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教育如何破局——寻找适用教育场景

Nik
3 评论 7606 浏览 29 收藏 14 分钟

在收集了不少区块链+教育的案例以及一系列的思考后,笔者开始去深入分析当下区块链+教育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寻找突破口推动区块链+教育的新发展。

一、前言

从事区块链产品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期间在多个业务方向进行过探索和尝试。随着公司业务侧重点转向教育,我也陆续参加了一些产品的规划设计,在这期间我搜集了国内外大量区块链+教育的案例,并阅读了一些教育书籍,有了一些阶段性的思考和结论,本文将尝试阐述这些内容,欢迎探讨。

二、区块链+教育的困局

我认为,目前区块链+教育最大的困局在于,当代教育中最有价值的数据,已经具备了国家级别的信任背书,公众可以毫无成本的信任这些数据,而恰恰是对于这类数据,区块链在其中无法发挥出作用。

具体的,目前,“区块链+”的产品极少有能够真实落地并产生切实价值的,区块链+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其一,是因为教育一直处于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位置,这直接导致了教育改革的谨慎。

其二,教育的试错周期很长,在小范围推行改革试验后,通常需要以年为单位才能得到试验结果,导致改革进程缓慢。

其三,也是本章想阐述的,区块链与教育(也包括其他很多行业)的结合我们可以说出很多好处,但大多是悬在半空、虚无缥缈的东西,既不能提升学生的成绩,也不能帮助教育机构招生,开发产品的公司更是难以获得收入。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区块链+教育“没用”呢?

这就要从我国、乃至世界很多国家的人才评价和选拔制度说起。其中,这里的人才选拔制度不仅仅是指高等教育招生,也包括社会上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招聘。

我们常说,评价什么,决定了教导什么、记录什么,现在高校和社会是用什么来评价和选拔学生的呢?

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高考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显然,目前高校依然是通过高考来选拔学生(虽然可预见的,高校自主招生的规模会逐步扩大,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成为主要招生方式),而社会则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学生的学历和毕业院校来选拔应届毕业生。

可见,目前主流的评价和选拔学生的方式,是高考,也就是分数。所以,目前的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主要还是应试教育,最终有价值的记录,就是高考的分数。

而区块链能做什么呢?

在国内这一特定环境下,结合区块链近年来的落地尝试,区块链最有价值的是如下几点:

  • 开放性:公链可以允许任意人员或机构作为节点加入到区块链中,也允许任何人在区块链上记录数据,联盟链则可以批准符合准入机制的机构或人员成为节点。
  • 不可篡改:理论上,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据是无法进行修改的。在信任用户(主要是机构)不会将假数据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前提下,可以无条件信任链上数据的真实性。
  • 去中心化验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区块链上的任意节点,验证所持有的数据是否在区块链上进行了记录。

可以看出,区块链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数据是否在链上进行了记录,从而构建去中心化的、低成本的信任机制

结合到目前高校和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那么最应该在链上记录的,就是学生的高考成绩。

但是高考成绩显然是没有必要在区块链上记录的,因为国家为高考成绩提供了最高级别的信任背书

至于课堂表现、校内考试成绩、会考成绩等,本身不需要确保其真实、未被篡改,且即使在区块链记录,对学生发展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

这就是目前区块链+教育迟迟无法推广的核心原因:评价和选拔方式决定了数据的价值性,而有价值的数据已经具备了极强的信任背书。更令人绝望的,是这一原因不会是暂时的,而是将长期存在。

三、路在何方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区块链+教育的主要障碍在于传统的、普遍的评价和选拔方式。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区块链+教育真正可以发挥作用的,是那些注重过程而非结果、注重能力而非分数、注重学习经历而非考试成绩的场景。所幸,这些场景是真实存在的,且从教育改革的趋势看,这些场景未来有望取代传统教育、评价和选拔方式。

下面,列举几种我认为适合使用区块链的教育场景:

1. 未来教育

传统教育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目的在于高效、批量的为工厂培养流水线工人,并逐步在技术、经济、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下发展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以学校、班级、师生为主要元素,以老师教授为知识传授方式,以纸笔测验为考量方式的当代教育。

当代主流教育在目前这种知识爆炸、技术快速演进的时代已经严重落伍,更不能适应未来易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和模糊的环境。当代教育问题国内外教育专家已经有过多年的论证,本文不再赘述。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我认为目前国内外在未来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未来教育的形态上具备了一些共识,粗略总结如下:

a.未来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 具备与人工智能共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
  • 具备沟通协作能力和多元文化视角,能够理解和欣赏来自不同文化和成长背景的人的观点、视角和价值观,了解如何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 实现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具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具备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具备深度技能和广阔的视野,能把深度技能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的情景中,能够不断适应、学习和发展;
  • 具备利用所学和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未来教育的形态:

  • 未来教育强调人机结合解决问题,不再强制所有学生进行背诵、计算等机械性劳动;
  • 未来教育将结合AI、大数据、AR、V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远超当下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性;
  • 未来教育不再有学校和班级的物理概念,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以多样的学习中心的形式存在(例如博物馆、图书馆、实训基地等等),任何人可以在任意时间前往任意学习中心进行学习,并获得学分和证书;
  • 未来教育是多学科聚合的,是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全面发展的;
  • 未来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
  • 未来教育着重挖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基于兴趣主动参与;
  • 未来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
  • 未来教育是混龄进行的,不再按照年纪划分教学单元。

可见,未来教育机构将以更加分散、多中心的学习中心形式存在,学习中心很可能不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负责和背书。同时,未来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其中的成长。

在这一背景下,区块链将产生难以被替代的巨大价值:

首先,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不再有主体背书,作为替代,学习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将尽可能完整的记录在区块链上,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分享自己的数据,供他人查看和验证,从而建立更广泛、更简单的信任。

其次,未来社会所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大多数都是难以被纸笔测验等形式测量的,因此势必会出现更多样的测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测评方式势必需要更完善、更可信的学生数据,通过将区块链和5G、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可以记录高粒度的学生行为,并自动记录在区块链上,从而为未来测评方式提供更可信的基础数据。

最后,当区块链上记录了一个人长期的学习、工作履历后,在不同场景结合不同的算法,可以实现对人才的个性化推荐和定价,这种推荐和定价的方式使用了区块链上记录的真实可信的人才履历,因此可以获得相对可信的人才价值,从而大大降低了求职招聘成本。

2. 自主招生

区块链与未来教育的结合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需要长远的布局和极大的耐心,同时也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如果我们将目光拉进,区块链与高校自主招生的结合,是眼下更易落地的场景之一。

高校的自主招生通常会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互信和合作,获取其对学生的要求和自主招生中主要的考核点,并将这些要求与考核点进行具象化,形成可执行的记录点。再与各省市主要高中对接,通过信息化系统或数据接口的形式与高中对接,针对性的收集与记录点相关的数据并在区块链上记录。学生在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时,可以向高校分享其在区块链上记录的数据,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对于高校,也可以降低其筛选学生的成本。

3. 出国留学

除国内的自主招生外,出国留学也是当下区块链的落地场景之一。

国外高等院校往往更注重学生在成绩之外的兴趣爱好、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综合素质与表现。

企业可以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其录取留学生的具体要求,同时与国内相关的社团、培训机构、竞赛与活动组织方进行合作,针对性的收集相关数据并记录在区块链上。

学生在申请国外高校时,可以分享其在区块链上记录的数据,从而为自身经历提供可信的证明,国外高校可以低成本的信任这些数据,并更快速的识别符合其要求的学生。

四、长路漫漫

今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关注,区块链行业也因此获得了更加宽容的成长环境和更好的发展契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阐述了当下区块链+教育的核心问题,并列举了一些可能的落地场景,但无论是哪种场景,都需要若干年的布局,需要社会、企业对于区块链技术的不断了解和认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资本的持续输血,区块链的落地和盈利之路依然充满荆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本文由@Nik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所描述的教育场景太虚了,好像没啥落脚点

    来自湖北 回复
    1. 出国留学已知已经有公司在使用区块链实现了,未来教育的话目前应用度比较广泛的是项目式课程,这个其实也比较适合用区块链,但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评价和选拔机制导致记录的数据用处不大

      来自北京 回复
  2. 哇 真的很不错 教育真的该慢慢舍弃死记硬背,学会和AI协同工作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