佬做出预判,这是一波比移动互联网更大的红利。
另一方面,个人面临就业或创业的选择,毕业生难找工作,大厂降本增效或海外驻点,此时选择变得尤为重要。
对行业和趋势的判断,也成为人生十字路口选择中要往哪个方向走的信标。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如果穿越回2014年,我是否还会选择创业?
答案肯定是会的,只是如果真能带着2024的认知回去,那就是穿越爽文了。
从务实的角度来看,以你相信什么,想成为什么去预判未来10年,是可以实现的。
举几个例子:
雷军在上大学时看了《硅谷之火》这本书,才塑造了现在的雷总。
傅盛在上大学时看了《联想为什么》,以及后续他在采访中提到的经历,才塑造了现在的傅总。
而我们90后这一代,也有很多影响很深的书和产品,书籍如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产品如人人网、微博、微信、陌陌等。
(图源:豆瓣读书)
那00后这一代呢,目前已越来越多00后创业当老板或加入创业公司。
如B站UP主大狸子切切里,一个00后的女生,视频风格没有很严肃的测评,从零开始商业化做大还没影响观众缘,最新一期视频展示了公司的500平工作室设计建造模拟经营,成为年轻人梦寐以求投简历的公司。
还有我之前在编程猫认识的第一批管培实习生,也已经在行业大牛(jiayangqing)创立的AI创业公司中担任产品负责人了。
他们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当然大环境还是年轻人难就业,或者去到一些不靠谱的公司,每天被PUA的情况更多。
只是在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当下,我们需要看到这样的“幸存者偏差”。
李一舟在一期播客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点羞耻(也许叫坦诚更合适)的想法,我明明是个A,怎么活成这个B样了呢?
之前还看了胡延瑞胡总的文章《大厂产品经理并非产品经理》,很多观点也很认同。
产品经理最初的梦想是改变世界,怎么就慢慢躺平了呢?
比认知更重要的,还是心力(心性、心态),这个和hanniman的观点也一致。
在红利来临的时代,我们能否不躺平,而是拥抱变化,持续学习?
致谢:成长路上给予我点拨的各位大佬,以及hanniman对本文的指导。
本文由 @Alle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值得去深入思考的文章,我也认为未来这几年是发展AI应用商业化的最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