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案挣钱,坏文案花钱,你的文案呢?
懂得文案好坏,决定你的广告费是替你赚钱还是赔钱。所以,不论是文案还是广告主,懂得如何判断文案好坏,都至关重要。
01
新同事入职培训时,我曾说过, 如果你能写好广播文案,今后就能应对所有形式的营销文案。
为什么?因为一段营销文案,真正在市场生效是在于消费群体互相参考意见时的口耳相传。
换苹果手机前,你会咨询周边的同学或同事;买奔驰还是买宝马,你会咨询已买或未买的朋友,而这时候他们的回答,才是真正有效的营销文案,也是所有营销文案创作前,要重点寻找的地方。
现实中口耳相传,是营销文案的终极目标。即便你在网上咨询,也无非是内容提供方把这种“口耳相传”转换成了“图文”或“视频”。
从这个角度看,“口耳相传”的文案是基本功,“图文”“视频”是因传播载体升级而生,由“口耳相传”演变而来。
虽然广播文案的载体有限制,却能帮你拨云见日,用声音直达“口耳相传”的目的。所以,练好广播文案这个基本功,不管以后做海报文案、视频文案还是新生传播载体文案,你都能驾驭得当。
但现实中,由于缺乏调查数据,也为提高效率,我们往往需要找到消费者代表,也就是我们的客户,以他们的诉求为文案的出发点。毕竟他们与消费者关系更近,更了解对方。
同样对于广告主,懂得文案好坏,决定你的广告费是替你赚钱还是赔钱。所以,不论是文案还是广告主,懂得如何判断文案好坏,都至关重要。
如何客观判断,有什么标准吗?
02
文案本身有很大的主观性,感性因素不少,完全用客观的标准判断会有失偏颇,所以最好的判断标准是主、客观双管齐下。
主观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即:文案是否有代入感。
几乎所有的营销文案,传播中首要解决的就是代入感。当你念完一段文案,感觉置身其中,或很有画面感时,一般而言,这种文案已成功一半。
以福状元的广告为例:
女:老公,人家不想做饭。
男:老婆不做饭,就去福状元。
女:专业做粥12年,40多家直营店,喝粥就到福状元“老婆不做饭,就去福状元”。(另一版本是老公不做饭)
“老婆/老公不想做饭”,不知在城市年轻夫妻的餐桌前上演多少回。
下班路上,你还在想着回家谁做饭谁洗碗的争执时,听到这句话的你突然就开窍了,原来有这么简单的解决方法。
“老婆/老公不做饭”→“就去福状元”,可以抽象为一个公式=出现问题→解决行为。
这几乎是个万能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写出的文案,能让你更容易抓住重点,所塑造的场景,至少在理论上存在。
福状元的文案场景不仅真实存在,而且还成为消费行为的触发按钮。只要“老婆不做饭”发生,便会触发“就去福状元”的行为按钮,这是难得的好文案。
从主观方面判断,感觉很有场景代入感,但实际是否有效呢?会不会过于主观?
03
这时候就需要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即:文案是否聚焦某个群体。
一个产品想打入市场,描写它的文案再优美,词组再有灵性,但如果没有诉说对象,就是无效营销。当你读到一段文案,很清晰的知道,谁要使用,解决了谁的需求时,基本可以确定文案没有跑题。
纯粹从福状元的文案来看,我们大概就能知道福状元的定位:满足城市家庭无暇做饭时的用餐需求。
聚焦人群一目了然:无暇做饭时的家庭。
但对于广播文案,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口耳相传”的目的,有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
04
让文案插上翅膀,在市场发挥杠杆效应,还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即:文案要有明显的关键语。
一段文案的所有文字,都是为了服务关键语而存在。
福状元的关键语是“老婆不做饭,就去福状元”,末尾还强调了一遍。脑白金就厉害了,全篇都是关键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些关键语,就是本文开头,你咨询别人时的回答。
当快下班,你抱怨老婆不做饭时,同事会脱口而出“去福状元啊”;当你惆怅过年送长辈什么礼物时,朋友就会条件反射“脑白金啊”,因为“收礼只收脑白金”。
小时候,电视看到脑白金广告,一群小朋友都会跟着念,可见模仿是人的天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关键语,口语化、重复化。
口语化是为了方便说给其他人,重复化是方便受众记忆。
小结
- 关于代入感,可以套入公式:出现问题→解决行为。能解决大多数文案创作的框架;
- 关于聚焦某个群体,可以和客户聊聊产品定位,确定精准人群;
- 关于关键语,要做到口语化、重复化,实现“口耳相传”。
相信,按照这几个标准写出的文案,不说多出挑,至少能扣题,而且相对有效。
以上方法,只适应大多数硬广,实用性较强,不具备系统性。
作者:文叔,公众号:文叔杂谈
本文由 @文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是要有代入感
文案,音乐,视频,都是完成代入感的载体
有意思