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在货币化,「赢家通吃」的互联网铁律正在进化

0 评论 7352 浏览 9 收藏 11 分钟

独角兽、上市公司,从「赢家通吃」到今天的「赢家通吃补贴」——吃超级爸爸的补贴,互联网铁律在进化,风口在货币化,可我还是佩服 30 岁的马化腾,诚实地对投资人说的那句话:「我还不知道怎么赚钱。」

瓜子二手车前天刚宣布融资 4 亿美金,摩拜单车昨天就宣布拿下 6 亿美金。如今在中国,融资规模不在 10 亿人民币以上规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风口上的创业者。现在做融资新闻发布的创业媒体特别多,遍地都是(接招也间歇性地舔列其中),我一直纳闷,就没有人做个发布「烧钱新闻」的媒体么?

比如标题可以这样写:《独家!摩拜宣布 6 月份烧掉 1 亿美金,距离花光最后一分钱还有 18 个月零三天》,转天摩拜单车就怼上:《首发!ofo宣布烧掉 2 亿美金,距离花光最后一分钱依然有 19 个月零 18 天》。就像俄罗斯轮盘赌,看谁能留下最后一口气,好看!

说实话,这不是笑话,如果说公布融资是一本正经地装逼,那通过分众等广告平台来间接传递自己公司的烧钱能力,很多创业者及其背后投资人都将此视之为另一种能力。高级装逼。

敢明目张胆地谈融资、敢逼格满满地去烧钱,还有什么是创业者不敢的事情吗?有,谈赚钱。

不谈赚钱这个事,是有伟大传统的。

1999 年,红杉的合伙人问谷歌创始人,搜索怎么盈利?两位创始人说还不知道,但红杉还是投了。

2000 年,IDG的合伙人问马化腾,QQ怎么盈利?马化腾说不知道,但IDG还是投了。

……

几乎每个功成名就的互联网大佬,都曾被投资人问过这个问题,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拿到了投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上述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削弱,在投资人的必问清单上,越来越靠后,甚至根本不问——投资人只关心用规模、市场份额、估值增长,至于赚不赚钱、每年乃至每天亏多少钱,反而没人关心了。

这就形成了一条金黄金黄的互联网创投法则:只要用户持续增长,当它的规模能够统治市场时,自然而然会赚钱,所以也就没必要问了,正所谓「赢家通吃」。

这条法则让互联网在石器时代就受到了资本主义的眷顾,所以平台型公司得以生存下来,谷歌如此、腾讯如此、阿里如此、亚马逊更是如此。可以说,没有这些巨头像炼丹成仙一样地潇洒成长,互联网可能还停留在农业社会时期。创业者赌对赛道,投资人有耐心,从时间上顺延成功,从体量上做大成功,大者恒大、赢家通吃。

先融钱、再烧钱、最后赚钱,几乎成了所有创业者和投资人对互联网创业的最底层认知,特别是在中国,这个认知等于圣经。

这正是过去 7 年(从 2010 年算起),中国互联网创业的主流模式,甚至都没有非主流模式。从团购、到垂直电商、到上门O2O、到外卖、到网络约车、到共享单车、再到如今的共享充电宝,所有创业者和投资人都相信拼到最后,一定有赢家、一定能赚大钱。

那就看看吧。先说美国那边,最近上了全球媒体头条的Uber CEO休假事件,以及众多CXO岗位缺失事件,根本原因就是五个字:烧钱不赚钱。Uber是 2009 念成立的,到今年已经 8 年了。

Uber CEO 卡兰尼克

再看国内。饿了么是 2008 年成立的、美团是 2010 年成立的、滴滴是 2012 年成立的……最少也有五年时间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下面这些公司(平台)都是成立三年之内便开始盈利了:Google、腾讯、淘宝、Facebook、小米。

也就是说,目前台面上真正呼风唤雨的巨头公司,实际上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赚钱养家」的能力,而人们只记住了它们的「貌美如花」。没有人记住巨头们赚小钱的时候,只记住了它们成为巨头、成为平台之后赚大钱的样子了。没有小钱,哪来大钱?互联网创业的路被带歪了。

被谁带歪的?最容易拿来说事儿的就是亚马逊了。当 2015 年(中国O2O泡沫最疯狂的时候),亚马逊创业 20 年来第一次盈利的时候,无数中国媒体、投资人、创业者都为之兴奋,仿佛听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

亚马逊CEO 杰夫·贝索斯

一家公司,成立 20 年不赚钱,围观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并当成了学习的榜样,更可笑的是,亚马逊就不应该是创业公司的榜样:亚马逊专业烧钱 20 年,但其中有 18 年是上市之后烧的。

也就是说,仅仅成立两年,亚马逊就上市了。而且,上市之前,算上创始人贝佐斯自己的钱、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钱,以及唯一一笔从KPCB那里融来的 800 万美元,亚马逊一共融了 900 万美元。就算考虑到汇率,这个上市前融资金额放在今天的中国,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从上市之初的 4 亿美金市值,到今天的 4600 亿美金;从卖书、做电商,到今天成为一家科技巨头,亚马逊是一直在亏钱,但问题是,支撑它走到今天的,不是VC的持续投钱,而是主要依靠自己赚的钱:看看每年亚马逊对研发、前沿业务的投入规模就清楚了。

有人说,美国股民的钱也是投资人的钱啊。股民与VC的根本区别是,股民的钱是自由支配的,而VC是钱是有存续期;前者适合价值投资,后者适合估值投资;前者可以放长线钓大鱼,后者是养猪杀猪,杀完就跑。所以说,大家对不盈利的亚马逊保持 20 年的信心,首先是基于科技与市场的信心,这与国内风口上的未上市项目持续融钱、持续烧钱有本质区别。

国内资本对风口项目的信心,首先是对资本的信心,即资本更相信资本。为什么估值那么高、烧钱那么猛、迟迟不赚钱,VC们却依然对风口项目趋之若鹜?原因在于过去这七八年,中国互联网的投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2010 年之前,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创业起来之前,中国与美国的创业投资没什么差别,创业者一般都是拿天使、拿A轮、拿B轮、拿C轮直至上市敲钟,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各路资本各司其职。但 2010 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个转折点,不仅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崛起,互联网从PC走向智能手机,还有就是巨头的改变。

「3Q大战」改变了腾讯的行事风格,也改变了巨头的心态:大变局之下,巨头怕被巨头干掉,也怕被创业者干掉。腾讯被称为「山寨大王」的时候,其实是它主动出击的时候。主动出击意味着心里有数,知道往哪里走;而当腾讯、阿里放弃抄袭、围猎,转而疯狂投资创业公司的时候,说明它们心里没底了,这是防御性的战略:就算投资打了水漂,也不能让对手抢到金凤凰。

所以,传统的投资方式,在过去几年迅速变成了:拿天使、拿主流VC的A轮、拿巨头的B轮、然后风口之上合并同类项、超级爸爸最终买单。大家好像忘了还有盈利这码事,至少前面的投资人不管了:有人接盘、套利走人,并没有改变VC行业的商业模式啊?

不仅是创业公司被卷进了这股洪流,就连已上市的的公司,依然不能独善其身。58、京东投向了腾讯,高德、优土投向了阿里,去哪儿投向了携程、途牛投向了京东……

独角兽、上市公司,从「赢家通吃」到今天的「赢家通吃补贴」——吃超级爸爸的补贴,互联网铁律在进化,风口在货币化,可我还是佩服 30 岁的马化腾,诚实地对投资人说的那句话:「我还不知道怎么赚钱。」

 

作者:方浩

来源:http://www.chinaz.com/start/2017/0620/743515.shtml

本文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站长之家,作者@方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