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家在区块链上兴风作浪,野心家在知识付费领域大做文章

0 评论 2045 浏览 5 收藏 11 分钟

不管是知识付费还是区块链,在我们摒弃了“免费”的商业理念,知识付费就已经来了;而区块链早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已被提出。

如果说2017年是知识付费元年,带动了内容资讯行业的爆发;那么2018年就是区块链的天下,不管是BAT、TMD,比特币还是ICO,我们到哪都能看到区块链的蠢蠢欲动。

如果说是《得到》后来居上,继承了《分答》惊爆眼球之后最大的遗憾;后来又因为papi酱撤资事件,以及和罗永浩的一番《长谈》给了罗振宇足够的曝光,这一系列人和事的“独家策划”凑成了《得到》的成功,摇身一变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领头羊。

那么区块链的火爆就不得不提到比特币的疯狂、ICO的贪婪以及赵长鹏、徐小平、陈伟星这一类“区块链”大咖的推波助澜。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知识付费还是区块链,其实它们都出现的挺早。知识付费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区块链也已经诞生了将近十年。但是放在互联网发展史这条时间线上,它们突然之间被人捧上神坛,也就最近这两年。

其实它们出现的时期都比较凑巧,在经历过四大门户、SNS、超级APP生态、内容分发、扫码支付、直播大战、短视频创业以及共享经济轮番对于传统行业“洗劫”之后,用户的消费升级似乎突然就和移动生态脱节了,被给予厚望的“人工智能”远远赶不上人们对于新事物、新风口、新生态的追求。

于是,对内罗振宇掀开了“知识付费”这阵风口,对外,比特币让业界再一次“发现”了区块链的“理论价值”。

另外,我们不妨换一个视角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两者,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是消费经济中的一环——知识付费解决了消费升级的底层逻辑,而区块链则构建了消费升级的上层建筑。

  • 一方面,用户不再单纯追求商品的实用性,他们开始注意商品的诸如:体验、美感、服务之外的附加价值,甚至是自身“操作系统”的扩容升级;
  • 另一方面,用户在网络上无休无止的炒作以及明星人物站台的忽悠下,也开始对于区块链似懂非懂抱有极大兴趣,他们开始主动探索“去中心化”的价值变现。

考虑到知识付费和区块链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不妨试着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前景

其实,不管是知识付费还是区块链,在我们摒弃了“免费”的商业理念,在流量红利瓶颈时期,被那些汗牛充栋的“二手知识”洗脑的时候,知识付费就已经来了。

当然,罗振宇免费版的205期《罗辑思维》还是有意义的;而高晓松的《晓说》以及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都在某种程度上为培养用户习惯打下了基础。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微信彻底打开了“全民自媒体”这阵风口,才有了2015年底罗振宇裹挟粉丝出走这回事。

知识付费有没有前景?这是自然的。

毕竟,随着互联网资讯越来越发达,资讯垃圾越来越多。人们迫切需要除了搜索引擎、App生态之外其他的“撒选工具”。毕竟,用户的注意力有限,他们必须用有限的时间主动又或者是被动选择其它的生活方式。

知识付费的出现,刚好就给了我们一种面对这个世界浩瀚资讯一个“小部分精英”所认可知识资讯的接口。对于曾经从流水线(学校)上走出来的我们,知识付费就是一种再学习,终生学习的全新途径。

那么对于区块链来说,其实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中本聪就已经提出区块链的概念,但直到2009年比特币的出现,才让大家看到了区块链的落地场景。但在之前,尤其是在国内除了部分即刻开始接触比特币,区块链这种东西几乎无人问津。

直到2017年11月底比特币价位突破10000美元,它才被无数人捧上神坛。

但是由于比特币本身的隐患以及政策问题,直到各种代币、宠物币、空气币、传销币群魔乱舞,本是同根生的区块链和比特币最后只剩下了区块链能够“一方通行”。

但是局限于区块链本身的算法逻辑,不管是Facebook还是BAT宣布入局,至今都没有看到区块链的大规模应用。对于那些寄希望于区块链能够颠覆互联网的“传教士”,这无疑是当头棒喝。

但也正是因为就算BAT这样的巨头在区块链领域也不占优势,他们最想做的,必然是先用区块链技术运用到自己的生态领域,捍卫自己的护城河,所以也就给了很多小公司重新洗牌的机会。

而币安刚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

作为一个没有政府背书,只能转战海外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他们像极了那群向淘金的人提供工具的“帮凶”。

乱像

知识付费领域有多乱?

连一贯爱惜羽毛的豆瓣和自视甚高的知乎都硬着头皮无视违和感,闯了进来。

更不用说昙花一现的分答,如火如荼的喜马拉雅、以及执牛耳的得到以及不久前毒鸡汤教母月薪5万的课程、新世相的“知识传销”,不知不觉之间,为知识似乎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似乎只要有足够的名气(得到专栏讲师)、人气(喜马拉雅、微信粉丝大咖)、才气(内容说话)就能够进行流量变现粉丝套现。

而这就带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谁来确保付费知识的含金量?

相比于分答最初的各种擦边球,得到完全就是一步一步似魔鬼的步伐。从最初199专栏到现在99大师课以及19精品课,得到步步为营在确保内容维度、热度,厚度的同时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当然,这得益于得到每周二的公司例会,对于得到的铁杆粉丝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互动机制。

相比于得到走的精品路线,喜马拉雅、知乎、豆瓣这些边缘人(当然知乎的路已经被得到给走完了)他们更多的是针对娱乐、感情、实用技能这一块。

至于2018年初兴起的一阵直播答题热,也无非就是分答的变异。

虽然平台有自己的筛选机制,但是这种不透明的导师阵容以及课程内容,都是限制用户发展的一大弊端,而且这种一锤子买卖对于用户比较不利。虽然这种被浓缩之后的“二手知识”却是有一定的价值,但平台必须有机制,不让他们也沦为演艺圈那般,只看颜值和声线的鸡肋存在。

至于去区块链,现在最大的乱象就是——懂的人在拼命的收割韭菜、不懂装懂的人各种推波助澜幸灾乐祸,完全不懂的人要么不参与要么突然就有了信仰。

其实认真说来,知识付费和区块链都是一种“消费升级”环境下的消费生态,我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未来,但他们现在就是未来,是一种比较超前的消费方式。

因此,我们很难说它们十全十美,毕竟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于旧有消费观念的一种“反叛”,而一件新东西的普及往往不只是需要尝试还需要时间。

就像之前的共享经济,共享不是万能,消费需求确实是有,但不能凭空捏造。

严格意义上说来:“去中心化”无非就是独立于现在的政府货币征信之外,重新建立一套用户信任机制。但是这种完全独立于振幅系统之外的系统,它原本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心”,而且它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安全。

而且,现在作为区块链唯一的大众使用场景——数字货币,它本质上也不过只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它无法行使货币的交易权。

或许,区块链真的能够在交易记账体系中让一切更透明,比如:慈善、比如政务。

↓   ↓   ↓

正如上文所说,知识付费无法杜绝了你的认知焦虑,区块链也没有能力彻底根除你的信任危机。价值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交换就必然存在着交易。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一句话概之:

阴谋家在区块链上兴风作浪,野心家在知识付费领域大做文章。

#专栏作家#

幻梦邪魂,微信公众号:sdsghnh。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文艺、理论逻辑类文章;平时对写作、互联网、产品经理关注比较多。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作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