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你应该避免这些误区

2 评论 5436 浏览 19 收藏 15 分钟

本文作者将根据对互联网创业项目的一些分析,发现了互联网创业失败的几大原因,以及讲述了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几个关键。enjoy~

创业是一件非常严肃而且令人佩服的事情,一旦你进行创业了,就意味着你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不能好好照顾自己的家庭,严重的话还需要透支你的健康。在我看来,每一个创业的人士都是斗士!

根据IT桔子发布的《2018年Q1中国互联网创业投资分析报告》中的信息披露,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2015年热潮过后,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的创业企业急剧缩减,由2016第三季度的1912家缩减为2018年第一季度的62家,其中获得投资项目的41%为区块链项目。数据说明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在急剧下降。

不仅创业热情在急剧下降,互联网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创业的风口性、盲目性、功利性、浮躁性,让创业者们泥沙俱下。例如16年-17年的共享单车创业,最多的时候市场上有近百家获得融资的共享单车企业。但是短短的一年时间,共享单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戏剧,悟空单车、小明单车倒闭,小蓝单车、摩拜单车被收购,近期OFO负面缠身,被曝光挪用数十亿押金。直至目前为止,市场上还能够存活下来共享单车企业就那么几家。

(2017年共享死亡名单)

无数的创业神话破灭,曾经的热门风口变成泡沫,很多创业者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

笔者根据对互联网创业项目的一些分析,发现互联网创业失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 互联网创业失败的几个原因

1. 盲目跟风创业

每一年都会出现风口,2015年的O2O、移动APP风口,2016年的移动电商、在线直播、共享单车风口,2017年内容付费、人工智能、无人货架、短视频风口,2018年的区块链、新零售、人工智能等风口。雷军说过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很多创业者都认为自己是那只风口上的猪,盲目跟风创业,哪个行业热门、那个行业火,不管自己的团队、技术、资源、产品等是否擅长,先忽悠投资人、先融资再说。

2017年,资本追捧下共享单车创业企业纷纷崛起,一时间大街上出现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甚至出现了五彩单车、土豪金共享单车。但是,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一地鸡毛。

2017年6月21日,3Vbike发布公告称,由于大量单车被盗,即日起停运,这距离其上线运营不过4个月。2017年8月2日,町町单车因非法集资、资金链断裂,被栖霞区工商局纳入异常企业经营名录。从“富二代”到“负二代”,前后不过8个月。2017年9月底,酷骑单车曝出资金链断裂、押金难退,多地运营单位与工商局失去联系,部分地区开始对酷骑单车进行清理。

资本的退缩、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商业模式的混乱、政府政策的管理、企业内部等各种原因,导致了创业公司的倒闭潮,这就是众多共享单车创业公司盲目跟风的后果。盲目跟风的案例还有很多,当初的百团大战、近两年的餐饮的020大战、近两年的直播平台补贴大战。

2. 用户伪需求

很多创业企业在创业的时候,没有去分析用户,判断企业的产品是否是真需求。判断一个需求是不是伪需求,主要从两方面考虑:是否是刚需、是否是多频。跟每个人相关的衣食住行是强需求。

例如上门按摩类APP,就是一个伪需求产品。用户通过APP下单了,然后按摩技师让客户非常满意,那么加微信私聊,下次有需求就不会通过你的APP来邀约。这是从用户端考虑变相的把需求变成了伪需求。

例如上门开锁类APP,就是一个伪需求产品。人们需要上门开锁么?当然需要。但你会为了最近几年可能偶尔把钥匙锁在家里,而让一款APP长期占据你手机为数不多的空间,忍受它不停的给你推送广告么?这是因为太低频形成的伪需求。

像一些上门做饭APP、上门美甲APP,这些产品的需求不是刚需,前期用户会有新鲜感来使用你的产品,但是当新鲜感一过,用户是不会在用你的APP了。

所以很多企业无论是团队、资源、融资能力、运营能力都非常优秀,但是切入了伪需求的行业,也很快倒闭了,例如14年号称估值10亿的河狸家。

3. 盲目扩张

绝大部分互联网创业公司融到资以后,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习惯性的多、快、猛的进行拓张。1月之前有十多人团队,融到资过两个月就变成了上百人,太多的企业因为扩张太快把自己搞死。有的是因为资本的绑架,有的是同行的竞争,还有的就是创始人的野心太大。

星空琴行是一家提供钢琴教学服务的连锁钢琴培训机构,以儿童钢琴上门教学为主。2013年,星空琴行开了9家店;2014年到2015年6月,星空琴行用一年半开了30家店;再到2016年底,星空琴行再次用一年半时间开了20多家店。不止如此,控股、参股、自建众多艺术培训公司,六艺学馆、星空炫舞、蓝姐姐,美丽直达成为主推的四大品牌。除此之外,还对音乐手环、小海豚、芬玩科技、糖果国际等等进行了战略投资。工商信息显示,星空琴行的对外投资高达60多起。

这家远远尚未盈利的公司,用资本搭建了涉及几十家企业、上十个细分领域的复杂生态。飞速扩张的野心之下,团队也越来越臃肿。高峰时期,员工数量高达1000人。但是到了2017年年初,由于快速扩张、成本太高、营收太少,企业已经烧完了钱,只能通过报表造假骗融资,2017年下半年,星空琴行融资无望,CEO跑路,轰然倒坍。企业不进行有效定位和模式分析,盲目扩张,恶果总将自己吃掉。

4. 烧钱补贴却运营不好用户

互联网公司常用的抢占市场、抢占用户的套路就是补贴大战。很多融到资的创业公司都学习各大行业巨头来玩“补贴大战”游戏,特别是交通出行、生活消费行业最厉害,例如网约车、外卖等行业,例如五月份的美团和滴滴在无锡开启疯狂补贴大战,用户可0元点外卖,1分吃炸鸡。

烧钱补贴的模式不是不可以玩,前提是你补贴的用户需要是精准用户,而不是很多“一次性客户”(你补贴的时候他能占便宜用一下,你不补贴他不用)。如果你对用户都进行补贴,你有多少钱可以烧?就算你拿到融资,获得资本方的帮助,你能烧的过行业巨头吗?尤其是互联网,谁能玩的国BAT(接下来不是BAT了,可能是ATM)三大巨头?

很多初创公司通过补贴大战,快速地占领了一部分市场,但是由于钱烧完了,融不到资,或者用户不精准,加上没有运营好目标用户,导致了企业倒闭。

以上四点是绝大部分企业创业失败最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包括:

  • 创始人胸怀格局太窄,融到资开始安逸享乐,忘记了初心;
  • 创始团队企业管理+客户运营能力欠缺,没有运营好客户;
  • 创始团队资源缺乏(人脉、资金等),融不要有效资本;
  • 负面新闻颇多,没有有效的公关;
  • 模式太超前,用户无法接受,加上体验差,倒闭,例如共享汽车;
  • 硬件创业公司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太差,有了订单却不能按时完成生产,最终,资金链断裂;
  • ……

那么,当新的创业者入场后,应该怎么做才能够避免四大误区,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呢?我们需要从核心角度去思考,只有解决了核心的问题,我们才能够提高创业成功率!提高管理能力、找寻优秀创业团队、做有效的公关、做好用户运营等措施只是核心问题解决后创业过程中的思考,这里不做讨论。

二. 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几个关键

1. 回归用户本质需求

用户的伪需求、低频需求都是企业不能成功的原因。所以创业初期,创业团队都需要到消费者的生活当中去,去有目的的观察消费者。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刻,你是作为用户来使用别人设计和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在那一刻,你不是设计者,而是使用者。只有这样,才是在体会真实的用户思维。只有深入的观察消费者,你才能够根据你的创业行业和项目,来有效地解决用户真实的高频痛点。

创业公司还需要邀请一系列不同分类的目标消费者,模拟他的消费场景,相关人员在暗处进行观察,让这些消费者参与其中,给企业产品提供各系列研发想法。

真正找到消费者的高频痛点,真正给用户提供好的产品,把企业和用户连接在一起,让他们每天都能感受到你提供的服务,不追风口,不盲目从众创业,这是创业者需要思考的。

2. 遵循商业本质

很多初创公司盲目扩张、疯狂补贴,运营成本过高,导致了持续的亏损,面临困境后只能裁员。他们的问题在哪里?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可以实现营收的商业模式。无论提供多少服务,增加多少客户,最后做得越多,亏得越大,这事违反商业本质的。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商业本质就是给用户提供价值、并控制商业成本、实现商业盈利。有价值的产品并不一定能够活下来,保持盈利(或持续经营)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任务。

前几年初创公司融资非常容易,做好的ppt,讲述一个好的愿景,用户数和用户活跃度高,都能获得非常好的融资。但是目前阶段,因为前几年踩过太多的坑了,投资公司也看到了弊端,开始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你有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做这件事能不能有效盈利是投资者考虑的两点核心)。

3. 创业需要小而美

创业公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贪大求全,恨不得把所有的功能,所有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都一次性展现给客户,或者不断地增加企业项目,与此同时不断地扩张运营团队。

我认为,创业公司需要舍弃那些不必要的功能、抛弃那些不必要的模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扩张,真正把创业做成小而美。因为在创业初期,团队不成熟、资金不到位、产品不成熟的时候,创业者需要聚焦,把公司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解决用户核心痛点上面,以点带面,把一项产品或者一项服务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创业前期提供核心功能,通过营销获取种子用户,然后进行产品迭代把产品功能做到极致,接着让种子用户提供口碑传播和社交传播的方式,快速实现用户的增长。

除此之外,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应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包括了解创业目的,客观评价自身能力创业者首先应了解自己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有什么资源。在创业之前一定要清楚你自己所有的,与你追求的创业目标之前还存在多少鸿沟,还有多少难点。如果不切实际地跟风创业,反而误解了创业的意义,走进了创业的误区。

 

作者:缪丽伟,《互联网营销实战手册》作者

本文由 @缪丽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写的真是太好了,比以前的文章优秀多了。

    来自江苏 回复
    1. 哈哈,每次都要夸,不夸受不了.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