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小团队草台班子的管理方法论,我亲自实践版

刘玮冬
1 评论 4928 浏览 32 收藏 29 分钟
🔗 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四个方向:专业线、管理线、项目线和自主创业。管理线是指转向管理岗位,带一个团队..

创业团队在初期起步毫无疑问是艰难的,在员工体验与业务稳定上如何平衡?以及如何培养员工,在做决策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作者的答案或许能给你一些帮助。

各位读者,咱们今天不聊业务,聊聊创业小公司,聊聊草台班子的团队管理。

那在聊之前,我先纠正这方面的一些误区:

第一个那就是咱们创业,一定要业务和管理两手都要抓。

业务主要帮助公司活下来,生存下来,而管理呢,则是带领团队稳定的支撑业务,保持业务有序进行,帮助公司发展壮大。

那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创业之后呢,就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公司太小,只抓业务,不抓管理,结果就造成公司业务一旦出现一点问题,老板就很着急,骂员工,吼员工,管理方式很粗暴,天天东搞西搞,最后员工纷纷离职;

员工离职之后呢,又得重新招人,各种动荡,业务又开始变得不稳定,老板更焦躁,天天反思为什么招不到人才,员工呢,也是天天心理骂老板SB,小公司果然还是不能待,最后老板心灰意冷,裁掉所有人,自己干,重新变成了个体户,也失去了公司做大的可能。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公司小,就不注重管理,公司业务的稳定和发展,都是要靠好的管理去支撑。

那第二个点呢,就是关于团队管理的内容,相信大家看过很多书,很多理论,很多课程,有些朋友也在大公司经历过很专业的培训,什么周报日报,OKR,KPI,360度环评,性格分析,二级管理,绩效考评,员工心理评估等等。

但我亲自实践下来,我认为很多手段不一定适用于咱们3~10人的创业小公司,因为这时候公司很小,老板的管理半径完全可以覆盖,可以点对点的直接指挥,你去用大公司的管理方法,反而会把事情搞复杂化。

其次呢小公司业务很不稳定,数据指标,增长关键因素时刻在变。可能这个阶段你希望员工承担这个指标,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业务不顺,就发现这个指标完全不重要,为此设的各种考核统统作废,搞来搞去,员工就懵逼了,倒不如以灵活性为主,指哪打哪,所以整个管理就要弹性一些,抓大放小,反而会适合咱们创业小公司每天朝不保夕的生存环境。

那接下来我们进入正文。

首先创业小老板要贵有自知之明。

那想做好咱们创业公司草台班子的团队管理,首先各位小老板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就是我们大部分创业公司,是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的。

因为咱们公司小,薪资也不高,发展空间也不明朗,办公环境也不是特别好,做的业务也不是特别大,公司还随时都有可能死掉。

所以那些海龟,985,211,一本的那些优秀人才,白领精英,是不会来咱们公司应聘的,甚至二本,三本,大专生,也不愿意到你这样的小公司来工作,或者来了之后,他们只会把这里当成一个跳板,一有风吹草动可能就跳槽走掉。

所以各位老板最好在创业前,能积累有一些人脉资源,有一些好兄弟,好姐妹,好同事,在你创业之后可以支持你;

或者让你自己有一些独特的个人魅力(比如说我),可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追随你,不然得话,你在公开市场上招聘的人,一定就是普通人,普通员工。

不过换句话来说,普通人怎么了?普通人同样也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优秀的员工。

所有那些成功人士,都是从普通人开始,经历一层层难关才成为优秀的人才,所以各位小老板,小创业者,也不要抗拒普通人,不要瞧不起普通员工,而是要学会挖掘出普通人中的好苗子,培养他们成为优秀人才,以及留住已经成为优秀人才的普通人。

一、招有一定经验的踏实者和没有经验的干劲者

那咱们小公司招人,我觉得学历什么的其实并不重要,既然大概率招的都是普通人,那就英雄不问出处。

我一般喜欢从有1~2年工作经验,踏实稳定;

或者没有相关经验,但简历看起来蛮有趣味,蛮有干劲,蛮有闯头的应聘者里面招聘。

你问我为什么不招工作经验年限更久,或者更加有经验的人?

难道是我不想么?是我招不起啊!

我要招的起,他也不愿意来啊。

但凡在某个领域有3~5年工作经验的人,谁会屈尊来一家朝不保夕的小公司呢?

总之要么你有一定的经验,但经验不多;要么你就是纯白纸,没有经验,我带你,教你,留住你,总之这两类人,薪资都不会太高。

所以写到这,我想在这里重点强调下:

就是小公司的老板,既要能通过业务赚钱,也要学会赚员工能力升值的钱。

这个员工到你公司,啥也不会,你带他半年,会了很多东西,成为了有经验的员工,你就可以赚到员工的升值溢价。

如果员工能在你的公司待一年甚至两年,经验越来越醇熟,那你就赚大发了。

大家不要觉得这是压榨员工,这是互惠互利,互相成长啊!

员工以前没有经验,想入行屡屡碰壁,你给了他一个入行机会,他可以切入到这个行业,在你这积攒经验,对他来说这就是机遇,未来有一天他跳槽到新的公司了,薪水增加了,成为行业专家了,起点都是从你这开始的;

那你也不亏,作为回报,员工付出他的劳动,为公司创造价值,大家是双赢。

最惨的是什么?

最惨的就是员工在你这得到了学习,得到了成长,然后公司管理粗暴,同事们勾心斗角,老板天天瞎搞,有追求的员工吸收完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就跳槽走人了,等于你这是在为其他公司培养人才。

我们大部分公司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在为其他公司培养人才,最后损失的都是自己。

那你说,我不招普通人,我招丰富有经验的人行不行?

那你就要付出更多的钱才能请到这些人,这不仅会让你的成本支出增加,同时很多富有经验的人,来你这之后,公司太小,你承接不住,又是大量的人力浪费。

总之小公司,不仅要学会在市场上寻找突破口,找到业绩的增长洼地,也要学会去在人才市场发现隐藏的好苗子,通过低人力成本+人才高速成长,来赚取其中的价值空间。

只是这些好苗子的外表都是平平无奇的普通人。

二、普通员工的培养路线

很多创业的朋友和我抱怨,说员工水平不行,做的事情太平庸,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他要不平庸,怎么会来你这个小婆公司呢?

他要但凡牛X一点,肯定就动动脑子跑去更好的公司了。

我们大家应该都玩过一些战争类的游戏,这些游戏里我们最开始招募的小兵,都是很普通的能力,但随着一次次战斗,小兵没死,就会升级成有经验的老兵,或者你给他增加技能,让他变成高等级的战士。

所以创业公司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比谁能把业务做起来,也要比谁能把一群普通的草台班子团队培养成优秀团队。

当然了,你还是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招优秀有经验的人呢?

你没钱啊,你招不到啊,除非你自带几百万资金入场,或者你有个有钱的爹,或者你拿到了笔融资。

光靠你几十万的资金,你是养不起月薪1万以上的优秀人才的。

那对于普通员工的培养,也不要搞得那么复杂,什么上课,360度能力培养什么的,大家只要抓住2个点就行:

普通员工,成长性不足的往宽度去培养,让他能做更多的事情,  成长性足的去往深度培养,让他能做更难得事情。

如果两者都不能达成,则淘汰掉。

你比如员工最开始入职,上手工作需要一段时间,我认为一个月吧,毕竟小公司的工作一般都不是很难,再用一个月强化去练习,基本上2个月,员工以前每天要花8小时完成的工作,可能压缩到6小时,4小时就做完了,因为他已经越来越熟练,这时候如果他的工作输出比较稳定,有一定空闲时间,你可以继续再安排一摊事交给他,如此反复,慢慢长期下去,一个员工长期做两份事到三份事完全是没问题的。

因为你公司太小,业务肯定不会那么高难,老板都要身兼多职,员工自然也要身兼多职。

这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气的跳脚,出来说:

你这是纯扯淡,我天天忙的要死,我的员工天天忙得要死,天天加班到很晚,哪有时间再做更多的事。

我观察了一下,一般这种情况,就是无效工作太多,无效流程太多。没有大公司的命,得了大公司的病。

很多老板,非常喜欢让员工写日报,你一个小破公司搞什么日报周报,员工天天做了哪些事情你都看不到,你这老板做的有啥意义?

一个破日报,员工至少要墨迹半个小时去写,5个员工就浪费2.5个小时,这些折算成成本,都是你花的钱;

还有的老板,喜欢让员工做大量的报表,整理大量的数据,一打开表格,一堆堆数据扔到你面前,很多老板瞬间懵逼,又看不下去,这就是完全的时间浪费。

不是说报表不能整,但是你一定要明白,让员工做个报表,2个小时基本就没了,你完全可以先让员工做份简单的报表,看看哪个数据是你真实需要的,确认之后,再让员工搞那个真正需要的数据。

还有就是开会,大量的开会,开了一堆会,上午开会,下午开会,工作留到晚上做,加班做,员工怨声载道,所以小老板们一定要让员工做真正有效的事情,有产出的事情,可以稳定业务的事情,员工做的几个事情,都有产出,他也会觉得有价值,有意义。

所以如果你的员工很普通,你感觉很难把事情做的更好,只能做到60分,你也不要骂,不要吼,他水平就在那,那既然如此,你让他多做几件事情,承担一些公司的基础工作,解放其他人的生产力,同样也是值得的。

三、每一次搞砸都是培养员工的好机会

那在团队里,必然会有1~2个员工有一定冒头的迹象,就是能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做到80分,以及有一些初步的业务思考;

那这样的员工,你可以逐步带他们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让他们逐步承担公司核心业务以及营收指标。

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你刚上来带他们做有难度的事情,他们大概率会搞砸,会做的不好,你不要失望,不要觉得他们不行,因为这是正常人刚开始面对复杂事情时都会遇到的问题;

你想想你自己,第一次做一些高难的事情,必然都会做砸,做的不好,但随着逐渐上手,慢慢你就会发现这些事情也没有那么难。

你的员工也是一样,他们的反应肯定都不是很快,刚开始也是在懵逼中,这个事情没做好,你再一上去劈头盖脸一顿说,换成马云也会被你骂懵逼。

你要做的就是,趁着这样的机会,带着他们走一遍流程,看着他们做一遍,再指导出他们的问题,再带着他们做一遍;

反复来了几次之后,只要不是傻子,大概率都能上手60分。

你说我是老板,天天时间那么宝贵,要做很多事情,为什么还要教他们?

你不教他们,公司所有核心业务就得你承担,就得把你累死,你能教更多的人去做,把更多的工作分出去,你才能真正享受到,更多人为你赚钱的快落。

你的员工最开始只能做60分,你也不要不爽,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就要捏鼻子忍着,然后不断地训练他们,加速提升到65分,70分。

很多老板呢,员工刚开始做的及格,老板就摆一张臭脸,这个看的不爽,那个看不惯,然后员工也能感受到这种情绪,很受打击,就直接离职了。

这就是何苦呢?你做生意,做公司,招人,是为了更多的人来帮你赚钱,把事业做大,不是为了你天天在那给员工甩脸子。

那在培养员工的过程中,你对业务的理解,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比如我经常带着员工做一些事情,带着带着就发现,这个事情其实没有必要这么搞,那样搞可以更高效;

或者某个环节其实不做,也无伤大雅;

或者某个环节其实是这个业务的关键,一定要更加重点的投入。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教练员工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你在教练员工的过程中,会不断夯实对底层业务的理解,有些老板即使公司做大了,也对基层的业务了解很扎实,不好骗,不好被蒙,这就是早年间反复带着员工做一线动作,夯实底层。

有些老板你就会发现很好忽悠,经常某个概念,某个虚假的风口就把他给忽悠了,这也是他长期脱离一线,脱离和员工一起工作的结果。

四、培育住了人才也要留住

小公司员工流动大,人来人往也倒是可以接受,员工不想在大城市混了,失恋了,想结婚了,回家继承家业了,想生孩子了,不喜欢这份工作了,都是离开的理由,这些都是客观原因,你决定不了。

如果确实因为这个原因走了,你也不要介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追求,不必强留,安排好工作交接,大家一起吃个饭,送送行,互道珍重,后会有期就好。

但抛开这些点,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在公司不爽。

第一个不爽就是钱少。

创业小公司么,确实生意艰难,每天都在为生存而奔波,资金要用到产品研发,营销,市场等等很多地方,必然要压缩人力成本。

那解决办法就是你适当加加薪,或者适当发发奖金。

员工做的好,你适当多发200元,300元奖金,员工成长了,你适当加个200元的薪水。

小公司嘛,虽然难,但也不至于因为多加个几百元,你公司就倒闭了,你适当加个几百元,给到员工一个激励,一个盼头,就能再让他多干半年。

当然了,至少在初期,这个问题很难根本性解决,你唯有尽快把公司做起来,营收做大,员工一看公司在快速发展,只要不是傻子,都会知道留下来,以后会越来越好。

那既然钱少,我们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去弥补。

第二个就是要让员工干的开心。

这个开心呢,不是说你在公司里放些游戏机,大电视,让员工可以天天玩,或者动不动就团建,一起出去郊游什么的,或者天天下午茶,这些不是员工的核心开心点。

很多老板动不动就搞团建,一起唱歌,一起吃饭,一起出去玩,然而员工就是想回家多休息睡觉看剧打游戏,一分钟都不想和你待,你说你贱不贱。

所以兄弟们啊兄弟们!敲敲黑板,管理要抓重点啊!

这个开心,是要尊重,多夸赞,多鼓励。

尊重来源于什么,来源于老板对于情绪的克制,我不发火,不当众骂员工,我不在公司乱吼,员工想说什么先听他说完,现在00后都已经进入职场了,很多大公司都很难压得住他们,你一个小破公司,天天吼这些年轻员工,人家拍拍屁股就离职了,留着你干瞪眼。

其次要多夸赞,员工做的好,要不吝啬夸赞,就是要大声告诉他,这件事做的很好,非常好!

小事也要夸赞,优化了一个小点,节省了一点成本,做了一点点微小的改善,都要夸赞,业务就是要靠着大量的小优化,小改善,才能把事情做成。

不要怕夸赞多了变得廉价,没有人不喜欢正向的工作氛围,做的不好也不要紧,也多鼓励。

没事,再来,下次我们再看看能不能做好;

没事,你老板当初做这个事情还没你做的好,不用怕,咱们再来。

你要知道你的很多员工都是普通人,自卑,没信心,忽视,缺少关爱,敏感,如果你能多多夸赞,包容,鼓励,提供很强的精神支持,那这是金钱弥补不到的啊!

如果员工就是不用心,不上心,不认真,不负责任,那就私下坦诚的聊一聊,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是生活不顺?还是态度不端正?还是不想干了?

如果确实聊完还不见效,那就安静的换掉就好,好聚好散,江湖再见,你也不要动不动就在公司里骂人家,因为你公司太小了,稍微一点负能量的传递,都会波及到无辜的人,你想你的员工本来就是普通人,公司又小,天天负能量又在传递,这不是等着培养一群离职员工么。

这个开心还包括老板的决策要慎重,要循序渐进。

都说创业公司要拥抱变化,这话说的没错,可以拥抱变化,但你不能天天变化,周周变化,要做一个事情,至少要真正的持续一段时间,

有始有终,有结果,有总结,你再去变化。

你公司天天变,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这个搞完之后无疾而终,那个搞完之后,无疾而终,慢慢员工就会感觉很丧,很无力感,这也是不开心。

所以创业公司的老板在业务的转换,新开业务,新做事方面反而要更加谨慎,先安排一个人小范围的试试,或者亲自上手做做,确定有效果了,再安排全体员工推进,全体员工一推进就有效果,有效果你就鼓励,鼓励员工就开心,就做的更起劲,你这团队就会愈战愈勇。

还是那句话,小老板要贵有自知之明,因为你公司没有做大,你业务没有做大,你给员工的钱还少,你在员工心中的威信是很脆弱的,一旦你的决策连续失误,连续无效,慢慢员工就会心里想:我这个老板是不是不太行?什么也不懂,天天就在瞎搞,我要不要看看其他公司?

等你后续一旦公司出现问题,你的领袖力就直接崩溃,员工会纷纷离开你,业务彻底崩塌。

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经济环境不好,员工离职都会很慎重,所以只要老板能做到不断夸赞,不断鼓励,少发火,少骂人,少发泄,少甩脸,以及慎重决策,带着员工一做事,就能有效果,

那整个的公司气场,是很容易留下员工的。

五、不断创造协同的工作流

创业公司的小老板,初期最好不要看厚黑学,什么历史学,大公司的管理学,学习什么赛马理论,鼓励团队互相竞争;学习什么两派互斗,坐山观望;学习什么不要把事情说的太明白,要让员工自己琢磨不透;

我跟你说有这样想法的小老板,精神病院可能更适合他。

初创小公司要做就是绝对的坦诚,绝对的信息共享,绝对的通力合作,大家团结一起,迅速把事情给做成。

在这过程中,凡是造成信息不透明,合作对接有障碍的人,或者事,或者流程,统统都要砍掉。

那老板也要学会创造这样的协同环境,比如说在日常工作中,创造一些协同工作的机会,让大家全都加入进来,一起完成一些基础事情。

比如像我们团队每次上新服装产品,这块工作量较大,几十个款,大量资料信息要录入,要定价核价,要录尺码,要写文案,这些工作量就很大,光靠电商运营一个人做的话就要三四天,但这个工作就可以分分,设计师,客服,买手包括我,都一起上去做,有的人负责录数据,有的人负责写文案,有的人负责量尺码,有的人负责最后的核验,事情都不难,但是大家就可以创造一种协同的工作,互相配合,团结参与;

后面再有一些其他的项目,都可以迅速的铺开,让大家协同去做,团队也会通过这样的事情,建立团结配合的意识;

这是基础的协同。

那有时候公司也可以以某个目标发起具体的项目冲锋,要求全团队一起配合去工作。

比如有个产品销售数据较为不错,接下来针对打造这个产品爆款建立一个重要项目组,全体参与进来一同战斗,有的人负责联系各种渠道强推这个款,有的同事负责对这个款再次进行设计方面的优化,有的人负责将这个款推荐给所有顾客,有的人负责不断和供应链沟通,保证供应的交付及时,然后每天团队坐下来,简单开个会,讨论下各自的工作情况,盘一下数据,再继续推进;

这些都是在给团队不断创造一同作战的工作氛围,增加整个公司的凝聚力。

只要能这样持续下去,小团队也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六、总结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相对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比如20人,50人,100人以上的公司。

创业小团队的管理我认为只要能完成以上几个要点,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针对性的选择人才,重在深度和宽度的培养,有自知之明,降低预期,保持尊重,夸赞,鼓励正向的工作氛围,老板再注意下情绪控制,需求的控制,做有效的决策,再通过业务过程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如果业务再有点进展,就可以得到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团队。

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了员工打卡,KPI,日报周报这些事情上,则完全是本末倒置,这不是管理的真正意义。

当然,某种意义上来说,老板啥样,员工基本就啥样,你的员工要是能力不行,你也别天天火大,这相对应来说也是你水平不行的投射,你都无法把你的工作能力,工作技巧,工作思维复制到别人身上,你真的能带领团队走向胜利么?

专栏作家

刘玮冬,公众号:刘玮冬创业手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六年互联网老兵,现女装电商创业,以前干运营,现在跑工厂,不定期分享从互联网人,转型传统行业的创业感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你好,方便加微信吗,想找您探讨经验

    来自广东 回复
专题
1262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营销案例解析。
专题
32161人已学习10篇文章
社交产品是大坑?没get到这些知识点,可能你才是个大坑。
专题
15770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从0到1搭建结算平台
专题
15398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服务设计在流程性和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方面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服务设计。
专题
32164人已学习21篇文章
产品经理每月必须做的事情,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1000个用户的反馈。
专题
1567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用户增长是一个复杂体系,涉及产品、运营、市场、技术等多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用户增长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