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代表中国AI?

2 评论 4091 浏览 9 收藏 21 分钟

谁能代表中国AI?这个话题是十分宏大且广泛的,细究起来,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都有一批认真做事的人,而这些人在推动中国AI产业的发展。

关注互联网或关注AI圈的,最近几日应该都刷到过下面这张颇具调侃性质的“中美两大AI巨头”的网图,在极具讽刺的氛围下,似乎中国AI都是如李一舟一般的“投机倒把”之辈。

▲图源:网络

从任何角度来讲,李一舟都不能代表中国AI。那么问题来了,在Altman右边的,本应该是谁?

谁能代表中国AI?这是一个的十分宏大又广泛的话题,在过去的2023年,中国不乏AI人才、企业家、创业者,代表中国AI,不一定是要与Altman相比,这个问题的背后,是迫使我们去思考,中国AI发展的现状到底几何?

从Altman身上,我们提炼出了这样几个关键的特点:首先他是美国AI甚至全球AI的开拓者,是AGI的一个符号,如同马斯克之于商业航天、电动汽车、脑机接口;华为之于中国手机;马云之于中国电商的地位。其次,Altman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带领着OpenAI完成了巨大的创新和突破,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最后,他更代表了一种美国英雄主义下的个人,或者说,创业者疯子一样的野心。

相比之下,中国没有OpenAI这样的超头,也不存在如Altman一样具象的个体。不过,中国有真正致力于科技创新的企业家、有埋头苦干的科研工作者、有意气风发的创业者、有理性冷静的投资人。

他们代表着中国和中国AI产业,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径。

一、流水的AI,铁打的李彦宏

谁能代表中国AI?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向多个朋友,不少人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名字是:李彦宏。

哪怕是在国际范围内,李彦宏都曾与Sam Altman、马斯克、吴恩达、黄仁勋等共同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AI领袖」。

▲图源:《时代》周刊官网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并不是李彦宏个人,而是作为中国企业家,如何推动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普世化。

2012年的百度,还是如日中天。12月初的一天,李彦宏代表百度曾与Google、微软、DeePMind其他三位买家参与竞拍,竞拍对象是刚刚用4颗英伟达GPU挑战ImagNet的辛顿团队:包括博士生导师辛顿带着他的两名学生,其中一名,就是曾经OpenAI的技术灵魂:Ilya Sutskever。

几个小时后,辛顿团队最终以4400万的价格卖给了Google。假如当时竞拍成功的是百度或者是微软,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可能都会被改写,百度更不至于像今天这么“惨”。

虽然拍卖并未胜出,但包括李彦宏在内的百度管理层都亲眼目睹了Google是如何不遗余力的投资深度学习,受到刺激的百度开始下决心投入,开始了十年投资千亿的资金扶持,同时成立深度学习研究院IDL(深度学习研究院)。

而后,百度宣布了一个让中国互联网圈震惊的消息,是中国第一个从互联网公司开始全面转型为AI科技公司,要知道,那时候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刚刚吹起来,微信的总用户达到了1亿,快手和抖音的短视频帝国也展露了头角。

在人才方面,其实百度并不逊色。2014年,IDL的负责人余凯帮忙请来了在深度学习领域极负盛名科学家吴恩达,他自己则在几年后离职创办了地平线。2017年,百度又请来了从微软离开的陆奇。

2016年到2019年,AlphaGo打败李世石之后,掀起了AI 1.0时代的热潮,百度的AI战略第一次得到认可,人脸识别、机器学习、自动驾驶等产业化的场景日行千里。

但很快,AI技术再次来到瓶颈期,准确率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行业对其失望,很多公司相继倒闭。

饶是2019-2022年AI最难的三年里,李彦宏依旧是其忠诚的信徒。白花花的银子烧进了自动驾驶,百度云也对标微软Azure,围绕着AI打造智能云。

但三年的冷板凳也没有白做。作为最早一批发现并跟进Transformer技术路线的公司,由王海峰领队吴甜、吴华组成了百度NLP队伍。围绕着NLP,王海峰一股脑创立了语音识别部门、图像识别部门和知识图谱部门。

2021年,由吴甜带队的知识图谱部门发布了知识增强大模型—ERNIE(文心)3.0,正是文心一言的前身。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当然,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目前的百度已经掉出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梯队,在国内也并没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和差距,但正是由于李彦宏和百度的坚持,保留着中国AI微弱的火种。

当然,李彦宏能代表的,也不过是一部分中国企业家。

之所以有一部分公众仍然认为“李一舟”能够代表中国AI,主要来自于某些互联网古早大佬,在一窍不通的前提下对着AI大放厥词,当陆奇发表了万字长文《我的大模型世界观》之后,也有人纷纷跟进“万字长文”,召开多场发布会、参与各种AI论坛,炒翻股价、高点收割,生怕蹭不上AI时代的新流量。

不做具体的事,只发表评论,从来都是中国企业家们最擅长的。

这是企业家的一种两极分化,但分化的同时也代表着,我们将更快的内部换血,快速迭代。

二、务实的AI投资人

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推动。

以目前炙手可热的OpenAI为例,其最早的运营资金来源于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和彼得·蒂尔(Peter Thiel)等人投资和捐赠。然后从2020年到2021年,微软两次向OpenAI投资的共计30亿美元,也成为后来ChatGPT得以实现技术突破的重要助推

所以,如果说谁开启了这场全球性的AI革命,Altman是其中一个关键角色,那么决定投资OpenAI的纳德拉和微软也同样至关重要。

回到国内,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资本,所以如果讨论谁能代表中国AI,资本市场自然也不能缺位,而提到中国AI领域的投资,则又绕不开一个人——陆奇。

2023年5月,陆奇的在北京一场题为《新范式、新时代、新机会》的演讲。之后,陆奇这份PPT就在全行业疯传。

在2023年那个时间点,陆奇这份PPT几乎成为所有有意入局大模型的人的必读刊物,而这份PPT中的许多观点和趋势判断也在后来成为创业者选择创业方向,投资人制定投资策略,选择投资标的时的重要参考。

陆奇布局AI大模型的时间,要比绝大多数国内投资机构都要早。

2023年11月,在奇绩创坛秋季路演日中,陆奇选中的55个项目就有16个和“预训练大模型”方向的项目,其他项目中还有19个项目与AI相关。而到这个月月底,ChatGPT才正式发布,正式成为这场AI浪潮的引爆点。

在这之后,奇绩创坛陆续举办了许多场路演,一轮又一轮创业者进入这里接受指导,论证自己的项目、认识新的伙伴,寻找新的融资机会。

许多创业者在与「自象限」的交流中都提到,虽然参加奇绩创坛路演最终能拿到融资的团队少之又少,但在竞技舞台之外,从北京海淀到大洋彼岸的加州硅谷,陆奇热情地接待了正一波又一波包含热情而投入大模型行业的创业新星,并且毫不吝啬地帮他们推荐更多创业项目,拿到更多启动资金。

毫无疑问,在中国这场以AI为核心的科技浪潮中,陆奇成功扮演了一个最初的推动者和布道者的角色,为许多AI大模型项目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助推作用。

我们之所以对陆奇不吝夸赞,在于陆奇作为一个典型,他确实代表了一类真正在通过投资促进行业繁荣和发展的投资人。

其实回顾2023年,中国大模型投融资市场并不缺少明星标的,许多头部机构在追逐风口这件事情上也不惜一掷千金。但这个过程中,许多资金的投入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考虑项目的可行性,而仅仅只是想借着风口赚走一笔钱。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王慧文和他的光年之外,一个毫无AI背景的创业者,没有清晰的商业目标,却可以在创业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数轮融资,将估值做到10亿美元。甚至于从创立到最后被美团接盘,这家公司都没有展开任何实质性的业务。

高调入局又慌忙离场,最终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那这样的公司之所以能够获得巨额投资,关键自然是王慧文,因为他美团联合创始人的履历可以融到更多的钱,至于项目,其实并不重要。

这一点在后来的许多项目中其实也在重复出现,比如有创业者在与「自象限」交流中提到,部分机构其实并不支持创业公司在算力、核心技术等领域做过多投入,他们更支持利用国外开源的相关大模型迅速推出产品,获取用户,以方便尽快展开下一轮融资。

然而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OpenAI从创立到推出ChatGPT用了7年的时间,这还是在拥有全球顶级人才和微软全力支持的情况下实现的。但中国的企业,却可以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在各种客观条件都不足的情况下完成别人7年的工作,这在任何层面都不得不是一个奇迹。

所以结果也明确,由于缺乏底层的资源投入,随着产业的发展,大家会越来越感受到中美之间在大模型上的差距,从GPT-4到GPTs,再到Sora,在「自象限」与创业者沟通中,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表达一种无力感,并开始感慨,中国是否会错过这一轮AI浪潮。

事实上,这种无力感并不来自于中美之间差距的扩大,而在于大家很难感受到中国AI技术的进步,即在美国AI产业一次又一次跨越技术壁垒的时候,中国AI仍然停留在模式创新、PPT故事和知识付费。

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想要感受到中国AI的进步,想要真正推动中国AI产业的发展,投资人也需要真正从产业和技术的角度出发,做一些长远的,面向未来的投资,而不是仅仅依靠资本的力量,去讲述一个更加性感的故事。

而显然,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实事求是的投资人。

三、清华四代创业者

创业者,永远代表着行业的生命力。

2023年,大模型再次掀起了创业热潮,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开启了新的创业生涯,人才宛如“期货”,源源不断的涌向市场。

在AI这样的硬科技面前,创业者开始越来越走向精英化和技术化,清华、北航、哈工大等等理工科学校的导师带队成立研究小组,学术界和商业界开始交融,技术大牛成了创业公司的必备选项。

“如果你跑过几场路演,就会发现,清华系创业者含量往往很高,而且他们特别轴,认准哪一个方向是对的,就是死干,特别坚定。”

在当下的明星创业中,比如智谱AI的创始人张鹏、百川智能的创始人王小川、从阿里毕业后投身Infra的贾扬清,以及刚刚获得了中国最大一笔融资的月之暗面杨植麟,无一不出自于清华。

他们代表的,是清华的四代创业者。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一定是王小川。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大牛,和王慧文不一样,王小川创立过搜狗,卖给过腾讯,又拿着雷军和张朝阳的投资,顺利成为创业者中最有资源的大哥。

但在王小川身上,也有着典型互联网时代创业者留下的通病。

科技创业和互联网创业不同,2010年之后互联网的创业项目大多是模式的创新和抢占市场,而技术创业往往是冷板凳,几乎不考虑市场因素而是要坚定自己的技术方向。

在2023年3月百川成立以后,观察其一年的产品路线会发现,原本走开源路线的百川后期为了商业化也开始推出闭源模型,并开始快速进入商业部署阶段。

“百川有点被带着走了,不向别人有主线。无论是大参数还是长文本都是被市场验证过的方向,2B、2C的大模型、AI应用他都想做,反而没有突出的特点。”一位大模型创业者反馈到。

相比之下,从2020年开始,智谱则坚定的选择了成为OpenAI的忠诚信徒。智谱成立于2019年,在2020年开始发现并选择跟随OpenAI的路线,但即便是现在,All in超大规模参数大模型都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尤其是在AI惨淡的2020年。

但在技术路径上,智谱并没有选择盲目跟从谷歌的BERT架构或者是OpenAI选择的GPT架构,而是在两种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GLM算法框架,能够在理解的同时,完成续写和填空。

说起来,智谱是根正苗红的“清华博士”组成的公司,其CEO张鹏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总裁王绍兰为清华创新领军博士、首席科学家唐杰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OpenAI爆火后,不少人都在寻找“中国的OpenAI”,目光也就自然的落在了智谱身上,目前智谱已经成为中国基座大模型领域的独角兽,也坚持了闭源路线不断探索商业化的可能。

但无论是王小川还是张鹏,都没有了年轻创业者的生命力,而是变的更加成熟和落地。

新的时代是属于年轻人的,这毋庸置疑。机会也来到了90后的身上。

据「自象限」不完全统计,在新一波大模型创业群体中,90后占据了80%,其中不乏00后的身影。

月之暗面杨植麟代表着清华系的年轻一派。

据「自象限」了解到,月之暗面是杨植麟最喜欢的摇滚乐队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中文译名,每每在路演现场看到杨植麟,他都有着天才少年的意气风发,同时散发着理想主义情怀。

理性和感性在同一个人身上碰撞,他坚定长文本路线,同时更瞄准通用大模型产品化落地的星辰大海。他的微信签名上写着:Im a million different people from one day to the next. 在他的身上,能看到些许Altman的影子。

杨植麟更代表着当下中国年轻的创业者,艰难的推动着中国AI的车轮,滚滚向前。

结尾

回顾“谁能代表中国AI”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和美国很容易找到一个明确且具象的人来代表整个AI产业不同,我们在中国很难说谁能具象的代表中国AI。

但其实细究每个领域,我们仍然会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都有一批认真做事的人,在推动中国AI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从来不缺埋头苦干的人,也从来不缺拼命硬干的人,只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类不“搞流量”的人并不容易受到关注,以至于大家容易忽略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所以,如果说Altman是美国AI领域擎着火炬的自由女神像,那么中国的这群人,则更像是散落在中原大地上的星星之火。虽然现在星星之火的光亮还不如火炬耀眼,但只要有相应的时间,星星之火一定能燎原。

作者:程心、罗辑

来源公众号:自象限(ID:zixiangxian),方格之间,自有象限。关心科技、经济、人文、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自象限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讲的漂亮!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来自江苏 回复
  2. 通篇到结尾 说了一堆废话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