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来”只是创业的第1步,创业者要懂得稳住脚跟“规模化”

0 评论 7000 浏览 39 收藏 11 分钟

市场崩溃、供应和分销合作方不可靠、竞争对手实力强劲,还有许多其他的外部因素,都是公司发展路上的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内部非得乱成一团。高效的组织内部架构,可以让公司杜绝内部混乱,继续寻求新的机遇,还可以让公司实现长期生存。

许多初创公司看似拥有一切——既有客户,又不缺钱,前途一片光明,却为什么难以为继?

风险投资家会说,是因为这些公司难以“规模化”。那么,“规模化”是什么意思?风投家通常会说,是“组织专业化”和“发展为成熟的公司”。这样的说明未免过于简单,未能完全概括初创公司亟需的实质性变化。

“规模化”的意思并不是说,初创公司要想实现增长就应当否定自身作为初创公司的特质,立即套用大公司的教条。而是初创公司应该意识到,没有纪律和规则,公司就会付出极高的代价:运营混乱,业绩就难以预测。

从长远来看,做好准备、把握增长、学习新的运营方式的公司,成功几率会更高。

正式地界定任务:要想“规模化”,创业公司必须……

总体来说,只要对公司起步有帮助,公司创始人就要多方兼顾。他们通过非正式渠道聘用全能型员工,这些人要扮演多种角色、承担多项责任,具体根据个人喜好和公司需求而定。在创业初期,大家热情高涨,公司规模较小,这种独特的“同舟共济”可以发挥不错的效果。但随着组织扩张,创始人面对的事务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就需要更为正式地界定和分配任务了。

当然,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全能型“元老”和专业人士之间关系紧张。创始员工在工作中学习成长所获得的能力,往往无法满足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与专业技能相关的领导职位落到外来者手中,令创业元老怨愤不已。常见的情况是,这部分人受挫离开,带走了有价值的人脉关系,以及他们对公司使命及文化的隐性理解。

要留住早期员工,让所有人一起建设性地工 作,对这种企业“生长的烦恼”有所预见并加以管理是很重要的。而关键是,要为员工培养学习型心态,提醒他们注意前方的挑战,并让他们知道专业人才可以提供何种帮助。

专业化会带来风险吗?当然会。一旦职能部门有了独立领导者,员工会因孤岛效应而产生懈怠,不再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人的部落本能会阻碍跨职能间的创意分享,因此公司必须确保各团队、各部门间有非正式的互动。公司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时,往往由于更迫切的工作需求而放弃团建活动,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发展停滞、缺乏独创性。

如欲更好地保持长期发展,公司须在支持亟需处理的工作的同时,鼓励各团队进行有益的交流。合适的解决方案不是避免产生孤岛,而是设法打通孤岛。

增加管理层次:要想“规模化”,创业公司必须……

在初创阶段,许多公司创始人怀着人人平等的理想,避免分出上下级。但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寥寥几位领导者手下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创始人依然觉得指挥权在自己手中,因为所有决定都要经过他们。然而讽刺的是,正是这样的中央集权成了瓶颈,阻碍信息流动、决策和执行,导致组织脱离控制。

身居高位的几个人无法对每位员工日趋专业化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在这样的体系中,组织目标无从问责。而员工发现,没有实质性的指示和流程,工作时很难保持专注。决策者要应付许多人和许多个项目,员工很难与之交流,就会灰心丧气。

当然,“过犹不及”的道理也适用于组织管理架构。决策层级过多,会使信息流受到限制(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拖延决策速度;还可能让员工觉得管理者不信任自己独立处理工作的能力,从而变得懈怠消极。但是,我们还要清晰意识到,引导不足同样会让员工缺乏工作动力。

用非正式的指导和反馈作为正式管理架构的补充,能保持员工的工作动力。因为非正式指导和反馈为员工培养了学习型心态,帮助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界定清晰的职务和职权范围,也使员工能在自己的职责范畴内更快地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非正式指导及反馈不会打乱流程,而是精简流程,并促进员工个人发展。员工做决定的实际权力越大,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有原则地规划预测:要想“规模化”,创业公司必须……

对于年轻的初创公司,临阵磨枪本是探索发现不可或缺的方式。然而随着公司逐渐发展,就越来越需要计划和目标框架作为指引。这样能让公司继续尝试新事物,并对动态市场做出反应,同时不忘更大的目标,继续经营下去。若无框架,临阵磨枪本质上等同于漫无目的随意发挥。

即便是在快节奏、高增长的环境中,腾出时间来做计划以及辨别、分享最佳行事方案也很重要。这样的活动很容易被认为是与灵活性和管理自主权相悖。

诚然,计划过程过于严苛,可能会引发各方争夺有限的资源,继而妨碍创新。不过,在特定框架中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制定清晰的目标和指引;系统收集和分享信息,用来分析表现并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建立处理问题的流程,不要依赖某几个关键人员制定一次性的解决方案——这些都能促进高效、明智的决策,在世界不断变化时尤其如此。

保留企业文化:要想“规模化”,创业公司必须……

企业文化,通常是吸引人们加入初创公司并留下来的一大因素。员工们克服重重困难,为把一桩羽翼未丰的生意发展成一家可以生存下去的公司,加班加点地工作。激励着他们的,是同路人的情谊,以及对重要事物的归属感。

创始人明白这种力量。他们利用组织成立第一天的情怀故事,对其进行演绎甚至神化,让每个人都认可企业文化。这种方法在公司尚小时有用,全体员工都对那些故事有共鸣,但随着更多的人加入,领导者就很难维系强大的组织文化了。

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公司发展期最重要的也许就是企业文化。公司开始规范职能和管理线条的时候,员工若能认同更大的组织,就能更好地跨界工作,自发合作,并交流公司创新所需的创意。

所以公司创业早期,领导者主要依靠传说——连轴转加班几周、自行制定解决方案——来传达核心价值观。但公司规模增大,事务更为复杂,领导者和员工之间产生距离,创始人的个人魅力和故事无法再团结员工了。

创始人该如何做呢?首先可以在公司使命和愿景书以及职位描述中阐明公司文化价值观。这样更容易识别出文化漂移,避免走偏太远。招募认同公司文化价值观的员工,并对有利于价值观的行为予以认可和奖励,有助于组织维持其价值观的活力。

规模化是个挑战,每家快速发展的初创公司都证实了这一点。市场崩溃、供应和分销合作方不可靠、竞争对手实力强劲,还有许多其他的外部因素,都是公司发展路上的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内部非得乱成一团。高效的组织内部架构,可以让公司杜绝内部混乱,继续寻求新的机遇,还可以让公司实现长期生存。

创业者会担心,我们提出的改变会泯灭那些让初创公司脱颖而出的东西:自发性、适应性和速度。这些东西的确宝贵,许多大公司也明白这一点,所以经常试图表现得更像新公司。我们并不建议初创公司抛弃那些让它们有创新力的独特之处。但趁着众人还都没有忘记为创新之舟添加燃料时去探索新天地,尤为必要。

即兴发挥和严守规定这两个极端之间,尚有一片实用的中间地带。领导者若能找到这个中间地带,就能胜过对手一筹——鉴于能够稳住脚跟的新公司寥寥无几,这一点真的至关重要。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公众号:hbrchinese)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