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学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了,因为你永远也学不会!

1 评论 4670 浏览 9 收藏 23 分钟

稻盛和夫的一生,融合了哲学和禅学,开创了一类全新的创业家精神和经营管理流派,然而,他传播的经营哲学却几乎没有在企业上复制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本文作者从4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稻盛和夫的理念和经营哲学你永远学不会,一起来看一下吧。

8月30日,90岁的稻盛和夫去世了。

稻盛和夫一生很传奇,他曾创造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京瓷、第二电电KDDI),78岁时让破产的日航起死回生;他创建的“阿米巴”经营法曾为众多中国企业效仿;他的《活法》中文版销售超过150万册;退休时,他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

稻盛和夫一生很伟大,他融合了哲学和禅学,开创了一类全新的创业家精神和经营管理流派,如「利他主义」,「阿米巴」,「意义」等等。

然而,他信仰、传递、传播的经营哲学很美,却几乎没有在任何企业上复制成功。

为什么?

1991年,著名管理学家约翰·科特(John Kotter)曾撰文认为:稻盛和夫是用个人领导力和企业文化,在保持以阿米巴为特征的利润中心的自主性的前提下,消弭其所潜在的利益冲突,科特将这种模式称之为「文化性控制”(cultural control)」。

「文化性控制”(cultural control)」,能有几个企业家具备这样的魅力和能力,更何况正在进入的是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开放的数字时代。

就中国来说,神话稻盛和夫的中国管理界和企业家们,甚至都没有了解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底层,没有洞察到「领导」和「管理」的本质,就匆匆学习,复制,谁又能成功?

品牌猿借《有限与无限游戏》、《部落》等书中观点,重新解读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和心法,聊聊为什么稻盛和夫的理念和经营哲学你永远学不会。

01 没有「禅学」的哲思,你永远学不会

大部企业家和创业者都不懂「禅学」。

禅学的核心是什么?精神修行,内心觉醒和开悟(品牌猿的皮毛理解)。

稻盛和夫做了什么,他继承了日式禅宗,将「修行」与「工作」关联在一起。

稻盛和夫认为,磨练心灵不一定要特地去寺庙坐禅,不一定要上深山击瀑布, 让精神专注投入到眼下的工作,就是精神的修行。

在他看来,他的经营哲学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一本人生「修炼」的手册。

这点,在乔布斯「改变世界」的身上已经被完美地展示。

这点,同样也在李宗盛的《致匠心》里可以听到;在小野二郎的寿司里可以吃到;在樊锦诗的“我心归处是敦煌”上可以看到。尽管他们都不研究禅学。

没有对禅学的理解,那些著名的「鸡汤」就是「鸡汤」。

“当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人就能触及所谓的‘宇宙真理’。”

“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取代的精神修行。”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

  1.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 要谦虚,不要骄傲
  3. 每天反省
  4. 活着,就要感谢
  5. 积善行,思利他
  6.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那份专注,执着,坚守,热爱,那份找到自己人生意义的使命感,才是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基础。

如果无法从自己的事业中寻找到使命感,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如果仅仅为了「要做一个能活102年的企业」,为了自己家族「父女传承」的延续,为了个人的荣耀和头衔,为了赚钱,你就不需要去学习稻盛和夫了,因为你永远无法理解和学到。

跳出禅学,在《有限与无限游戏》中的表述可能更接近现代人的理解。

无限游戏的参与者开始工作,并不是为了将一段时间用工作来填充,而是为了将一段工作用时间来填满。

工作不是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打发时间的方式,而是产生各种可能性的方式。

工作并不是抵达一个被期望的现在,然后攫取它以对抗一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是走向一个本身具有未来的未来。

——《有限与无限游戏》

02 没有「利他」格局,你永远无法学会

又有几人真正具有「利他之心」?

1. 何为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

「利他之心」贯穿于稻盛和夫的人生和商业哲学始终,他反复强调“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会好转。宇宙中俨然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心》

何为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

“人所能拥有的最为崇高、最美丽的心灵就是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是有时候牺牲自我也要为他人尽力之心”,这样的心就是“利他之心”(善意的动机)。

稻盛和夫在超过半个世纪的企业经营岁月中,凡是能够确信是基于利他、发自“善良的动机”的事业,最后无一例外,都能获得好的结果。

比如他在创办通信企业之前大约半年的时间里,每晚都会扪心自问“参与通信事业,真的是出于善意、出于正确而纯粹的动机吗?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名声吧?连一丝一毫的私心也没有吗?”

直到他坚定不移地确信“自己确实没有私心,动机良善”,他才决定创办通信企业,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

要注意的是,稻盛和夫认为,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和个人,「利他之心」无须一下子就上升到“为了国家”“为了社会”等宏伟高尚的理念。

如果有家庭,首先就要做一些让家人幸福的事情。如果在工作,就要为职场同事、为客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还要尽可能为自己所在的街道和地区做有益的贡献。

2. 你真正能做到「利他」吗?

当你推崇和推行「利他主义」的时候,先问自己能做到几条?

比如京瓷的「敬天爱人」。

京瓷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的?

稻盛回答说:有人说我们京瓷有技术,有人说我们有资金,有人说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在经济大潮中诞生了,其实都不对。

京瓷之所以五十年不亏损,是因为我们有正确的经营哲学,这种哲学为全体员工所共有。

京瓷强调在「敬天爱人」的理念下从事经营活动,以此建立了全员统一的企业价值观,成为企业良好运行的基准。

想想看,你真的敬过「天」吗?你发自内心爱过「人」吗?

其实类似道理哪里都有,为什么要学习他的呢?

比如稻盛和夫的「12条经营理念」。

包括以心为本的经营、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遵循原理原则、贯彻顾客至上主义、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贯彻实力主义、重视伙伴关系、全员参与经营、统一方向、重视独创性、玻璃般透明的经营、树立远大目标。

最容易落地的「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全员参与」和「玻璃般透明的经营」,就中国企业现状和企业家现状来说,能做到的可能只有一手之数。

再比如稻盛和夫的「阿米巴」。

“稻盛和夫版阿米巴”虽然计算每个阿米巴创造的价值,但公司不以这个价值来作为阿米巴经营者收入分配的考核依据;而“利他主义、敬天爱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义利合一”等稻盛哲学,这是阿米巴中从上到下宣贯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市场,阿米巴在落地本土规划小经营单位的同时,还引入了收入分成、竞争机制甚至股权激励的杠杆,来激励管理者和员工。

通过导入分利机制和竞争机制,某种程度上可以更好地解决内部市场化经营团队的活力问题,但面对“如何形成合力”等组织长远发展的问题上,弊端也日益显露:内部定价落不下去、阿米巴之间恶性竞争、相互抄袭、短期主义、各种内耗……

事实上,这样的阿米巴更多是“去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中国式阿米巴”,是以市场为导向、物质驱动的自主经营。

“稻盛和夫版阿米巴”则是以追求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心学”为主的自主经营,二者核心价值观完全不同。——《争议“阿米巴”:为何中国落地难》

所以,当你打算学习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学习他的“弱化物质驱动,强化管理哲学”,学习他的阿米巴,请问问你自己,你能把员工当作伙伴而不是工具吗?

如果你无法具备稻盛和夫的「利他之心」,那就不要再学他了。

3. 当然,「利他之心」也是可以“打折”和“重构”的:

一个企业只要为用户着想,也是一种「利他之心」:

  • 彼得·德鲁克的「任何商业行为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客户」。
  • 克里斯坦森的「专注用户进步」。
  • 微软——「赋能全球每一人每一个组织」。
  • 7-11——「为顾客提供便利!」。
  • 亚马逊——「致力于成为全球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品牌,开始注入和植入「利他/敬天/爱人」。

当然,他们不叫利他,而叫「共益」:

  • 宜家——「我们的愿景超越了家居用品本身。从采购原材料的社区,到宜家产品让顾客过上更可持续的居家生活,我们希望我们的业务对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 innocent(天真)果汁——「我们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健康。我们的使命是到 2030 年实现碳中和,将我们利润的 10% 捐给慈善机构,并在我们的饮料中装满来自大自然的好东西。」
  • Allbilds(羊毛和椰子原料做的鞋)——「自然给予的使命,用更好的方式创造更好的产品」
  • 三顿半——从2019年开展的一项长期的空罐回收计划——「返航计划」(将散落在星球的咖啡空罐进行回收),一年两次,已经持续了5季。
  • 多抓鱼——我们相信「真正的好东西值得买两次」,希望通过自然生态友好的消费模式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 好瓶HowBottle(用塑料瓶打造潮流单品)——「致力于用美好商品的方式,来介入解决一次性塑料问题,同时以产品为媒介,传递可持续生活理念。」

这些企业和品牌会把社会,经济、政治等目的成为存在的核心,把产品、服务等商务当做筹码,他们以专注“某个事”——「去发现有没有可能用商业工具来修补社会」

品牌会把「做好事」作为品牌的DNA,做好事」是每一天切实行动,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等企业壮大后再去「做好事」。

因此,「利他之心」刻意地理解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那就狭隘和偏颇了。

03 不懂「领导」和「管理」的本质区隔,你永远学不会

有一点必须意识到「领导」和「管理」是有本质区隔的。

在精读《部落》,再对照那些乔布斯、任正非、贝索斯、马斯克、张一鸣这些创新企业家的实践,你会发现,所谓的「管理学」和「管理哲学」,实实在在应该被淘汰了和升级了。

1. 「领导」和「管理」有着本质区隔——「变革」

1)领导者关注的第一件事是如何使企业和公司更加坚固。

2)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 领导者有追随者,而管理者只有员工;管理者制造产品,领导者实现变革。
  • 管理就是整合资源去完成运营目标;而领导则是实现你所认同的某种变革。
  • 管理者是悲观主义者,因为他们已经看到并且相信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而领导者,则充满希望。没有希望,工作就没有前途。
  • 普通的思想和普通的努力不会诞生领导。因为我们总是感觉差不多就行。而领导则需要一些特别的东西,需要一呼百应的行动,以及人们值得为之奋斗的理由。

3)「领导」的本质——「变革」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乔布斯,马斯克,贝索斯,任正非,张一鸣,他们不是在变革就是在变革的路上——他们从未停止变革,也从不停止创新。

  • 张一鸣认为,他的每一次创业都是渴望:“我与其他人是不同的,选择一个项目的出发点,主要看这个项目有没有机会做有挑战的事,以及这个生意是不是有挑战性,以及它能不能给很多人提供价值和便利,而不是用赚钱来衡量。”
  • 马斯克说,“我是一个自由意志主义者……我的理论就是,设计、技术、执行,整合到一起,把它们打包起来,以一种人们很少能够做到的方式融合起来,关键的是你对这个组合非常有信心,甚至会去疯狂地冒险。”
  • 贝索斯发明了两个词:Dayone (创业起步的状态)和 (Daytwo:功成名就的状态),为了提醒自己,贝索斯甚至把办公大楼命名为 Day one,“每天我进到这个楼的第一步,看到的是这是我贝索斯的第一天,这是亚马逊的第一天。”他说,“你的终点一点儿也不重要,你的起点才重要,公司必须永远保持在Day1状态上。”

你,时时刻刻在变革吗?

岔路口立着一块路牌,一个方向名为胜利,另一个方向为满足。

如果选择一个方向,你要选择哪一个?

如果选择胜利,目标就是赢,当我们冲向终点时,将会体验到刺激、欢呼与荣耀,然后一切结束,曲终人散。

如果我们选择满足,旅途漫漫,必须谨慎地踏出每一步,永不停步,一往无前,众人聚首,一路同行,当我们生命终结时,在满足之路的同行者,没有我们,也将继续前行,还将激励更多人与之同行。

——《无限的游戏》

2. 领导的秘诀( FOLLOW IT)——「做你相信的事情」→「勾画未来」→「设法达到」

1)将共同的兴趣转化为一个充满激情的目标,一种对变革的渴望。

京瓷从创业之初就提出:”首先要做西京第一,然后要做京都第一,接下来做日本第一、世界第一的企业”。不断描绘这样的梦想,并始终坚持不懈地付诸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京瓷。

描绘远大梦想,并用一生来追求这个梦想。这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人生也会因此幸福快乐。

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2)领导者围绕他们的目标创建了一种文化,并将人们带入这种文化。

3)提供可促进成员交流的工具。

4)促使部落壮大、吸纳新成员。

  • 接受多元化,引领同你有一样价值观的人去梦想之地(promise land)。
  • 管理者杜绝出现不正常的人,这就是他们所做的;伟大的领导者热衷于寻找离经叛道者,并使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 伟大的领导者不试图去满足所有人。不用争取所有人:选择你想领导的部落。不要说服一个不同的团队,而是吸引一个想要追随你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世界观正好符合你所释放的信息。

3. 你具备这些「领导者」特质吗?

京瓷哲学中有一条叫做:“成为漩涡的中心”。领导者在工作时必须把周围的人卷进工作的漩涡。

所谓漩涡中工作,意味着自己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争做核心者、影响者与布道者。

在《部落》中被归结为以下领导者的特质:

  • 领导者挑战现状。
  • 你的管理不能没有知识。你的领导不能没有想象力。
  • 领导者对他们将要去改变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 领导者用魅力(以各种形式)吸引并激励追随者。
  • 领导者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 要用足够长的时间来赢得部落的尊重和认可。
  •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而不是我。
  • 利己主义不会成为领导.”伟大的领导者不想被关注,而是利用关注.他们利用它来团结部落并增强使命感.”
  • 掌控、权力、机灵或连接,不是成为领导者的必要条件。你需要的是去承诺。

…..

那么,请来个灵魂三问:

  1. 你每天都在思考「变革」吗?
  2. 你是「管理」,还是「领导」?
  3.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而不是我」?

甚至当你使用「管理」这个词的时候,已经注定你无法学会他。

04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是开悟的,是无法模仿和学习的,更不是跪拜的

想想对稻盛和夫推崇备至的那些企业家,任正非、张瑞敏、马云、孙正义,他们的企业和企业精神中哪里有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影子?

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构建出了独一无二的经营哲学:

比如任正非的“灰度”:

  • 任正非说:“决策的过程是灰色的,所以决策层必须有开放的大脑,妥协的精神,这样才能集思广益。但越朝下,越要强调执行。高层决策忌快忌急,慢一些会少出错。基层却要讲速度,讲效率。”
  • “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度,是十分难掌握的,这就是领导与导师的水平。”
  •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不能灰度;“厚积薄发,压强原则”不能灰度;“自我批判,保持熵减”不能灰度;“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也不能灰度。

不同而又胜出。

最后,请你不要学习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了,因为你永远学不会。

专栏作家
品牌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公众号:品牌猿创(ID:brand-yuan),新商业生态的窥探者,品牌战略顾问,专注品牌创新与进化。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无用即有有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