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2b 初尝2c,Jotmo运营 3 个月万字复盘

4 评论 2438 浏览 2 收藏 58 分钟

7月1日运营实习生入职至今,我从B端转C端重新创业的产品 Jotmo笔记,运营三个月有余。“闷声憋个大招悄咪咪用户破万后再来公开吹个牛逼”的美梦没实现,反而是困难重重之下激发了许多思考反省。

特此做些整理发布,也期待和更多有过 C 端产品运营经验的学习交流。

全文15000余字,读完约 20 分钟

01 数据

背景:7、8月有实习生做运营,9、10月完全无人运营纯自然流量。

1.1 新增

在不考虑投入产出比的情况下,运营还是有效果的,7、8月相比之前没运营,数据翻了10倍

实习生入职后,日新增很快从之前的个位数冲到40+,连续三周脉冲日新增到了接近100。初尝运营便取得这样的效果,还是挺令人振奋的。

不过后续有几个实习生因为工作枯燥方向不明确离职,在职的同学工作也出现迷茫,简单的小号发帖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新增数据一直往下再掉。

8月有两个新同学入职,我也开始学习运营知识自己参与了运营工作中,8月6日单日新增222。当时以为很快会冲击单日500,并且有信心今年内突破当日新增1000+。

可惜脉冲没再继续产生,直到8月29日实习生都回了学校,至今完全无运营状态,单日新增掉到了30上下。这应该算是自然值了。

其他数据(截至9月9号)分享:公众号粉丝163、企微好友57、小红书粉丝230、小红书用户群119。

1.2 留存

目前而言,Jotmo的次留、7日留存、半月留存,相比网上讲的c端产品应该有的还是低了很多。

8月5号和6号的用户留存数据出奇的好,应该是这两日新增的用户质量更高,更偏真实用户?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具体原因,运营动作上,这两天我个人首次开始尝试在小红书的评论区比较活跃推荐Jotmo,但后续也有继续这样的动作,但再没之前的效果了。

发现了点规律:次留越高的,7日留存、15日留存越高

  • 新用户体验对次留提高帮助应该很大。之前一直赶着加功能,新用户体验确实还有很大优化空间。接下来几个功能上线之后,对新用户体验再专门升级一次看看次留数据变化。
  • 看到很多文章都讲到通知功能对于次日留存提高帮助极大,但自己其实一直反感通知所以一直没加,还是要尽快加上了。

1.3 付费

目前的付费转化率 0.91%,着实有些低,不知道其他 C 端工具的付费率怎样,想了解更多这块的数据。

惨淡的付费数据之外,还有一些可分析的点:

付费次数安卓:iOS 接近 3 比 1,并没有出现iOS远高于安卓的情况(安卓端8月16日才上线付费)。

  • 做C端产品之前做过一些了解,大都讲到iOS的付费率远高于安卓。Jotmo这里的数据情况让人好奇,到底是现在行情变了,还是我这里的样本不够还没能反应真实情况?
  • 也有可能因为 789 三个月安卓端有三个月购买更优惠的价格,而iOS只有月度订阅。

需要更长周期更高性价比的订阅方案

  • 安卓开放了单月购买和3个月购买的方案,用户全部选择了三个月的方案。确定要为一款产品付费时,用户会倾向更长周期内综合性价比更高的。
  • 按年订阅方案便是在此逻辑下于 10 月初上线的,但在有永久的情况下,目前还无人订阅。

10个注册当天便付费(10/39=26%)。

  • 用户的付费转化中,新用户转化占比可能更高?也因此新用户的体验,不仅影响着留存,更影响着付费转化。再次警醒,需要尽快优化相关体验了。
  • 之前规划了一些使用产品得会员的策略,想着提升新用户活跃度增加留存进而提升付费转化率,现在来看,使用功能得会员对于付费率的提升也许帮助不大?已经决定这块先行搁置。
  • 当然,用户进来后的24小时内转化率、7日转化率、30日转化率等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测算。

终身会员/买断

  • 在决定做Jotmo时就明确了要有健康的商业模式,只做订阅,杜绝买断。
  • 产品上线后,陆续收到了30+的用户反馈咨询/等待买断,有一些还给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理由。自己对于终身会员也有了更新的思考。
  • 于是国庆前上架一定数量的终身会员,往前跑一跑看看效果。

1.4 ROI

ROI=LTV/CAC=LTV*付费转化率/单用户获取成本。

  • LTV按200元算(假定值,还需要几年时间验证)。
  • 付费转化率考验的是产品的付费功能对用户的吸引力,单用户获取成本考验的是精细化的运营能力。付费率越高,运营投放越轻松。

单用户获取成本:

  • 8月显著降低,可能因为自己在7月中旬开始意识到自己还是需要弄懂c端的运营,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思考,也开始对实习生的运营工作做了些介入,在成本管控和运营方式和内容上做了点小优化?
  • 最开始想着实习生 成本更低多招几个实习生大力出奇迹,现在看来已经是一个全职人员的成本了,如果一开始就找了全职,整个的运营会更有节奏一些。

ROI=200元/(6.37元/0.91%)=0.286,低的可怜。(9 月 10 月无运营,取 8 月的单用户获取成本)

今年的ROI目标是大于1。付费率提高到1%,单用户获取成本降低到2元。

  • 付费转化率提高到1%目前还是有信心年内完成的,就看单用户获取成本了。
  • 只算一个全职运营的成本1万元(武汉),不考虑投放支出,对应需要单月新增达5000,单用户获取成本才能降到2元。有一定挑战,努力吧。

ROI>3?

网上讲ROI>3才算比较健康的有价值的产品。若按这个目标来(LTV为200元不变的情况下):

  • 付费率保持1%,单用户获取成本降低到0.67元。
  • 付费率提高到2%,单用户获取成本降低到 1.3元。
  • 付费率提高到3%,单用户获取成本到2元。

ROI提高到3的挑战显然有一些大,但压力之外,自己似乎反而有一种兴奋和冲动

1.5 用户反馈

相比数据带来的冰冷感,用户的反馈和评论,还是能给人很多感动的。

02 运营

2.1 运营工作的重要性:产品是1,运营决定着后边能跟上多少个0

年初的想法,把产品规划好,然后一个设计搭配几个研发不断迭代,再找个运营简单弄一弄,只要产品足够好,总能拿到好结果。上线并运营一段时间后想法发生了转变

从拉新角度:竞争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做笔记产品前自己体验了上百款同类产品,开始运营之后,又发现至少上百款新的相关产品。那些为大众所知用户量大的产品表面看以为是产品好,其实背后做的运营工作只多不少。

从活跃和付费角度:并不是每个用户都目标明确知道自己需求是什么怎么用工具,需要运营来梳理引导;记录工具有习惯性,用户需要被一次次教育才会愿意尝新。

行业中知名的flomo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好产品,但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与他们非常优秀的运营能力分不开。应用市场有很多和其类似或者体验更好的产品,大多反响平平,核心点就在于开发者以为做个差不多或者稍微好一点的产品就能解决问题,但忽视了运营的影响力,而怎样做好产品和怎样做好运营,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完全是两码事

2.2 跑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有了最小可用版,立即开始运营。

5月中旬1.0版刚上线不久(各应用市场发版还没完成),我咨询好朋友Monica的肖弘“c端产品冷启动应该怎样做”,肖弘的回复是‘尝试让你的朋友向别人推荐你的产品,如果他能推荐成功,那么就有戏,反之就先把产品打磨好’。

这个回复一开始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但稍过一会又觉之不对劲:

  • 小团队产品的迭代注定是长周期的,而身边的朋友每个人对好产品的主观预期是不一样的。别说让朋友继续像其他人推荐,产品真正做到我个人足够满意还有很多基础工作功能要迭代,而这为完善基础工作的一次次版本迭代,不可能不对外运营,需有用户进来一起成长。
  • 另,长久以来自己都不擅长推销和讲故事,无法向朋友成功推荐,不代表我不能先把产品开放出来通过一些认可的用户了解其喜欢的理由,向用户学习怎么为产品讲故事并向他人推荐
  • 之前在森果云做失败的产品线,无不因为闷着头面向少数客户打磨太久。而那些成功的产品线(森果零售通、森果批发易)都是最基本功能上线之后,立马同步安排销售拓客,和客户需求一起迭代最终长大了起来。

这之后我跟着自己的感觉,让实习生注册几个小号,分别在即刻、小红书、知乎等上发了一些帖子做冷启动,好在初期的实习生和内容给力,产品有一定新意,哪怕一开始运营首发粗糙没有章法,但也算把冷启动做起来慢慢开始积累了一批用户。

因此,一定要摒弃‘等功能再全一些/等xx功能上线,再开始运营推广’的错误想法。甚至于,产品还没上线就可以开始把运营做起来,在小红书看到构思阶段就开始收集用户的对此方向产品的需求反馈积累用户,然后不断同步开发进展,上线后很快转化拉新的。

而我,在Jotmo的产品功能依旧没达到个人理想状态下,现在能写这个复盘也是因为三个月前把运营跑起来了。

复盘至此,发现产品官网、公众号第一篇推文等也一直因为没有满意的产出迟迟没上线,也陷入了完美主义陷阱。复盘文章写完就要尽快先落地了,先有再说。

2.3 平台的选择:一定花时间要好好研究小红书

运营Jotmo之前我是完全不用小红书的,经常看到别人在用也多次下载尝试几次都没弄懂其有何特别之处,我为何要用,多次卸载。

面试了20+的大学生实习生,在问到运营平台选择的时候基本都首选小红书,当时我还心存怀疑觉得他们可能狭隘,只看到了小红书,而忽视了可能和笔记深度用户更契合的知乎、即刻等平台。

实习生入职后,一开始秉承着开放运营方式多尝试看效果的逻辑,分别在小红书、即刻、知乎、豆瓣、公众号都有尝试发内容。小红书、即刻、豆瓣都立即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只有小红书在后续的运营中能持续获取新增,并且很快成功建立了仅百人的小红书用户群,这让我万分意外。考虑投入产出比,后边我让实习生主要动作都聚焦到了小红书,其他平台的运营暂时搁置,并开始学习小红书种草等事宜,尽管还没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已经非常坚定小红书将是我们接下来的主运营阵地

我的判断是,小红书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品牌方/开发者→种草博主→内容消费者的良性生态。非常多的为了赚钱的素人,通过产出高质量的内容来提高自己账号的粉丝和流量,提供了很全面的高质量内容供给,让普通用户能基本搜到想搜的任意内容(很多人把小红书当搜索引擎用),而素人通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就可以开始接广告种草,有了收入后更有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出。品牌方/开发者通过大量素人种草投放达成商业目的,而小红书的内容分发推荐机制让品牌方/开发者能相对其他平台更低成本(内容制作成本、种草价格等)获取更大的效果。

新的品牌和产品能有效起量的平台,可能仅剩小红书了

2.1 ASO一定要做好

笔记产品中,一些社交平台好像不怎么流行但应用市场下载量评论数都很高的,无不是ASO做的很好的。可能是笔记用户群大都有明确自我需求会自己搜寻相关产品。

之前做B端产品时曾专门花了半年时间做ASO,但效果在搭建好的完整的获客流程下(地推陌拜→外呼线索→销售跟进→安装培训→售后→客户成功)相形见绌。

当然,知道要做好和可以做好还是有一定鸿沟。尝试做了一段时间,效果比B端产品差远了。还是需要有经验的全职运营人员进来,一起把ASO做好。

SUMMER

2.5 科学有章法和“大力出奇迹”,效果天差地别

一直没做过c端运营,几个月前对其理解一直停留在:创建账号,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发内容获取流量 这样粗浅的认识上。

发内容谁不会?现在大学生年轻人网感更好成本还更低。内容和账号越多效果越好,那就多招人!

于是6月在boss直聘上创建了实习岗位,两周的时间500+的简历、100+的沟通,30+的面试,本想招2个人,但优秀的年轻人太多,最终发了6个offer。有一定的压力,但用‘大力出奇迹’说服了自己。

第一周安排三天时间调研竞品输出报告,然后一天时间给大家介绍做Jotmo的初衷、未来发展规划等相关框架,接下来大家按我原定的计划开始了运营工作。

一开始还好,几个平台账号注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产出内容,发布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增长。我以为继续这样不断产出就能保持增长,但接下来实习生陆续出现几个方面的问题:

  • 跟着感觉走的文案产出之后,很难再有新方向的素材可产出。
  • 可做的尝试做了之后,后续的工作每天重复再重复且并不能迭代成长,大家开始觉得迷茫困惑,尤其一些非常优秀的同学开始选择离职。
  • 新账号几篇内容可获取的流量获取完之后,很难再获取新的流量增长陷入停滞
  • 没有很好的章法不清楚接下来哪个阶段应该做哪些事情
  • 实习生需要有人带着做运营,但我更多精力放在产品和商业的思考上,对运营工作没那么重视。

各种因经验缺乏造成的问题,不一而足。原本希望通过多个大学生实习创造更多运营可能性并且也能了解现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向年轻人学习,结果却和一些实习生不欢而散。

最近一段时间,陆续有在各个渠道不同方式学习了解运营知识,发现运营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是一个成体系的非常专业的板块。

专业的有经验的运营人员能分析清楚产品的用户画像、根据产品不同的发展阶段、关注核心数据指标、选择合适的运营平台官号+种草+投流多维度运营方式,在标题、文案、图片、视频等素材的有效选择中最大化获取流量提高转化。

而这种经验和方法,是我们急缺的。Jotmo接下来的运营必须找到合适的全职人员进来才能更好地向前。(有相关同学欢迎与我联系)

一直热爱创造创新、反教条反经验主义的我,终于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要做创新并不是否定所有的经验,好的经验能让创新更快速更有效落地

如果下一次还要大力出奇迹,那么应该明确:

  • 攻打碉堡前还需更缜密的分析判断,而不是简单的堆人
  • 不能把战士丢到前线填坑就不管了,还需持续关注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

2.6 产品名一定要用中文

一些知名的笔记软件如notion、obsidian、bear、Ulysses、Heptabase、Roam Research、Craft、flomo、Day one、OneNote、Goodnotes基本都没有中文名,并能在中文笔记圈流行。因此在一开始的取名过程中,我更倾向英文名。推广策略上也向的是先征服专业用户,后边再想个中文名破圈。

因此有了Jotmo,jot memo,jot more。这还是我和豆包多轮交流之后收获的灵感,很满意,很珍惜。

6月份的实习生面试时有个实习生提醒要改中文名,7月一个运营大佬建议不要用英文名,直到8月运营出了一些瓶颈。正好这时候好友帮我罗列了一系列我的c端产品可能活不过今年年底其中之一就是名字问题后,开始认真考虑这个事情。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坦诚来讲,英文名在日常和人口头沟通,尤其第一次基本很难再1分钟内快速让对让知道叫什么且被记住、文字沟通中从中文输入又切换到英文专门打出jotmo几个字符效率也极低,用户传播自传播过程中也很容易把字符拼错等,问题非常多。

后边自己陆续想了不少名字 ,也拉团队同事一起帮忙但都没有想到特别理想的。于是想着要不让用户帮着想,没成想第二天就收获到一个非常动心的产品名。

即我笔记的多个类别商标申请中,等软著下来后各应用市场统一更名。

2.7 运营表面是表达艺术,底层是逻辑与数学

十年前刚创业自己招运营,以及前段时间招运营实习生,对人的考核还停留在表面的案例、表达功底上,进来后协作表达力上确实也没问题,但总觉得欠缺一点什么,最后发现其实是逻辑。

在近期有限的运营学习中,比如阅读如何重新点燃用户增长,或者听了几个大牛讲运营,发现底层的运营逻辑、数据模型、数据测算与分析等才是致胜真正的关键,这种感觉又像回到了高中做数学题。

如何在今年内把ROI做到大于1,是一个严谨的求证逻辑,可以拆解到不同的数据指标上,再结合指标做动作,根据动作后的数据效果再不断分析调整的过程。

不知道市面上有这样思维和能力的运营人员什么价位,求一个啊。

2.8 运营接下来要做的

在做了上述的复盘分析后,接下来运营层面要做的事情也逐渐清晰:

  • 招一个全职运营(要有c端订阅型产品运营经验)
  • 种草继续探索,找到真正有效的方式、计算出种草的单用户获取成本。
  • 编写并发布官网文档,让用户对产品有更全面认知,更核心是,让博主或者用户在传播时有更多高质量素材可用。
  • 小红书之外,增加其他平台内容覆盖率。
  • 更多潜在自然流量获取:更多应用市场上架(比如用户提到的酷安)、一些应用榜上传。

更多数据指标测算:

  • 用户进来后不同阶段的付费率。首日、一周内、一个月内等。
  • 不同功能点对用户的吸引力新增吸引力、付费吸引力。
  • 用户的首周、次周、第三周、第四周留存。
  • 应该还会有更多有指导意义的数据指标,会继续不断学习完善。

03 产品

5月15号iOS第一版发布至今5 个月,接受一定的不完美、保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内部构建43个版本,移动端发版25次(每周至少一次)。中间的小里程碑有:

  • 付费率保持1%,单用户获取成本降低到0.67元。
  • 付费率提高到2%,单用户获取成本降低到 1.3元。
  • 付费率提高到3%,单用户获取成本到2元。

这些重要节点都曾在内心掀起波澜,尽管并没在用户增长层面掀起太大风浪。我女儿现在快5个月,她第一次笑、第一次能自己握住双手、第一次晚上睡整觉、第一次翻身、第一次认生……都曾在我内心泛起涟漪。做产品和养小孩,在Jotmo这里我找到了某种精神同步

3.1 c端比 b 端产品更令人兴奋

相比近几年自己在2b产品中更多的皱眉,2c让我重回十年前刚创业时持续的兴奋和折腾劲:

更强的愉悦感

  • b端是对客户流程的抽象后内化到产品中,自始至终自己都是外部观察者,对自己的产品体验的再多,但终归不是用户,难以在使用中达到某种心流状态,更多是对客户有帮助后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 做Jotmo时,我自己就是用户,设计时的想象和频繁使用后的感受形成了闭环,促进着不断调优,把自己的感受 需求 痛点,自己思考出解决方案给自己带来使用上的爽感,是一件难以言喻的充满愉悦感和自我满足感的事情。

以上是我在Jotmo上的记录数据

手机对话框记录的爽感谁用谁知道

更短的决策链与更快的调整效率

  • 产品逻辑更简单。B端流程复杂,产品改动牵一发动全身,C端的产品逻辑相对简单,调整起来简单。(有交互能力和审美在线的b端产品经理转c端可能有一种降维打击之感。)
  • 需求响应更快。B端一般由销售或售后代客户发起→产品经理找客户确认沟通→出方案→(找销售/客户确认)→开发上线→让销售/售后向客户确认新版使用情况 完成闭环。中间有大量的沟通协作和不确定的过程。而做Jotmo时不论是自己使用时有了新想法,还是看到用户有啥反馈能很快判断是否调整,确认调整后很快出方案上线后就能得到反馈。
  • 产品调整对用户影响范围可控,更方便试错。在做森果云的产品时,因为深入到客户的经营流程中,用户用产品就是在工作,稍微哪个地方调整出了问题就会影响用户的日常工作面临很大的压力。而Jotmo只要不影响几个核心(数据安全、记录不中断),其他的地方不用有太多负担,哪怕有一些故障和不合理,对全局影响不大,更方便快速试错。

竞争更激烈挑战也更大

  • C端产品在纯功能和设计层面是没太多壁垒的,被市场证明有效的很快会成为行业通用做法,原创少抄袭严重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并且基本无解。加上C端产品大多功能较浅,上线一款产品或者抄个新功能飞快。
  • 这几年的裁员潮增加了大量的独立开发者和产品经理供给,新的技术又降低了新应用的落地成本,C端应用的竞争在这两年达到了高点。
  • 只要数据能迁移,用户换个应用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所有大多数的c端产品都靠着把用户数据锁在产品里来增加用户迁移成本,而受够了这种现状初心就是【让用户的数据真正属于用户】的Jotmo,需要花更大的力气考虑怎样留住用户。
  • 一边要思考怎样增长,另一边也要思考如何在增长过程中构建壁垒。前者已经够难了,后者大多数时候其实是没有答案的。
  • 当然,这种激烈的竞争及其带来的挑战,也给有野心的人兴奋与冲动。

关于2b和2c在产品运营商业逻辑等各方面的区别还在持续感受思考中,有机会写一篇文章专门梳理。

3.2 少些我执,多给用户一些便利

有点品味的产品人做设计时或多或少都会带入自己的认知价值观,甚至是执念。

早年经历过一些重要照片和数据的丢失之后,我对记录的原则是,宁可多记乱记不可轻易删除。多了可以不看不用,但删了再想要的时候就再没了

做Jotmo时,对记录的删除也是放在了多选里边,不支持长按直接删除。并且因为这在用户群与用户有大段的【理性】讨论分析。在经过一段时间反复斟酌后,我否定了自己的坚持,增加了长按删除功能。

  • Jotmo的核心是记录我,而删除记录、忘记我,也属于【我】的真实的一部分
  • B端产品因为老板付费用户无法轻易离开,但C端,恐怕少有产品能做到微信这样强执念一堆不爽但用户无法离开的,我能否接受用户因为一些我本可以做的更好的细节而流失?
  • 效率工具落脚点在效率上,效率不仅有客观的操作路径,还有心里感受。不同用户的效率需求和方向肯定是不一的,如果想有更大用户量更大规模收入,必须要有兼容方案,而非固守自我认知。
  • 客观的数据结果会告诉你怎样是更好的选择。在不偏离核心理念的情况下,应该支持更多开放的设计。

有了这一次对自我执念的消除之后,后边再看待用户的反馈,有了不一样的心态。

3.3 专业笔记产品or泛记录应用?

我一直有着强烈的自我记录需求,爱拍照录视频、会保留和亲人的通话录音、写日记、建待办记日程、听课时记笔记,和人聊天时记录自己的想法、记时间流水等。除了不爱记账,只要不是太麻烦的,我都想要或者有过间歇性的记录,甚至于有段时间偷偷记录下性爱的时间频次状态和时长。

绝大多数记录的承载都是文字形式,到工具层面,更通用的就是笔记软件了。十多年来,我付费使用的的笔记软件有印象笔记 、Ulysses、bear、石墨文档、语雀、Noted、钉钉文档、obsidian,也多次测试过幕布、飞书文档、notion、有道云笔记、flomo等等,轻度体验的产品就更多了,也经常看相关笔记软件的反馈区。

过往三年多,为了设计一款移动端友好方便随时随地记录的、能解决从短记到长文档笔记有效流转使用的、没有太多短板的专业笔记产品,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分析,积累了十多万字的调研与思考,也规划出了不同版本的核心特性和开发节奏。到今年正式落地,想着按规划来,先迭代几个大版本,成为专业的笔记产品,后期用户量起来再考虑更多记录场景的兼容,把产品向泛记录用户群中扩散。一来先满足自己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笔记需求取悦自己、二来觉得重度笔记用户认可后更利于传播。

在开发并运营几个月后,开始了动摇:

  • 存量笔记用户迁移难。不断找寻新的更好的软件的总归是少数,大多数的用户已经对原因产品产生了习惯,要迁移到新的笔记产品,需要多方面的工作,比如功能更完备完全新的体验、持续的运营刺激等,而这都需要以年为维度的时间积累。
  • 新增用户年轻人居多。Jotmo当前在小红书上获取的新用户大多有明确泛记录需求的年轻用户群,记录的不仅是笔记,还有日记、心情等,查看群中一些用户的主页,有一些甚至会用相关软件记录每天喝了多少水,用户也在提出一些对话回应情感陪伴相关的需求。
  • 专业笔记和泛记录产品短期内是两个迭代方向,前者是考虑笔记的从记录到整理到输出的全流程场景,做长文档、做双链等,后者不需做的这样深,但却需要非常多的场景和体验上的创新。
  • 这时候的问题就好比种一棵树,是修剪侧枝让顶端不断攀爬更短的时间内长的更高,还是去除顶端优势让更多侧枝发芽拥有更多可能性的同时整体长高
  • 如果不考虑新技术,纯从专注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样 主观的判断上,似乎先安心成为一款笔记软件更合适。但如今AI的发展已经让很多事情变的简单,以全新的体验,打开新的边界,让很多事情充满想象力
  • 新技术到来总会有一系列老的产品被取代,比如手机取代了相机mp3报纸闹钟bp机传真。而传统的笔记、日程待办、记账等软件,一定会被新形态下的AI赋能下新的工具所取代

3.4 赶紧加入AI卷应用的浪潮!有了新能源还要什么燃油车?

ChatGPT3.5 发布带来大语言模型爆火后,我便开始观察和思考笔记与AI结合的机会。相比使用公域的数据做训练的通用模型,基于单个个体全方位数据的个人模型是一个有重要价值的方向。而笔记类产品可以说是积累个人全面信息,尤其是有高价值的主观思想数据最合适的入口

我个人的理解是, Jotmo笔记+AI由浅到深有三个层次的实现:

  • 智能助理/第二大脑。更便捷的记录和整理(语音转文字润色标记重点等)、基于已有内容的内容生成提高撰文书写效率、基于语义而非关键词的更智能搜索查找、带记忆能力基于场景等给用户智能回应以及情感陪伴。
  • 数字分身。不仅是从音色到外观的生成,更是基于大量个人数据尤其是过往思维链逻辑链,对一个人从形似到神似上的深度模仿,成为一个有灵魂的分身。
  • 数字永生。前两个阶段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只是看体验优化到多好多么逼真。而数字永生,对应着AI是否会拥有情感和意识,充满着争议,至少当前科学界是不认可的,但依旧无法阻止少数人对此充满信仰。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证明了永动机不可实现,在找到类似的科学定律前,我更倾向于AI最终会突破人类的认知边界,就像西部世界中接待员终于走通意识的迷宫完成意识觉醒。

在上边的思考过程中,也在持续观察市场的新动向:

  • 好友肖弘收购了chatgpt for google插件,升级为Monica后数据不断暴增出海做饶有声色,有佩服但不羡慕,从开始到现在都不看好套壳应用,尽管其‘套壳到极致就是牛逼’振聋发聩。
  • 心光因为接入ai 自动分类尤其是回应陪伴吸引了数十万用户,并拿到融资开始规模化发展,在付费体验了产品并加入其用户群长期观察后,我觉得陪伴需求可能是小众群体,过早形成ai陪伴的产品认知,反而会丢失更大的潜在用户群。
  • 2013年便认识的武大毕业先后创业、投资经理、又创业折腾的许高,在发布PLAUD.AI后,迅速开启全球化发展路径,近期又发布可穿戴的notepin,各个渠道都能看到pr稿。佩服其持续折腾并终于折腾出了新模样,翻阅其近期的专访和分享,明显感受到很强的洞察力 产品定义能力全球化的视野非常强的执行力等。不过,哪怕其已经销售十多万份硬件产品,也在思考,是否还是软件更能覆盖更广人群?
  • 得到推出Get笔记,利用语音转文字并润色整理 这个单点特色,加上邀请好友增加时长的裂变方式迅速增长破圈,一次下线聚会发现我在蚂上创业营的好友,40+岁做传统行业的千米快修的老板,都开始自己用并推荐同事用了。惊叹语音转文字并润色对用户的强大吸引力之外,也觉得这也还只是个非常简单本来在Jotmo规划内的很快就能加上来的功能点。并且判断Get笔记无法长期存续:因为其购买biji.com域名浪费不必要成本;产品经理是底下打工人,没有后续持续创造力最终产品会成为四不像,比如其电脑端界面完全抄袭本来就不是更优解的flomo。
  • 做出了爆火的ai应用胃之书的赵纯想在即刻上发布动态,打算用LLM自动整理的备忘录 心之书,不过等了几个月似乎一直没上线又开始做提醒闹钟去了?
  • 清华大学本科,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等一堆buff加成,多年前便开始专注个人大模型、心识宇宙CEO陶芳波博士,上线了帮助打造个人数字分数的ai产品me.bot,看了下产品,怎么做的还像对话机器人?似乎没有好的记录体验。并且其专访中也讲到用户流失非常高,大多数都是ai爱好者来体验一下就走了。
  • 核心团队流失,久久无动作的语雀,上线ai功能,但体验了一遍,似乎是为了ai而ai,形式大于功能。并没有找到一定要在语雀中用这个ai功能的核心价值,也并没有真正做到笔记和ai的深入结合。

类似对AI应用的体验观察有很多,尤其今年ai应用开始卷起来之后。但对于何时落地把大模型功能应用到产品中,我一直没有着急:

  • 用户判断是否选择一款产品不是因为其是否有ai,而看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必须要有了ai特性才能解决的需求目前还是少部分,需先在记录这个大方向把产品底座搭建好。
  • 不想在聚光灯下做产品。在当前卷ai应用的浪潮下,一些和ai有关的应用都会被拿出来报道讨论,这样的方式吸引的更多是体验者竞争者,离真正的目标用户群反而很远。

直到,和一个潜在用户聊天时,其问了Jotmo的核心特色,在并没有得到打动其的回复后,其讲到被Onenote新出的可以帮助自动整理归类的ai功能吸引,有打算切换自己的笔记工具。一直在为新增头疼的我,如梦初醒

  • 不能只关注到纯粹的体验者竞争者,而忽视了可能被吸引的真正用户。
  • 新体验带来的用户心智变化是不可估量的。有了新能源车各种智能化的体验后,传统车大家再提不起兴致
  • 不仅要保持关注,更需躬身入局。ai应用做的越早理解越深,对需求的洞察和用ai重新实现,这个过程是需要在有用户反馈的基础上持续迭代的。
  • 在传统思维下搭建的产品基座,引入了ai能力后不一定适合。不能先是先把一些基础功能做好了再加ai功能,而是基于ai的新能力对各项基础功能重新设计。
  • Jotmo的ai功能落地,要加速了。

3.5 Jotmo接下来的产品节奏

落实网上已知的措施提高留存,比如增加通知提醒、新手引导、产品理念嵌入等。

往泛记录反向做些尝试,保持核心交互不动的情况下,对已记录内容做更多深度的解析和自整理。

加速 AI相关场景落地,从已经被验证的语音转文字润色、回应陪伴、自动归类等开始,再形成一些jotmo特色的ai功能。

04 商业

商业模式决定着项目的存续,想真正做一款好产品,就不能只想产品的事情。

4.1 没有比会员订阅更好的商业模式

小团队开发的效率工具,凡卖几十块钱终身的、或者打开一堆广告的,一看就离跑路不远。小红书上很多用户会在一些笔记应用的评论区询问是否与倒闭并分享之前使用某款软件一段时间后开发者跑路的案例,本质上是商业模式出了问题。

用户苦广告久已。要在广告收入和产品体验间保持平衡是极难的,大多数都沦为电子垃圾遭用户唾弃。

买断极易催生割韭菜。当交易是一次性的,开发者便只关注拉新,而不是老用户的感受需求与体验升级。

若想持续迭代做出长久存续打动人心的好产品,就应该坚持会员订阅。

  • 让用户为产品付费,而非其他。
  • 在新增、付费转化率、付费金额之外,订阅模式特有的续费率指标对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开发者有为老用户把产品做得更好的持续动力。

去年在一个私董会的午餐间隙,请教百词斩 CEO 对于会员订阅的看法,被完全否定,原因是国内付费率低。老派创业者可能形成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路径依赖,在广告、流量、电商等收获颇丰,看不上瞧不起不认可会员订阅模式,我想证明他们是错的

Jotmo的第一阶段目标是过万年订阅数、百万级别年收入,做到能在武汉养活三五人的小团队

4.2 尽可能早地开启收费

开发者很容易有“等用户再大一些”“等功能再完善一些”后再开启收费项的思维,我自己便是。

  • 一个,会觉得初期更重要是有更多人用,担心增加收费项会赶走一部分用户;
  • 二个,会有完美主义倾向,总觉得当前的产品不够好功能还不够全不值得卖出钱来。

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想法的呢:

  • 开启运营后,陆续有用户询问什么时候上会员功能,很喜欢这个产品担心没收入会倒闭,有了会员付费后反而更敢使用
  • 7月份运营了一个月后,单用户获取成本差不多出来了,并且对于未来大概能降低到多少心理也有了数。但发现决定着是否要扩大运营投入、扩大多少,核心由ROI决定,只有上线了会员付费,测算出了付费转化率 进而观察ROI的数据变化

于是在8月9号,Jotmo上线了会员付费,距今两个月有余。很庆幸没有按最初的预计把这件事拖到10月份。

付费转化率和续费率,才能真正检验产品是否做出了核心价值。付费落地越早,数据测算越早,能更早做一些方向上的调整,避免在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4.3 好评不等于付费,产品好用和能赚钱是两码事

会员付费上线后,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 有好感不一定会付费。付费上线后和一个之前强烈好评的用户聊天,其讲到因为xxxx功能还没上线,暂不打算把笔记迁移过来,所以先不付费。
  • 有付费能力的重度用户也不一定付费。有个用户反馈一直在用但不想付费,因为没有从会员权益中发现打动人的点,而免费版也完全够用。哪怕其在很多相关产品都买了会员。
  • 你不看好的用户反而付费意愿高。有几个女生用户提到如果开发了皮肤功能就一定付费。
  • 付费了的也不一定用你的产品。因不想对订阅的商业模式产生大的影响,永久会员设定了限量1000份且每满100人后涨价的规则,本意是早期需要低价(相比多年订阅价格少很多)聚集一批产品忠实用户,但购买记录中有用户注册和付费时间相差不到几分钟,沟通下来,其把产品当做一个保值的收藏品。

把产品做好用不难,怎样做收费项却来回拉扯非常纠结

  • 哪些功能免费开发用来拉新,哪些功能作为会员权益提高付费转化率?
  • 能拉新的功能先做,还是能提高付费转化率的功能先做?
  • 会员权益是设置多一些让用户看起来升级版本非常值,还是精炼几个核心的付费项让用户判断做判断更简单一些?
  • 有接口成本的功能,怎么设计不同会员权益下的可使用量?

产品要迭代,产品的付费项需要持续迭代。

4.4 利润是因,产品/体验/服务是果

之前一直在做的b端项目去年开始过了生死线进入稳定盈利期,但利润率很低。这几年几个友商在价格竞争上非常“默契”,每家都在到底是降价保证增速还是先守住利润率上纠结,但最终都选择了前者。今年陆续出现一些大客户反馈服务跟不上需求响应慢,上门的越多,堆积的待开发内容越多。

看起来是需求的响应问题,本质上是因为针对大客户的定价过低利润率不够,无法投入更多资源重点服务

在做c端的同类产品调研时,发现很多长期存续的产品,定价都不低,且鲜有买断

我们下意识觉得定价低一些能获取更多更多用户,真实的商业逻辑确是—-高定价带来的高利润能支持更多的广告营销渠道费用等,是一系列的运营手段真正让市场占有率高了起来

想明白了这些事情后,半个月前,给Jotmo做了一次涨价,期待看到涨价后的正向反馈。

当然,高利润并不等于高定价,成本领先也是一种非常厉害的竞争取胜机制

4.5 跃跃欲试想出海

“国外的付费率更高”“海外赚美元有汇率差利润率更高”“海外政策限制少更放得开手脚”“中国人才和供应链过剩,与其国内卷不如拥抱全球市场”。

所有人都在说出海,也确实一定要出海。

有建议直接放弃国内市场全力转向海外,我的想法是先在国内把ROI做到1以上,在落地出海的事情。

怎么出海还有很多需要研究清楚的问题,比如:

  • 主体选择。是当前国内应用共用一个主体,还是注册一个海外公司主体专门做海外?
  • 开发上,是一个包多地投放还是类似抖音和tiktok完全隔离?地图组件上在海外用什么?谷歌地图中一些和国内地图国家与分界定义不一致情况怎么办?
  • 运营上要怎样做?

05 个人

5.1 事情要干好,必须全身心投入

一开始以为把产品定义出来后丢给研发,再找个运营,我可以甩手不管,继续忙森果云的B端事情。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8月份和股东沟通,我要暂别B端,开始全职做Jotmo。

市场在快速变化,很难有一开始想好事情,后边能成定律的。

好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迭代中长期思考打磨。

运营等很多事情的执行细节也需要不断碰撞调优

5.2 世界加速,时不我待

做 b 端10 年 ,整体节奏越来越慢,从前年开始稳定到 965。也不是没加过班,只是多次的折腾才发现,方向不对再用力也没啥用,还容易有反效果

刚做 Jotmo 时,打算延续这个节奏,做之前先逼自己把事情想对。笔记赛道相对小众,过往十多年间新产品常有,但节奏相对并没有那么快,新体验对旧体验的颠覆性不大,Jotmo 把各方面体验做极致,经得起慢慢打磨。

真正开始把大模型落地 Jotmo的过程中,才开始真正感受到,各行各业正处在被ai 快速变革的进程之中。单单笔记+ai领域,今年就非常多的新品。

无数的聪明的优秀的享受创造的快乐的开发者们加速着这个世界的进步,自己慢点来的节奏真的能立足吗?

5.3 要学会卖自己

产品火的一塌糊涂,创始人却鲜为人知,这种厉害的境界一直是我想达到的。在做 jotmo 早期,也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没和公司同事讲自己做了c 端新项目、朋友圈不公开项目信息、运营层面一直在背后不亲自发言……直到数据惨淡才意识到去 tmd 境界,能把产品推广出去更多人用才是王道,我,必须要出来卖了。c 端业务没 b 端那么多内部流程和管理琐碎的事情,出来卖,将是接下来的第一要务。

要贴近流量。了解各平台,学习并实践获取流量的方式,给自己,给产品引流。

要厚脸皮放得开

要用力,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要学会表达的艺术。心中有想法和把这个想法以他人都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还有很大的鸿沟,而这需要大量的学习训练。

要开放分享。那些因分享而获益的人总不吝表达开放分享的好处,但譬如我的大多数创业者总是畏葸不前,担心没时间、讲的不好、担心招致竞争、担心 xxxx ,为自己没能力做好分享找一堆的借口。这次复盘算是走出开放分享的第一步。

5.4 一身反骨,狂傲自信

“赛道不行”“工具产品不赚钱”“订阅制不行”“你的产品思想太落后了”“没有核心特色”,今年这样的否定听到了不少,建议放弃项目的也有几个。

多说无益,只得沉默。沉默时在思考他们哪些说的有道理立马去调整 哪些在放屁有耳朵赶紧排出,沉默时在积累更大的势能

顺风顺水是没有挑战的无趣的,越发不被看好反而越斗志昂扬似乎是我从小长到大性格的底色。在更大更卷的市场和更多优秀的人竞技一番,没有比这更兴奋和刺激的事情了

06 致谢

感谢森果云同事,没有大家兢兢业业让森果云保持稳定的业绩和利润,我无法全身心投入到 c 端新的挑战中。

感谢森果云股东,能理解并支持我的 c 端产品梦,没苛责我创业路上半路跳车换了赛道。

感谢我的大学同学、恋爱记CEO付小龙,在Jotmo整个过程中持续的中肯建议、毫无保留的分享、高质量的运营培训等。

感谢在 Jotmo 如此早期就愿意相信我们直接付费的用户,你们的认可是我们持续前进最大的动力。

本文由 @阿森即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逻辑性强,且输出能力强、自我驱动性高的运营的确需要碰运气,但凡是从大厂里历练过1、2年的价格就不低于2、3w了…

    来自上海 回复
    1. 这个确实也发现了,好的人才肯定是贵的

      来自湖北 回复
  2. 说的我都想试试了,加油,
    有句话说的对,中国toC付费意愿低,就像不爱开信用卡一样,你要先接受这样的预期,这就是现实。
    你收费的底气是啥?因为一个用户说怕你跑路?这应该不是真相吧。
    当有人说怕我跑路,也许你做个功能避免他的担心,保留他数据资产的安全,因为长远看你最终会跑路的。
    没跑路的都是有爸爸的

    来自浙江 回复
  3. 有没有也在做 相关产品的,一起交流哇。另外求一名全职运营同学!

    来自湖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