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人的出走日记:转行、开店、加薪和喜欢的事

6 评论 2224 浏览 4 收藏 20 分钟

编辑导语: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从业者”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本文讲述了四位曾经的新媒体人,从新媒体“出走”后的别样的人生经历,希望他们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在朝阳区随手扔块砖,或许砸到的就是新媒体人”。

从东三环到高碑店,每一栋深夜亮灯的写字楼窗格前,都可能坐着一位新媒体从业者。新媒体圈大多是年轻人,有人在圈里见证了新媒体行业从微信公众号演进到短视频平台霸王时代,也不断有人从圈外跳进来。

据朝阳区统战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朝阳区现有新媒体从业人员约22.5万人,占北京市新媒体从业人员总数的27%。如此计算,北京市新媒体从业总人数至少在83.3万左右。

今年初,内容编辑娜娜得到一个从平面媒体跳到新媒体的机会,对方开的薪资足足翻了一倍。“除了薪酬涨了,我还学到了一些之前没接触过的范畴。比如传统媒体逻辑被颠覆,传播方式也在更新迭代。”

放眼全球,路透社和谷歌新闻近期联合发布了《2022年新闻、媒体和技术趋势报告》,对来自52个国家的246名传媒行业领导者进行了采访。报告指出,AI(人工智能)、元宇宙、NFT(非同质化代币)正在与媒体业融合,数字化将成为未来各媒体机构、公司的业务重心。

不可避免地,新媒体传播越猛烈,爆炸式的信息狂欢时刻越多——传播方式的演变导致信息泛滥,其中不乏各类垃圾信息;而一些平台为了获取流量、追赶热度,经常 “洗稿”或发布垃圾信息。

在寻找故事的过程中,职场Bonus听到了不少“劝退”的声音:林可心,作为传统媒体出身的记者,对信源和文章内容有“洁癖”,不能说服自己留守在这种环境中,于是选择离开;周敏,毕业后在一家中型媒体公司做了两年运营,苦于数据压力,上个月裸辞;田田,因为热情和好奇在大三就提前进入新媒体实习,现在也打算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选择……

劝退声中,有四位曾经的新媒体人,向我们讲述了从新媒体“出走”后别样的人生经历。

01 进了老家国企,领导愿意听我的

峰峰,现某市建投集团品牌部运营

重庆,成都,上海,重返重庆——如今,我回到老家的国企,在里面做品牌和市场。

美剧《Mad Man》(广告狂人)是我的梦想源泉。我选修了广告学,参加学校比赛时用自己做的一个广告营销策划拿了一等奖,由此开启职业生涯。

我的起点比街边文印店地位高点——地产广告业,处于业内鄙视链最底端。

跳槽去上海时因为个人背景、语言、履历不亮眼,在数字、快消行业里没有什么竞争力,最后一家新媒体公司收留了我。

当时我们主阵地是公众号和小红书,写稿、做视频、运营都是我的工作范畴。然而中小新媒体公司其实根本不会运用新媒体:文字内容再加些照片,偶尔放几个视频或视觉动图,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篇可以在平台上广为传播的文章了。我们做的只是把放到电视上的新闻搬到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上,美其名曰这是新媒体。

但类似GQ实验室这样走在前列的新媒体就不一样,他们舍得给团队花钱,分工明确简洁,懂创意又懂运营,不管To B还是To C,他们有能力抓住用户。而达不到规模的中小公司,这个工作带给人内耗和折磨,远远高于收入成本——况且收入也并不高。

哪怕在休假,去哪儿我都得把电脑带上。来了消息立马改,没有电源就借充电宝,不到最后发稿那一刻心都悬着;有时候客户群里会有五六个人给一些互相矛盾的意见,项目做着做着对接人就变了……我甚至加了专门吐槽的群,每晚睡前群消息都不下100条。

这个情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不再追求创造力。当反复被这种负面情绪、工作压榨的时候,我只会想如何能让自己少点麻烦,少点改动。

有了这么多年辗转各地的经历,任何人问起我的建议,我都会回答:别轻易干新媒体。

我之前认识的同事基本都改行或创业。我姐夫之前是新媒体记者,现在在银行,不用再没日没夜地跑现场跑活动。

考公进入国企后,我也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总的来说,现在国企对市场、品牌的了解不算多,我在这边提出来的东西领导会觉得新颖、认可。

我们公司目前主要是做公共事业工程和交通,现在项目涉及到停车场、房屋租赁,就需要有人运营和品牌推广。像我这种从一二线城市回来,有一定经验,领导们就愿意倾听我的意见,我觉得国企领导思维开始转型了。

回到老家,我最大的感受是:本地新媒体或广告公司和本地企业是割裂的。比如三只松鼠,它不会去找本地公司,只找一线城市的公司帮它传播、公关和宣传。现在老家做新媒体的,都是当初做论坛和纸媒的人,他们走的还是传统路线,还是传统思维模式,但他们一直占据着这个蛋糕。

新媒体是否值得,也要看遇到的公司:有些公司可能自己都没搞清楚要干什么,张嘴就让你写一篇多少曝光度的稿子,完成多少流量。说真的,碰到这样的,就赶紧跑吧。

02 做了品牌,薪资比以前翻一倍

丁一,现某家居公司品牌策划

我第一次喝星巴克是在十八岁,对于普通家庭出身的我来说,是值得拍无数张照片记录的时刻。

当时不曾想到,几年之后,我会赢得给它做品牌推广的机会。如果我没有跨进新媒体,可能永远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半路出家,摸爬滚打,是我最初在这个领域里累积经验的方式。小公司、没有培训、没有引导,无法忍受的我辗转去了一家资讯类APP,在区域融媒体部门做出镜记者和活动直播,后来又在本地头部的新媒体公司担任地方生活号的编辑。

新媒体公司氛围轻松,主要就是探店、拍摄、写文章。但渐渐我发现,不仅是我们,包括其它同行,很难再接到公众号的广告了,文字类公众号的整体营销,在走下坡路;再加上现实因素,急需更多的薪酬和更有前途的工作,考虑了半年,我辞职了。

我当时很迷茫。在咨询了朋友、上网扒了很多经验分享后,我决定先尝试电商文案策划。

我运气不太好,还没转正,公司就裁掉了整个品牌线,我的文案策划工作刚开始就结束了。但庆幸的是,当时的领导非常有经验,他教给我很多关于详情页文案策划的知识,设计搭档也分享了很多案例。尽管时间不长,但我们很合拍地做了一些作品,有了不错的作品集,使我直接入职了一家在行业内口碑很好的甲方公司,继续做文案策划。

现在我还在这家公司工作,但是岗位已经转向了品牌文案策划,基础薪资比在新媒体行业时翻了一倍。领导觉得我已经有了充分的品牌感,也有创意,可以往更广的方向走了,我的转型应该也算是成功告一段落了。

电商文案策划比较局限,只要有合理的逻辑,合适的带货语言就行,整体要求不高;品牌策划范围就广得多,品牌介绍、故事、手册、PPT、各大社媒平台、营销活动、包装等等都会涉及到。同时对文案要求很高,不仅要写得好,主要还得契合品牌调性。

我的搭档在国外长大,进公司没几天,看看资料就把握住了品牌特点。我这种天资差点的,就更得花心思琢磨:我狂看品牌之前的东西,参考老员工们做的设计……慢慢摸索、打磨,最后渐渐就找到路子了。

不过就是多花点时间,只要有心,赶上别人很快的。

品牌策划对于纯文科生来说算是比较容易上手、且有一定发展力的岗位了。随着你对品牌和行业的理解不断加深,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薪资也会稳定向上走。

如果你的新媒体运营工作杂乱无章、日常工作碎片化,那就真的需要转变了。这个行业还在发展,但是当你的日常工作始终是低门槛、高重复度,你很快就会被刚毕业的实习生取代。

03 厌倦了当小编,淘宝买课转美工

Jade,现某天猫商铺视觉美术设计

我做新媒体时没有太强的信念感。

我们只是一个工作室,在公众号刚火起来的时候,政府外包给我们做当地官方资讯类公众号,主要就是发布一些地区新闻、政府咨询类的文章,留给作者创作的空间很小。

根据公众号定位,时效性排在第一。我每天都要赶热点,过年也不能休息。因为是政府的项目,发稿之前会一层一层审核,十几个人一轮下来,下午三点写好的稿件,晚上十二点都不一定发得出去。

很多行业,如果大环境就是一个很忙很累的状态,没有梦想和金钱,很难支撑下去。即使我用一年时间给公众号涨粉四万,我也无法再坚持了。

在淘宝买了几百块钱的课,自学一个多月后,我勇敢地投出了第一份美工视觉向的简历。

27岁,工作四年,靠着之前运营得还不错的公众号数据和基本的美工设计技能,我成功转行。

现在工作其实忙多了,也累得多,但我就是很享受。现在薪资和之前做编辑基本持平,跟北上广比不了,但基本也是二线城市平均水平。别人一直说工作第一要义是赚钱,话虽没错,但我觉得人不能只对金钱趋之若鹜。

我碰到过很多人专业背景都比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强太多,我也不自卑。我认为做设计不能光靠类似模板那种东西,不能说领导过稿了就可以了,外部环境对我没要求就不要求自己了。尤其是像我非美术视觉专业出身的,更要自我激励:色彩、字体、构图都是我今后打算学习的领域。

靠着基础技能入行是我幸运,但入行之后,还有一系列新东西等着我。

视觉美术这类技术岗位的升职机会没有管理岗多,我能看到的、在公司内部的天花板就是设计部的总监。但我不确定我会不会一直待在公司里,或许也会尝试跳出来自己接项目、开工作室、创业……

我的人生态度就是这样,做自己喜欢的,一定要工作的话,为什么不选择让自己开心且有价值的工作呢?

04 开一家小吃店,掌握工资与假期

林琳,现美食行业创业者

在曾经每一次冒出想出去旅游的念头时,我都忍下来了:因为我得等着发工资、请年假。

新媒体刚起步时,我就入行了。我写过本地生活、美食专栏;给品牌写过文案;也做过推广、运营。我个人偏好非虚构写作,可一直没有机会实现。

那几年最大的感受是虚浮。因为我每天都在不间断输出一些很表层的东西,没有什么输入的时间留给自己。拿的都是别人的观点,改头换面一下又发出去,我觉得自己也算是某种“垃圾信息”的制造者。

这是新媒体的一个弊端,作为从业者、作为对内容有要求的人,我不太能说服自己认同这种生活、工作方式。

还没跟工作和解,我眨眼就快三十了。年龄门槛让我意识到,想要做什么得赶快了。于是在疫情爆发后的第二年,我毅然决然开了一家小吃店。

(朋友在帮忙做喷漆,受访者供图)

刚开始很多人劝我不要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创业,不要轻举妄动,千千万万做生意的小个体户们因为疫情而倒闭,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但我反过来想,疫情期间门店租金降了很多,比较好压价,也是一个机会。我评估过,在成本大大减少的基础上,即使最终失败,这个结局也是我能承担的。

前期筹备是很辛苦的,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我也没有多的钱投入宣传。刚开始迟迟不见好转,不断往里贴钱却没什么回报。我确实着急,还去做兼职贴补家用,也会偶尔怀疑这条路到底选对了没有,但我安慰自己:已经有勇气踏上这条路了,再坚持看看吧。就这样不咸不淡坚持了一年之后,突然生意就有了起色。

疫情带来的影响是持续的,从去年底到现在,长时间停工闭店过两次,现在我也在考虑暂时将店关了,再去市场上学习、选品,将店铺做些升级再回来。

我现在还在学习做一些木工。

创业最大的好处是,我可以把时间、金钱、精力花在喜欢的事情上。

05 职场Bonus

我们除了想给读者朋友们展示新媒体一线从业者们的“自救之道”,带来职场择业灵感之外,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在不断有人离开新媒体行业的同时,也不断有人想跨进来?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显示,媒体深度融合逐步走向战略机遇期和关键窗口期。在未来,新媒体领域会迎来新的红利口。

5G和区块链技术将使媒介与内容再度融合,人工智能推进媒体智能化。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智能云剪辑师”、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AI云剪辑”功能,中国网推出“AI内容辅助生产平台”等,直接提高生产、传播效率。

全国各省份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在纷纷挂牌中。去年,网信办称已超过2400个县拥有了自己的融媒体中心,它们也在渐渐成为基层主流舆论阵地。

直播和视频,在过去数年间的发展,也为新媒体发展奠定了新形式基础。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6.37亿,占网民整体的63.1%。

一份工作能给你带来什么?如何判断这份工作值不值得继续做下去?薪资、成长空间、新技能、社交圈……当然,这些都是必要考虑的因素,但职场Bonus认为:“选择大于努力”,如果我们能准确找到判断工作、行业未来走向的方法,我们就能享受风口带来的职场红利。

再会预判的人,也要修炼好自己的本职能力。你看到别人抓住风口一跃而上,你看到别人毅然决然转行成功,却未必看到他们在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

最后,职场Bonus也想说,不论是否以追寻职业红利为导向,面对选择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追求的优先级。

祝愿每一位年轻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文中受访者峰峰、丁一、Jade、林琳均为化名)

 

作者:张瀚锐;编辑:陈桐;整理:赵恬静、丁紫艳;公众号:职场Bonus(ID:ZhiChangHongLi),职场看红利,事业不焦虑。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sGmXbQuRlK4RDniRmiVo2A

本文由 @职场Bonus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谢作者的分享让一名普通人站在新媒体人的角度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创业也好,工作也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找到人生方向很重要。

    来自河南 回复
  2. 这体现了新一代人的职业观吧,不管怎么样,做得开心最重要

    来自河北 回复
  3. 只要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并且适合得工作,都是值得欣喜和快乐的。

    来自江苏 回复
  4. 让自己开心的工作才能充满干劲,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也很重要

    来自河北 回复
  5. 不管是不是做运营,最重要的是坚持啊,我一定会坚持自己的选择的。

    来自河南 回复
  6. 能找到自己喜欢、热爱并不计得失的事情真的很幸福

    来自陕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