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四个月,我学会了什么?

7 评论 7548 浏览 63 收藏 19 分钟

不少人对于创业有着幻想,总希望自己积累一段时间之后都能走上创业的道路。但创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看这篇文章,创业四个月,作者的这些感悟,希望可以给你带来一些思考。

前两天上知乎,看到一个问题:“什么事情是你当了老板才知道的?”。

掐指一算,距离我注册公司快4个月了,感慨颇多,遂洋洋洒洒写了近5000字的这篇日记。

信息量较大,供还在业的、已失业的、想创业的和刚创业的朋友参考。

一、当老板比打工更操心

打工人的视角和老板的视角略有差别,但老板会更没有安全感。

因为他们虽然不用考虑具体工作,但每天都在操心怎么搞钱,而打工人只需坐等每月定时发工资就好了。

老板比打工人苦逼多了,他要么为自己和家人打工,要么为股东或投资人打工。

最惨的就是为了还债的老板,看看罗永浩。

二、从注册公司的第一天起,你的手机号就会被分发到各种线索池

众所周知,创业首先要解决三件事:公司注册、税务登记、财务管理。

所以,由此衍生的各类企业服务就包括不限于:公司注册、商标/专利申请、银行开户、代理记账、报税、法律顾问、财务SaaS、企查查平台、办公资产与设备租赁、广告投放等。

他们拿到你的线索,就会开始疯狂推销,哪怕问题可能你自己就能解决,或者起步阶段不需要这么多服务。

所以强烈建议,创业前要把这些事务性工作交给行政,或者单独用一个电话处理,否则这些公司会把你烦死。

三、基础建设如果没有技术基础,很容易被坑

我是因为之前做过互联网,所以对互联网企业服务还算略知一二。

但是,如何租赁云服务器、申请ICP备案/公安备案、网站基础部署和SEO这些流程,之前完全没接触过,在你没钱雇佣技术专家时,全部都要自己亲手做一遍。

我们是自己搭的官网,简单的几个页面,有点当年“轻博客”产品的味道,相当于一个能够沉淀品牌资产的“门面”。

好在我发现,交给别人做要花很多钱,但自己做就很省钱。不懂这块的老板,就容易被销售忽悠购买不需要的服务。

所以,我非常庆幸自己跟程序猿打过交道。

在商业模式和技术不高度相关的时候,我就不会对技术产生仰视和依赖。

四、客户还没出现,但找你要钱的供应商倒有大一堆

上面讲的还是一些开公司的基础准备。等你做完了这些,你会发现还有一堆配套事情没有做。比如:

  • 要不要开百度SEO账户、采购媒体做广告投放;
  • 要不要注册商标,申请后被驳回怎么应对;
  • 要不要先出钱备货,卖不出去怎么解决;
  • 要不要花钱加入商机线索对接平台;
  • 要不要花钱参加创业类的训练营;
  • 要不要花钱参加一些商务获客活动
  • 等等……

你要考虑一堆一开始看不到成果的成本。

问题是,我缺的是服务吗?

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见面不知聊什么,而是聊半天后,发现是一个乞丐碰上另一个乞丐,除了钱什么都有。

因此,钱能不能花在刀刃上,怎么评估效果和价值,需要自己慢慢摸索。

这感觉就像打德扑。多轮下注,要不要跟注,要不要加注,什么条件可以All in,什么时候需要止损,心里要有逼数。如果哪天“输牌”了,能不能放首《沧海一声笑》来平复。(还挺押韵)

俗话说得好,舍不得孩子就套不到狼

但江湖险恶,多的是虎豹狮熊,初创者都在食物链底端,你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只被套的羊。

这时,就非常考验你对人性的理解、对各路江湖好汉的辨别能力了,“交了学费”你也得认。

五、财务管理意识大于一切

很多人都说创业穷三年,我非常同意。甚至我认为,应该在上班时就早做准备。

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以前对工作太投入,忘了早点为自己做打算。事实证明,你对公司的忠诚,大概率不会换来公司对你的忠诚。

一定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现金流,才不会被各种老板拿捏。

另外一点就是创业成本。很多人创业还没有看到收入,但已投入了太多,或者因为找错了合伙人,花了很多看不到结果的钱,导致出现债务纠纷或破产清算。

如果暂时没赚到钱,也要尽量减少支出。

比如,是不是可以采取线上办公和灵活办公,省掉房租的大头;比如,员工是否可以建立项目合作,而不用天天坐班发工资来养等等。

有些企业因为性质的原因,硬性支出无法避免。

比如你开个实体店,那一开始就要投入房租、装修、水电和人力成本,如果三个月、半年、一年都没有收回成本,就很可怕了。

为什么现在人人都在提倡轻创业,不是因为轻创业更容易了。而是经济不好,写字楼空置率很高,很多产业园甚至免租还求着你去。

最近,有条消息也很有意思:碧桂园的长租公寓都拿来当作抵扣债务的“优质资产”了。可想而知,现在最优质的现金流竟然是房租。

最后就是做好投资理财工作,减少一切和赚钱无关的消费。

六、多花时间去了解市场一线,多接触人和行业

这个问题很简单,你想做什么行业,就去那个圈子里混。

线上社群就是小道消息来源,里面全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板与同行;线下会议是接触行业TOP企业的关键渠道,你参加一两次就知道这个行业里谁有钱、有多大权威性了。

通过线下建立的关系,也相对更靠谱一点。

为什么呢?用崔健在圆桌派第七季里提出的观点来解释,他说现在“搞信息(流量)的人非要去搞物质(钱),进入了一个能量紊乱的时代”,这点我作为从业者也感同身受。

所以,当互联网和新媒体变成一门生意以后,我感觉做生意反而更难了。

当然,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视角的局限。你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因为行业信息差永远存在。有人一直在闷声发大财,但不会轻易告诉你;有人一直在吹牛逼,你也没法辨别真假;如果一件事大家都认为很赚钱,往往又已经成了红海。

这是一个不断见识社会、与各种“妖魔鬼怪”切磋的过程,非常考验老板的眼力见。

七、多了解不同城市的风俗和人性,你会深刻地反省自己

过去十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但也接触过南京、北京、深圳和上海的老板。

每个地方的老板性格差距还挺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有点道理。

比如,南京老板都比较低调和安于现状,没有太大格局,喜欢把一件小事做好。

最近,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南京某供应商“图形科学”也浮出了水面,是个典型“抱大腿、揽脏活儿”的企业,把风光都让给别人。

北京的老板特喜欢夸夸其谈,不太接地气。芝麻点大的事儿都能吹上天,实际可能也是打肿脸充胖子,就算行情再不好,对外也会说好。

而且在北京,你想搞钱千万别让其他人知道,所谓“财官印难三全”。

深圳的老板就比较接地气和自谦,对外一定会说钱难赚,企业有各种问题,但他可能在闷声发财。

但深圳人没文化也是真的,老板普遍学历不高,所以对员工学历要求也不高。

跟北京完全不同,深圳人对搞副业见怪不怪。去年我在肯德基里吃饭,周围好多年轻男女坐在一起聊天,讲的都是怎么搞钱。

上海老板就比较“外貌协会”了,甭管肚子里有没有货,场面必须拉满,属于“又当又立”的典型。而且说话“不直给”,你完全摸不透TA的内心真实想法。

不过上海的业态非常多元,你能看到各种小众好玩的生意。有的老板可能是富二代不在乎钱,有的可能根本不在国内,神神秘秘的。

八、与人交际不内耗,允许自己有自己的社交偏好

比如,我就喜欢实在一点的老板,能踏踏实实赚钱的那种,因为这种合作更靠谱。

名和利无法兼得。有名,说明利不足;有利,说明不太想出名。

但我也得承认,我也想找个“网红级别”的合伙人。因为在这个时代,身份、颜值和口才本身也是生产力。

也许,想清楚在一段关系中,资源和价值如何互换最重要吧,如果彼此价值观不一致,那么交情再铁也谈不成一桩生意。一切随缘。

另外就是:在人际关系中,你是帮别人做势的那个,还是让别人帮你做势,得到的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不必高看任何人的价值,也不用低估自己。

以前我很喜欢帮助别人,后来发现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感恩。当别人把你的善意当作“理所当然”,你的善意就没有任何价值。

要小心那种天天把“人品”挂嘴边的,往往这种人最没品。因为TA的核心逻辑就是:当你的行为不符合TA的利益,那就说明你没有人品。

九、创业是一个不断纠正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

比如,打工时你可能自我感觉良好,但当了老板你才发现要经常装孙子。

尤其是初次创业者,你会感觉自己的能力有很大局限。不是什么都能做,你还是需要帮手,需要伙伴,尤其是合伙人。

但是你了解自己适合做哪部分吗?什么是必须找人跟你互补的?如何平衡责权利?

这就又涉及到战略决策的问题。

打工时,你只需要对管理上下级负责、对执行效果负责。而一旦你成为了老板,就不得不思考战略方向。

对于自己要做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要赚谁的钱,要切哪个市场的蛋糕,得有短期和长期规划,敢于做决策并为后果负责。

除了需要理解政策和市场趋势,更要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优势,包括获客维度、专业维度、行业维度、利润维度、地理维度等等。

此外,还要懂股权、财税法,懂怎么找合伙人……

过去打工,一门心思研究自己的专业工作,有时也会身兼多职,但基本局限在业务中。到了职能这一层,反而一脸懵逼了,基本属于睁眼瞎的“盲区”。

不得不说,创业对人的自律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都比打工高得多。

也许一个老板的专业长板可以不够长,但不妨碍他可以雇佣一个比他更牛的业务专家。

否则一旦在职能上有短板,未来就会变成一颗击中你心脏的子弹。

所以创始团队一定要互补。

比如,我现在就觉得,学历越高的人看问题越悲观,越不利于创业,“神仙打架”最内耗;反而学历低的人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创业更容易成功。

人最怕的就是高估了自己,又放弃了自己的优势,最后被逼迫着走在一条自己不想走的路上。

十、放弃无效客户和无效社交关系

做了老板,你的精力要放在最有价值的关系上,不要浪费时间去处理损耗精力的关系。

比如,想白嫖你知识的同行或没有预算的客户;比如,看不到直接或间接人脉价值的社交关系;再比如,和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人讲人情与商业合作。

要寻求“臭味相投”、互利互补、身份对等、彼此舒适的社交关系。

可以交朋友,但朋友最好不要和赚钱直接挂钩,否则钱难赚,朋友也走远了。太多关系倒在了钱和情分不清楚的事情上。

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没有跟你建立信任,后面就更难达成合作。

十一、柔性创业,把创业当做一次长跑比赛和不期而遇的风景,而不是一场成王败寇的游戏

很多人觉得,我输不起,所以不敢创业。

实际上是对创业有误解。创业是一种心态,当老板更是如此。你是员工,永远不会站在老板角度看问题。

但如果把自己当作老板,即使现在仍在打工,也等同于创业心态了。

很多老板,本身也是身兼多职,他可能在很多企业有职位,身份或者股权。到了那个层面,看到的都是资源和利益共享,而不是专注于手头的细节工作。

用钱来换取生产力,这就是“老板”的本质。

此外,每个人都会受限于TA的眼界与见识,没打过工的老板和没创过业的打工人一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盲区。

柔性创业就是提倡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以便在低成本试错环境下,不断补足盲区,以求持续生存的机会。

十二、适度相信命理学

接受自己遇到的所有命运,把生命当作一场游戏。无论是队友、怪物还是NPC,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贵人。

《旧唐书·魏征传》里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远远比我自己瞎捉摸的更多。

命理学里也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比如,外格不行,那就多交点朋友;没到带财官的岁运,求财官不利那就做名声;八字印绶少,遇到印绶岁运就多学习拿证书;八字缺水木,那就找八字水木多的合伙人……

不过,还好我只把命理学当爱好,不然可能又要吃算命大师的亏了。

有条件创业的人还是要趁早,出名也一样。年轻就是本钱,再往后就没那个精力和脸面去拼了。

以上就是我创业四个月以来所有的感悟。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一点浅见,自我勉励。也给很多想创业或刚创业的朋友提个醒。

作者:金鑫YOYO;公众号:一个符号工作室

本文由 @一个符号工作室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主要你赚钱没有

    来自辽宁 回复
  2. “放弃无效客户和无效社交关系”

    来自浙江 回复
  3. 有没有创业群,拉一个

    来自福建 回复
  4. 确实,创业最难的其实就是从0-1的那部分。

    来自广东 回复
    1. 对啊,现在就是从0开始

      来自广东 回复
  5. 跟我现在的经历很像,很多东西不知道对错,不知道方向,不知道在哪,产品已经算是很小块的部分了,人员,运营,流量每一个都要做要思考。不过好点的是兼职上班搞,但是导致进度不快,各有利弊。

    来自广东 回复
    1. 一样,不过我没工作过几天也准备先找个工作

      来自河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