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过失败后的一地鸡毛,我总结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几点思考

2 评论 4728 浏览 3 收藏 12 分钟

传统企业如果想成功转型,可以选择怎么做?可能不少企业都会结合互联网思维来进行战略布局。可是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才是传统企业转型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互联网思维?哪些因素,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必备的?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只要和互联网扯上关系的企业,估值都会比传统行业高出一大截。做一个打车APP,自己没有一辆出租车,估值过百亿,一家做二手车销售的APP,只卖出2辆车,估计就已经过10亿。

这让很多传统企业陷入一种互联网焦虑:如果不做点和互联网沾边的业务,就要被时代抛弃一样。

一时间,大家招式百出。头部的如万达,拉上百度和腾讯,做了一个飞凡网。中小企业主的也找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人才,做网站、做商城、做APP。

行业一片(虚假)繁荣。

若干年过去了,估值过10亿的二手车APP,现如今仅估价只有8000元。王总的飞凡网也关闭了,并没有达到期望的小目标,反而是砸进去不少小目标。

当初被奉若圭臬的“互联网思维”,逐渐被拉下神坛。现在回想,小米雷总总结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是互联网思维吗?传统企业就不配拥有吗?

“互联网的下半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天才的概念。帮助那些患有“互联网焦虑”的企业缓解焦虑,可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互联网,究竟可以帮助我的企业做哪些事情?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是做网站吗?是做商城吗?是做APP吗?是做小程序吗?

经历过互联网上半场的浮华,目睹过各种转型失败后的一地鸡毛,笔者总结出四个数字化转型必备的关键因素。希望对于你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一、分解业务流程,确定转型切入点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的第一个陷阱,就是一味追求大而全。都想要,结果都做不好。一定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切入点。先在一个点上做深做透,然后逐步推进。

把业务拆解成最小颗粒度,仔细分析自己业务模式中的痛点,然后找一个最需要解决的点入手,逐步迭代。

从小处着手的好处有两点。

1)团队聚焦在一个很小的点上,才更容易做出效果。大而全的推进方式,会拉长产出周期。一下上线一大堆功能,万一不适合自己企业怎么办。掉头成本很高,试错成本很高。

2)快速地产出效果,可以给团队很大的信心。转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怎么样?在结果出现之前谁都不知道。聚焦在一个小点上,把一个点做深、做透、做出成果,会给团队很大的信心。尝到甜头后,对于后续的项目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反,如果迟迟看不到结果,不管是执行层还是管理层,或多或少会出现“焦虑”的情绪,在焦虑情绪下,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是不高的。整个团队非常容易陷入一个越焦虑越做不出成绩,越做不出成绩越焦虑的恶性循环。跳不出来,直至转型失败。

二、转型节奏

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另一个陷阱就是找不到转型节奏,一会儿这个,一会做那个,各阶段的工作之间没有关联性,最后感觉做了一大堆东西,但是最终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且还把团队搞得怨声载道。在一个错误的节奏里,参与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会不舒服,不开心。最终的转型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找到一个合理的转型节奏,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1. 理清事情的先后顺序

梳理事情的先后顺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很难的一项工作。

  • 首先你需要了解功能都有哪些?通过对业务模式的拆解,罗列出转型需要的功能点。尽可能的把业务拆解成最小颗粒度。
  • 然后根据每个功能点的重要程度,开发周期、落地难度、以及各功能点之间的依赖程度来进行排序。

在实施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人对所有事情以及事情的先后顺序了如指掌才行。这个人可以是老板本人,可以是项目负责人,可以是产品经理,都可以,是谁无所谓,要保证一定要有这样一个人,并且给他足够的推进项目开展的权力。这个人发挥的作用我们在下面互联网团队这个部分再讨论。

2. 推进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不要为了一味地赶项目进度,而让团队一直处在紧绷的状态之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发生于忙中出错的概率,前者比后者要高很多。

举个例子,盖房子垒砖头,加会班就可以把一面墙垒好。只要不睡着,跟着铅坠垒,一般不会出错。写代码,如果一个逻辑写错了,会让干扰到之前所有的逻辑。一不小心都有可能把整个项目搞瘫痪。最终得不偿失。

做到张弛有度,紧急的时候紧急,舒缓的时候舒缓,让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适应项目的推进节奏,大家处在一个舒心,开放的状态下,效率自然会提高。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采用高压的方式来带领团队,最终的结果产出都不尽如人意。不是产品功能漏洞百出,就是团队极不稳定。补漏洞和更换团队成员的成本,足以覆盖掉之前赶的那点儿进度。所以,如果没有足够有力的激励制度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建议不要采用这样的方式。

三、战略定力

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执行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很多纠结,很多不尽如人意。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并不是能力,而是定力。那种在困难重重之下,仍能牢记初心、坚定方向的定力。

或者看了一篇数字化转型的文章,或者听了某个陈教授的课程,或者看到身边朋友企业的转型成功的案例。老板产生了自己企业也要数字化转型的决心。

但光有决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想清楚几个问题:

  1. 转型所达到的目的。
  2. 转型可投入的最大资源。
  3. 预期的产出周期。

在转型推进过程中,在成果出现之前,你看到的只有成本,只有投入,还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打退堂鼓,再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区,毕竟在传统行业积累了这么多年,不管是财富、人脉、社会地位都可以让自己舒舒服服的生活下去。干嘛折腾这档子事儿呢。

当初刘强东“力排众议,重仓物流”,造就了京东核心竞争力。Jake马每年10亿投资云计算,奠定了阿里云亚太第一的领先地位。2017年初,在短视频盈利模式尚未清晰的情况下,抖音给投放部门的任务是三个月烧掉20亿的推广费。这种超强的战略定力,在转型推进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四、转型团队

想清楚,想明白,下面就是实时落地了。千军易得,良将难求。下面探讨一下转型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角色。

1)管理层

转型过程会涉及公司多个部门,有时候还会公司流程和组织的变更。打破原有的旧习惯,建立新习惯,需要公司高层的推进。其次如上文所说,在遇到问题是,需要来自公司高层的支持。

2)项目经理

暂且这么称呼。这个人需要对公司业务流程有充分的理解,同时懂得互联网产品、开发方面的能力。对于转型需要的产品以及产品开发迭代的节奏,做一个全局的把控。

这个人可以是公司的员工,也可以是项目实施方的人,他是转型项目推进的节拍器,及要保证做对的事情,又要保证团队的工作节奏,同时负责产品的落地培训。这个人的靠谱程度,直接决定了转型成功的概率。没有这个人,就高新聘请,这个人的能力不够,就花钱让他成长。

3)技术架构师

项目是迭代开发的,各功能模块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技术架构师在做技术的基础服务架构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的延展性。这部分的工作由于专业性很强,不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外面看都是一辆玛莎拉蒂,架构好的,百公里加速2s,架构不好的,可能都跑不到一百公里。卖给一个外行,可能会是一样的价格。

有了这三个角色,再配以一个执行团队,相信项目推荐可顺利进行。

五、小结

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先找好一个切入点,再有一个靠谱的项目经理来把控整个项目的推荐节奏,加上管理层足够的支持,转型成功,指日可待。

在没有以上这几点,就开始风风火火地做网站、做商城、做APP。即便是曾经的首富,又能怎么样!

专栏作家

原木森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用户增长相关的逻辑、方法和案例分享。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切入点的把控很重要,不能急功近利想一出是一出,数字化转型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做。

    来自中国 回复
  2. 写的不错,但大多数都是急功近利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