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付费时代对创业者的四点启发
现在的我们已经从互联网免费时代进入到了互联网付费时代,并开始由注重流量变为注重价值、由赢家通吃到百花齐放、行业趋势细分化、注重用户体验的打造。
一夜之间好像什么都变了,你会不经意间发现什么都要付费了。
看电视剧和电影等要付费了,并且有些电影电视剧还是平台独播,为了早点看到你心怡的男明星,你不得不在几个平台都开通会员。什么也都开始涨价了,滴滴打车价格跟出租车没什么区别,碰上高峰期还要加价,再也不是以前几块钱打车的滴滴了;外卖也开始涨价和收配送费了,以前十五元吃好,现在只能吃饱了。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愿不愿意、接不接受,互联网“免费”时代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一个全新的付费时代正在加速朝我们走来。每一个时代的更替,都将意味着行业的一次重新洗牌,对于创业者来说,能否把握住关键,即意味着能否成功。
互联网从「流量逻辑」走向「价值逻辑」
在互联网免费时代,产品追求的是流量和用户,流量和用户多了起来后才可以进行流量变现等盈利操作。而在付费时代,产品追求的是用户价值,不再单纯地的追求用户数量,因为即使有再多的用户如果产生不了价值也是白搭,还白白浪费拉新费。
对此不少运营早深有感触——“一个新用户的成本为20元左右,但接近七成的用户下载后都没有产生价值,平均每10个人下载我们的App,就有近7成的费用被白白浪费掉。”
所以与其“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与其追求过多的无价值和低价值用户,不如把经费和心思放在那些能产生价值和高价值的超级用户上,毕竟“在超级用户时代,新的黄金法则诞生,Top 10%的用户可贡献普通用户5倍的价值。”
结束赢家通吃,百花齐放到来
在互联网免费时代,谁的产品流量多,它的用户数和它所占的市场份额就大,用户数和市场份额越大,其受资本青睐的程度也就越佳。而资本在一个行业一般最多只投头部的4-5个企业,行业剩下的其他公司就只能干巴巴看着头部企业拿着风投的钱,大把挥舞着支票与各种补贴吸引用户。
如此循环往复,造成了大的公司越来越大,小的公司无法生存的赢家通吃局面,正如行话“老大过得很爽,老二过得勉强,老三老四苟延残喘”。
而现在进入了付费互联网时代,用户不再是为了头部企业的“名声效应”和“免费补贴”而付费,是为了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付费,只要企业你的内容做得好,做得有特色,是用户所需要的,那么用户自然愿意付费。企业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产品的用户,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就能活下来。
垂直细分领域,创业机会更多
在互联网免费时代,大家都喜欢做大而全的平台,一方面是因为这样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用户需要,吸引到不同需求的用户;另一方面这样子做在资本市场更容易受青睐。
比如某公司是卖手机的,如果它只是卖手机,那么融资时风投会“嫌弃”它业务模式单一、抗风险弱;而一旦它把自己包装成平台模式时,那么天花板就上去了,故事也能“吹”了。
但现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要面临太多太多、各式各样的信息,有有用的,也有没用的;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
而付费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帮助大家更快、更好地去梳理和解读这些信息,从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慢慢出现了大众化平台向专业化细分产品转化的趋势,你卖你的手机可以赚钱,我做修手机的,贴膜的,租手机甚至是回收手机的产品也都能挣钱,只是挣得多与少的问题。
用户体验为王,产品服务跟上
凯文· 凯利有个一千个铁杆粉丝理论:
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者——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做原创的、传递正能量和价值的,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
在互联网免费时代找1000名粉丝容易,但是要找1000名付费的粉丝就难了。中国互联网向来盗版、抄袭成风,你今天出什么产品,立马就会有竞争对手跟风模仿;而相同的产品,你选择收费,他选择免费,用户自然会更倾向于竞争对手的免费产品。
但到了付费时代,付费实际上是将产品的选择权和付费权交给了市场和用户。你要想用户掏出口袋里的钱,你就必须要让用户体验到你产品的特色,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以用户的体验为核心,设计的产品能真真正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最好是能超出用户的预期,能够给用户带来惊喜。做出来的服务能让用户感觉到这个钱花的值,下次还要花。这样的产品和这样的服务的结合,才会让用户在万千产品中选择你,才会让用户心甘情愿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给你。
#专栏作家#
马小帅帅,互联网铲屎官,微信公众号:非著名故事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内容/知识付费类产品或者说平台,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就是时间和服务;大而全的产品已经被头部占领了,新的入局者很难说在这一方面对前者展开竞争。垂直细分领域,如果说之前没人注意,然后又做的好,也肯定会有人跟上。产品层面上实际上都没啥创新,就算有创新,其他人想借鉴也不是什么难事情。所以针对细分领域,时间是最重要的
不过真正意义上又要懂互联网企业的运作模式,又要懂用户懂市场,这样的人的确不多。也给了后来者很多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