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闪创业那些事儿(外传)——老方讲融资
编辑导读:说起创业,必不可少的就是融资。天使轮、A轮、B轮等等,这些融资对于公司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本文作者从创业者的角度,聊聊融资那点事儿,与你分享。
清明节,风和日丽,老闪跟老方相约两个家庭一起郊外踏青。安顿好了两个孩子,女人们拉起了家常,两个老男人坐在农场的草地上,老闪让老方给他介绍介绍融资有哪些门道。
老方看着眼前的绿地小河,突然间思绪就飘到了刚踏入投行时,跟做FA的第一任女友在草地上XX的事,那会儿真年轻啊。赶紧收拾思绪,想了想还是从一些大众熟悉的基础概念开始扫盲。
老方问老闪:你对融资是怎么看的?
老闪想了想,说:我就知道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E轮、IPO(上市)这些,如果公司做的顺利,就一直融资,直到上市。我们这个网站去年拿了天使轮,今年把数据往上做一做,争取夏天谈成A轮。我一个前同事比我出来早几年,都到了C轮啦,当然也有做的差的,B轮之后没有接盘的,钱烧没了就倒掉了,老板重新回大公司当职业经理人。
老方说:嗯,那我们从这里聊起。一般我们拿融资阶段和融资金额来划分属于哪一轮融资,只是大家为了交流中好区分,但其实对于每轮融多少钱,并没有很严格的标准。比如,有的公司业务不顺利,C轮也才拿了一千万,有做的差的,可能D轮还没有B轮融的钱多,还有的公司做芯片,一期就融资几十亿,这算哪一轮呢?
还有一些公司,A轮本来想融资一千万,结果只谈到了八百万,就对外宣称融到了Pre-A,同样的,B轮想拿1亿,结果只拿到了5000万,就叫Pre-B,当然也有造假的,拿到了3000万融资,号称3亿的都有。
老闪头次听说,很奇怪:这也能造假?
老方点了点头:是啊,有的公司前面发展顺序,到了C、D轮一直探索不出商业模式来。投资人看不到赚钱的路径,就给出的估计比较低,创始人不拿钱又不行,就选择少拿一些,可是如果消息传出去可能影响到员工士气、合作伙伴信心等。不过纸里包不住火,这也就骗骗大众,根本瞒不住业内小圈子,所以一般来说很少用,即使跟投资人签了保密合同,也禁不住有心打探,被捅出来反而不好。
说到这里,老方眯起小眼睛看了看老闪:我们A轮如果能拿到3000万,也可以对外宣称1亿,打击一下那几个模仿我们的小虾米的信心。老闪嘿嘿一笑没说话,这不像他的风格。
老闪问:我们非业内的人有办法知道其它公司的融资么?
老方说,可以让一些专业网站查一查,像企查查、天眼查、IT桔子等,都有企业的工商、产品、股权、违规、投融资等方面的信息,而且还比较全,付个钱就可以了。我们业内人也是天天用,就跟大家看新闻似的。
老闪突然想到一件事,问道:咱们公司拿天使轮的时候,你那发小这么痛快就投了1000万,如果换成一般创业者,得费不少劲吧?
老方哈哈一笑:人跟人之间最难的是什么,其实是信任。融资的所有谈判条件都是在尝试代替信任。一般天使轮的时候,投资人会要求创始人有一定的出资比例,不能拿或者只拿像征性的工资,以示共同进退。还会对职业背景有些要求,比如大公司干过,或者有连续创业经验。有的行业特殊的话,要有行业资源,比如想做企业市场,那创始人一定得在行业内有不错的人脉、知名度等。如果是偏技术类的,像AI,搞学术出身的就不怎么受欢迎,创始人最好有大公司技术背景,能应付理论到落地的工程问题。当然,如果本身已经有了项目,且有一定的数据积累,那就再好不过了,风险小很多,当然更容易谈成。
老闪悠悠地叹一声,真是漫漫创业路啊。
老方点了点头:“创业是难。不过能坚持做下去的话,也有很多的正反馈,像风投进来的时候,一般也会允许创始人套现一定比例来改善生活。比如我们谈A轮融资的时候,投资人进场之后,我们就可以选择出让自己的一部分股权。只是我们现在的情况,那些钱吸引力不是很大,不如留着以后博个更大的,当然这也是投资人愿意看到的。”
老闪嘿嘿一笑,“我要是A轮全部出让然后走人,投资人会不会接受?”
老方撇撇嘴,“你还想算计他们,那是一群粘上毛比猴还精的人!国内风投火了这些年,什么没见过。每一轮的融资时,创始人套现的最大比例是要放到谈判桌上来聊,写进合同的。”
老闪突然严肃起来,说:“我在想一个问题,一直这么融资下去,每一轮投次人进来都会把我们手头的股份稀释一次,我现在90%的股份,当然说了算,可后面一直稀释下去,可能会降到50%以下。万一到时有无良的投资人乱插手公司经营怎么办?
老方揪了根草放在嘴里说,“那就让他出局。”
老闪晕了,“啊,还能这样!”
老方说:“怎么不行,你忘记AB股了么?国内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是一步步地靠着风投走过来的,创始人的股权都会都被稀释的不像话了,像腾讯、京东、美团哪个不是创始人靠着很小的股权比例控制着公司。这些现成的套路我们不细聊了,哪天你百度一下就行了。”
老闪还是担心,“那如果资本联合起来怎么办?”
老方点了点头,“你的这个问题很关键,不过一般到不了那种地步,资本是为求财的,两财俱伤极少见,但有时确实会做一些让创始人不爽的事。过去这些年,创业公司合并发生过好多次,比较有名的像滴滴与快的合并,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运满满与货车帮合并。吃人的当然开心,被吃的不一定愿意,但是长时间市场胶着在一起,投资人不断烧钱血拼,给创始人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不过一般也都是规模大到可以左右市场格局了,咱们的公司真要做到那一步,就算被吃掉,也可以拿钱退休了。”
老闪就想得多一些,“你的意思是,就算做大了,也不一定能上市?”
老方知道,老闪的梦想就是做成一家上市公司,正好提前给他泼泼冷水,“早年的时候,互联网机会遍地都是,可是风投公司入场一家创业公司之后的退出机会却只有纳斯达克,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创始人,中间谁下车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在行业竞争激烈,一个公司从创立到上市,普遍10年左右,时间太漫长了,所以选择被收购的越来越多,至少多了条退出路径不是。甚至有的连续创业者对创业起步阶段的那一套玩法很熟悉,接触的投资人多了,也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就专门靠这个挣钱。找Idea、搭团队、谈融资、把项目的数据做到一定起色之后就卖掉。当然,也有被收购之后,跟着进到大公司转做职业经理人的。”
老闪说:“嗯,我也知道一些,像优酷、友盟,被A公司收购之后,老板就都选择在A公司内部发展,其中一个现在都快成CEO接班人了。”
老闪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这么说,现在的投资人不止我们接触过的风险投资公司,那些设置了对外投资部门的大公司也算投资人的一种了。”
“对!”,老方说,“不过玩法不一样。”
“专业的风险投资往外投钱就是为了最后退出,获取更多的钱,所以都会找一些自己熟悉的领域,专注地做。有的只做某些行业,比如互联网、生物医疗。有的只做早期,像天使轮、A轮,最多到B轮,等到新投资人进来之后就选择套现退出。这种普遍规模比较小,回报也是风险高、收益大。有的则专做中晚期,最早也要C轮才开始,然后一路跟到上市,或者被收购。这种普遍规模较大,像顺为、红杉,再加上本身风投公司自己有巨大的资源导入,风险比前面的低一些,收益也不低。像我们公司,如果被这些大风险投资公司看上,有风投在中间牵线,跟他们投的其它公司在业务上谈合作就会很容易。投资,本质上就是眼光和信任。”
老闪说:“那我们A轮的时候,选风投是找大的还是找小的?”
老方不好意思地说:“找到啥样算啥样,我们各方面不差,但也算不上香勃勃。”说完又补充了下,“当然,还是尽量找大的,哪怕拿钱少一点,出让股权多一点,但就像刚才说的,可以能得到很多的隐形资源。”老方想了想又说,“对再下一轮的融资也有好处,大风投的案子,一般大家都会更愿意投。”老方打了个比方,“就算出身大公司的人,更容易跳槽找到高薪工作一样,大家相信大厂已经帮他们筛过一遍了。”
老闪说:“那我们有没有可能从大公司的对外投资部门中融到钱?”
说起这个话题,老方自然而然想到了前东家,那个国内Top2的互联网大厂。
“大公司的对外投资部门在看不同的案子时投钱的目的可能不一样,如果为了自己公司的某个业务部门服务,就是战略投资,比如,阿里收购优酷、UC,是看上了他们的流量,而自己的电商业务需要流量,入股恒生是为了给蚂蚁捞更多的合作伙伴,控股申通是为了给自己改造快递行业的思路找个试验田。腾讯投资京东、蘑菇街、美团、滴滴很单纯,都是为了不浪费自己的流量中有对应需求的用户,百度搞爱奇艺也是这个逻辑,自己这么多流量导给自己的小弟不更好么。”
“还有一种案子,接下来投钱进去是纯粹为了赚钱,这就是财务投资的逻辑了。比如,最近阿里投资VIPKID,我没有觉得业务上面有什么合作的空间。”
说到这里,老方反问老闪,“让你选的话,你想接哪种钱?”
“当然是战略投资了!”,想想微信、百度那巨大的流量,如果导给自己的网站,也不用辛辛苦苦花这么多钱了,推广小组小T那俩人可是自己的公司最烧钱的,每次看到她们的推广预算就头大,可是自己的公司没有干爹,不花钱就没流量啊。
老闪想到一个自己很好奇的事,“风投公司一般怎么投创业公司的?”
老方撇了撇嘴,很不愿意回答这种小白问题,“在自己专注的那个领域内,各种渠道找案子,分析数据,电话、邮件联系创业者,初步接触,签投资意向书,条款细则谈判,签合同,尽职调查,打钱。”
“进职调查是什么?跟我们应聘进公司时的背调有啥区别?”
“数据有没有造假,财务有没有造假,业务来往合同有没有造假,偷税漏税,哪里可能有问题就查哪里!风投也怕被骗啊。”
“哦!”,老闪感叹了一声,“拿到钱之前,可真不容易啊!”
“拿到钱之后也不容易”,老方说,“投资人可不会傻傻地一次把钱打给你,一般都是分批到账,而且带条件的,比如业务数据增长到多少之类的。有的投资人还会趁着创始人缺钱,逼着创始人签对赌协议,记得前段时间老罗创业欠了几亿债的事情么?”
老闪默默点了点头,老罗是名人,自带流量,直播卖卖货就翻身,这事放到自己身上,要是指望回大公司打工还钱,那可就难了。
老闪想起来了自己马上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A轮要开始股权激励了,这个一般是什么思路?”
老方有点头大,这个东西比较复杂,也不是他熟悉的领域,只能说见过猪跑,“我觉得先分一下核心员工、一般员工,然后按能力水平给员工定个职级,具体级别要求,可以直接参考一下BAT,再加上每个人的业绩表现,来决定发放数量。行权的话,通常都是按照在职年限,比如阿里,入职时根据级别来发RSU,分四年行权,满2年行权50%,满三年行权25%,满四年再行权最后25%,美团的也是四年行权完毕,但是每一年都可以行权25%。另外,年终绩效的奖励,一般是每年行权25%,四年行权完毕。大公司的做法可以直接参考,具体执行的细则,是发RSU还是Option,咱们到了A轮再讨论吧。”
老闪低声问老方:“有没有在这上面坑员工的?”
老方不悄屑地哼了一下,在大股东面前,别说员工,就是核心高管、小股东,真要设计你,也有一万种方法,有纠纷的时候,你不可能赢得过公司的法务团队。“还记得蘑菇街上市时,员工手里的期权大幅缩水的新闻么,再想想丁香园的CTO事件。不过一般公司业务发展好的话,也不会出这种事,资本吃肉,让员工喝点汤而已。毕竟公司做大之后,老板的江湖地位摆在那里,得讲究点吃相,否则人设崩了,对公司长期发展很不利。”
老闪一下子回想起当年网络上的那些风风雨雨……
这时两个孩子跑过来,要拉着爸爸们去放风筝,再看看两个媳妇儿的表情,对他们这种不分场合谈工作的行为,马上要发飙了,两个老男人哪敢不应。
本文由 @屋顶的闪闪星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有意思,希望能多出这种风格科普概念的文章,感觉很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