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点》观后:创业很苦,也不是唯一出路

0 评论 2904 浏览 4 收藏 15 分钟

近日创业纪录片《燃点》上映,影片围绕着大众认知度颇高的老罗、papi酱、马薇薇等人的创业故事展开,这样一部影片你会选择走进影院去观看吗?

17年时,一位英籍华人上司跟我说:在欧洲,阶层是固化的,一个人的命运由出身决定。而在中国,阶层可跨越,可以打乱、重新洗牌,因为中国处在最好的时代——创业时代

创业,已然是当前中国无法抹去的时代标签。

去年年底,微博偶然看到@经纬张颖 发了一条创业纪录片的   预告,很感兴趣,因为里边除了有大众认知度颇高的老罗、papi酱、马薇薇以外,还有之前采访过的新氧创始人金星,和皇包车创始人孟雷。很期待从纪录片提供的另一个视角,来看看这些人的创业故事。

上周末参加了片方的放映活动,片子值得一看,表现出部分创业者的成与败、心酸与荣耀,但有点偏主旋律。之后看影评和文章,无一例外都在为「创业」这个词撒花鼓掌、唱赞美诗,好像不创业就是与时代脱节,不创业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俨然有发展为「创业教」的势头

创业很难,对创业与梦想的坚持固然很燃,但创业不是迪士尼电影,没有特效和剧本,也很少有happy ending。本质来说,创业只是商业世界一个组成部分。

对此,结合在创业公司工作经历,以及进创投圈以来,与创业者、投资人的接触,想跟你聊聊我对「创业」的几点看法。

一、创业是什么?

从字面分析,「创」即开创,「业」,很多人理解为事业,其实前提是商业,商业逻辑是创业的底层架构。

提到创业,你的脑中可能不自觉就是汗水、咬牙、梦想、荣光这些词汇,大有壮士西去,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史诗级悲壮。而提到商业,你大概会想到俗、奸诈、骗子、只想赚我钱等。对此我想说,商业才是社会运行最有保障、最有效率的机制,因为商业有自造血液的能力。

很多创业者初衷都怀着一个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提出创新想法,想要通过创业实现。但多数情况下,那个想法或许是件好事儿,但不是一门好生意,简言之:它不能赚钱,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举个例子,清除海洋垃圾,是对生态、人类、地球都有益处的大好事,但是船、设备、工人工资谁来付?如果这件事不赚钱,不能产生价值差后的利润,就不能保证持续有人一直做下去。所以它只能是一项公益事业,依靠政府拨款、社会募捐来维持运营。

用片中张颖的话说,「那就是遐想市场,没有商业逻辑」。无法产生正现金流,哪怕你的创业想法再崇高、再伟大,也注定失败。

创业的起点应该是发现需求,遵从商业逻辑,用更高效的资源组合来满足需求。如果创业是为了融资变现,想靠这条路实现财富自由,那必然走向一条为了创业而创业的路,是邪路。

二、如果你有个好Idea,想创业?

灯半昏时,凭栏望处,每个人都有被上帝之手点醒的时刻,电光火石一瞬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想法一定能成!」「改变人类命运的时刻到了!」

这时候请你先等一等,把想法记录下来,第二天早上再斟酌。如果仍然觉得不错、有搞头,也别着急辞职、借钱、找人开干,可以先按照这几个步骤试试:

1. 市场调研;

你的想法也许别人早想到了,也开始干了,先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做到多大程度了,那件事是否可行。

2. MVP(最简化可实行产品,简单理解为产品模型)测试,低成本试错;

把产品甚至是模式先做个Demo出来,核心点包装好,看别人是否需要。比如想卖某样特产,无需包装,就去地铁口卖给路人,看反馈再做下一步。

3. 小步迭代。

测试过程中,打磨产品和模式,查漏补缺、小步迭代,在做规模化复制之前,把所有细节跑通。

这三个步骤结束,依然可行,不妨再投入更多的资金、资源来做。

有人说我这想法上来就先需要500万启动,先做流量、聚拢用户,然后再盈利。只能说这个也许可行,但不适合大部分普通人。

巨头创业做的是流量、规模化生意,他可以有持续的资源来做铺垫,把池子做大,在后期找盈利方式。尽管这样死掉的项目也不少,比如来往、易信、早期的微视,但他耗得起。

普通人创业无需考虑这么远,如果模式可行,把基本模型跑通是完全有正现金流的,是可盈利的。融资只是加速把这个模型做得更大、效率更高,找更多资源来加持。

如果你说非要烧钱才能做起来,那么原因只有两个:

1. 模式根本不对,是遐想市场,是非刚需甚至是伪需求;

2. 心术不正,只想花别人的钱冒险,想靠融资来获得财富。

如果你说那我就用自己的钱,没了还能赚,倒下再站起来!决心让人佩服,只是别忘了,陌陌唐岩有句话非常好:我们都是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儿子、爱人、朋友。你不可能一个人一意孤行,把其他所有都不顾。

片中「跨界美食家」创始人安传东在公司散伙时一度忍着没有流泪,回家后反而在老父亲一番安慰下,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让人看着很心酸。

我们从来不怕辜负自己,大不了从头再来,我们怕的是辜负别人。

创业之前,要做的事情梳理清楚,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失败了,会给周围人带来什么影响?那个结果能否扛得住。

破釜沉舟的勇气让人敬佩,但创业不是逞匹夫之勇。

三、不妨积累再创业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创始人是公司的天花板。

尤其对早期项目来说,其实就是投人,资本看重的也是人。一个好项目Idea是好事,为什么你能做成?你的差异点在哪儿,格局眼光?独特资源?还是核心技术专利?通常收到BP能对项目打70分,和创始人见面一聊只能打59分:这事儿他做不了。

有些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个人看法:你可以给扶持政策、给通道,但别鼓励所有人都去创业。因为创业是更高效整合社会资源满足需求,刚毕业大学生除了梦想、蛮劲儿什么都没有,用马薇薇那句话「瘾大活儿不行」,你能让一头西班牙斗牛中的公牛去耕地吗?

有人说毕业可以先在校园周边开个小店,做餐馆、人力资源服务、礼品、电子产品等,也是创业,从小开始,慢慢做大。然而多数情况是,这个店最大也是个作坊,也许能赚些钱满足生活。只是当你成为作坊主后,每天盯着的就是柴米油盐水电费,很难再有格局和眼界的提升。

如果没有光鲜的学历、履历和事迹背景,那么先在一个行业起码干多少年成为专家,对这个行业了解,有些基础资源。想做互联网创业,起码去成熟互联网公司做做产品、运营;想开咖啡馆,那就试着去当个咖啡师,哪怕服务生体验也行。因为相比创业之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是最低成本的学习和试错机会。

有多大本事干多大事儿,在干事儿之前,不妨先积累,让本事尽量大些。

四、简单说两句资本

16年O2O风头正劲时,只要给项目贴上O2O标签,做个漂亮的PPT,就能拿到百万融资。之后从O2O到VR、到直播、到共享经济,资本狂奔三年,现在也累了。风口死了一批又一批,投资人发现,即便是踩着风口扶摇直上即将成为独角兽的ofo,都变得岌岌可危,那么其他项目就更得小心谨慎。

资本市场疯狂了几年,已慢慢回归冷静。况且,LP的钱花掉不少,即将到退出期,GP们更是如履薄冰,对项目愈加保守。在LP、GP和创业者三方博弈中,资本市场在慢慢成熟,结束野蛮生长,趋向于建立一个稳定、可持续生态。

资本不是冷了,而是平静了。请朋友在家开party,狂欢结束,客人走罢,剩一地瓜皮果核、鸡毛碎屑,资本坐在沙发上,回想着昨晚的一切,开始思考最后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价值,还剩什么。

潮水已退,该真刀真枪上了。如果还抱着只想套资本做事的想法,不如趁早歇歇吧。

五、创业不是唯一出路

我周围对这部片子的评价,很多都是对创业者进行赞美,表达创业魅力,立志向他们看齐、靠拢。创业犹如烟火炸开瞬间,璀璨绽放;不创业的人生好比一颗哑炮,暗淡无光。

大可不必这样,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创业。

撇开创业成功率远低于1%不说,在已有职位上做到专、精、创新,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做一个职业经理人、手艺人,能为公司解决问题,与同事一起为社会持续创造财富、价值,这何尝不是在开创事业?

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缺乏商业认知、没有创新和自我驱动、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只有对创业的执念,这样的创业者不在少数。在职场上受不了工作压力、复杂人际关系,感到无法施展、委屈、太累,相信我,如果是这个原因创业,绝大概率失败,因为创业带来的压力与复杂程度要大得多。还是在逃避,没想着去解决问题。

我们习惯了媒体报道「大学生创业获数百万天使投资」、「XX完成B轮融资3亿」、「26岁创业者身价过亿」,以为这就是主流,以为创业是实现阶级跨越最快速的通道,比中500万大奖更有吸引力。真实情况是,这些高光时刻仅占真相的百分之一或更少。

举不起来50kg的杠铃,幻想通过意志力举起来100kg,最后只能被啪啪打脸,这就是最简单的现实。所谓商业传奇,在充满光鲜、戏剧性的背后,全都是这样冷漠、客观、直接的现实搭起来的。仅仅因为这些现实太普通,没有话题点,媒体没有告诉你而已。

看见好的东西想要是人之常情,而看清自己是否喜欢、合适才最难能可贵。

片子最后,安传东再次开启创业,做了「席读」APP,网络搜索后发现已经完成800万Pre-A融资,好像一切又有了光。

对他我无比尊重,越挫越勇、从头再来的性格让人敬佩,但从商业角度讲,这不足以支撑一番事业。在完整体验那个APP后,单从本次项目来讲,只能说祝他好运吧。

以上就是我对创业这件事的几点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专栏作家#

苏佬师,微信公众号:苏佬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广告营销领域,有趣有料,深受读者喜欢,行业文章被全网几十万人阅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