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创业破局点到了?也许你一开始就想错了

8 评论 5393 浏览 42 收藏 21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售前演示、方案定制、合同签订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用户激励等

微信的王者地位真的已经撼动了吗?也就在同一天,一个据说同时体验了三个产品的投资人说,不会有什么变化,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一、吃瓜吉日

盼星星,盼月亮,1月15日终于来了。

这一天成了互联网“吃瓜圈”的吉日,字节跳动、罗永浩、快播王欣同时发布了新品,都剑指“社交”。就在不久之前,微信教父张小龙刚刚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讲的重点也包括社交。

吃瓜群众们乐了,寒冬以来互联网圈沉闷已久,太需要一场好戏来刺激一下。这下好了,微信的挑战者似乎出现了,还一次出现了三。

前一天,一个叫button先生的朋友在社交网络里写道:2030年,龙,两眼通红,猛的吸了一口烟,缓缓的吐了出来说,一切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改变的。

微信的王者地位真的已经撼动了吗?也就在同一天,一个据说同时体验了三个产品的投资人说,不会有什么变化,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微信确实在这一天发威了,王欣的马桶还没上线就被封了,字节条件的多闪在说明会开始几分钟内,也进入“停止访问”状态。

接着,据说是马化腾的朋友圈留言截图放出:这下我们就放心了。先让家里人能用起来再说吧。

二、历史并无新鲜事

有趣的是,三款产品都有一点“似曾相识”,这成了产品经理们最主要的吐槽点。

1. 王欣无底线

先来看快播王欣的马桶,产品经理观光团纷纷表示,这货这不就是无秘嘛!

王欣想做的,是基于位置的匿名社交,具体包括附近的悄悄话动态和匿名群聊。这样的打法在过去几年并不罕见,面临的问题也很明显:

  1. 不新鲜,不容易引发大众关注。
  2. 很容易引发监管的关注。
  3. 太容易变成负能量和灰产的垃圾场,让用户受不了逃离。

试想,你自己的马桶或许还可以解一时之急,但如果是公共厕所人人排泄、这可能无论如何不会让人久待。

2. 老罗无情怀

再来看罗永浩的聊天宝,这个产品就是一大杂烩:子弹短信+拼多多+趣头条。从名字都能看出,针对的是下沉市场,中老年和五环外被忽略的人群。

一向以情怀著称的老罗这一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做了个毫无情怀逼格的产品。但这样做的问题也很明显:

  1. 还是不新鲜。
  2. 使用“返利”的形式刺激用户并不是产品的“正路”,简言之就是“利益收买”而非“抓住需求”,吸引来的也往往是薅羊毛的流量党,而不是真正喜欢产品的用户。这么做的上一个典型案例是支付宝,集五福红包的投入恐怕不是创业公司可以企及的,但是最终愣是没有让用户形成一点社交习惯,活动一结束,各个支付宝群立刻没了声息。
  3. “红包分享、积分变现”正在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标配,很多大厂都已经纷纷染指,社交领域更是有爱情银行在前。一旦同质化,老罗这么玩还有多少优势呢,就靠与运营商的合作?

3. 抖音无惊喜

此前,人们对字节跳动的社交产品期待最高、猜测最多,主流观点认为他们不会真的去怼腾讯的心头肉——im通信工具,最多也就是打社区或者视频工具。但是,事实完全相反。最终放出的产品“多闪”恰恰是人们一开始认为最不可能的——一个调性年轻时尚的熟人轻社交工具,一个im。

接着,很多产品经理纷纷表示,这不就是snapchat的翻版吗?不就是一个强化了视频体验的微信吗?

这个故事并不新鲜,从blink到流星,从火聊到香蕉聊天,已经有无数大小公司想做中国的snapchat了。强调视频,强调亲密关系,强调年轻人,这早就是让人听着耳朵生茧的老黄历了?

但是中国的snapchat并未出现,并非因为微信,而是因为qq承担了相关的功能,年轻人都在qq上。不论你认为qq的产品多杂乱、设计多diao丝,但是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今天中国的学生特别是一线城市以外的学生,大多数还在那里,他们的班级群也在那里,他们从中小学时已经开始使用。

更何况,微信也做了很多的努力:消息可撤回,朋友圈三天可见,动态分组可见,目的都是一致的,符合年轻人敏感细腻的小心思。

一个段子说:马桶、聊天宝、多闪挺好的,我在上面认识了不少朋友,然后互相加了微信……

真是尴尬,1月15日的破局战成了一场闹剧?笔者一开始也这样长叹一声,直到想到了细思极恐的一点。

三、字节跳动怎么说重要吗?

人们对多闪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说明会上93年美女产品经理的资历和表达上。但是我想问一个问题,小姑娘怎么说真的特别重要吗?

这种质疑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一个很常规的思路:既然你要办发布会,就应该像乔布斯一样,给我一个无比闪耀酷炫的产品,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征服我的眼球和情绪,最好能“重新定义了社交”。

人们可能想错了,也许字节跳动的给的就是一个最初的mvp呢?张楠说的很清楚,多闪是抖音私信的升级,其流量基础是抖音的2.5亿日活用户,是已经开始在私信里勾兑的用户。

至于由此产生的是熟人社交、年轻人社交,还是陌生人社交?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想明白,也不需要想明白。

还记得吗,作为一个和古典互联网时代完全不同的生物,字节跳动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

今日头条刚出来的时候,真的很创新、很让人眼前一亮吗?其实在很多人眼中,它最早就是一个新闻聚合工具,甚至有点low有点下沉……但是现在呢,你还会认为今日头条只是街头小报一般的新闻app吗,是不是越用读得越爽呢?

抖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就是一个非主流的电音社区,有点搞怪,但并没有玩下去的意思……但是现在,你是不是已经陷入抖音丰富对味的短视频中不能自拔了呢?

看起来,同样的事情也会在多闪这里重演,一切定论都为时尚早,不妨思考三个问题。

  1. “世界”会怎么设计,ugc视频将如何分发?
  2. “消息”中的聊天细节会怎么演变?尽管目前呈现的特点只有便于拍视频、文字自动转表情、长按爱心表示我想你三点,但是字节跳动还是会调整啊,未来恐怕会有更多的特性冒出来。特别是群聊,年轻人大多集中在各种班级群和兴趣群中,但是微信和qq的群体验太差,多闪或许就有突破空间,尽管目前完成度还不高,长按艾特和群二维码都没。
  3. “随拍”的设计会怎么演变,会不会出现杀手级现象级的功能?目前的特性只有滤镜、特效和道具。但是就像抖音会发展出各种挑战和玩法一样,随拍恐怕也会变,那个视频红包恐怕是为春节厉兵秣马了。

所以,如果字节跳动是真的下定决心打这一仗,恐怕他们和张小龙说的一样,有的是时间和耐心。有的是测试和迭代,那么再过半年多闪会变成什么“生物”,现在根本无从猜测。
这个迭代的方向,会是什么呢?首先瞄准微信的痛点吧。

四、社交压力有多大?

今天的微信,被人诟病最多的恐怕就是社交压力过大,而且是沟通效率越高,社交压力越大。

当然,作为一个喜爱“抛头露面”的社交达人,笔者几乎从来没有分享压力,朋友圈一天发20条也很正常。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理解社交压力为何物。

直到有一天,一个非常熟、很少发朋友圈的密友,和我参加同一个活动,活动后要发朋友圈、问我怎么发?我说随便发啊,想说什么说什么呗,边说边把一条发出去了。

但是,她反复雕琢了两个多小时,愣是没拿准主意,最后干脆说:算了,这条不发也没事。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发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少了,朋友圈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了,要知道笔者的微信号好友已满,以前刷朋友圈常常刷不到头,现在却能轻松刷到几个小时看过的内容。

当然,笔者有另一种社交压力,是来自聊天。有段时间我太忙了,每天在微信上同时处理十几件事情。结果头老是痛,而且只要一打开手机屏幕,看到满屏的微信消息,或者听到微信消息的震动声,我就头皮发麻、心惊肉跳。

社会心理学著作《群体性孤独》中描绘了这样的局面:人们聚在一起,却各忙各的,成为一座座群体的孤岛,对技术期待越来越高,对彼此却越来越不报期望。

这本书描述的社交压力非常具体:

  1. 错过消息:一段时间没看手机,会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人或事找我?我会错过重要人或事的消息吗?
  2. 回复压力:一打来微信,全是各种消息需要回复,一片红色字母,头皮发麻。
  3. 未回压力:我发了消息,他怎么还不回,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意见,还是在心里回了?
  4. 分享压力:我分享的每个信息会被哪些人看到,会泄漏隐私吗,会冒犯他人吗,会影响我高大上的人设吗?我要对某些人设置分组可见吗,如果爸妈知道我这么疯会怎么想?
  5. 表演压力:我在线上总是表演一个心中的完美自己、一个虚拟人格,真的太累了,何时才能做自己呢?
  6. 群聊压力:群聊冷场怎么办,很多信息不喜欢怎么办,插不上话怎么办,好多群好烦人怎么办?
  7. 单聊压力:怎么聊天破冰呢,我也不想说“在吗”或者查户口,可就是很尬啊。
  8. 顾此失彼:我要同时处理好多事,我要一心多用,我的节奏不停被新消息打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怎么办?

其实,这些社交压力一直存在,只是不同性格的人、好友数不同,体现会有轻重之分。微信聊天的痛点也一直存在,只是很多时候人们已经适应、视而不见。就像当年的短信里都是垃圾诈骗短信,但是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直到用了微信才发现过去的短信太坑了。

对于这些微信的痛点,多闪怎么解决呢?

  1. “爱心振动”功能,让发起聊天不再尴尬,不用“在吗”,只需要发去一段心跳,表示“人家想你了”。
  2. 聊天文字随时转成表情包,更符合年轻人特点。
  3. 没有朋友圈,随拍视频想发就发,关心你的人自然会看,虽然和朋友圈一样呈现的都是好友的动态,但是story这个逻辑的好处在于,人们不会像news feed消息流里那样各种信息噪声互相打扰。

这些细节固然有亮点,但是距离真正解决年轻人的社交压力,只怕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这些特性真的足够诱惑年轻人叛逃qq的关系链王国吗?

五、从腾讯口中夺食的逻辑

有趣的是,多闪和微信一样,几乎同时瞄准了朋友间的ugc视频动态。从产品的完成度来看,多闪应该不是针对微信7.0临时应急的产物,这是一个巧合,两者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或者说冤家路窄。

在张小龙看来,朋友圈的图文往往只能变成“人设的表演”,而视频动态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在字节跳动看来,可能抖音最终的定位是pgc短视频的智能推荐平台,关注一直没做起来,用户的ugc短视频在专业pgc面前也毫无存在感,所以需要这么一个地方,让抖音们去ugc、去展示更真实的自我。

于是火星撞地球,我不禁要问:社交产品的战争,关键是什么?

无论腾讯还是字节跳动,他们都不缺流量。对于挑战者来说,关键在流量来了之后怎么办?再具体一点,就是:

1. 如何构建关系链?

一个新的社交产品给用户最大的成本,往往就是“转移关系链的成本”。毕竟,好友都在微信、qq上,总不能一口气叫他们都下新app吧,谁都没这个能耐。

一直以来,让用户整体一次性地迁移关系链,这样的事情几乎就没发生过,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新的社交产品的崛起,往往因为“采用了新的模式去构建关系链”。比如说,人人网是从搜索校友切入,微信是智能机沟通切入,微博是明星名人的粉丝关系切入。多闪是从抖友私信切入。

2. 如何培养使用场景

即便获得了关系链,还是要有场景。支付宝获得了关系链,但是场景只有集五福就太单一。再看前面提到的,人人网的场景是校园沟通,微博的场景是热点围观。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使用场景和qq、腾讯并无区别,但是玩法体验完全不同。比如书,snapchat和脸书打的场景都是熟人沟通,只是前者从体验上更适合年轻人心理。

看起来,多闪想打的就是这个方向:更适合年轻人的聊天方式,随时分享视频动态的场景。

3. 如何维护社交生态。

很多产品都会陷入这样的悖论:一开始用户稀少,体验反而非常好。但是后来用户规模涌入,结果各种需求特点不一的用户互相骚扰,导致生态崩坏,体验断崖下跌。这样的代表是陌陌,刚开始异性社交体验很好,一旦“约炮神器”的名声起来了……

多闪的关系链构建是通过抖音的用户基础(抖友),场景打的是年轻人聊天和视频动态,生态问题为时尚早、不好判断。

至少从目前的产品形态来看,多闪太年轻,只能看未来的迭代了。

六、社交还能怎么破局?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个破局方向,社交的高阶需求。

虽然大家张口闭口都是“社交”,但讲的其实不是一个东西。毕竟社交挺复杂,简言之至少有两个层级的需求:

  1. 基础需求:就是最简单的日常沟通。
  2. 高阶需求:即获得高质量的社交机会、社交体验和社交回报,就是这个社交的投资回报率要好。

那么社交的回报有哪些呢?异性的碰撞、商业机会的进展、个人人设的提升,以及心理回报:虚荣心、归属感、好奇心、倾诉欲。

很显然,第一层级已经被微信充分满足,因为这个层级的痛点太清晰,只要足够高效、安全就好,且关系链一旦建立,壁垒就很难撼动,因为转移成本太高了。

但是第二层级,至今为止却很少有产品解决。陌陌主打两性,脉脉主打职场,微博主打人设,soul主攻心理建设……但是几年下来,这些产品好像都没有真正吃下蛋糕。

他们往往陷入这样的矛盾:一开始,体验很好,流量不高。但是后来,流量大规模涌入,体验就崩了。

说到底,因为社交的高阶需求是如此复杂,几乎没有通用和标准化的东西,可以因人而异,可以因年龄、性别、阶层、行业、城市而异。所以不论谁,都只能锚定一部分人群,在一定场景和条件下的社交,一旦放大到泛人群,体验就会失灵。

这就好像自媒体人刘飞说的那样,人们是结伴去舞厅还是游乐园,因人而异随时会变,但是电话本人人都有永远不丢。

一个最不负责任的说法是:社交产品只是工具,是现实的等比映射,能不能社交好,还是看自身,不能约的到哪都不能约。

这话放在微信那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主打的是基础需求,可放在高阶需求的产品这里,如果你不能给用户“赋能”,帮他完成没有你就做不了的事情,那你的产品价值又在哪里呢?

工具理应是人的自然延伸,那么有没有一种社交工具可以延长人的社交能力呢?好好想一想,或许下一个超级商机等着你。

#专栏作家#

张俊,微信公众号:阿辩论(ID:bianlunlov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上海帅醒科技创始人兼CEO,专注TMT领域产品开发和商业分析,运营争鸣辩论(全国大学生)组织和sns lab社群,事件营销操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腾讯有难八方点赞!挑战腾讯 我到不觉得可行,如果从另一个维度去竞争或许才是真的方向。社交无非就是沟通,为什么一定要用你的呢?微信和QQ不过先入为主已经建立了人们的社交网络而已,但是他们的优势仅仅是先入为主的开拓者,但是对于新技术新方向,甚至说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涉及还是没有的。

    来自内蒙古 回复
  2. 新产品需要时间去验证,如何发展也需要看用户怎么使用。挑战微信其实不是这三个产品的目的,顶多就是碰瓷宣传的噱头而已。社交基础需求,微信足够了,细分领域是不是能有别的可能性还是有故事可讲的,不过不要期望太高,不要落入威胁、取代这类的陷阱,做好场景就好。

    回复
  3. 其实多闪有个很大的用处,让抖音红人就地圈粉。现在抖音红人的现状是,还没有阵地沉淀粉丝,他们现在的做法是(抖音曝光圈粉~微信建群~再导入各大直播平台变现),那抖音何不直接把社群运营这一块的业务承接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把多闪变成抖音红人变现的阵地,既不影响抖音的生态,又能建立一个粉丝忠诚度更高的阵地,变现玩法会更多。

    回复
  4. 我觉得吧 做个短视频可以,但是不要在说短视频社交了,因为社交不能局限于多闪所谓的“熟人社交”,社交本身就是需要包括 陌生人社交,包括工作的。没有用户会喜欢很多app来回切换,但是都是做聊天的事情。在一个,多闪的用户群体太太细化了,要年轻,还要外向,要知道从文字直接跨度到对着镜头表现自己,是要跨越很大的心里戒备的。抖音用户多,是因为大家想看有趣的视频,但不不意味着,我会想要产生视频。所以多闪如果后面真的要变成“社交”,真的还需要很多路要走。

    来自天津 回复
  5. 感觉很支持多闪,尊重你的表达权利,但是也不能满嘴喷粪

    来自陕西 回复
  6. 看了一点点,全是错别字 ,,,,很能耐

    来自浙江 回复
  7. 除了会喷,还会干什么呀?你行,你上啊,搞出来一个牛B的App。哎。。。

    来自上海 回复
    1. 喷你都不会喷!你牛B也没见你写呀。。。

      来自北京 回复
专题
61140人已学习24篇文章
想要脱围而出,你必须学点实在的技能。
专题
1409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如果做小红书运营?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小红书流量密码。
专题
1880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社区运营的正确姿势。
专题
1885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由此思考ChatGPT究竟有多厉害。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对于ChatGPT的看法。
专题
12042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消息通知系统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