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潮下,创业公司如何在不归路上走的更远?
创业本就是一条没有尽头的不归路,尽管困难重重,但无数的创业者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不归路,本身已足够精彩。请谨记:时代会悄悄犒赏不安分的人!
近期摩拜和ofo将合并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尽管当事各方均予以否认,但不少人都相信,共享单车这个“风口”,即将因市场老大老二的合并而锁定格局,就像过去这些年发生在团购、分类信息、网约车、在线旅游等领域的故事一样。
“起于创新,终于并购”,似乎成了这些年中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固定轨迹。一个个在起步时惊艳大众的商业创新创业公司,最终在资本的左右下,以非创新的方式结束竞争——胜者盆满钵满,败者籍籍无名。除此之外,创业公司鲜有其它出头方式。
更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并购故事的背后,几乎都有BAT等巨头的影子。看看那些最终决战的竞争者——从美团点评到58赶集,从滴滴快的到携程去哪儿——背后都站着BAT的一个或几个。对少数走到决赛圈的公司来说,抛开情怀这种结局还算幸运;但对于更多陪跑的公司来说,巨头和资本裹挟下的创业,更多的是一条不归路!
“要么委身BAT,要么出局”,不归路上的创业者们,假如仍然怀有“创业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原始情怀,该如何正视现状和困难,以及该如何生存和发展下去呢?
频发的并购:巨头的蜜糖,创业公司的毒药,用户的灾难
BAT等互联网巨头为什么热衷于投资和并购?答案显而易见:在自主创新成长为巨头之后,这是它们保持巨头地位的最佳手段。借助风险资本成长起来的它们很清楚资金的魔力,同时,步入“中年”的它们很清楚,和光脚的青年才俊们同台竞技,与其进攻不力,不如防御制胜。
安邦咨询(ANBOUND)发布的报告称,据有关资料统计,过去五年,BAT共投资了30家已上市公司和几百家未上市公司。中国互联网未上市创业公司估值前30名,80%背后都有BAT的身影。显而易见,投资并购已经成为巨头们心头的蜜糖。
对创业公司来说,这种由巨头把持的频发的并购无疑是一种毒药。哪怕是对于进入合并决赛圈的创业公司,合并后带来的品牌消失、自主权旁落,以及经营模式的改变(由创新驱动变为资本驱动),都是显而易见的。现如今未上市的几个超级独角兽中,美团点评的最大股东是腾讯,58赶集的最大股东是腾讯,携程的最大股东是百度……传言将合并的摩拜和ofo,背后的最大股东也分别是腾讯和阿里。与之相对应的,是创始团队股权无限的稀释,基本都稀释到了“微不足道”的个位数,沦为高级打工者,永远失去“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机会。
对于更多没能走到最后阶段的创业公司来说,并购带来的恶劣影响更加显著。首先,一个领域老大老二的合并总是意味着该领域大局已定,老三以及后面的数十上百家公司,将随着风口的关闭而自行“消亡”。这方面,首开专车模式但如今深陷困局的易道最具代表性。另外,千团大战剩一团,七彩单车留一色,都是已经发生和注定要发生的惨烈故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看不到尽头,背后是资源、才智、机会的严重浪费。
其次,一次次近乎雷同的投资并购案例,在很多创业者心中已悄然种下了“资本主导互联网创业”的认知,使得他们以及更多后来者对互联网创业变得谨慎和麻木,会更多地认为“一切不过是金钱的生意”,从而偏离解决实际问题和改变世界的初心。当大多数创业者都遵循“做出规模-不断融资-扩大规模”这个“成功”逻辑时,注定只有更少的人去钻研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这样的结果对整个互联网创业生态是十分不利的。资本可以不停地制造大而不强的互联网“巨婴”,但它制造不了真正划时代的企业,或者说下一个BAT。
当然,用户是最惨的,他们不仅频繁地、毫无选择地被从A公司卖到B公司,而且还要遭受随之而来的补贴不再(坐地起价)、体验下滑、无从选择等等。前一段北京持续下雨,滴滴就向用户强硬地展示了它无可辩驳的定价权;最近深陷捆绑搭售的携程,也让用户见识了垄断服务带来的任性妄为。随着并购带来一家独大,类似的“垄断病”还将不断上演,而丧失了选择权的用户,还将继续无可奈何。
缺“爹”少粮的大多数创业公司,该如何于不归处找出路?
尽管现实很骨感,但乐观的创业者总要相信理想很丰满,为生存,为发展,为成就事业,为改变世界而前赴后继。那么,在经历了好几轮类似的剧本之后,后进又缺“爹”少粮的创业者该从历史中学到些什么呢?我认为现状既然不可骤变,唯有慎思之、徐图之,在“要么委身BAT,要么出局”之外寻找新出路。
去年起互联网业界流行谈TMD,不少人称今日头条、美团点评和滴滴出行这三家中生代企业家创建的公司,是可以接棒BAT的存在。先不管这种说法可信度有多高,但这里面的今日头条,的确走出了一条“不依赖BAT,却又在BAT均发力的领域占居鳌头”的独特发展之路。创始人张一鸣在谈及今日头条的成功之道时曾表达,头条的成功是他们更早看到了移动资讯聚合阅读的趋势,并率先引入机器算法做个性化推荐。时至今天,虽然BAT均在发力这一市场,但今日头条的发展始终处于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在融资方面,已公开披露的三轮融资中今日头条仅拿了1.15亿美元,这相比那些动则数十亿美金的融资记录来说可以说微不足道,换来的却是100亿人民币的年收入(2016年预估)和超100亿美金的市值。
今日头条的案例至少可以给我们三个创业启示,一是快人一步的用户需求洞察,二是技术应用上的突破创新,三是“自给自足”的运营资金造血能力。这三点使得今日头条不仅跳出了四大门户既有的内容商业模式,也成功避开了BAT的资源和资本围剿,成为行业的颠覆者和引领者,也让张一鸣可以硬气地对BAT的收购邀约说不。在海外市场,今年3月份刚上市的Snap也有一些类似的故事,它曾接连拒绝掉Facebook和谷歌等巨头的巨额收购邀约,如今市值接近200亿美元,并被普遍认为是Facebook社交霸权的最大挑战者。
而提及海外市场,就不得不提中国互联网企业在BAT重压下的应用“出海”行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出海的移动应用产品超过了5000款,其中相当一部分创业便从海外起步,走出了一条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不少中国互联网企业及产品在海外收获了远高于国内的名声和利益,其中包括猎豹移动、久邦数码、APUS、闻学网络、联想旗下的茄子快传等。
总结起来,对大多数无法依靠资本堆砌笑到最后的创业公司来说,慎思而笃行,研究用户、钻研技术、打磨产品、追求自给自足、寻求差异化市场竞争,是于不归处找出路的创业者值得参考的一些关键点。创业本就是一条没有尽头的不归路,尽管困难重重,但无数的创业者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不归路,本身已足够精彩。
请谨记:时代会悄悄犒赏不安分的人!
本文由 @孙良Jedi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